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春日》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三首古诗的课件,包括诗句、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3.课堂用品: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内容分析本课分为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下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传达的感情。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每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从军行)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解题: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3.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

(出示作者的资料)【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2.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整体意境。

3.能够朗读《古诗三首》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古诗。

•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发散思维,展开与古诗相关的联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中的生僻词、古语的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材《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古诗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望天门山》古诗,让学生欣赏并读一遍。

2.解释古诗中难懂的句子,并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让学生试着背诵一遍《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学习古诗1.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让学生朗读一遍。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学生互相帮助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三课时:深入理解1.展示《悯农》古诗,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感情描绘。

2.分析古诗的形式结构与意境表达。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悯农》的朗读和解析。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属于自己的古风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古诗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人生道理,展开主题班会或读书体验分享活动。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相关词汇解释:古原、悯、望•教学重点:古诗背诵、意境理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背诵整理过的《古诗三首》。

2.针对一首古诗写感想并展开联想,可选择绘画、散文或短诗等形式呈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

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用具: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2.教师谈话:下面开始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出示课件)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试史数千语,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万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齐读课题。

)4.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rèn yuèjì五千仞山岳蓟北tìshāng xiāng涕泪衣裳襄阳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编的三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童真童趣。

但又各有特色,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在之前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借助具体事物,关注场景、细节描写等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本节课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来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读准多音字“供”;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正确认读“玉磬、水满陂”两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引导:提起童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美好、快乐、忙碌、多姿多彩)师引导:童年生活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那古代儿童是如何生活的,诗人眼里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达对童年的感受,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一)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出要求:课文中的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现在请你出声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通过注解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过程与方法: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从军行》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

预设:(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三、品读古诗,想象诗境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

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预设: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背诵《从军行》。

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五、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在本文中,本人做到一是熟读深思,读中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室,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面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二是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是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5.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预设: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学生自由练读)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

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

(黄河)(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壮丽)(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4.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男生齐读)5.祖国的壮丽河山就只有这些吗?你还知道哪些?(滚滚的长江、巍峨的黄山)6.教师引导: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