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元文学宋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

◇宋代文学概说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词、诗、文、小说、戏剧,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戏剧尚处在萌芽状态,成就较差。
1、宋词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
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的演变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
晏殊、欧阳修拉开了有宋一代词作的序幕。
他们的词乃是五代特别是南唐柔软绮丽词风的延续,同时又有局部拓展,多以小令抒写男女情事,闲雅清旷,秀丽精巧。
晏几道兼融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在回环曲折的笔致中透露出哀怨感伤的情调,深婉蕴藉,真挚动人。
范仲淹则突破了晏、欧婉约之格局,其边塞词苍凉开阔,下开苏东坡之词风。
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力者首推柳永。
柳永自创新调,以长调慢词取代先前的小令,扩展了词的容量;以清新俚俗的市井风情取代先前精致典雅的贵族格调,开拓了词的领域;讲究铺叙,喜用白描,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些创造性的贡献,使柳永成为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
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冲决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诗体。
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周邦彦等。
秦观词一向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多写男女情爱的悲苦与失志文士的幽怨,情韵兼胜,风格醇雅浑成,章法缜密圆熟,语言典丽精工,被推崇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中国文学概说

中国文学概说—宋、元、明、清、近目录宋代文学概说————————————第3—5页元代文学概说————————————第5–6页明代文学概说————————————第6-7页清代文学概说————————————第7-9页近代文学概说————————————第9-10页整理者:中秘072 钟彩凤 710102216(2009年6月)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宋代文学起于公元960年——1279年,共319年。
●社会背景与文学:经济的回复和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宋代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内忧外患的并存使得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
抗战爱国成了时代的强音。
●宋代文学发展:特点:文学体裁种类繁多,诗词古文总结了过去:小说戏剧开创了未来。
✧宋代诗歌——具有独特的风貌一、北宋的诗歌(一)北宋前期:“三体诗”。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
效法白居易,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以王禹偁的成就最高,其诗语言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白体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感流亡》《对雪》《村行》。
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和僧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但十分重视炼字炼句。
主要诗人有:林逋、“九僧”、寇准等。
其中: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春日登楼怀归》一诗抒发宦情羁思、感慨深切。
林逋的诗吟咏湖山胜景、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心情。
代表作:《山园小梅》。
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
西昆体是以杨亿编集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崇尚精丽繁缛的诗风,追求用典贴却。
(二)北宋中期:欧阳修倡导试文改革,宋诗的独特风格开始初露端倪。
随着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等登上文坛,展示了鲜明的时代个性,宋诗开始走向繁荣。
代表诗人及其诗歌风格、作品:王安石。
其诗歌刚劲清新,代表作有《桃源行》、《明妃曲》和一些咏史诗,如《贾生》《张良》《商鞅》《范增》。
苏轼。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宋元文学(全)

绪论:宋人、宋词与宋代文化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两个时期,共计320年。
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也先后存在过辽(907-1125)、金(1115~1234)少数民族政权。
宋辽金文学指两宋与辽金政权时期发生的文学现象。
一、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宋史·艺文志》:“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儗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搢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1、表现(1)科学技术方面:火药火器的发展,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天文学和医药学的演进。
(2)书画方面:宋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有范宽、米芾、李公麟、张择端等著名画家;有中国风俗画的代表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史学方面:欧阳修、宋祁等受命纂成《新唐书》,欧阳修改编官修前代史籍,自撰《新五代史》,陆游编撰《南唐书》;而由司马光领衔在官方史局纂成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此外,还出现“实录”、“会要”等著述。
(4)哲学方面:提倡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出现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著名哲学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宋代理学影响尤其深刻。
(5)文学方面: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2、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1)宋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这是宋代开国之君,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205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①政治上,重文轻武。
从执政的宰相、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到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担任。
②在军事方面,宋太祖于建国之初,首先就将禁军的统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将各州的强兵升为禁军,同时还用文臣取代武将以为藩镇。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
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北宋文学的完整版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 留不住。——《清平乐》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 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渔家傲》
二、欧阳修
1、“以其馀力游戏”的词学观念 “薄伎,聊佐清欢”——《采桑子.西湖念语》
2、深婉与疏俊
刘熙载《艺概· 词概》:“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 永叔得其深。”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 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宋人集学问家与文学家为一体的身份,对文 学创作的影响见于以下诸端: 1、情感形态:以理节情 学者之诗文,给予人的往往是理性启发 与赞许,与唐代作品给予人的往往是感性的 同情与共鸣在美学效果上有一定差异。 2、思维方式:重才学、议论 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黄庭坚)
二、政治化:参政意识、忧患意识
四、范仲淹与王安石:北宋词的新变
1、题材突破:范仲淹的边塞词与王安石以词 咏史开拓宋词的题材范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2、风格转型:柔媚——阳刚
宋元文学 笔记

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五卷——宋元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五弹——宋元文学宋元文学宋初三体指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昆体”以杨亿、钱惟演等人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晚唐体”以九僧、林逋等人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的生活,诗风清苦。
宋初三体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这种摸索过程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白体”诗人是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白体”诗人的主要代表作有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雕琢字句的苦心孤诣。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这一群诗人的作风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西昆酬唱集》“西昆体”诗集,2 卷,宋初“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编,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 人唱和诗248 首。
其诗以五七律诗为主,主要是同题唱和,表现宫廷侍臣的悠闲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少数作品有讽喻之意,讲究辞藻、堆砌典故,注重对仗,片面发展了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倾向,形成内容空洞、形式雕琢华丽的浮靡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
• 首先,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 其次,题材和风格,开拓了广阔领域。 • 1、题材:
• 花间词(赵崇祚《花间集》)——宋代爱情词 • 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赠答词、送别词
• 2、风格
• 婉约与豪放并存。
第五章宋代文学
宋辽西夏金时期( 947 ~ 1279 )
960 年 ,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发 动 陈 桥 兵 变 , 立 宋 ( 960 ~ 1279 )。契丹人建立辽( 947 ~ 1125 );党项人建立西夏国( 1038 ~ 1227 )。 宋、辽、西夏成鼎足之势。 1115年,女真人在北方建立金国, 1127 年攻入宋 都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高祖赵 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逃亡临 安(今杭州),是为南宋。
(1)忧患意识
•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风范。
(2)爱国主题
• 陆游、辛弃疾 •
• 3、议论成分的加强
• “文以载道” ,把议论视为写作的目的。
宋代诗文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 • •
三、宋代文学样式
• 1、 散文
• “唐宋八大家” 有六人。作家的阵容壮大。
2、宋诗
• (1) 宋诗的创新 • (2) 宋诗的特点:以平淡为美。
• 苏轼和黄庭坚为典型代表。 •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 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与王观复书》之二。Fra bibliotek3、宋词
• 词分小令与中长调。
小令(58字以内) • 中调(59一90字) •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概说 一、宋代文人
• 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 会,宋代文人忠于君主、报效国家。
•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
《镇阳读书》),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 貌。
二、宋代诗文
1、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 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 • (《周子通书·文辞》)
2、诗文重要的主题 :
反映社会、干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