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导学案精品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字】语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督促教材知识活化。
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本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简要生平事迹和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学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和组织材料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课题)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导学案 苏教版

教学
学习随笔
教学
学习随笔
(二)、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行为
1、迅速浏览课文,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①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
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其他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你认识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2、出示钱学森年轻时、年老时的图片,也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幻灯显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那钱学森到底为中国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学生自学以下资料:
请大家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想一想,用第一人称“我”说一说。
3、小结:但是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再次齐读课题。
(三)、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
1、课文不止一处,通过他的行动和心理想法写出了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5-15自然段,划出来关键语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集体交流。
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学习目标】⒈通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⒉紧扣“始终眷恋”,体会钱学森的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并指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学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遨.游()眷.恋()萌.发()诬.蔑()卓.越()募.集()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能否用4字短语分别概括?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1.拜师求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钱学森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通过熟读课文,紧扣“始终眷恋”体会钱学森的爱国热情。
⒈读1-4段,思考:钱学森在美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写这些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不止一次”,分别有何作用?3.第7段美国写海军次长的话和态度,表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的陈述,好不好?为什么?4.钱学森回国遇到美国当局的哪些阻挠?写这些有什么作用?【检测反馈】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钱学森兴奋极了。
就在那年的中秋(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9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 苏教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
3、通过语言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感知爱国真情4、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检查阅读效果,感知课文1. 落实字词:眷恋遨游卓越募集诬蔑2.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文中依次有表明时间的词语)3. 完成表格,了解并概括钱学森生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与经历(注意:此处第一栏务令学生关注课下注释2,为活动二暗做铺垫)4.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钱学森留学美国二十载,功成名就却心系祖国,历时5年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如生不能顺利作答,则此处加概括事件的方法指导: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5. 加一加标点,读一读文章标题,读出应有的感情(明确:坚定、深情、自豪)刚刚通过阅读,我们已经了解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和主要经历。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杰出的人物,中国才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境地。
再过十多天就是我们的第65个国庆节了,学校一定会安排一些纪念活动,比方要布置板报、宣传栏或是开展主题班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八始终眷恋着祖国

八 始终眷恋着祖国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文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
课文节选的是钱学森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钱学森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但作者在文中能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咬文嚼字1.字音遨.游(áo ) 眷.恋(ju àn ) 萌.发(m éng ) 诬蔑.(mi è) 募.集(m ù) 石矶.(j ī) 2.多音字3.形近字⎪⎪⎩⎪⎪⎨⎧遥远遥瑶池瑶谣言谣动摇摇 ⎪⎪⎩⎪⎪⎨⎧募捐募暮色暮墓地墓闭幕幕 ⎪⎪⎩⎪⎪⎨⎧将来将船桨桨奖励奖泥浆浆 ⎪⎩⎪⎨⎧遨游遨煎熬熬傲骨傲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品评: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2.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
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又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品评:“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3.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品评: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在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苏教语文八上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目标】1.了解精心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2.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3.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
提问:1.“眷恋”一词是什么意思?2.请给文题补一个主语:始终眷恋着祖国。
二、人物介绍(出示幻灯片)三、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注音2.成语积累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或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四、研读课文(一)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1.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2.怎样理解文题中的“始终”一词?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划出来,说明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二)精讲点拨1.请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钱学森是一位在学术上很有造诣、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爱国科学家。
2.(1)课文哪些词句写出了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①第5自然段:“不止一次地写信感叹“旅客生涯作到何时”,不止一次梦见上海和伴他度过童年的房子”提问: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
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②第13自然段: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③第14自然段:租房只签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④第15自然段:写信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⑤第18自然段: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才回国“五年多”说明时间长,斗争之艰苦,表现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历程的艰辛,表现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吗?望穿秋水、归心似箭、望眼欲穿、魂牵梦绕过渡:钱学森是那么的眷恋祖国,归心似箭,但是他的回国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明白得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钞票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表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明白得一些要紧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关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钞票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钞票学森简介:钞票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钞票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1955年,钞票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钞票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截了当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进展规那么,进展建立了工程操纵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完,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讲出你对钞票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表达钞票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爱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表达钞票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困难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读读句子,讨论咨询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如何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钞票学森显露的爱恋情思吗?2、这位次长大为震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始终眷恋着祖国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
1.把握人物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
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表现文章主旨的。
预习导学
1.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
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2.在预习时,某位同学对有些词语的注音拿不准,请你帮助他给加点字注音。
眷恋.(liàn) 诬蔑.(miâ) 募.集(mù) 洛杉矶.(jī)
拓展:有些词字形非常相近,你能辨别下面的形近字吗?请分别给加点字注音。
遨.游(áo) 骄傲.(ào) 煎熬.(áo)
募.集(mù) 羡慕.(mù) 屏幕.(mù)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萌发: 开始发生。
募集: 广泛地征集,一般用于正义的事情。
拜读: 表示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据理力争: 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观点等。
4.朗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合作探究
问题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钱学森在美国时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示例: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正面说明的语句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等。
侧面表现的有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还有后来美国海军次长说的话。
目的: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也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2.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示例: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
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
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求钱学森每月报到一次,不准他离开洛杉矶,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电话,等等。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
3.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
示例:他写信给祖国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终于,钱学森在1955年9月回到祖国。
问题二:文中不少精彩的语句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稍作分析。
语句: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做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
赏析:连用两个“不止一次”,突出了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与思念,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问题三: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选材精当,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的?
示例: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这一中心选材。
组织材料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绝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
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拓展:假如让你写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文章,你会准备哪些写作素材呢?
示例一:写祖国壮丽的山河。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示例二:写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我的话语多得可以写成一部书,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问题四:时下有不少出国留学人员,但毕业之后选择回国的不太多,你想对那些学成却不愿归国的人说什么?
示例:(1)我觉得作为中国人,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祖国培养你多年,应该学会感恩和回报,不要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祖国。
(2)现在,我们的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才了,国内与国外一样,也有了让你们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和环境。
回来吧,祖国需要你们,亲人们在呼唤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