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唐诗五首

部编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唐诗五首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 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 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 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山冈。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 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 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 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 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 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 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 画面的壮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 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 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 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 怅惘的心情。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共5张PPT).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共5张PPT).ppt
12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 引入
•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 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 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 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 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朗读背颂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比一比,赏一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人誉为诗佛。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 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 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 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你知道吗
•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唐人七言 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该诗,“鹏飞象行, 惊人以远大”。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 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 找到慰藉,所以最后 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说自 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 士,和伯夷、叔齐那 样的人交朋友了。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 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 律诗之一。王尧yao衢qu曰:此诗格调最 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 了然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第12课《唐诗五首-归园田居》PPT课件8-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归园田居》PPT课件8-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 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烟:烽火,报警 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使至塞上:以边塞为题材 的诗篇。主要以田园山水的 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 的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
神,有独特成就。
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 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 体说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 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 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 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
分 节
陶渊明
奏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朗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读 诗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歌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 园 田 居(3)
按节奏读: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 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 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 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 课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 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 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 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 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 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 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 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诗歌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 的金黄的秋色,起伏 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 晖。描写了一派秋意 颇浓的山野景色。
诗歌赏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 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公开课精品课件.唐诗五首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公开课精品课件.唐诗五首

(3)《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 语句是征蓬出汉塞 __________, __________。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 归雁入胡天 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 是山随平野尽 __________, __________。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 江入大荒流 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5)《钱塘湖春行》中写莺燕报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 。 描 写 西 湖 早 春 花 草 美 景 的 句 子 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
思乡 10.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2分) (三)使至塞上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4) 《 渡 荆 门 送 别 》 的 作 者 是 ________ ,号 李白 青莲居士 ________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 诗 人 , 被 后 人 誉 为 ________ “诗仙”, 与 杜 甫 并 称 为 “ 李杜” 。 ________ 白居易 , 号 (5) 《 钱 塘 湖 春 行 》 的 作 者 是 ________ 香山居士 西湖早春 明媚 ________ ,唐代大诗人。此诗通过对 ________ 喜悦 和对 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 ________ 喜爱 西湖风景的 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 ________ 的 热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的多 情,实则是自己的不舍,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之远。
12 唐诗五首
栏目导航
核心目标 知识储备 预习导学 同步精读
核心目标
1.了解本课五位诗人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品味诗中的优美意境,了解每首诗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古诗赏析】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景物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将其展现出来并分析。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10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 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晚 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 居士。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 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 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 民的疾苦。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 时所作。
解释词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不高的青草。 行不足:玩赏不够。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渐欲:渐渐的32要。
33
示例: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更显出了 一种勃勃的生机。 浅—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刚“偷偷地从土 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
27
再读—理清游踪
看看题目,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抓住诗眼)
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春行”,游览钱 塘湖,追寻诗人的脚步…… (找出诗中地名和方位名词,理清游踪)
28
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联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
29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品诵感悟—完成下列填空
1. 这首诗以( )为线索,紧扣( )的特点,抒发 了诗人( )的心情。
(春行、早春、喜悦)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 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莺、燕) (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 )最吸引作者是( ) (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
3、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唐诗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王绩
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2.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3. 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走近作者
作者 王绩 字 无功 号 东皋子 朝代 唐
评价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代表 作品
《王无功文集》
整体感知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 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 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 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 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 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 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 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要仔细想,才 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 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 到贾公亭,一路行来, 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 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 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 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 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写法探究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 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 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 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 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 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 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 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黄滕岳鹤王阳楼阁楼
细读感悟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 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 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 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 白沙堤。
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 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 窝、乱花、浅草看出。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 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 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指西湖的白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 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 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
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 意的山水画。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 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 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惊喜(喜 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崔颢
走近作者
作者
崔颢 朝代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整体感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 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 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 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 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 “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 影响。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
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 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 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 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 好处。
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 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 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 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 有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 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 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 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 丰富。
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 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 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 言律诗。
理解诗歌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
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诗歌探究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 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 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 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 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 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 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 依恋与挚爱。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 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 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