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
历史人物:钦差大臣琦善简介

钦差大臣琦善琦善(1790-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
出生于一个世袭一等侯爵的贵族家庭。
父成德,曾任杭州将军及热河都统。
琦善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六岁时即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以后历任刑部郎中、通政使司副使、河南按察使、江宁、河南布政使。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河南巡抚,因督治河工失职,被革职。
不久,又被起用为河南按察使。
道光元年(1821年)后,先后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
道光七年,又因在河工大案中犯有主要过咎,部议革职,但在道光帝的庇护下,只降为内阁学士,一个月后即又授山东巡抚,九年升四川总督。
道光十一年调直隶总督,此后一直署理或实任直隶总督达十年之久。
其间,道光十六年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又拜文渊阁大学士。
他是满洲贵族,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和倚重,又任封疆要职多年,平日与穆彰阿相结纳,因而权倾内外,傲视一切。
琦善在鸦片战争前是弛禁派的主要代表。
他反对黄爵滋重治吸食者的主张,攻击黄的主张“大谬不然”,说什么鸦片吸食“今则数十年之久,十八省之大,岂能令出惟行乎?”认为鸦片不但禁止不了,而且严禁不得。
他的理由是“若吸食鸦片不肯俯首受缚,势必聚众抗拒,此大可虑也。
至于闽省海疆,其人习于械斗,善于打仗,吸食鸦片者尤多,倘或遁逃海岛,外夷资其衣食,藉以探听虚实,荒陬僻壤,弁兵巡役不到,要结无赖,一登陆地,炮台反为虚设,此则更大可虑也。
”他说:吸食鸦片的人众多,其中有“忠良后裔、簪缨世胄”、有“幕友书役”、贤媛、孀妇以及“农工商贾,安分守己之人”,如果“一吸鸦片,即罹法网,将见缧绁之人载道,囹圄无隙地可容,贯索略重,不待部文复转,而瘐毙者已盈千累万矣。
”他歪曲严禁派严禁主张的内容和实行办法,说什么“若吸食者尽诛,即闽、广而论,吸烟者十居七、八,十余万人恐不能尽也”。
因而他强调说“今一言之下,欲兴率土普天之大狱,此真断断乎其不可行者也。
”他主张封关锁国,“大张晓谕,不准通商,则鸦片无自而来,……内地已入之烟土,并不必缉捕销毁,吸食者一面戒烟,一年半载,知烟不续来,贩卖者另寻别业,吸食者尽保残躯,如是则从容不迫,而天下皆安居乐业。
琦善炮灰论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琦善炮灰论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一、本文概述《琦善炮灰论:天朝的崩溃》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著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分析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以及其对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本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同时也展现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无奈与困境,进而探讨了整个天朝体系的崩溃与转型。
在本文中,作者以琦善为切入点,详细剖析了其在鸦片战争中的行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琦善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其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清朝在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通过对其行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被动与无奈,以及整个国家体系在外部压力下的脆弱性。
本文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琦善“炮灰”角色的形成过程。
一方面,琦善自身的能力和决策失误是导致其成为“炮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清朝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以及对外关系等因素也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
《琦善炮灰论:天朝的崩溃》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著作。
通过对琦善及其所在时代背景的深入剖析,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困境与转型,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新视角。
二、琦善的生平与角色琦善,原名奕山,后避讳道光帝名旻宁而改为琦善,字静庵,号思亭,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内阁学士、兵部尚书、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等。
琦善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的决策和行动对清王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琦善的生平经历丰富,他在不同的职位上都有过杰出的表现。
然而,正是他在鸦片战争期间的作为,使得他成为了后世争议的焦点。
作为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主要谈判代表,琦善的态度和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结果。
鸦片战争中的琦善

维普资讯
博 览 ・通 古 达 今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有 过 一 次 重 大 而 成 功 的外 交 外 ,天朝 上 国的清 王朝 与 外 国人 打交 道 多半 是外 国人 对 天 朝 的 “ 觐 ” 不 可 能 有 “ 夷 ” 朝 , 蛮 与 天 朝 平 等 而 坐 的 谈 判 。实 际 上 ,由 于
案前 , 已变卦主 “ ” 业 剿 的道 光 皇帝 一 旨 “ 忠 魂无 他 法 ,全 在 汝 身 ” 慰 ,使 到广 东 还 不 及 半 年 的 琦 善 被 “ 职 锁 拿 ,查 抄 革 家 产 ” 。 从 钦 差 到 钦 犯 ,南 下 之 旅 成 了琦 善 的 “ 霉 ” 旅 , 恐 怕 是 当时 清 朝 诸 多 倒 之 这 官员 包 括 琦 善 自 己绝 没 有 料 到 的 。但 从 其 后 参 与 到 鸦 片 战 争 中 的奕 山 、 经 以 奕 及伊 里 布 、 伯 焘 等 大 员 的 相 继 被 革 职 颜
来看 ,琦 善的命 运也就在情理之 中了。
也 正 是 琦 善 之 后 诸 多 大 员 的 被 革 职 以
广州通 商 , 赏点 钱 ( 鸦片损失费 ) 就算 ,
不 错 了 ,英 方 再 有 什 么非 分 要 求 ,就 是 过 分 。如 果 谁 要 臣 服 于 英 方 的 “ 分 要 非 求” 那就 自然有 失“ , 天朝 ” 尊严 。
及 鸦 片 战争 的最 终 失 败 ,反 过来 也 为 琦 善 洗 清 了其 先 前 被 指 控 的 “ 名 ” 的 罪 。 确 ,抗 战 派 不 等 于 爱 国 派 ,主 和 派 也 并 不 等 于 投 降 派 。 看来 , 善 的 “ 霉 ” 琦 倒
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

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一)名词解释1. 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
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
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付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
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捕。
2. 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政策。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 马嘎尔尼使团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进行的访华。
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是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
9月,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回绝了使团通商贸易的要求,马嘎尔尼来华未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4. 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
最惠国待遇是指两国之间的交往是互惠的、平等的,但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只能给予列强优惠,而不能获取列强的优惠。
清政府只要给某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5.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

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天朝的崩溃》10保险黎兆倡 10305050看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以后,我对书中的琦善与林则徐的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评价比较有较大的兴趣。
因此,想在此读书笔记中梳理一下两人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的历史观点是如何评价琦善和林则徐的。
总的来说,学者们多半对林则徐严厉禁烟与抗英持肯定态度,对琦善则多所责备。
第一,在禁烟方面,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实力推行禁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
林则徐禁烟认真,办事能干,得到道光帝赞赏。
如9月24日,道光帝收到林在湖广查获大量鸦片的奏报,就在上谕中肯定:“所办甚属认真,可见地方公事,果能振刷精神,实心查办,自可渐有成效。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
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可见,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非常坚决,当时还让很多外国的人也为之钦佩。
与之相反,琦善并非是一个主张严厉禁烟的人。
琦善曾在天津拿获鸦片13万多两,虽然数量巨大,但却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禁烟派。
琦善接任直隶总督是1831年3月,到1838年黄爵滋奏请严禁,在这7年的时间里,他对禁烟未建一言,未办一案。
这表明他对这一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至少是漠不关心的。
同样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作者对于琦善的评定也非“弛禁派”。
第二,在军事方面,林则徐坚持反抗侵略,鼓励和支持人民反侵略,因为他认为当侵略强盗打进门来的时候,奋起抵抗是完全正当的,也是每个中国人为保卫社稷家园应尽的义务。
在抗敌御侮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注意了解西方情况。
他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破除成见,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新观点。
从当时清军武器装备水平远逊于西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他认识到研究、仿制外国战舰、火器的重要性,建议组建强大水军,严防海口,争锋海上,认为这关系到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成败,"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道光,琦善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
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
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
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伊始,骄傲自大的道光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
最后对外妥协,将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主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人,重新开放广州。
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
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
一个看似平庸的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在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间,他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也曾戡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
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他的治国之举成效甚微。
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
战争失败后,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引以为鉴。
历史趣谈晚清重臣琦善看法 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晚清重臣琦善看法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导语:晚清大臣琦善是个倒霉的角色,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缴烟引起战争,他临时接任,实在是为林则徐擦屁股。
他经过外交、战争的双重努力后,发觉对
晚清大臣琦善是个倒霉的角色,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缴烟引起战争,他临时接任,实在是为林则徐擦屁股。
他经过外交、战争的双重努力后,发觉对抗之不可行,自作主张与英国签订了求和的《穿鼻条约》,已是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损失最小的结果。
但朝廷那时候尚不理解己方和对方的真正实力差距,认为琦善此举是卖国求荣,将其锁拿解京,查抄家产,发军台。
后来英国炮舰北上,连下吴淞、上海并占领镇江,此时朝廷才知对方厉害,经反复谈判签下《南京条约》,其实与琦善之前的主张并无多大区别。
当时的皇帝道光事后明白错怪了琦善,又重新起用他,让他做了驻藏大臣,后又任过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
琦善最后病死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
琦善担任驻藏大臣期间,侦办过一个外国人擅闯藏区的案子,被扣的外国人叫古伯察,是个法国神父。
古伯察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他与琦善的一段交往,其中提到了琦善对鸦片战争、对政局、对中外政治制度的看法,现在读起来颇有意思。
在古伯察的描述中,当时六十多岁的琦善是他们“在中国人中所遇到过的最为庄重、最为和蔼可亲和最为才华横溢者”,他喜欢夸耀自己对西方文化和欧洲事务的了解,喜欢当众阐释自己关于西方的知识,但当被提到他的短暂的两广总督经历时,他表现得很不自然。
在他们彼此熟悉之后,琦善向古伯察打听义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商务代表,在当时起大使的作用)的消息,他对义律颇为赞赏,
生活常识分享。
鸦片战争前琦善与林则徐的个人关系考述

鸦片战争前琦善与林则徐的个人关系考述∙分类:教学研究∙作者:李桂枝∙字数:2894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第6期[关键词]琦善与林则徐,个人恩怨,考述[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107-03一、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当是仪封商贩囤积堤料事件。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年仅27岁的琦善做了河南巡抚。
运气不好,时黄河决堤于马营坝,琦善与尚书吴敬督工堵口。
刚堵好,仪封(今河南兰考)又决。
嘉庆革琦善巡抚之职,但仍予主事衔着其留工效力,将功补过。
其后,也就是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2月3日,林则徐做了江南道监察御史,分理江苏安徽二省的刑名,稽查户部宝泉局、左右冀监督、在京十二仓总漕、三库之奏销。
众所周知,监察御史在实际的纠弹和建言时是不分地域也不分领域的。
虽然在天朝只是从五品的官,但隋唐以降的传统,监察御史乃是皇帝纠察百官的左右手,只要掌握了证据,不管其品秩,可以随时纠察、弹劾天朝官宪的。
林则徐做了江南道监察御史,先是弹劾澎湖总兵张保,得到嘉庆嘉许,事后来到河南并在仪封发现了问题。
其时,琦善负责的水利工程进展缓慢。
林则徐认为,工程缓慢的原因乃是贩运筑堤材料的投机商囤积居奇,抬高堵口工程料垛供应价格所致。
林则徐上奏,请皇上“饬地方大吏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
林则徐的建议被采纳,这对琦善来讲,可能很没面子。
一者是,此时的琦善正在努力地将功补过,二者是,垛料积弊,作为前河南巡抚,琦善难辞其责。
但是论公,林则徐是公事公办,论私,林则徐并不是对着琦善干,所以琦善当无怨言。
更何况,琦善巡抚之职的被革,是在林则徐纠察之前。
林则徐纠察之后,河南的治黄工程加速了,应该是两好并一好。
此后,林则徐由于做江南道监察御史两个月,就连续纠察两个案子,在京官考核(京察)中名列一等,并受到了皇帝的亲切接见,记名以道府用,寻授浙江杭嘉湖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等人虽把中外强 主张抚夷的琦善、 主张抚夷的琦善 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地宣传了, 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地宣传了, 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 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 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 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 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 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 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 ——蒋廷黻 蒋廷黻 •
1840年7月,英国舰队到天津,直隶总督 年 月 英国舰队到天津, 琦善主持交涉, 琦善主持交涉,派人到英国船上假交涉之 名去调查英国军备, 名去调查英国军备,觉得英人的船坚炮利 远在中国之上。 远在中国之上。 • 其轮船 “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 无风无潮,顺水逆水, 其炮位之下“设有石磨盘, 渡”。其炮位之下“设有石磨盘,中具机 只须移转磨盘,炮即随其所向” 轴,只须移转磨盘,炮即随其所向”。 • 中国,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 中国,山海关的炮, 尚是前明之物, 强蒸洗备用” 任军事者率皆文臣, 强蒸洗备用”;“任军事者率皆文臣,笔 下虽佳,武备未谙” 于是决计抚夷。 下虽佳,武备未谙”。于是决计抚夷。 •
• 1840年8月30日,琦善与义律在天津大沽海滩 1840年 30日 的帐篷中谈判, 琦善向英军保证, 的帐篷中谈判, 琦善向英军保证,定要惩办 林则徐,代其“申冤” 林则徐,代其“申冤”。
• 协商之后,英人撤军回广州交涉。道光遂 协商之后,英人撤军回广州交涉。 以琦善代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以琦善代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 到广东以后,琦善才发现事态之严重。英 到广东以后,琦善才发现事态之严重。 国人坚持赔款和割香港、加通商口岸。 国人坚持赔款和割香港、加通商口岸。但 琦善仍拒绝备战, 如果派兵布防, 琦善仍拒绝备战,称:“如果派兵布防, 就会妨碍议和大事。况且我们即使设防, 就会妨碍议和大事。况且我们即使设防, 也很难战胜英军。 也很难战胜英军。” • 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后,琦善遂与义律订 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后, 穿鼻草约》 道光大怒, 立《穿鼻草约》,道光大怒,将琦善革职 锁拿,家产790—1854),博尔济吉特氏, 琦善(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吉特氏, 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 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 • 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官至直隶总督、 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官至直隶总督、 文渊阁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 鸦片战争时,力主与英国妥协而被革职。 鸦片战争时,力主与英国妥协而被革职。 • 后又被起用,咸丰二年任钦差大臣阻击太 后又被起用, 平军,卒谥文勤。 平军,卒谥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