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积累(2017.11.28)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积累2017.11.28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积累2017.11.28

作文积累【文题设计】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专家解析】一、关键词的解读:本题与2017年课标1卷作文类型保持一致。

材料围绕奋斗的关键词提供了传统与当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

背景强调的是出身,不同的出身,奋斗的方式与意义也有所区别;学历,往往指的就是文凭,学历的高低、学校的档次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与方式;资源,强调的是在奋斗过程中所能调动的资源,有好的资源,往往也就意味着事半功倍;机遇,在传统观念下,好的机遇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大大缩短奋斗的时间;经验,指的是已有的方式与做法。

综合而言,传统奋斗的方式与效果往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令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了某些不公,影响了个人奋斗的积极性与自我改变的可能。

这是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所反映的实质,考生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知识,与学历不同,强调的是学识,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创新,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体现着奋斗的活力与思维;实干,强调脚踏实地,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个性,与众不同的个人特性,保持个性、承认个性,让奋斗多了更多的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想,涉及奋斗的目的与意义,理想不同,奋斗的价值也不同。

综合而言,传统意义的奋斗与外部因素关系密切,而当下(新时代)更强调奋斗的多样性、公平性,时代的改变,赋予了奋斗更多的意义与可能。

拥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彰显自身的个性特点,那么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奋斗也有境界高低,这与理想有关。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 67 含答案 精品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 67 含答案 精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香椿忆事龙立霞①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

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②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

家徒四壁,揭锅困难。

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

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做一回椿芽炒鸡蛋。

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

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

刚出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

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③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

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

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

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

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

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

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

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

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积累2017.11.2520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积累2017.11.2520

作文积累【文题设计】浙江卷:对“人生三本书”的解读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专家解析】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

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人生须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诚哉斯言,读有字之书,能识字断文,学习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成果,让蒙昩无知学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读无字之书,即是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包括为人处世原则,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知识书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心灵之书,即是心理的自我成熟,自我调适,并具有健全的精神,现代人的健康除健康的体魄之外还须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特质。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

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

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

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

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考场满分作文】善读心灵之书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

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精品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精品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试卷2018.2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钟。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讨论。

有人调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②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其实,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③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

对此,郭沫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

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

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④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

一、基础检测(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B.渺渺..(身体斜着坐)..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6.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武邑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论述文阅读。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

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

“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

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

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

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河北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河北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河北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被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

周代的封建制度,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

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

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

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

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国。

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

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

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秩序出现。

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

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专题复习:作文积累汇总2017.11.21作文积累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专题复习:作文积累汇总2017.11.21作文积累

【文题设计】天津卷:“重读长辈这本书”试题内容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专家解析】: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

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

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

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2.立意角度丰富。

“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

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3.富有思辨性。

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积累【文题设计】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专家解析】一、关键词的解读:本题与2017年课标1卷作文类型保持一致。

材料围绕奋斗的关键词提供了传统与当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

背景强调的是出身,不同的出身,奋斗的方式与意义也有所区别;学历,往往指的就是文凭,学历的高低、学校的档次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与方式;资源,强调的是在奋斗过程中所能调动的资源,有好的资源,往往也就意味着事半功倍;机遇,在传统观念下,好的机遇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大大缩短奋斗的时间;经验,指的是已有的方式与做法。

综合而言,传统奋斗的方式与效果往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令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了某些不公,影响了个人奋斗的积极性与自我改变的可能。

这是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所反映的实质,考生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知识,与学历不同,强调的是学识,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创新,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体现着奋斗的活力与思维;实干,强调脚踏实地,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个性,与众不同的个人特性,保持个性、承认个性,让奋斗多了更多的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想,涉及奋斗的目的与意义,理想不同,奋斗的价值也不同。

综合而言,传统意义的奋斗与外部因素关系密切,而当下(新时代)更强调奋斗的多样性、公平性,时代的改变,赋予了奋斗更多的意义与可能。

拥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彰显自身的个性特点,那么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奋斗也有境界高低,这与理想有关。

因此,考生在选择关键词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价值导向,对传统与当下奋斗的关键词的实质要有准确认识,不能鼓吹传统的客观因素而贬低当下的奋斗意义与价值,这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二是要注意对比,题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所谓变化,也就意味着考生要从传统和当下的关键词中找到对比点,思考变化背后所涉及的奋斗的方式与意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奋斗的方式与意义的改变。

三是所选择的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例如由重视学历到强调知识,由重视经验到提倡创新,由重视背景、资源、机遇到强调实干精神,同时,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奋斗,这涉及到理想价值问题。

考生在选取关键词后,要注意形成有机的联系,而不能毫无关联。

小结:关键词、关键句的作文是2017年高考作文类型,此类型作文要写好首先是解读关键词句的意思,其次才可能结合关键词的内涵准确立意。

而要真正理解关键词的内涵最好能结合关键词句产生的背景,以及材料中给这些关键词附加的限定来理解,如关键句的作者、创作背景,关键词产生的背景。

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二、关于命题“要求部分”的理解及学生存在的问题:⑴选择关键词的问题:1. 不交叉选择:只选“传统”或“当下”一方面。

要知道不交叉选择就没有奋斗的前后“变化”,何谈对此变化的认识?2.随意调整每个关键词对应的时代,比如把传统意义上的机遇作为当下的关键词,混淆了时代特征和区别。

比如忽视关键词的时代限制,直接写实干等等关键词。

3.要求选2-3个,1个或4个不能,全选也不能,改或者换关键词等等都绝对不能,会成为作文硬伤。

⑵所选关键词要体现“变化”,即关联性。

观点关联性可表现为:相反性,非此即彼型,不要背景,要实干、创新;相承性,要此更要彼,要机遇,更要实干。

要经验,更要创新实干;互补性,既要此,也要彼,既要机遇,也要实干。

⑶中心是奋斗,且是“个人奋斗”:行文过程中要求紧扣中心词“奋斗”,而且“个人奋斗”在语意中要有体现。

尤其是材料中设计对象驱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

存在问题是论述中举例谈各个国家层面的创新是不合个人奋斗的内容要求的。

还有就是撇开奋斗孤立的谈创新、实干、理想等等的重要性。

⑷必谈“时代”:材料点明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关键词也是由传统到当下,所以不谈时代变化,不涉及时代背景的分析就极难展现从传统到当下奋斗的变化。

比如直接抛开时代谈机遇、实干等等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既不符合要求,也缺少结合时代谈奋斗的针对性。

当然如果考生能看到时代与个人奋斗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更好:看到时代背景对每个人奋斗的影响与重要意义,尤其是看到时代的进步,看到越来越公平公正的时代才可以为每个人的潜能设定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等等这一切时代背景对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就是思想的深刻了;反过来还能看到个人奋斗也应体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就是高格局,深立意了。

(5)关于素材:1.素材太过陈旧,可以说是严重缺乏素材,尤其是贴合新时代特征的人和事没有积累,对新时代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作文是完全的闭门造车。

遇到这样的作文命题几乎是听天由命,还未下笔就被“时代”淘汰!要知道我们的高考命题现在是越来越重视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命题也不回避社会的热点!2.举例不注意事例与时代特征的对应关系,比如新时代的创新举事例却是孙中山、詹天佑,甚至商鞅、王安石变法。

当下的关键词,古老的事例!【考场满分作文】腹有诗书,脚踏实地“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时代,即使我们没有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干,开拓一片天地,奋斗出别样的精彩。

传统奋斗,人们认为离不开背景,俗话说“要赢在起跑线上”,有背景的人拥有别人无法享受的资源,有背景的人可以依靠父母轻松的获得优越的生活和岗位。

不可否认,他们当中很多人也在奋斗才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活在当下,唯有以知识充实自己,以实干拼搏前进,方为奋斗之道。

在没有背景支撑的条件下,知识与实干是我们建造人生大厦的垒石,不断奋斗,亦可筑起坚固顽强的高楼。

董卿并非生于忧厚之家,而近一年来她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上的主持令人称赞,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儒雅,这便是由知识浸润出来的内涵与气质,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结果。

当下奋斗,不是靠拼背景来换取成功,而是知识的博奕(弈)与行动。

马云没有高学历的背景,依旧可以靠自学和无数昼夜的汗水拼搏成就人生。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出身平凡,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天眼的建设,在艰苦条件下,南仁东凭借他的知识宝库与实际行动,二十多年的实地考察,不辞辛苦,建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当代的中国人而言,背景已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知识与实干才是助力青年年走向成功的关键。

奋斗的关键词随时代变化,我们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做出改变。

正如诗人余秀华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所谈到的:“人们把我看做一个农妇,但当他们读到我的诗,我用知识告诉他们,人忠于现在,做好每天的工作,明天失去生命也不太遗憾。

”残疾的外表下余秀华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世背景而自卑,他以自己的才华,奋斗出数十万读者的奇迹。

知识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丰富,没有知识就像离开大海的鱼,得不到滋润;实干让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高晓松在节目中说:“仰望星空可以有,但不能想得太远忘了实际行动。

”在新时代,无需背景,知识在左,实干在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点评】58分,这篇作文题目化用名言,又暗扣关键词。

开篇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的名句自然而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全文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背景”“知识”“实干”展开论述,充分论证了“即使我们没有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干,开拓一片天地,奋斗出别样的精彩”这一观点。

逻辑严密,段落层次清晰。

特别是文中的引用和事例典型而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有文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亮点份呈。

(谢永方)何为奋斗之正道身处在这个大数据发达,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许多年轻人不再虚无地追求“诗与远方”,也不再沉浸于鸡汤炖梦与泛滥的成功学海洋,反开始思考起了努力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

那么,何为奋斗之正道呢?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这里所说的“铜”、“史”、“人”大概都指的是“经验”。

在奋斗的道路上,经验必不可少,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可仅仅有了经验,并不足以抵达成功的彼岸,那么,“知识”无疑就是奋斗的法宝了。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号召,更时刻提醒我们“创新”在新时代奋斗路上的重要性。

因此,何为奋斗之正道?大概是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

这样,奋斗才更为有方向,有价值。

古往今来,无论是传统奋斗还是当下奋斗,“经验”和“知识”都抵御得住时代的流沙淘洗。

前有孙国栋等大国工匠在借鉴苏联航空的经验下,辅以新时代的科研知识,方使太空之巅有了北斗卫星的闪耀;而后有李万君等新时代青年接过科研使命的火炬,加以当代的最新科技知识,方使高铁实现了在亚吉铁路乃至全球的高速跨越。

如此看来,传统奋斗中的“经验”是奋斗路上必不可少的试金石,而当下奋斗的“知识”则是在“经验”基础上的锦上添花!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

中国提出了“大众创新”的号召,树立“中国智造2020”的远大目标,而德国、美国也十分强调创新在个人奋斗、社会奋斗,甚至是国家奋斗过程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无独有偶,“创新”的重要性同样在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如果乔布斯没有“极简主义”的创新,那么他的奋斗会如此成功吗?如果电商巨头马云没有“网购”的创新,他能通过无尽的奋斗而实现目标吗?答案不言而喻。

诚然,无论是从传统奋斗关键词还是当下奋斗关键词来看,都符合时代的价值观,也为人们指引了奋斗的方向。

而新时代出现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升华,而传统奋斗的方向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积极总结出融会贯通的奋斗正道。

何为奋斗之正道?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此为奋斗之正道。

【点评】57分,本文审题精准,从传统与当下奋斗的十个关键词中选择了“经验”、“知识”、“创新”三个关键词,并形成了有机关联,并将其三者的关联明确揭示——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此为奋斗之正道。

结构上,开篇提出问题——何为奋斗之正道呢?然后结合所选三个关键词略作分析,回应所提问题,并明确本文观点。

接着三四两个自然段,围绕“经验”、“知识”以及“创新”展开具体论述,两个论论点紧扣中心论点展开,所举例子典型且有说服力。

在具体论述的基础上,将传统与当下关键词进行辩证综合,最后回应开篇问题,重申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