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教授简介

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教授简介

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教授简介
崔延强,男,汉族,山东青岛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副校长。

1.工作经历
1989年-1991年在山东大学工作。

1994年开始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历任政法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校长助理。

2005年任西南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部主任。

2011年4月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西方哲学、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正义与逻各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比较研究》等,译有《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五卷和第九卷、《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政治学·诗学·修辞学》《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等,先后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上以课题多项。

3.获奖情况
《亚里士多德全集》汉译10卷本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社会兼职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哲学学会副会长。

西南大学取消赵某导师资格

西南大学取消赵某导师资格

西南大学取消赵某导师资格
近日,西南大学针对导师事件发布公告称,撤销了赵某的导师资格。

根据调查,赵某曾因严重违反学校公众秩序,行为有偏差,已被依法
处以行政处罚,西南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责任的肩负者,重视校风校纪,坚决抵制严重违规行为,对破坏校风校纪的赵某彻底取消其导师资格。

西南大学一直始终坚持法治原则,全面应用法律、规章和有关规定,
从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确保学校作为一个责任重大的社会机构发挥
其作用,以便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关责任者
应积极履行职责,保障学生权益,做到安全校园、文明管理,严格执
行法规,维护学校的教育秩序和校园的校风校纪。

西南大学将把取消赵某的导师资格作为重要任务,从源头上坚决杜绝
违规行为,牢固树立法治原则,扎实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支持学
校的发展,维护学校的秩序,为以学生为本、活力校园的实现而不懈
努力!
同时,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以确保校园空间安全
和平静。

除取消赵某的职称外,西南大学还将调整其他人员的职位,
实施严格的职责分离,进一步落实责任,发挥好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人文精神、知识、技能和心
理素质上获得全面发展。

西南大学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教师、学生和校
园安全,坚持社会公德、节制俭朴、学习乐趣、礼让诚信、志存高远
的校训,坚定不移的把校园的秩序和文明环境得到改善和发展,努力
做到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为建设活力校园、文明校园而不懈努力!。

教师介绍

教师介绍

易连云教授,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高校德育。

同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理事;重庆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先队理论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冯维教授,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家庭教育、女性心理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主持和主研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独立或合作发表专著4部,主编或合作发表教材9部,编译著作2部,发表论文90多篇。

2003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张家琼博士,教育学博士,重庆市教育学院副教授,教学名师。

张振改博士,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学校管理。

王牧华博士,男,1975年8月生,山东省沂源县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目前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主持3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陈恩伦教授,男,贵州遵义人,198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现为教育经济管理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德清教授,男,西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全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

贺能坤 教授简介

贺能坤 教授简介

贺能坤教授简介贺能坤(1971- ),男,重庆开县人,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访问学者。

一、学习经历2013.07-2014.07 国家公派留学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年;2007.09-2010.07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民族教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3.09-2006.0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2.09-1995.07 重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与文学教育专业学习二、咨询报告1.《关于促进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六点建议》(张诗亚,贺能坤)被教育部《专家建议》2013年第30期全文采纳;2.《新时期内地西藏班(校)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贺能坤,张诗亚)被《教育成果要报》2015年第6期全文刊发。

三、科研项目1.主持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stc2015jccxA00045),经费3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7月;2.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渝东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15SKG164),经费0.8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6月;3.主持西藏昌都地区教育局横向委托项目《昌都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对策研究》(11万元),批准时间2013年5月,2013年12月结题;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及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1XMZ040),经费12万元;批准时间2011年7月,在研;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藏特点背景下西藏教育适应研究——基于帕森斯AGIL模式视角》(10YJA880040),经费9万元;批准时间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已结题;6.主持西南大学校级项目《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互动研究》(已结题)7.主持重庆文理学院校级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已结题)8.主持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已结题)9.主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西南藏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07JJD880235)(已结题)10.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08JZD0027)11.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11JBGP021)12.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城市化研究》(11YJCZH218)13.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市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cstc2011cx-rkxA00055)14.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cstc2012cx-rkxB0097)四、学术论文1.贺能坤.西藏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合作能力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3): 222-226.2.屠明将,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A县和B县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 28-30.3.贺能坤,屠明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1-125.4.Peng Ou, He Nengkun. 2014.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ith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hase in Changdu,Tibe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4). 18-23.5.杨利利,贺能坤.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1):142-147.6.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逃学差异性研究——以A县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 73-77.7.贺能坤.教育在西藏稳定发展中的作用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13(2): 178-181.8.贺能坤.学习快乐度: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新解——以A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04-209.9.贺能坤.贫困地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规模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7): 170-174.10.贺能坤.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社会科学家,2012(3): 126-128.11.贺能坤.中小学生教育需求指标体系研究——基于西藏农牧区的调查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2(4): 9-12.12.贺能坤.西藏稳定对西藏教育的诉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168-172.13.张学敏.贺能坤,西藏农牧区学生辍学问题与反思——基于学生读书意愿视角的调查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1(5): 30-34.14.贺能坤.大学教学经费评估反思.江苏高教,2010(3): 19-22.15.贺能坤,张学敏.高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96-99.16.贺能坤.民族村寨开发的基本要素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1): 127-132.17.张学敏.贺能坤.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透析——基于西藏A县的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4.18.贺能坤,张学敏.西藏义务教育问题与改革思考——以A县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6): 6-10.19.张诗亚,贺能坤,周玉林.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09(9): 3-7.20.贺能坤.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及其反思——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09(3): 172-177.21.贺能坤.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转型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173-177.22.贺能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互动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5): 51-52.23.贺能坤,张学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6): 47-51.24.贺能坤.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172-175.25.贺能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8.26.贺能坤.黎明.刘厚东.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探索与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9-160.27.张学敏.贺能坤.本科教学评估指标“教学经费”构成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75-78.28.张学敏.贺能坤.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查报告.教育与经济,2005(4): 12-15.29.贺能坤,张学敏.教育专款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5(10): 23-24.30.张学敏.贺能坤.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5-79.31.贺能坤.教师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12):50-52+95 .五、学术专著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六、培训1.2012年8月4日-12日在重庆文理学院参加教育部首届高校文化人类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2.2012年2月27日-6月28日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参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成绩合格;3.2012年2月7日-15日在北京大学参加重庆文理学院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4.2011年3月31日-4月30日参加重庆市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5.2008年7月7-23日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方法培训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导师简介(三级目录)

导师简介(三级目录)

导师简介(三级目录)董小玉:女,汉族,重庆人。

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致力于传播学、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研究。

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并主编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实用写作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国家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

2000年主持国家级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师范院校写作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2002年主持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应用写作训练教程》;2002年主持国家级项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995年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科研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艺发展专题研究》;1998年主持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专项项目《中国当代小说美学》;2001年主持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2002年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04年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艺术传媒与心理健康研究》等。

获奖情况:教学项目《建构师范院校开放式的多元写作教学体系》1997年9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10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获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新闻采写艺术》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外国文学流派辞典》获重庆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专著《中国经济转型与文艺发展研究》获重庆市直辖后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灵性的飞鸟: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获重庆市直辖后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新华文摘》、《新闻战线》、《新闻界》、《传媒》、《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以及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洞喻”视角下成人网络教师角色模型建构

“洞喻”视角下成人网络教师角色模型建构

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认识上所存在的差 异 。“ 囚徒” 隐喻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凡人 , 而从洞 内 到洞外的经历隐喻了凡人接受教育的过程 。从社会 学的视角看 , 囚徒从洞 内到洞外最终认识到最高 的 “ 的理念 , 善” 实质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柏拉 图
化了教师的教学现场 中心作用 , 从而决定了教师作 为启发、 诱导、 反馈调控 和评价 辅导 的角色。 有 ” 文章从网络教学过程 的角度展 开研究 , 为“ 认 网络 教师的角色是多维的, 网络教师是计划者、 教学示范 者、 教练、 促进者和交流者 , 这些 角色相互联系和相


因此, 对网络教师 的角色界定存在一定难度 。国外 有学者对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时所需具备的技能进行 了研究 , 提出了教师的组织性、 社会性和知识性三类 角色。Bre 19 ) e (95 也提 出了一个类似 的教师角色 g 分类模型 , 他把教师 的角色分 为教学性、 管理性 、 社 交性和技术性 四个维度。 国内对网络教师角色的 … 研究相对而言较为微观 , 有研究认为 , 网络教学淡 “
湖北大 学成人教 育学院学报
21年 1 0 1 O月
人生的角色是不断交替变化 的, 即在不 同的年龄阶 段人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差异 。即使在 同一时期 , 人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所扮演 的角色也有所不 同, 或 者同时扮演几种不同的角色 , 归根结底这取决于个 体在 社会互 动 中所发 挥 的功 能 或 者所 承担 的任务 。 就成 人 网络 教师 角色 界 定 而 言 , 基 于 教 师与 学 生 是 的互 动或教 师在教 学过 程 中所承 担 的任务 的 。从 成 人网络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所承担的任务来看 , 主要 扮演 着如下 几种 角色 。

西南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方案

西南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方案

西大培训
师德修养:着眼于了解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 基本礼仪,增强初任教师的专业意识,确立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奉献 聪明才智的正确思想。 模块三
班主任工作常规:着眼于班级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等,结合实践 为新教师提供班级管理的方法。 模块四
教师心理健康:为新教师应对工作与生活环境,打下良好的心理 基础,并为其专业化的发展提供指引。 模块五
通过培训,使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新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 学习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课堂观、学生观、 教师观和评价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初步掌握教学新方式、新技 能、新手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三、部分课程体系 模块一
教育政策法规:着眼于当今教育形势下的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 法规与制度,为依法执教打下基础。 模块二
最终将根据学校收费规定及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学费,严格根据财 政标准控制总费用,合理协调分配培训、食宿。
(内容提供及编辑整理:西大培训)
教材教法研修(语文、数学、小学科各一天):熟悉课程标准,明 确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熟知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及重难点。 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能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法。 模块六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着眼于教学中最常用的计算机与网络、多媒 体技术,课件制作、网络远程学习操作方法简介等。为新教师应用现 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作引导。 模块七
"三农"专家 谢家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涂 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教育
技术方向)博士 冯 维: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硕士生导师,教
授 李达武:西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西部学者 (可根据课程备选师资)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同意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简介(三级目录)董小玉:女,汉族,重庆人。

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致力于传播学、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研究。

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并主编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实用写作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国家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

2000年主持国家级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师范院校写作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2002年主持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应用写作训练教程》;2002年主持国家级项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995年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科研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艺发展专题研究》;1998年主持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专项项目《中国当代小说美学》;2001年主持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2002年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04年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艺术传媒与心理健康研究》等。

获奖情况:教学项目《建构师范院校开放式的多元写作教学体系》1997年9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10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获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新闻采写艺术》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外国文学流派辞典》获重庆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专著《中国经济转型与文艺发展研究》获重庆市直辖后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灵性的飞鸟: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获重庆市直辖后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新华文摘》、《新闻战线》、《新闻界》、《传媒》、《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以及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出版专著情况:出版过专著《新闻采写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各体文学审美之旅》、《暮色中的寻找:现代主义与新时期小说》、《散文知识与写作》等。

目前正在主编并出版“新闻与传媒”书系。

虞吉:男,四川南充人,出生于1963年01月。

现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

重庆直辖市电影学学科带头人(后备)、西南大学教育学(影视教育方向)博士。

并担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视协高校电视艺委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委,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理论及电视栏目文化、影像传播。

教学科研成果:在影视教育方面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

几年来先后在电影学硕士研究生和戏剧影视文学本科层次开设“中国电影史(古典部分)”、“当代世界电影”、“影片读解与导演分析”、“现代影视理论”、“当代世界影视专题研究”、“中国电影史学问题”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曾多次代表西部地区、重庆市和西南师大参加“中国电影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中国电影50年学术研讨会”、“重庆与中国抗战电影”等重大学术活动。

现正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大后方电影研究”。

获奖情况:参与主研的教研成果“建构高等院校开放式写作教学体系(影视文学部分)”先后荣获国家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奖、西南师大一等奖。

所撰著的代表性论文《电影的奇观本性》、《蓄势促发、杂陈共生》、《大后方电影研究:思路与方法》、《早期中国电影:主体性与好莱坞影响》等已在“电影奇观”、“早期类型电影研究”、“大后方电影研究”、“中国电影观念与传统”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具创新性的主导性观点,并先后荣获“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一等奖、二等奖。

所策划和指导的短故事片《毕业三件事》荣获第八届大学生电影节故事片特别奖。

策划和指导的(磁带)长故事片《歌者》荣获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策划指导的《棒上人生》、《豆花夫妇》等多部纪录片连续在凤凰卫视、重庆卫视、江西卫视等台播出。

出版专著情况:撰著(主编)专著五部,先后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当代电视》、《影视文化》、《当代外国影视艺术》、《电影作品》、《福建艺术》、《西南师大学报》、《贵州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此外,曾参与中国“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活动的前期策划,还担任西部地区首届“影视明日之星(电视)大赛”的总策划,组委会副主任和决赛评委。

还担任(重庆台)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麻雀也是鸟》的总编剧和(中国文联影视中心)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情系妈祖》的艺术指导,连续七届被聘为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委。

涂涛:男,汉族,1967年10月生,重庆九龙坡人,政治面貌:民革。

1989年7月参加工作,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方向)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民革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主委,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学传媒技术、新媒体传播。

出版教材情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现代视觉媒体美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天地化生——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重庆出版社出版教材《教育技术应用教程》。

科研成果及获奖介绍: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重庆市教委项目《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汉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2004年在全国大学生博士学术论坛做《原生语境再现——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报告,提出了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原生语境再现,介绍字源识字、多媒体字源识字的可行性、应用与教学的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如叶澜、陆有铨等的首肯。

2006年在澳门大学“华人社会的教育发展”国际会上作《华文教育之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报告,2006年8月主持第二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2-2004学年度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发表论文情况:1.阿坝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考察报告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 83.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4.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6.75.原生语境再现——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1阮建海:男,汉族,1963年4月生,山东乳山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馆员(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重庆市图书馆学会理事;川渝高校情报工作研究会常务委员。

电子出版物与网络传播研究。

学术成果介绍:[1]我国免费网络杂志探析[J]. 情报学报,2002,(2).[2]调查引擎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2002,(4).[3]纯网络杂志发展之影响因素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4,(7).[4]纯网络杂志质量控制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4,(1).(G9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我国电子图书产业化发展战略探讨[J]. 出版发行研究,2001,(9).[6]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J]. 图书情报知识,2001,(2).[7] The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Using the Internet as School. '98计算机用于教育国际会议(ICCE’98)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8年10月。

《ISTP》收录。

[8]论个人数字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9]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J]. 图书情报工作,2006,(6).[10]论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评价与优化[J]. 现代情报,2006,(12).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持或参研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交流科研项目多项。

2005年获加拿大研究专项奖(SACS,加拿大外交部资助,加拿大驻华使馆选录),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康卡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 )、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从事信息管理专项研究。

周安平:男,汉族,1954年9月生,重庆人,中共党员。

1981年12月留校任教,教授,知识产权法方向硕士生导师、编辑出版方向硕士生导师。

现任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西南大学音响出版社社长,法人代表。

兼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版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教育音像协会常务理事,西南地区大学版协理事长,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重庆发行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重庆书评家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法学知识产权方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库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库成员、重庆市出版编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组评委、西南大学出版编辑系列职称评审专业组副组长。

主要代表作品:1.《中国著作权法通论》(合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解读中国著作权法的著述,获四川省政府社科三等奖。

2.《中国著作权理论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国家课题结题成果、国家重点出版项目,20001年获重庆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大学生法制教育》(执行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科研成果介绍:组织立项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1.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著作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2.“八五”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著作权法疑难问题研究》;3.“九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著作权疑难问题研究》;4.重庆市“十五”社科重点科研项目《现代网络出版与著作权保护研究》;5.教育部“十一五”社科项目《国家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版权保护与现代教育产业发展研究》。

获奖情况:先后主编、参编著作十余钟,发表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四川省、重庆市政府社科奖五项,四川省、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版协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多项。

责任编辑图书获奖项目如下:1.《山风流人风流》、《步行者的风景》获建国40周年重庆市创作优秀作品奖。

2.《文艺美学》《论语词典》《李渔戏曲艺术论》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其中《文艺美学》获重庆市第三次社科二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