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黄州区一中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

暑假作业2——201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郡县制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
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
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A. 书同文B. 度同制C.车同轨 D. 行同伦3.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却作宣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土地私有制度,成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B. 秦朝土地私有制,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C. 秦朝土地私有制,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D. 秦始皇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4.宋代文学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不包括A. 商业的繁荣B. 市民阶层的扩大C. 城市布局的转变D. 文学自身的没落5.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
这说明黄宗羲A.先于卢梭提出资产阶级理论范畴的社会契约思想B.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持模糊态度C. 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现象D. 强调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6.中国近代史上,某条约的英文名称是“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
2011年黄州区一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年黄州区一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2011年黄州区一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就是避讳,以下属于这种现象的是()①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②东汉改刺史为州牧③唐朝改“民”为“人” ④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新朝代(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的是() A.郡县制度与都司制度并存 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C.行省制度与土司制度并存 D.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3.有关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B.老三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二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4.公元640年,南方有三人到京城应试:①甲考明经科考中;②乙考进士科未中,还因受冻生重病;③丙考中武举;④丁参加的殿试是由高官主持的。
上述现象符合史实的是()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5.“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6.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7.《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8.1876年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赴美国费城参加国际博览会。
2011年黄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10届历史模拟试题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1.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
”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D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2.复习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容时,同学丙使用了下面两幅图,由图一到图二说明: C图一:明朝中央机构图二:清朝军机处内景A.皇帝权力被逐渐削弱 B.皇权与臣权相协调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皇权与臣权矛盾日益加剧3.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DA.马克思——巴黎公社B.伏尔泰——资产阶级革命C.孙中山——辛亥革命D.邓小平——中国民主革命道4.“…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
东北全境沦陷始于(A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台儿庄战役5、有人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两次改革的历史。
”日本历史上这两次改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C①都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②都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③都摆脱了民族危机④外来文化都深深影响了日本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6、综观人类历史,时时处处都交织着各种矛盾。
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殖民主义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矛盾的是:D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拉丁美洲独立运动④印度1857—1859反英大起义⑤中国民主主义革命A.①②③ 8.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7、学史明鉴:大国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对此,已逝的20世纪留给我们深刻教训的事件是:B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②《南京条约》签订③《辛丑条约》签订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王柯同学编写了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剧。
下面是“告别”一幕中即将离开家乡、奔赴战场的士兵约翰与帅克的一段对话。
黄冈中学2011届高考第三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英语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三部分,共115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l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e is the man?A.At home. B.In a shop. C.In a snack bar. 2.Where is the woman going?A.The 21st Road. B.The Park Apartments. C.The park. 3.What’s the number of the railway station?A.42611. B.24661. C.42661.4.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Neighbors B.Workmates. C.Classmates.5.What do you think the man will do ?.A.He is happy to go with the woman.B.He will insist on staying at home.C.He doesn’t know what to do.第二节(共l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自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What magazine does the man take besides Morning Post?A.Newsweek. B.New Yorkers. C.New Scientists. 7.What’s the price for Morning Post?A.One dollar. B.One and a half dollars. C.Three d011arS and fifty.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1届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A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1 届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A
卷)
2011 年黄冈市历史中考模拟试卷
(满分40 分考试时间:40 分钟闭卷)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 个小题,每题2 分,合计18 分。
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答题栏里。
)
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如右下图标)于2010 年11 月1 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多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唐朝时期政府清查户口,轻徭薄赋,
增加财政收入,经济繁荣,人口繁盛。
如: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此诗”开元”全盛日,指的是哪位皇帝在位的盛世时期?()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康熙帝
2. 2010 年11 月12 日精美绝伦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岛进行,来自亚洲45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开幕式,体现了”激情盛会,
和谐亚洲”的理念。
开幕式上燃放的焰火令人震撼,魅力无穷。
(如右图)我
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同时人们也用火药制成
各种焰火和鞭炮。
我国古代用火药制作焰火始于()
A 西汉
B 秦朝
C 唐朝
D 宋元
3. 秦朝以来我国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不断强化。
秦朝和唐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确保行政实施的机构分别是()。
2011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2011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材料题)1、(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
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
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材料二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
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
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
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材料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7分)经济条件: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分)政治条件:维新派发动了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民主化迈出重要一步。
(2分)思想条件:维新派、革命派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观念(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2011届高三山东省各地模拟试题解析版汇编(历史)专题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人民版必修2)

山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人民版必修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6小题)1.(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11题)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2010年12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4题)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
”从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病菌在西欧殖民扩张中是第一“杀手”B.西欧殖民者非常野蛮残暴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高度重视“旧大陆来的病菌”3.(2010年12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8题)“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
”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
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A.西欧的新航路开辟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鸦片战争后中国修建铁路4.(2011年5月聊城市二模15题)1879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随之狂跌。
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下图中的A.改良蒸汽机B.蒸汽机车C.汽车D.电灯5.(2010年11月济南一中高三月考38题)“新航路开辟”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6.(2010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3题)(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推行大陆均势政策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主义扩张7.(2010年11月山东聊城高三期中38题)五百多年前,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冒险的开辟新航路,而今天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联赛赛场,他们登陆首选的落脚点是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简称西甲),那么从历史渊源上看,主要是因为A.西班牙联赛水平高,同时上缴税费额度最低,使自身特长和收入得到最大体现B.西班牙一直都尊重美洲国家的氏族独立与主权完整,赢得美洲人的好感与向往C.哥伦布发现新火陆至今,两地形成共性语言、信仰等,登陆西甲可以减少很多障碍D.西班牙距离美洲最近,同时柏班牙义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登陆西甲是最大的荣耀8.(2010年12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7题)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井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2011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11年湖北黃岡中學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漢書·藝文志序》載:“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習妹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在這裏,班固說的是A.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B.秦末漢初時期儒、道諸說沉渣泛起C.東漢末年以後儒、釋、道三家合流的出現D.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混亂局面2.《九章草術》分為方田、粟米、均輸、方程、勾股等九章。
這反映出中國古代數學①注重解決實際問題②與農耕生產密切相親③注重理論研究④以科學實驗見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山東臨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漢武帝時主父偃稱:“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
”這反映了當時的臨淄A.農業發達B.商業發達C.牧業發達D.資本主義萌芽4.戰國時期,“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哪一學派的主張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5.中國古代文學主流表達形式經歷了賦、詩、詞、曲、小說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反映了①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②科舉考試內容的變化③城市經濟的繁榮④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6.臺灣學者柏楊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個被晚期癌症擊敗的老拳師,在觀察強大對手優點的時候,不歸功於對手的強壯如牛,反而歸功於對手有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
柏楊的比喻A.肯定了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優勢B.指責了當時資本家引進機器的做法C.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深刻根源D.批評了當時的“中體西用”觀念7.下列歌謠能夠反映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社會風尚的是A.就要當工人,嫁女嫁英雄B.一朵棉花織匹布,一粒棉籽油一缸C.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用柴D.少生孩子多讀書,農民家庭建書屋8.下列是對20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情況的分析,不正確的是年份\比重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1952年19.1%1.5%0.7%6.9%71.8%1956年32.2%53.49%7.3%0 7.1%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經濟佔據主導地位B.合作社經濟不是公有制的經濟C.到195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D.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為徹底9.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戶規模的構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計100 100 100 1001人戶11.85 8.46 12.12 14.132人戶12.43 14.27 23.51 28.673人戶20.67 33.5 39.58 37.574人戶23.22 24.1 14.31 11.115人及5人以上戶31.83 19.67 11.48 8.52資料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資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關於表中所反映的趨勢特徵的成因,正確的是①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影響②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③經濟發展,居住條件改善④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美國經濟學家弗理德曼訪問中國後寫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與服裝明顯多元化,與此伴隨的,則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明顯跡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黄州区一中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就是避讳,以下属于这种现象的是()①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②东汉改刺史为州牧③唐朝改“民”为“人”④明初改大都为北平A.①②B.③④C。
①③ D.①④2.“新朝代(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的是()A.郡县制度与都司制度并存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行省制度与土司制度并存D.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3.有关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B.老三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C.老二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4.公元640年,南方有三人到京城应试:①甲考明经科考中;②乙考进士科未中,还因受冻生重病;③丙考中武举;④丁参加的殿试是由高官主持的。
上述现象符合史实的是()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5.“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6.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7.《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改革与创新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8.1876年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赴美国费城参加国际博览会。
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材料反映了()①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②中国传统手工业未受外来冲击③机器工业在中国尚未形成优势地位④清政府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9.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两国指的是法国和美国②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③材料史实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④ B.①④ C。
②③ D.②③④10.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1.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领导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反对进攻苏联和苏区,拥护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反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而争斗。
”为此,中共中央()A、依靠东北军坚持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B、组织了“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C.派遣大批优秀干部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D.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2.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这首诗描绘的战役()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C.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D.是中共敌后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13.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A.民国三十年 B.民国三十一年C.民国三十二年D.民国三十三年1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15.下表为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统计数据,依据表中统计数据和所学知识指出,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共八大制订了正确经济建设方针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③文革动乱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农民在分配土地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7.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三通”。
这表明()A.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祖国统一障碍彻底扫除18.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潇洒而豪放的大笑。
这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笑声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交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C.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是()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20.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该材料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有法律就有自由B.必须通过法律限制政府权力C.法治是自由的保障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1.“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签署了每个美国公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
对有色公民而言,美国显然未能兑现这张期票。
”马丁·路德·金这段著名演讲中“美国公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指的是()A.实现民族独立解放B.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C.建立民主法治社会D.黑人与白人权利平等22.l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A.研制成了发电机B.发明了水力织布机C.发明了内燃机D.改良了蒸汽机23.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
占西人民也在女王阿克希米·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女王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英军投降,女王重登王位。
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A.占西女王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重登王位B.占西女王信奉基督教,保护私有财产C.军事胜利是政治斗争的核心组成部分D.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由封建王公领导的24.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
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
”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国际联盟 D.轴心国集团25.有些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
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是一个固定值B.目前尚不能确定x等于几C.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D.是一个动态的数值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予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帔,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可能指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一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
又携带芜菁种子。
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须用具。
——摘自《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变化情况简表——摘编自《民主改革与西藏经济发展》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与技术主要涉及哪些领域?有何历史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进行过哪两次改革?概要指出两次改革给西藏地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11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材料三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回答:(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3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