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阵法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古代阵法,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门金锁阵”是为了使占星术更方便而用的奇门遁甲方位术。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己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二、鱼丽阵阵名:鱼丽之阵,也称鱼丽阵解释: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
出处:《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
阵名内涵:”杜预注:“《司马法》:‘车站二十五为偏。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
五人为伍。
此盖鱼丽阵法。
”也就是说,郑国的军队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以偏师居前,让伍队在后跟随,弥补空隙。
这样的编队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
这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在具体战役中使用阵法的记载。
优点:这种鱼丽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车站中尽量发挥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三、雁行阵古代阵法,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一般弓兵用,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本阵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但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突破中军则容易全军大乱。
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四、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锥形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在当今出土的最早关于阵法记述的书籍《孙膑兵法》中就有锥形阵法的记录,孙膑将其列为十阵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阵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古代十大阵法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比较喜欢讲究各类阵法,某些阵法大家在节目里面也可以比较轻松的看到,但是一般来说大家只知道很厉害,但是具体厉害在什么地方还是说不大清楚,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阵法。
中国古代十大阵法图解1、一字长蛇阵所谓一字长蛇阵顾名思义就是排成一字就像一条蛇一样,这是比较常见的阵法,虽然看着比较简单,但是出招很迅猛攻击也比较强大。
假如想破解这个阵法,就攻击两头,让头尾不能全部顾及好。
2、二龙出水阵二龙出水阵也就是兵分两路,就像两条龙一样,所以被叫做这个相当威风的名字。
要想破解这个阵法,就要让两支队伍不能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3、天地三才阵其实阵法就是层层递进的,这个天地三才阵也就是二龙出水阵演变而来的,当二龙中间往前,就可以成功的形成了天地三才阵。
4、四门兜底阵所谓四门兜底阵就是四方全部排兵布阵,就像包围一样,中间往前的话就是天地三才阵,两边往回最终形成了四门兜底阵。
5、五虎群羊阵五虎群羊阵主要为了攻击对方的心理想法,布阵方面是5的希腊写法来排列的,有点像胜利的V字,让敌方在心理上感到畏惧。
6、六丁六甲阵六丁六甲阵是茅山宗镇山的重要宝贝,一直以来都是相当隐蔽不外传的,后来虽然在暗地里流传,但是后来也逐渐的失去下落了。
7、七星北斗阵七星北斗阵也叫作天罡北斗七星剑阵,这个阵法是在电视上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所开创的,主要是依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布阵排列的,并且也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8、八门金锁阵据说这个阵法是诸葛亮在八卦阵的基础上演化的,在这个基础阵法上又分为八阵,依据门方位、星象等等复杂的因素来布阵,主要是为了让作战更加方便。
9、九宫八卦阵九宫八卦阵也叫作黄河九曲连,这是比较独特的河南省民间游艺活动。
当游客进入其中,感觉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诸葛亮所创设的一种阵法。
10、十面埋伏阵十面埋伏阵是韩信最有名的阵法,不管是天上还是地下,又或者四面八方都有很多士兵,韩信也是凭借这个阵法成功帮助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
古代打仗阵法

古代打仗阵法
古代打仗的阵法有很多种,以下为您介绍两种:
1. 牵线阵: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类似于现代的行军纵队。
一军接着一军前进,
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
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蟠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
如果战事不利,统将敲锣为信号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
这时按照路宽,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
牵线阵急趋,敌人往往追赶不上,即使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2. 螃蟹阵: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
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
这种阵法极为灵活,还可根据敌情进行多种变化。
例如敌
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
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
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
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
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
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
其
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
此外还有雁行阵、钩行阵、锋矢阵、长蛇阵、龙蛇阵等古代打仗的阵法供您参考。
中国古代军事阵法

中国古代军事阵法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
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
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
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
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
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
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
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持,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
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仿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象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
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
古代最厉害的十大阵法

古代最厉害的十大阵法中国古代的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许多厉害的阵法。
以下是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十大阵法:1.长蛇阵:这是一种长长的阵形,犹如一条蜿蜒的大蛇,故称为长蛇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应对敌军的突袭,并能够快速转移阵地。
2.虎穴阵:这是一种由四个方阵组成的阵法,每个方阵中间都有一个空隙,故称为虎穴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保护阵内士兵,并能够更快速地攻击敌军3.鹰爪阵:这是一种由五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鹰爪状分布,故称为鹰爪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保护阵内士兵,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敌军。
4.锋矢阵:这是一种由三个阵列组成的阵法,锋利如矢,故称为锋矢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攻击敌军,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5.偃月阵:这是一种由四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偃月形分布,故称为偃月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敌军的突袭,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6.龙颈阵:这是一种由五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龙颈形分布,故称为龙颈阵。
这种阵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敌军的突袭,还能够快速地转移阵地。
在战斗中,如果敌军的力量超过了我军的预期,我军可以通过调整阵型快速地撤退。
这种阵法的灵活性非常强,使得它在战斗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7.麒麟阵:这是一种由六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麒麟形分布,故称为麒麟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抵抗敌军的攻击,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8.倒插阵:这是一种由五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倒插状分布,故称为倒插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抵抗敌军的攻击,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9.蟠龙阵:这是一种由六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蟠龙形分布,故称为蟠龙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抵抗敌军的攻击,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10.长虹阵:这是一种由七个阵列组成的阵法,呈长虹形分布,故称为长虹阵。
这种阵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有效地抵抗敌军的攻击,并能够更快速地转移阵地。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古代中国军阵是军队在战场上的布阵方式,旨在提高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军队的作战技巧和战术布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军阵的特点和常见类型。
1. 长蛇阵长蛇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它以一条长蛇形排列的方式展开,部队前后相连,可以迅速展开或收缩。
长蛇阵适合用于追击敌军或扩大阵势,但在面对敌军的强力进攻时存在较大的薄弱点。
2. 鱼鳞阵鱼鳞阵是一种护卫阵型,它以层层重叠的方式布阵,使得前方的部队可以得到后方的支援。
鱼鳞阵可以保证部队的连续性,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这种阵型适合用于迎击敌军的冲锋或进行持久战。
3. 方阵方阵是一种正方形的军阵,每个方阵内部都有一支独立的部队。
方阵可以迅速转换方向,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
它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在战场上快速应对敌军的进攻。
4. 八卦阵八卦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以八个方向的八个方阵组成,形成一个八卦图形。
八卦阵可以使军队在八个方向上进行战斗,充分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多线作战。
它是一种防守和进攻兼备的军阵,适合用于防守要点或进行全方位的攻击。
5. 三军阵三军阵是由步兵、骑兵和弓箭手组成的军阵,每个军种在战场上占据不同的位置。
步兵在前方进行近战,骑兵在两侧进行侧翼攻击,弓箭手则负责远程射击。
三军阵可以全方位地打击敌军,形成兵种的协同作战。
6. 冲车阵冲车阵是一种以冲车为主要攻击工具的军阵。
冲车是一种装有尖刺的大车,可以快速冲击敌军阵地。
冲车阵通常由步兵和冲车组成,步兵负责保护冲车,冲车负责冲击敌阵。
这种军阵适合用于攻城和突破敌军防线。
以上是中国古代军阵的几种常见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古代中国的军阵不仅注重战斗力和机动性,还充分考虑地形和环境的利用,使得军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军阵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指挥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还需要士兵的纪律和执行力。
中国古代九种经典战争阵形

中国古代九种经典战争阵形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
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一、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
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二、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
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
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三、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
他把士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的集团阵法演变的过程。
古代阵型简介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
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
“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
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
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
中国古代十大阵法

中国古代十大阵法一、《拆封阵》《拆封阵》又称为“拆封横阵”,是战国时秦国的阵势发明家班固所提出的一种格局布阵形式,即将机关处的步兵和马兵横列成三排,长枪兵置于中间,枪和弓箭手置于两侧,互相贴紧依次架设,步兵一端植立一枚大旗,形成一种辞汇“张口有舌”的形象,具有攻守兼备的功效,它用以攻破诸侯大军时,遍布士兵,向前直插,不受封锁。
二、《士双阵》《士双阵》,主要是体现将士的勇猛和自信心,形式上又象一只鹰,又像一头牛,可以攻守兼备,攻击时以长枪兵置于中段,位置自西向东进行阵形布置,两翼时列各设三排,排中实行分驾,偏翼装设箭兵,形成“一鹰两牛”的特点而独具特色的结构。
三、《猛虎阵法》《猛虎阵法》也称“步罗阵”,是西汉时期将领步罗所创,步兵阵型,以门户把米益于关中士兵拉列一行,五排,以众将为中心,双方距拉开,将士分列其两翼,一端向右,一端向左,像一只正在向上行走的老虎,而因其布阵形似老虎的巨爪,故名。
四、《战马阵》《战马阵》是中国战国时期最厉害的阵法,也被叫做马七阵。
将军把军马分成七册,每册马力多的在前,马力弱的在后,分别安排在七个队里,以一马一队的方式,让健壮的马兵司令安排在前,以左右两旁布置成V字形,形成策令马士发起厮杀之形状。
这样做,以便将军从中指挥,使士兵们尽可能本分地拼死一战,未曾偷生。
五、《斗牛阵》《斗牛阵》,又名“牛角弩阵”,是战国时期李斯统帅的阵法,将军拉列士兵二流成串,将每股之士都站立不动,使四将围绕其中,以把兵安排成一个象“水牛正在角斗”的形状,一边拼死一仗,一边保证将士的死生各有难易之分;可以说是长枪兵和弩兵兼备的极为迅捷的重点阵法。
六、《八宝阵》《八宝阵》,常被称作“铁衣五军”,斗争武艺甚著,用以表示坚守不懈,大胆奋勇,勇于攻击,勇于守阵的精神,布阵形状略有延展,像一把八宝土吉他一样,由一股长枪兵置其中,两边分列箭兵和戟兵,这种阵形可以布置在战场以近身战斗,又能使士兵不易受到攻击。
七、《鹤翼阵》《鹤翼阵》,又称“鹤翎阵”,为曹操所创,由四师拉开形成双翼,使士兵布阵两旁,像一只正在飞行的大鹤,此时将军可立于其中,持有大旗,心中运用旗法,司令五军,鼓乐高昂,使士兵活跃,蓬勃向前,几千兵马把敌军铲除,效果极为震慑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阵”作为中国古代成熟的集团方阵,其列阵、队列、机动、阵战实施、兵种配属、兵种运用、阵形变化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则可供遵循与操作。
如列阵之时在前、后、左、右等四块实地上部署正兵,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块闲地上部署奇兵,“四面八向,皆取准焉”,在中央部署精锐的机动兵力。
在四军转阵实施机动时,“以前为后,以后为前”。
在实施阵战时,进行全方位的协同作战,即所谓“四头八尾,触者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八阵的全面确立与普遍运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野战战法业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至明清,“八阵”作为最基本的作战阵法,仍然被广泛沿用。
(南北朝主要阵法)
主将居中摆方形支援八方
“八阵”在后来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改进与调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体”。
如唐代李靖所创的“六花阵”,即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八阵法推演而来。
其基本特点是外方而内圆,即外侧六阵为方阵,部署正兵;居中的军阵为圆阵,部署奇兵。
这个六花阵是唐代名将李靖所创。
之所以叫六花阵,是因为它的形状像六朵花一样。
实际上它的结构是六边形,就目前科学发现,密封的蜂巢就是一个六边形的,它的特点是稳固,节省材料……可能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所创造的六边形暗合了这种科学道理,他所布的这种六花阵,一呢,在……结构上面非常稳定,二是节省了兵源,在部署上面也非常的对称合理。
)
今天的中外军事专家学者们,对这个六边形的古代军阵兴趣盎然。
你看,这么一种形状的军阵,它的各边受力非常均匀,而且每一边就是一个作战单位。
它在作战中非常的灵活,可以相互地变形——在作战中,六边的防御非常稳固,而一旦进攻,前面的三个方阵就成了一把锐利的尖刀……中军居中,中军周围分布前军、左军、左虞侯军、后军、右军、右虞侯军。
主将居中摆圆形支援六方
《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常用的阵型主要有常阵、平戎万全阵、和本朝八阵。
常阵:
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型,被称为“常阵”。
换句话说北宋军队征战,往往将部队根据战术目的分成各个部分,组成“常阵”,然后组合在一起,进行战斗。
它包括以下诸阵:
先锋阵、策先锋阵、大阵、前阵、东西拐子马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等。
先锋阵
是由前锋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
前锋部队类似于现代的前卫部队。
前锋的任务是“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因此北宋也同历代一样,“选精兵,置先锋阵”。
策先锋阵,是由策应先锋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置阵在先锋阵后”。
此阵由“骑将一员统之”。
当“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为应援”,以制敌“奔突”。
大阵
亦称中军阵,是由主力马、步军所组成的战斗队形。
一般成长阵(纵队)或方阵。
排阵时,“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木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
而强弓劲弩在其后排列。
同时,“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
总之,主力是以“车营”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敌“戎马突驰”的阵势。
需要出战时,四面开门,放“战队”出战。
前阵
是部署于“中军大阵之前”的奇兵。
《武经总要》说,“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
《武经总要》还引述风后握奇图和辽军布阵之法,认为奇兵数应占大阵兵数1/3左右。
东西拐子马阵
这是直接保护大阵的一种布阵,“为大阵之左右翼”。
之所以置此阵,是鉴于“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
此阵兵力数目,也是量大阵兵的人数而为之,且临时抽拣而成。
无地分马
是中军大阵所控制的机动部队。
布置在“大将军营阵”的四周,“备缓急驱使”。
其兵由各指挥(营级单位?)所组成的战队里抽调。
机动部队的多少,“临时分置,无定数”。
拒后阵
亦称“殿后”,是由后卫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布阵于中军大阵之后,以防敌人从后面袭击。
宋人认为,在“军阵之制,粮道居后”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道断绝”,布拒后阵很有必要。
武经总要》说,宋太宗对辽几次作战的失败,都与“粮道”被敌“断绝”有一定关系。
因此,从真宗开始,则注意置“兵殿其后”,以便“缓急用之,无腹背受敌之患”。
策殿后阵
是由策应殿后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
它在拒后阵与主力之间布阵。
平戎万全阵
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
平戎万全阵是由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
(个人认为此方阵如此拓展纵深,可压缩敌人骑兵机动的空间)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
这是一种保守的防御阵型,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
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
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20=7200步)。
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享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
三个方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陈望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
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名骑兵。
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
两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
骑兵,另加探子(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
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
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
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
每阵共一万名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
(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
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
该阵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
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17里130步)。
本朝八阵:据《武经总要‧本朝八阵法》记载,北宋所谓的本朝八阵,
系指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共八阵。
八阵所用的兵力和编队参照了李靖阵法。
即:每种阵均用马步军共一万四千人列成。
其中,步军编为二百队,每队五十人,计一万人;马军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计四千人。
每种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后共七军。
各阵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
“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
“本朝八阵”除圆阵(因与车轮阵同形异名)外,《武经总要》中均附有阵图。
各阵图中兵队的名称,沿袭唐朝。
图中的“驻队”,即北宋的“阵脚兵”。
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
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