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真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认识的正确与错误。
对此,哲学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
多数哲学家认为存在真理标准,少数人则持虚无主义态度,不承认存在任何真理标准,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有: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如“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如王阳明把所谓“良知”作为“自家标准”;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如贝克莱的“集体的知觉”就是“实在性的证据”;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如笛卡儿、斯宾诺莎等;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如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
以上观点都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主观范围内绕圈子,把主观的东西当作真理的标准,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
旧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在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例如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主张,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解决。
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不能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给实践以应有的地位,因而也没有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
哲学课件认识的真理性

5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真理性认识的深度、 广度、及其适用条件的具体性上
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可知性、 内容的客观性、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6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 系
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 由相对向绝对无限发展 反对真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7
真理的功能
实践功能 审美功能 批判功能
8
真理与价值 ——两种对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根本价值在于 它揭示了事物变化的 规律
在本体论上肯定了事 物变化的连续性和规 律性
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 映论
实用主义
有用的就是真理
在本体论上否定了事 物变化的连续性(不 向后看)
认识的真理性
1
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一种认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对事
物表象的认识 真理是表现为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 真理表现为理论体系而不是片言只语 真理的一元性
2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 容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 性
实践检验同时也具有相对性(源于实践条 件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对实践结果解释的主检验的关系
4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有着确定的界限 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
在认识论上坚持主观 唯心论
9
复习、预习与思考
复习:第四章第一节 预习社会基本矛盾并思考历史观的基本问
哲学中真理的概念

哲学中真理的概念
在哲学中,真理是一个深层的概念,涉及到关于现实、存在和知识的根本性质。
它指的是与事实、现实或实际情况相一致的观点、主张或陈述。
真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描述或理解,通常被认为是独立于主观意见或个人观点的客观存在。
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相对性(相对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具体性等特点。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真理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哲学的书籍或咨询哲学家以获取更专业的解答。
常用的哲学概念

常用的哲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哲学概念:
1. 真理:关于事实、现象或观点的正确性或准确性。
2. 伦理学: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哲学分支。
3. 自由意志:个体的能力自主做出决定和行动的意愿。
4. 知识:对事实或信息的正确和合理理解。
5. 理性:运用逻辑和推理来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在论: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认识的外部现实。
7. 现象学:研究人类感知和经验的哲学分支。
8. 休谟问题:关于因果关系的问题,即我们如何知道一个事件是因为另一个事件的结果。
9. 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性质和现实的基本原理的哲学分支。
10. 形式逻辑:研究逻辑结构和论证形式的哲学分支。
11. 众数理论: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共识。
12. 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的能力。
13. 美学:研究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的哲学分支。
14. 人性:关于人类特性和行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15. 逻辑学:研究正确推理和推论的规则和原则的哲学分支。
以上仅为常见的哲学概念,实际上哲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马克思哲学真理的概念

马克思哲学真理的概念
马克思哲学中的真理概念可以追溯到他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等著
作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主要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意识的。
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不受主观意志的支配和改变,而是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和认识活动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是相对于社会实践的,真理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和目标。
真理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发展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了历史条件对真理的相对性的重要性。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历史发展等相关联的。
真理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概念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历史性。
真理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
哲学家关于真理的名言

哲学家关于真理的名言1、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2、嘻笑是虚伪的舞台,真理是严肃的。
3、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毁灭。
4、掩饰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谎是怯懦。
5、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
6、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7、真理的蜡烛往往会烧伤那些举烛的人的手。
8、真理的光辉时常受到遮掩,但它决不熄灭。
9、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10、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11、成见是一种不依真理判断的倾向。
12、夸张是发了脾气的真理。
1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4、权力,高开了真理的束缚,将会成为一种罪恶。
15、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
16、恶徒也认识真理,只是他见了真理就害怕。
17、假如你要尊重真理,就要预期在腹背受难。
1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
19、真理是永远蒙蔽不了的。
20、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21、时间的锐齿能啮尽一切,只是对真理无能为力。
22、向真理弯腰的人,一旦挺起胸来,将顶天立地。
23、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
24、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
25、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26、反对真理归根到底最能促使真理获胜。
27、真理在人那里获得生命力,并且展现出来。
28、真理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29、真理往往非常朴素,以致人们不相信它。
30、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31、真理是一个必须成熟以后才能摘下来的果实。
32、首先和最后要求于天才的事,就是热爱真理。
33、多少暴君试图绞杀真理,灭亡的只是他们自己。
34、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35、真理不是乌鸦,不能抓住它的尾巴。
36、谬误越大,真理取得的胜利就越大。
哲学与真理

那么什么是真理?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化,也就是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它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对一个民族来说俨然已经成为固定的、信条化的和有约束力的。
真理是我们已经忘掉其为幻想的幻想,是用旧了的耗尽了感觉力量的隐喻,是磨光了压花现在不再被当作硬币而只被当作金属的硬币。
我们仍然不知道真理冲动从何而来。
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听到的只是社会为了存在而规定的责任:真诚就是使用通行的隐喻。
因此,坦率的说,按照医嘱固定的约定与集体一起以一种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的方式撒谎就成了一种责任。
人这时当然忘记了这是他选择事物的方式。
这样,他就以上述方式无意识地和根据多少年来的习惯撒谎,而正是由于这种无意识和健忘,他获得他的真理感。
从我们不得不把某些东西分别称为“红”、“冷”或“哑”这种感觉出发,产生了一种关于真理的道德冲动。
人们在与谁也不信任和到处碰壁的撒谎者的对比中,亲眼看到了真理的尊严、信誉和功效。
作为一个“理智的”生物,他现在让自己的行为受抽象概念的支配,不再容许自己像过去那样跟着骤然的印象和直觉走了。
他开始把这些印象普遍化为暗淡和乏味的概念,以便能够放心地让它们指导自己的生命和行动。
人与动物的一切区别都来自于这种化知觉隐喻于图式和融形象于概念的能力。
因为这些图式的世界使之成为可能的东西是活跃的原初印象永远不可企及的:一个等级金字塔制度的建设,一个尊卑上下界限分明的新世界的创造,这个新世界的高居于活跃的原初印象世界之上,比当下知觉世界来得更稳定、普适、广为人知和人性化,因而就成了一个发号施令和必须服从的世界。
每一个知觉隐喻都是个别化的和独一无二的,因而抗拒着任何分类,而概念的宏伟大厦却像罗马骨灰安置所一样井然有序,在逻辑中散发出数学特有的力量和冷漠。
任何感觉到逻辑的这种冰冷之气的人都很难相信,像一只骰子一样赏心悦目和任人摆布的概念竟然不过是隐喻的残余,而使神经刺激转变为形象的艺术幻想即使不是每一个个别概念的母亲,也肯定是它的祖母。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说法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说法
哲学史上有许多关于真理标准的说法,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
1. 符合论:这是一种传统的真理标准观点,认为一个命题或陈述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符合论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外部实在性,认为真理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和认知的。
2. 融贯论:融贯论主张一个命题或陈述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与一个更大的信念体系或理论网络相一致。
根据融贯论,真理是由一个整体的信念系统所决定的,而不是单独的命题或陈述。
3.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认为一个命题或陈述是否为真,取决于它在实践中是否有效或有用。
实用主义者关注真理的实际后果和实践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4. 共识论:共识论认为真理是由社会或群体所共同接受的观点或信念所决定的。
根据共识论,真理是一种社会建构,取决于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不同的哲学家可能会强调不同的真理标准,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标准可能会更加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真理奥利匹亚的晴空在那些猫咪的森林中,我们看到每一棵树都在为争夺一片阳光而奋斗,竭力的向天空伸展自己,长的又高又直仿佛是孩子伸的长长的手臂。
如果植物也会做梦,那么它们最常梦见的一定是一片又一片自由的阳光。
人也是光的孩子。
本来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地上爬行的,但当有光线从上面落下时,它们的生活被照亮了。
他们张开眼,抬起头,站起来,成了人。
从此不再生活在脚下的黑暗中,而把心灵永远的系在了蓝天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然而,并不是所有时代的所有类型的所有个人都有机会接近天空的。
山峰越高,就越有吸引力,但也肯定越人迹罕至。
人是土做成的,要让他们像水一样映照出天空是多么不容易啊。
必定只有极少数神话般的人物才做到了这一点。
就是那一望无际的树林,如果与曾经存在过的无数种子和幼苗相比,也肯定是极少数。
是的,我们是从神话的天空中堕落下来的。
想一下,人类的祖先最初生活在一个怎样光明的世界:自然充满了声音,意义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恐吓他,威胁他,爱护他和抚慰他;它们也许是他的朋友,也许是他的敌人,但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它们都没有遗弃他,让他生活在一个荒凉,丑陋,连个人影也不见的死寂世界上。
从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小心眼看去,原始人的生活肯定苦不堪言:那些野蛮的风俗,那些严厉的禁忌,那些匮乏的生活和那些可怕的疾病,现代人只要瞥一眼就会心惊胆战,因此原始人必定总是愁肠百结,郁郁寡欢,以致他们竟然能够一直忍受这一切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了。
这是多么大的偏见和误解。
原始人是人类的儿童。
人类的儿童是原始人的后代。
有谁见过比儿童更快乐的成年人,有谁见过比儿童的微笑更动人的微笑?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一块糖果,一根冰棍,几颗石子,几堆沙土,都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快乐,而当我们长大了,珍馐美味和真正的王位也打动不了我们的心。
我们童年的天更蓝,我们童年的草更绿,因为生命的太阳照耀着它们。
当然,原始人也有痛苦,甚至比我们更多的痛苦,但是它们有强健的生命,痛苦并没有使他们像使我们一样伤感和呻吟,从而败坏掉整个生命。
不,他们忍受痛苦。
他们的痛苦也是强壮的,他们的痛苦的乌云没有遮住太阳,反倒被太阳镶了一道好看的金边。
与原始人相比,文明人的痛苦和快乐不过是一个老年人的伤感和淫乐。
因此,是我们而不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更为阴郁的世界上。
光线渐渐的暗淡了。
我们生活在原始巨人的阴影中。
当那些光像野兽一样被从四面八方驱赶进知识的栅栏时,我们的头脑变的富有了,而心却空虚起来,我们的生命贫乏了,我们失去了某些最宝贵的东西。
人们认为原始人和儿童只是沉浸于梦,但是如果人生就是一场梦的话,那沉浸于梦就是沉浸于生命,对于梦境(人生)来说,梦想是唯一的逻辑,光线和现实。
你不可想象走出梦,因为那就意味着走出生命,事实上,虽然我们今天的生命力已经无比微弱了,虽然我们已把朝霞当做迷雾抛在身后,但是只要我们仍然活着,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能完全脱离梦。
我们只是不再做梦,我们已经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但是梦却仍然做着我们,像做着梦中的景象和角色,我们不再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但却生活在别人的梦想中;我们通过原始创造时期的一度再现(儿童时期)得到原始神话世界的概念残余并靠它为生,仿佛是一个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人,其他人不仅要为他准备饮食,而且还要喂到他的嘴里。
一切创造性的存在都是梦幻性的。
它们撕破了阴郁的陈旧现实,以一种活泼的方式重新组合它们,从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明亮的效果,如同带来了新的光源,人之于动物界,动物界之于有机界,都是梦幻性的。
梦不可能是长久的。
它是两个永恒之间的一段有限的时间,它实际上不是时间。
它是时间的停止和否定。
在梦中,正常的时间停止不动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时间性的生存和记忆。
然而,时间毕竟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它终归要重新取得控制,洗刷一切存在和记忆。
因此,我们的堕落是一种自然进程。
再好的戏也不能不收场,当生命的话剧演过之后,哪怕我们仍然赖在台上不走,灯光也会慢慢的暗淡下来,用黑暗的大幕把我们包起来。
但是,不到最后一刻,生命就不会放弃,对它来说,存在就意味着永远存在,完全不存在是它不能想象和理解的,所以,在它从普通生活中退出以后,它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仍然保留着它的最后的气息,在天才的作品中展示自己。
现在,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撕碎日常的道德现实和语言现实,透出一片昔日的晴天。
过去所有人都生活在光明之中,现在光阴却只存在于少数天才的头脑之中,过去是自然的东西,现在却只有通过哲学,艺术和道德的艰苦努力方能取得。
生命变得越来越艰难了,普通生活退化成了个人的奇迹。
天才是人类自身的记忆,当我们不再记得自己是人时,我们也就最后不再是人了。
只要我们还记得自己是人,我们就有可能有朝一日再度成为真正的人,或者说,至少我们能作为人死去。
天才是一座希望的桥梁,它指向彼岸,但并不保证彼岸。
天才站在一片收割过生命和丰饶的原野上,留下种子,期盼来年。
奥林匹亚的晴空,光照千秋。
、生命是最简单的真理,也是最后的真理。
只有生命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也只有生命的力量才能使我们忍受痛苦。
当我们失去生命时,没有什么能使我们快乐起来,正如对于一个失去胃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美味的。
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快乐,那就没有什么能使我们快乐;如果我们不爱,那就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爱。
生命的泉水枯竭了,世界也就跟着荒凉了。
一切现代的力图使人快乐的东西都不过是些麻醉剂,带给人的是一时的虚假的刺激,随后就是更大的痛苦和空虚,我们像是一个中毒日深的吸毒者,约束渴望和追求快乐,结果就越是不快乐和摆脱不了折磨。
唯一的道路是回到生命最初的源泉和永恒的存在,如果它们不能成为我们的再生的摇篮,那就让它们成为我们最后的归宿吧。
它们是生命天空中能够照亮我们的最后的光辉。
让我们离开平原,登上高山,面向蓝天。
让我们坐下来,读那些最伟大的作品。
一,论真理感名声真的只是最合我们自爱口味的一道好菜吗?为什么那些最伟大的人在它们最伟大的时刻都热衷于它呢?在这样的时刻,个人一下子觉醒了,以一种创造世界的气度指点江山,用他自身的光明为周围带来光明;在这样的时刻,个人突然感到一种充溢全身的幸福的确实性,确信那使他得到升华并把他带到极境——因而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最高感觉——的东西不应该对后代隐藏。
在所有未来世代对于这些觉悟的永恒需要中,个人看到了他自己的名声的必然性。
人类从此不能没有他,由于这一觉悟时刻集中体现了他的内在本性,所以他相信自己因之将不朽,而他生命的全部其他时刻都只是无足轻重的点缀,陈腐,粗俗,毫无必要而且速朽。
流逝和消失使我们遗憾,并常常感到震惊,仿佛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大树折断使我们怏怏不乐,高山崩溃使我们心怀悲戚,每一个新年除夕都让我们感觉到了存在和生成的神秘矛盾。
但是人的精神最不能忍受的是,尽善尽美之境也会像一束光一样稍纵即逝而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和子嗣。
因此他发自内心的要求,一切曾为”“人”这个概念增添光采的东西都必须永远存在1。
文化的基本概念是:那些渴望名声者的坚强信念将不会落空,伟大的时刻在任何时代都是伟大的,它们形成了一条像山脉一样的链索,把世世代代的人们联系了起来。
伟大的东西应该永存这一要求引起了剧烈的文化冲突,因为生活中其余的一切对此都一口否定。
平常的,渺小的和平庸的东西像沉闷的空气充满了世界,而我们却不得不在其中呼吸。
它们啸聚在伟大的东西的周围,随时准备消灭和扼杀它,并且挡住了它通往不朽的必由之路——人类的大脑。
作为一种可怜和短命的生物,人类在他们那些有限的需要的驱使下,一次有一次的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艰难的在片刻之间逃开了他们自己的毁灭。
他们渴望生存,为了片刻的生存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有谁能认识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只有伟大的东西才能幸存下来的困难的接力赛?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觉悟者,认为他们自己与伟大的东西结有善缘,仿佛人生是一件可荣耀的事情,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苦思冥想的或充满刺激的生活者(分别指政治领袖,哲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乃是这株苦涩植物的最甜美的果实。
它们全都留下了一个启示:活的最美的人正是那些并不尊重生活的人。
当普通人一本正经的对待这片刻的生存时,那些走向不朽的人却知道如何报之以奥林匹亚式的大笑,或者是至少是用一种高贵的轻蔑打发它。
他们带着讥讽的微笑走向坟墓,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可埋葬的。
这些名声迷中的最勇敢无畏的骑士只能到那些一心倚剑昆仑,饮马天河的哲学家中去寻找。
他们超凡脱俗,独往独来,对群众的激动和当代人的欢呼不以为然。
漫步独行是他们一贯的本性。
他们的才能是罕见的,事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不自然的,甚至于相似的才能格格不入,反目成仇。
人和自然中的一切都与他们为敌,而他们的自满的城墙似乎是用金刚石做成的,坚不可摧。
虽然他们奔向不朽的旅程最艰难也最曲折。
但是他们却比任何人都更对实现自己的目标信心十足,不达目的不罢休,因为哲学家如果不能面对全部世代就将一无所有。
哲学思索的本质就是忽视眼前的和暂时的东西。
真理在他手里:让时间之轮随便转吧,它反正逃不出他的手心。
知道过去存在过这种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
假设过去不曾有过这种人,我们自己永远也不会想到智慧的赫拉克利特(我们可以把他当做我们的典型)的骄傲。
任何知识的追求似乎都是内在的未满足和不满足的,因此如果不是历史作证,谁也想象不到会有这种帝王般的自尊,会有这种认为自己是真理的独生宠儿的无限放纵自己的信念。
这种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太阳系中,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他们。
甚至某个毕达哥拉斯和某个恩披多克勒也以一种实际上几乎是宗教敬畏的超乎人类的敬重对待他们自己,然而,由于灵魂拯救和所有生灵整体的伟大信念,他们最终还是情缘未了,忘不了其他人和他们的拯救。
只有赫拉克利特才使我们之身荒郊野外,独自面对苍天和大地,从而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测度到了阿尔忒密斯神庙的以弗所隐士(指赫拉克利特)的无边的孤独感,他不会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向别人伸出求助之手。
他像是一颗没有大气层的星星。
他然绕的目光指向内部,外表死寂而冰冷,仿佛是为了显现而显现的单纯的显现。
妄想和无知的浪潮铺天盖地,如黑云压城,而他却厌烦的转过身去,在这幅悲凉的遗容面前,既是是生性温和的人也会退避三舍。
这样一种存在如果放在某个遥远圣地的神像中间,周围全是庄严肃穆的建筑,那么它也许是更容易理解的。
作为人群中的一个人,赫拉克利特是不可思议的。
当我们看到他正注视一群吵闹的孩子游戏时,他满脑子想的却是一些人们此时此刻决不会想到的东西:伟大的世界之子宙斯毁灭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永恒游戏。
对他来说,人是完全无用的,就是为了他的知识的目的也是如此。
他对任何人们能够确知的东西不屑一顾。
“我寻找和探索的只是我自己”,他用一种先知的深不可测的口吻如是说,仿佛只有他才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德尔菲神庙的唯一真正的执行者和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