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2(PPT)2-2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讲解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对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这一节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此外,还将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气候、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知识,对地球运动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深层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可能存在兴趣不足或认知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运动特征和规律。
(2)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掌握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气候、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
(4)提高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示意图等,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理动画、地图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探究点二 质疑探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 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 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 南“跑马圈地”。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 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云43贵流)高流水原水的溶化化蚀学作学侵用蚀侵—地蚀—貌喀作—斯—用特崎地岖貌不平的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天坑
2、流水沉积地貌
(1)冲积扇
洪积-冲 积平原
形态:扇状 分布:发育 于山前(山麓)
成因: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 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多个连成冲 积平原
右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卫片:芜湖地区
河漫滩平原
形态: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成因: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 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 河漫滩平原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巧学速记】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 堆积地貌 (1) 常见的侵蚀地貌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3)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4)河口三角洲
(5)河流的弯流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雅 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以过度消耗资源带 发达国家
来的环境影响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 人均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归纳
地域分布 城市 乡村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
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类型及成因:
环境污染表现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污染原因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交通、工厂、建筑等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反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结果。通俗的 讲,环境问题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报复环境的关系
思考:箭头①②、③④、⑤⑦、⑥⑧分别表示的含义。
⑤⑥
①
③
②
④
⑦⑧
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③④: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 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⑥⑧: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教材p98案例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 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 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 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门 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 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 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 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数余人,1978年,确 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高一【地理(中图版)】地球的演化过程(2)-课件

中生代
新生代
距今2.5217亿— 0.66亿年
燕山运动
距今0.66亿—现 在
喜马拉雅运动
爬行动物 裸子植物
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
煤、石油、天然气 煤、石油、岩盐
铁、钨、锡等
等
案例研究
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资料:距今约1.5亿年前,这里是 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后来,由于 河流发育,树干在原地被周期性大 洪水所携带的沉积物质迅速掩埋压 实,地下水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硅分 子开始缓慢地替换树木原有的木质 成分,保留了树木形态和内部结 构,经过石化作用在地下深处形成 了硅化木化石。
错误4. 原文:裸子植物
改正:被子植物
注:数字代表距今 时间/亿年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D.藻类植物
课堂练习
山东省诸城市恐龙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恐 龙于白垩纪晚期灭绝。据此完成1~2题。 1.白垩纪属于( D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2.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课堂练习
案例研究
大部分化石保持其原有生长状 态(直立),在之后的构造运 动影响下,本地区以垂直抬升 为主,地下深处的硅化木化石 随着上覆岩层被剥蚀殆尽,最 终暴露出地表,成为我们现在 看到的硅化木化石。
依据资料说出硅化木化石产生的地质年代及其特点?
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课堂小结
化石 图片
动、植物的进化历程 地壳运动的变化 矿产的形成
太古宙 元古宙
太 25 元 5.41
古
古
代
代
高一地理必修二ppt课件

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工业污染主要是指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 放;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化肥、农药等的使用;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水等。针对这些污染源,可以采取 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减少污染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生态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二ppt课件
目 录
•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 第二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 •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第五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七章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01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的数量变化
01
02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解决现实中的
问题。
03
GIS组成及功能
一个完整的GIS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显示和
输出等组成。它具有空间分析、属性分析、地图制作等功能。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定义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传感器收集地面或其他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传输 、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远距离感知的技术。
01
02
03
04
交通运输
包括陆地交通、水上交通、航 空交通等,是连接不同地区人
类活动的重要方式。
邮政通信
通过邮局、邮政编码和邮递方 式等手段,实现信息传递和交
流。
电信通信
包括电话、手机、互联网等手 段,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的
信息传递服务。
商业贸易
通过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促 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
02
第二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32张ppt)

举例说明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有何影响?
• 要求:1.在自己作业的左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 • 2.注意书写规范,写上题目。 • 3.今天晚上9点前完成。 • 4.把作业单独发给我,直到老师的评语为“优”或“好”。 • 答题格式:例如: • 1、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答:(1)城镇化是指……. • (2)城镇化的标志有:①②③ •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是
• 一、地域文化
•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
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 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 、艺术等。
•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
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 一、地域文化
• 思考:如何感受地域文化? •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
必修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点评: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的意义 4、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试卷
一、城镇化
1.概念2.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说课PPT

活动探究!
常绿阔叶林
教材分析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第2课时】山地垂直性分异规律
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总结分析珠穆朗玛 峰的垂直自然带带 谱的方法,迁移运 用,思考乞力马扎 罗山垂直自然带的 分布。 学以致用,知识迁 移。
理念、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理念等。
教学理念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可以看出,本节
内容主要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而对本章节来说,是对第
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 。 (2)图中自然带分布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 律,这种地带性规律的产生受 水分 影响较大,同 热量 时也是在一定的 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 北半球中纬度大陆 这种分布特征在 地区表现得特别 明显。
提出要求,活动探究 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对比总结,加深理解
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分异规律,设计不一 样的教学环节,可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同时可 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第2课时】山地垂直性分异规律
生活中的地理!
诗歌引入,引起思考 从生活中的地理知 识入手,引出山地 垂直性分异现象的 存在,增加课堂趣 味性,引起学生的 兴趣。 由浅入深,循循善 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
•
今日本色在此癫,无人过眼无人厌。 我笑他人伤醉酒,何不学我来发癫。 一笑无人回我语,二笑我心已癫狂。 今夜寒风呼啸,北国风雪飘飘。 顿时举国上下,美梦睡中突醒。 风呼啸,鸡飞狗跳。 一曲清幽,一夜无眠。 万里山水,数亿生灵,尽皆殆灭。 一夜癫狂后清醒,人生能得几回癫。 今朝痛楚随疯去,明日依旧笑人生。 三笑放下心中事,四笑心静如止水。 天降倾盆大雨,地落涛涛江水。 我独一人望月 雨嚎嚎,乱水成荒。 天初晓,鸡鸣不在;日初升,生机不存。 此世独我存!心孤寥,人已亡。
•
• 2.鉴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们应当 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答案】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 的组成部分,某项自然资源属于自然地 理环境中的某种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这就 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 的考
意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