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评价和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套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综合情况的评价,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地制定决策,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道路交通安全指标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反映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水平,包括总体事故数和死亡伤者数量。

2.交通死亡率:反映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在国际上也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3.重点路段事故率:评价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重点路段,为重点改进和治理提供依据。

4.交通事故处理时间:衡量事故处理效率,反映交通事故处理的快慢和便捷性。

二、道路交通畅通指标1.平均行驶速度:评价道路交通畅通状况,反映车辆在道路上的速度水平。

2.交通拥堵延误指数:反映道路交通拥堵程度和对行车时间的延误程度。

3.平均通行速度差异指数:评价不同道路段的通行速度水平和差异程度。

4.出行时间可预测性:指交通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便于出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道路交通环境指标1.道路噪音污染:评价道路交通噪音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道路交通排放:评价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包括废气排放和颗粒物排放等。

3.道路交通震动:评价道路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

四、道路交通设施指标1.道路容量利用率:评价道路交通容量的利用程度,包括道路极限流量和实际流量之比。

2.交通设施投资效益:评价交通设施的投资效果,包括交通设施利用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3.道路交通设施更新率:评价道路交通设施的更新速度和更新程度。

五、交通管理效果指标1.交通管理成本:评价交通管理的经济投入和效益,包括交通管理人员、设备和维护等成本。

2.交通管理反馈效果:评价交通管理的效果,包括交通流畅度、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3.车辆通行效率:评价车辆的通行效率和运输效益。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量、交通事故、交通信号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以及对交通管理措施和交通设施的优化和调整,实现城市道路交通高效、安全、优质的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系统。

为评价和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效果和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一、交通效率1.平均出行时间: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通行效率,通过统计分析各路段的车辆速度和停留时间,计算出行车辆的平均出行时间。

2.交通运行指数:用来测量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

通常采用交通流量与设计流量的比值来表示。

3.交通信号控制效果:通过测量交通信号灯的时序、周期和协调性等指标,评价交通信号的控制效果和交通流畅度。

二、交通安全1.交通事故率:衡量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计算单位时间和单位里程的交通事故率。

2.交通违法行为次数:通过统计分析交通违法行为的次数和种类,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有效性和监管力度。

3.交通安全设施利用率:评价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性能,如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撞护栏等。

三、服务质量1.公交出行体验指数:通过调查问卷、乘客满意度评价等方式,评估公交出行的舒适度、可靠性、便利性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2.停车场利用率:统计分析城市道路停车位的利用率,评估城市道路停车系统的供需平衡和停车位管理的效果。

3.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评估城市道路交通无障碍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应用情况,为残疾人和特殊群体提供顺畅出行的服务。

四、环境影响1.排放量指标:统计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等。

2.噪音指标:通过对交通噪音的测量和分析,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噪音影响。

3.绿化覆盖率:评估城市道路交通沿线绿化覆盖的范围和效果,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对城市绿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交通基础设施指标1.道路网络结构:城市道路网络的覆盖程度和连通性,道路密度、道路宽度等。

2.道路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交通护栏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和齐全程度。

3.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点、地铁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分布和覆盖范围。

4.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

二、交通管理指标1.车辆管理:车辆注册登记率、车辆尾气排放治理情况、车辆违规统计等。

2.驾驶员管理:驾照领取率、驾驶员违章记录、驾驶员培训状况等。

3.交通违法行为管理: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率、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交通违法行为数量等。

4.交通流量监测:交通拥堵率、交通流量峰值时段、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等。

三、交通服务指标1.交通信息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发布的广度和准确度。

2.公共交通服务:公交车站点数量、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公交车运行频率等。

3.出行便利性:交通出行距离、交通出行时间、换乘时间等指标。

4.公共自行车服务:自行车租借点数量、自行车租借点覆盖范围等指标。

四、环境保护指标1.污染物排放:交通尾气排放量、噪音污染程度等。

2.绿化和景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覆盖率和绿化质量等。

3.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等。

五、交通组织与规划指标1.交通组织措施:交通信号灯设置、交通导向标志设置等。

2.交通规划实施情况:交通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情况、交通规划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六、综合指标1.居民出行满意度:居民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满意程度。

2.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次数对车辆总数的比值。

3.旅行时间可预测性:交通出行时间的波动程度。

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实际中可以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城市相关部门了解交通管理的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从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了解道路交通的现状,找出交通瓶颈和问题,为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下面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基础信息指标1. 城市面积:标识城市的大小,区域内道路交通的规模;2. 人口数量:影响道路交通的需求量;3. 道路里程:道路网络的规模和密度;4. 停车位数量:城市内停车容量的大小;5. 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

二、交通拥堵指标1. 交通流量:通过采集交通数据进行统计,评估道路上的交通量;2. 峰值小时交通流量比率:在高峰时段内交通流量与平时的比值,用以评估高峰期的交通状况;3. 平均通行速度:计算数据中的平均速度,用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4. 停车时间:衡量车辆在路上停留的时间,用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5. 出行延误指数:通过比对实际行驶时间和预计行驶时间得出的延误指数,用于评估交通拥堵的程度;6. 易堵路段数量:识别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

三、交通安全指标1. 事故发生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2. 交通死亡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3. 交通肇事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肇事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4. 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交通事故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效率,及时处理交通事故;5. 交通违法率:通过抽样调查违法行为的数量,评估交通违法程度;6. 驾驶员违法率:驾驶员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的数量比例。

四、交通环境指标1. 噪音水平:评估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程度;2. 尾气排放:评估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 道路基建影响:评估道路建设和维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出行便利指标1. 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衡量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覆盖的范围和密度;2. 公共交通运营频率:评估公共交通运营的频率,衡量出行的便利性;3. 自行车道建设覆盖率:评估城市自行车道建设的覆盖面积及质量;4. 行人通行设施:评估城市行人通行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交通安全1.交通事故数量及危险程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数量以及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以及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

2.交通事故频次和密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频次以及事故数量在道路上的分布密度,以此评估交通事故的集中程度。

3.安全设备和措施:评估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信号灯、红绿灯、限速设施等安全设备和措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二、交通效率1.道路拥堵情况:评估道路拥堵程度、拥堵区域和拥堵时间段,以及拥堵造成的车辆停留时间和交通流动性。

2.公共交通系统: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可达性、频率、准点率等指标,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的比例关系。

3.交通信号灯控制效果:评估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和调控对交通流的控制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提高交通流动性和提高交通效率。

三、交通环境1.噪音和空气污染:评估交通流所产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水平,包括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道路环境景观:评估道路两侧的景观和环境状况,包括绿化率、公共设施、市容市貌等指标,以及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四、交通设施与设备1.道路状况:评估道路状况和平整度,包括路面平整度、坑洼程度、裂缝数量等指标,以及对驾驶安全和车辆磨损的影响。

2.路灯和标志设施:评估路灯和交通标志设施的设置和覆盖率,以及对夜间行车和交通安全的影响。

3.充电设施和停车设施:评估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可用性,以及停车设施的数量和便利程度,以提高城市电动车辆和私家车辆的使用便利性。

五、交通管理和服务1.交通管理措施:评估交通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效果,包括交通执法、交通指挥、交通引导等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交通信息服务:评估交通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准确度,包括实时交通信息、路况预测、导航服务等,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决策能力和选择性。

总结起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安全、交通效率、交通环境、交通设施与设备、交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指标,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地评价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阐明(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本阐明是为深入深化都市畅通工程对《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旳作用和评价措施旳解释,以加深对各指标旳理解,掌握各指标旳计算与评价措施,用以指导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工作。

该体系中,按考核规定把30个指标提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算旳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旳指标。

其中,P9、P10、P16、P17、P18、P19、P20、P21、P22、P23、P24、P25、P27、P29等14项指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贯彻,P3、P4、P5、P6、P7、P8等6项指标由城建部门负责贯彻,P11、P12、P13、P14、P15等5项指标由交通运送部门负责贯彻,P1、P2、P26、P28等4项指标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协同贯彻,P30指标由教育部门负责贯彻。

一、评价范围阐明(一)都市分类A类都市:特大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3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2023亿元以上;或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500平方公里,市区GDP在3000亿元以上。

B类都市:大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1000亿元以上。

除拉萨外旳36个省会及副省级都市类型不低于B类。

C类都市:中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市区GDP在1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100万如下,但市区GDP在300亿元以上。

此外,拉萨市划为C类都市。

所有县级市旳类型划分不高于C类。

县级市全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全市GDP在300亿元以上划分为C类。

D类都市:其他都市。

(二)记录范围建成区:都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区域。

对关键都市,它包括集中连片旳部分以及分散旳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种连片开发建设起来旳,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地区构成。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了广大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制定出行政管理的方向,并改善交通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1.交通流量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交通密度等。

交通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包括小时流量、日流量等。

交通速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包括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

交通密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延误、旅行时间、拥堵指数等。

交通延误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延误时间,旅行时间指标用来评价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间,拥堵指数用来评价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安全指标:包括事故率、死亡率、受伤率等。

事故率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数量,死亡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比,受伤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数占比。

4.交通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

空气质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空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

噪声污染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噪声水平。

5.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交通可靠性、出行舒适度等。

交通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出行的准时性和可预测性,出行舒适度指标用来评价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三、指标权重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需求来确定。

四、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和评价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效率指标、交通安全指标、交通环境指标以及公众满意度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结果。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引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为了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用于评估城市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效果。

1. 交通拥堵指标1.1 平均速度平均车速是一个常用的衡量交通拥堵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公里/小时为单位,可以通过交通流量数据和路段长度计算得出。

较低的平均车速表示交通拥堵程度较高。

1.2 延误指数延误指数是表示交通拥堵延误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比较实际行驶时间和预计行驶时间的差异得出。

较高的延误指数表示交通拥堵程度较高。

1.3 交通流量密度交通流量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量。

较高的交通流量密度通常表示交通拥堵程度较高。

2. 事故及安全指标2.1 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发生率是衡量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通过统计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与车辆总数之比得出。

较低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表示道路交通相对安全。

2.2 死亡率交通死亡率是衡量道路交通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它可以通过统计某一时期内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与车辆总数之比得出。

较低的交通死亡率表示道路交通相对安全。

2.3 事故易发区域事故易发区域可以通过对交通事故发生地点的统计得出。

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3. 环境指标3.1 空气质量城市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交通拥堵时排放的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通过测量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估空气质量。

3.2 噪音污染城市道路交通会产生大量噪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

通过测量噪音水平来评估噪音污染程度。

3.3 温室气体排放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之一。

通过测量车辆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来评估道路交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 交通设施评价指标4.1 道路状况道路状况是评估道路交通设施质量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通过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
⑧政府批准实施。
(2)交通专项规划
①编制专项规划并经政府批准实施;
②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
③实施5年以上的专项规划是否根据城市的发展及时进行了修编;
(3)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①进行了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和充分的事故特征分布分析;
②交通管理和安全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准确;
特大型城市及A、B类城市要求提供公共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停车场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C类城市要求提供包括公共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上述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等交通系统。该规划可在综合交通规划中体现或形成单独文本。
A、B类城市要求包括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C类城市要求提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文件。
(2)交通专项规划
根据城市总规和综合交通规划,各城市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包括公共交通、停车场、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二)统计范围
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
(4)交通影响评价
交通影响分析是保证大型项目开发建设不导致开发对象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土地超强开发的规划控制措施。
(5)城市交通年度报告
城市交通年度报告是全面反映城市交通现状、城市交通规划情况的交通综合性报告,体现了城市交通政策导向、规划与实施情况、运行与管理效果。报告既是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年度总结,也是制定城市交通下一步发展计划和规划的依据。报告应由有关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数据调查充分,内容全面翔实,并由政府批准后每年定期对社会公布或公开发行。
(3)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制定,是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文件,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计划性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重要保证。
要求提供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文本(或同时提供交通管理规划文本和交通安全规划文本两套文本)、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意见及市政府批准文件等材料。
C类城市:中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2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2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200万~5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之间,GDP在500亿元以上。
D类城市:小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下,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GDP在2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50万~2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
二、评价指标说明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指数
1.道路交通规划体系
符号:P1
说明: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保证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避免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的最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城市规模,交通方式构成和主体交通方式不同,因而对交通规划的类型要求也不同。
特大型城市要求提供包括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文本以及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市区:指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按国务院批准的行政区划面积为准。
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出生、迁移、复员转业、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2011年版)
本说明是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畅通工程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作用和评价方法的解释,以加深对各指标的理解,掌握各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用以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工作。
该体系中,按考核要求把30个指标分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实的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的指标。其中,P8、P9、P14、P15、P16、P18、P19、P20、P21、P22、P23、P24、P25、P26、P27、P28、P30等17项指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2、P3、P4、P5、P6、P7、P11、P12等8项指标由城建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1、P10、P13、P17、P29等5项指标由政府牵头、多个相关部门协同落实。
评价要求: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①规划范围和期限是否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②进行了充分的现状问题分析,交通症结分析准确;
③进行了科学的交通趋势分析和交通预测;
④交通发展目标明确、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
⑤规划内容符合城市的特点,内容全面;
⑥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
一、评价范围说明
(一)城市分类
A类城市:特大型城市。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40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2000亿元以上。
B类城市:大型城市。市区人口在200万~500万之间,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GDP在5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200~400平方公里之间,GDP在1000亿元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