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③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⑤凶⑥,则移其民于⑦河东⑧,移其粟⑨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⑩。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11)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2),请以战喻(13)。

填然(14)鼓之(15),兵(16)刃既接,弃甲(17)曳(18)兵而走(19),或(20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21五十)步笑百步,则(22)何如(23)?”曰:“不可,直(24)不百步耳,是(25)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6)望民之多于(27)邻国也。

“不违(28)农时,谷(29)不可胜(30)食也。

数罟(31)不入洿池(32),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33)以时(34)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35)使民养生(36)丧死(37)无憾(38)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9)之始也。

“五亩(40)之宅,树(41)之以桑,五十者(42)可以衣帛(43)矣。

鸡豚(44)狗彘(45)之畜(46),无失其时(4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48)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49)庠序(50)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1),颁白(52)者不负(53)戴(54)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5)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6)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57)而不知检(58),涂(59)有饿莩(60)而不知发(6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2)也。

’是何异于(63)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64)岁,斯(65)天下之民至(66)焉。

”[注释]①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的惠王,姬姓,名罃(yīng)。

魏国的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②寡人:古代国君自己谦称,意思是寡(少)德之人。

③之于:复式虚词,一般用作动词谓语句的主语部分,表示一种态度或做法。

(完整)寡人之于国也原文与翻译(注释)-高中语文

(完整)寡人之于国也原文与翻译(注释)-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作品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61岁,斯62天下之民至焉。

”字词注释1.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抄写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抄写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抄写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及翻译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3.对文章进行抄写和解读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古代中国的散文,原文以及翻译如下:
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国之不存,寡人之过也;国之兴,寡人之功也。

翻译:我对国家尽心尽力,如果国家不能存在,那是我的过错;如果国家繁荣昌盛,那是我的功劳。

这篇文章主旨是强调君主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表现了君主的自信和豪迈。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启示,即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下面是对文章的抄写和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明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决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对工作和事业的投入和付出。

国之不存,寡人之过也。

这句诗意味着如果国家不能存在,那是作者的过错。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如果自己的事业或工作不能成功,那是自己的责任。

国之兴,寡人之功也。

这句诗意味着如果国家繁荣昌盛,那是作者的功劳。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如果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取得了成功,那是自己的成就。

综上所述,《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强调了君主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表现了君主的自信和豪迈。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文章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
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那么《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民不加多

未施 仁政
分析问题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之果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成
则斯天下 之民至焉
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 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即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
1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人。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 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 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 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 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 为中心的“仁政”。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
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雄辩艺术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
行王道 仁政
制民产,省刑薄赋
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本论 “民为贵君为轻”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 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 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 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 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孟子故里邹城 市,位于山东省南 部,与孔子的故乡 曲阜毗邻,很早就 被人们合称为“邹 鲁”。
写作特色
不可分割。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
得从容不迫。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 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梁王
对话
孟子
议政 以五十步笑百步
问政 民不加多 不可(走进圈套) 斯天下之民至矣
无望民之加多于国
施仁政的措施
提出问题 尽心焉
移其民
移其粟 五十步笑百步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 “民不加多”的疑问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层 层 推 进
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
“民不加多”的原因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 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 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 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 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 儿 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 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 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 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 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 志成材。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 养生 丧死 无憾
王道之始也
阐述 “王道之始”的道理
五亩之宅,树之Biblioteka 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养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教民
阐述 “王道之成”的道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错误
非我也,岁也
态度 正 确 态 度
王无罪岁 阐述 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 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
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 说服对方。
3、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
的力量。
一、结构严谨。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
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 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 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 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 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 乎诸侯而为大夫。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