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 回延安导学(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学习运用。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积累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3、朗读指导: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③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二)赏析文章4、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5、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6、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7、文章最后一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2回延安》赛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2回延安》赛课教案_1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是八年级唯一一个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本套教材前三册一脉相承: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在教材中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究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其次,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并且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教学策略:(一)文本研读策略《回延安》是作者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而写的现代诗,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带有“感悟、品味、欣赏”,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要指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感受诗人的延安情怀,体会延安精神。

(二)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微视频与交互式白板相结合,精心的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创设一个诗情画意,轻松愉悦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大大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实效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圈点勾画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迎刃而解了。

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延安革命历史的歌颂,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回延安》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回延安》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编者在单元导读中写出了编辑意图:“学习本单元,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围绕单元目标,本节课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韵律,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通过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所以课堂思路上,设计了“回乡情更浓,心安然”“等闲识得诗人面,心敬之”“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涵泳诗句兴味长,心怦然”“朗朗诵读意绵长,心激昂”“诗韵悠悠话乡情,心神怡”环节,通过听读、自读、品读、唱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情感,坚定报效国家的决心。

【预习设计】1.学生活动:熟读文章,识记生字词,可在诗句上圈画或在旁边批注引发重点关注的内容、感悟或自己的困惑等;2.教师活动:教师熟读教材,搜集、整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精读教材,进行问题预设;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和难点突破的方法,教给学生去分析、解决,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目标】1.通过画路线图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歌内容,初悟诗人回延安的感受。

2.通过赏读、赛读、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诗句改写的方式,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通过比对诗歌意象,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树立爱国爱家情怀。

【评价方案】1. 针对目标一,设计了“圈画回延安的路线图”和“谈谈在延安每一站的所见、所闻、所感”两个问题,以此检测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内容,感受诗
通过初读课
人的感情。
文,扫清文字障
【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的内容吗?
碍,对诗歌内容和
【学生回答】写了作者回到延安后对“母亲”延安的感激、热爱和赞 情 感 有 初 步 的 理
词,组成排比句,通过反复铺陈.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诗人的
无限感慨、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五部分:结尾一部分“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
前头!”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继承革命传统,发
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则具
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师点拨】诗歌共分五部分,哪部分内容最能够打动你?为什么?
请再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从用词、修辞、用法、内容或情感上谈一谈。
【学生活动】学生细读诗歌,圈点勾画,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诗歌选用了一连串富有力度的动词
“抓”“贴”“搂”“扑”,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件展示】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 年生,山东
枣庄市人。15 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 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学习。17 岁入党。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
美之情。
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提出问题】全诗共分五部分,你能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吗?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风土人情”,所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风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通过叙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赤诚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也表达了对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回延安》诗人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由于生活经验和缺失,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背景资料,结合地理、历史知识,了解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此外,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诗人对延安饱满的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鉴赏诗歌,体会“信天游”的形式、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语言,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历经荡气回肠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阅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延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1.结合工具书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请1-2名同学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一单元2、回延安

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一单元2、回延安

2 回延安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一至七节),表达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三节),追忆过去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十四至二十二节),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第二十三至二十七节),描述延安新面貌,表达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第二十八至三十三节),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惜别之情。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这首诗共五个部分,下面分别归纳要点:第一部分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可以分两层: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然后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宕开一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最后“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是从不同方面表达“激动”的心情。

二层写延安亲人“迎过延河来”,诗人竟然说不出来话来,唯有一个动作“一头扑在亲人怀”,表达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有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当年的生活写得非常概略,只选取典型的事物和情景,“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等;还有比喻性的描写,“树梢树枝树根根”“羊羔吃奶眼望着妈”等,非常奇巧而含蓄地表达了延安对诗人的培养,同时,这两句诗写在开头,又是起兴的写法。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地点在窑洞,亲人话家常。

选取了几个典型人物——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等;描述了热烈的场面——“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点出了所谈的话题——“我梦见鸡毛信来”“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十年来革命大发展”等。

第四部分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以“我”的眼光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运用夸张的诗句:“双手搂定宝塔山”,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结合信天游的特点,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同学们,你听说过信天游吗?你知道革命圣地延安吗?今天,诗人贺敬之用信天游这种形式写的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诗篇——《回延安》模块二:整体感知教学板块2:把握感情基调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回延安》的配乐朗读,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听完后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应该如何来读?把握感情基调听《回延安》配乐朗诵,听完后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应该如何来读?(老师组织学生听读诗歌,自由谈论自己的听读感受,时间约2分钟。

)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听读感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听出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踏上延安土地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与怀念,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反复地把诗歌读几遍,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来评一评,应该如何来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教学板块3:了解作者及背景相信刚才同学们一定读得很认真。

诗人为什么会对延安产生如此深情呢?下面,我们一教学板块4: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刚才这些文字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内心对延安浓郁的亲人之情的源头。

那么,诗人在诗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请大家以独立思考为主,必要时可小声与同桌讨论。

理解诗歌内容研读诗歌,思考:(1)《回延安》可否改为《去延安》?“回”字对揭示诗的内容,表达诗的感情有什么作用?(2)请结合诗歌内容为诗歌的五个部分拟小标题?(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并交流,时间约7分钟。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朗读与思考,一定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

之情。

应激烈昂扬。

所以小标题为——祝延安。

模块三:语言品味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悟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盘点
1.作家作品
贺敬之,(年代)著名和。

歌剧《》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

《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的正确伟大,表达了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上。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登时:
(2)糜子:
(3)油馍:
(4)眼眶:
(5)脑畔: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部分内容,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要点。

三、品味感悟
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3.“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4.杨家岭、宝塔山、枣园这些内容被作者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探究赏析
1.作者在诗中怎样表现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和延安人的成长与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2.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一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样的,举例分析每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3.基于以上品读赏析,请概括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五、比较阅读
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跟着党走幸福长。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盘点
1.当代诗人剧作家白毛女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2.延安革命的教育和锻炼重回延安人民巨大发展变化党中央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延河
3.dēng méi mópàn kuàng
4.(1)立刻。

(2)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油炸的黍米面饼。

(4)泛指眼睛周围的部位
(5)方言。

指窑洞顶上。

二、初读感知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三、品味感悟
1.(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用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3)用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作者内心的感受;“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就是在表达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就是具体概括。

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的不光是延安的“小米饭”,更有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

3.(1)运用拟人手法,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具体描写延安变化,选择典型的材料,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4.这样安排,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既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让读者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的巨大,确信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四、探究赏析
1.(1)用环境烘托、渲染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巧用夸张和比喻,“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2.(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并列关系)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顺接关系)
(3)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后句是前句的补充)
(4)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后句是前句的结果)
(5)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
(6)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
(7)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
3.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表达诗人自身的激动、欢喜、情思,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这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回延安》,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诗人回延安的过程,是作者饱蘸着热爱和歌颂之情对延安唱出的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