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峡,梁园何处
(台湾)溥儒-凝碧余音词

溥儒1896.9.2-1963.11,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
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
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1963年逝世于台湾,葬于阳明山。
凝碧余音词(录自《寒玉堂诗集》)1 秋波媚·乙丑春日雕樑燕语怨东风。
小径坠残红。
万点飞花,半帘香雨,飘去无踪。
牵愁杨叶浑难定,春恨竟谁同。
黄莺啼断,海棠如梦,回首成空。
2 北新水令·题画西风疏柳带秋蝉。
画桥边。
绮霞红乱。
夕阳寒照水,衰草暮连天。
何处羌笛声怨。
3 误佳期·清嫂夫人归宁天津梅雨暗穿帘幕。
柳沼菱塘萧索。
篱边红豆已相思,莫负花时约。
锦字望佳期,怨煞南风恶。
天津朝暮起秋声,翠袖应愁薄。
4 荆州亭·秋日登土城不尽燕山万里。
惨淡边秋无际。
何处吊残军,一片荒城废水。
此是当年幽蓟。
白草萧萧故垒。
古戍几人还,牧马黄埃空起。
5 浣溪沙·和李生《琴思图》琴断犹余韵绕樑。
摧花折柳惜春芳。
不曾识面和情伤。
火树星桥看系马,锦屏歌扇忆循廊。
几番回首恨难忘。
6 临江仙飞尽落花池上雨,斜阳剪破新晴。
碧波摇影不成明。
倚栏多少恨,商略系离情。
千转绕花无一语,玉阶彷彿寒生。
溪烟淡淡柳青青。
六畦春不管,流怨满芜城。
7 醉花阴·秋夜怀浙中刘腴深遗民片月横窗明似水。
薜荔风还起。
湘浦叶初飞,南国相思,清怨凭谁寄。
今宵玉露寒如此。
破碎山河里。
秋来不见一封书,风雨鸡鸣,珍重怀君子。
8 菩萨蛮·惜春上林依旧莺声早。
离离浅碧池塘草。
桃叶奈愁何。
春风吹又多。
暗度芳菲节。
零落燕支雪。
流水送春行。
杨花无限情。
9 鹧鸪天·癸酉九日登高,和周士韵一雁惊秋破晚空。
登临遥望暮云中。
苑边衰草飘零碧,宫里残花坠地红。
山远近,水西东。
铜盘滴泪恨无穷。
当年入破家山曲,散作长门断续风。
10 减字木兰花·送弟出关落花随水。
《三峡》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中小学教学设计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作品背景:《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
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称为《水经注》。
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 (yǎn) 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2.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重点句子节奏划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夏水襄.陵(古义:升到高处今义:帮助)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省略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寻读课文,领略美景。
三峡之美,不仅在郦道元的笔下,也在我们的想象之中。
开展“今天我是小导游”活动,学生自主寻找三峡之美,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寻到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问题提示:。
八年级语文申遗卡片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1. 《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 《野望》作者: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
4.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8. 《龟虽寿》作者: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 《赠从弟(其二)》作者:刘桢(魏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0. 《梁甫行》作者:曹植(魏晋)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李白一年级的诗歌大全

李白一年级的诗歌李白一年级的诗歌大全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李白一年级的诗歌,欢迎借鉴!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咏苎萝山》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6、《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8、《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送友人下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延伸阅读:李白典故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初中语文必背诗文(统编版)

初中统编版必背古诗文统编版七年级 (上)《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统编版七年级 (下 )《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唯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部编版7-9年级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7-9年级必背古诗文(课内)部编版七年级(上)《观沧海》(必背)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必背)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必背)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必背)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则》(全文必背)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部编版七年级(下)《木兰辞》(全文必背!)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陋室铭》(全文必背)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二年级晨诵古诗

二年级目录第一学期1.暮江吟 [唐] 白居易2.《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3.赠花卿 [唐] 杜甫4.七夕 [唐] 杜牧5.长安秋望 [唐] 杜牧6.《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7.赠汪伦 [唐] 李白8.《泊秦淮》 [唐] 杜牧9.《逢入京使》 [唐] 岑参10.《贾生》 [唐] 李商隐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1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1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 杜牧14.金谷园[唐] 杜牧15.已凉[唐] 韩偓16.寄令狐郎中 [唐] 李商隐17.17.《金陵图》[唐] 韦庄18.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19.《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20.《渡汉江》[唐] 宋之问21.《桃花溪》[唐] 张旭22.月夜 [唐] 刘方平23.征人怨 [唐] 柳中庸24.《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唐] 王维25.秋夜曲 [唐] 王维宋词.元曲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 晏殊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第二学期26.《回乡偶书二首》(一)[唐] 贺知章27.《回乡偶书二首》(二)[唐] 贺知章28.《听弹琴》 [唐] 刘长卿29.《和张仆射塞下曲(一作卢纶诗)》 [唐] 钱起30.《和乐天春词》 [唐] 刘禹锡31.《秋夕》 [唐] 杜牧32.长信怨 [唐] 王昌龄33. 瑶池 [唐] 李商隐34.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35.夜雪 [唐] 白居易36.村夜 [唐] 白居易37.白云泉 [唐] 白居易38.赠李白 [唐] 杜甫39.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40.云 [唐] 杜牧41.登乐游原 [唐] 杜牧42.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43.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44.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45.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46.夜宿山寺 [唐] 李白47.从军行 [唐] 李白48.紫薇花(一) [唐] 杜牧49.蔷薇花(二) [唐] 杜牧50.柳绝句 [唐] 杜牧宋词.元曲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2.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3.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西中考必备古诗文61篇(分类)

.2016江西中考必备古诗词(分类)柘林镇学校俞小兵(一)中考必背古诗词三十四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三峡,何处是家园 张立先
●贫困的怪圈 三峡省筹备期间,其宣传部门专门摄制了一部电视录相片--《穷山的呼吁》。主事者意在如实反映三峡地区人民的贫困现状和心底渴望,以期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不料,片子送到北京,许多老革命看了流泪,感到异常震惊。他们做梦也不曾想到:建国30多年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居然还会有全家共一条棉被、大姑娘衣不遮体的穷乡僻壤„„ 三峡以其雄险奇幽的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使游客惊叹不已。可当你深入三峡腹地,亲自到库区各地市县走上一遭之后,你定会对那里贫穷落后的状态印象极深。 耳闻目睹了库区人民的衣、食、住之后,你还可以留心观察一下,那里的人们都在干些什么;进尔,你还应该找机会与他们攀谈一下,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抱怨什么。如此,便可以说,你对三峡库区的人民有所了解了。 因为写作的需要和工作的便利,记者有机会经常往返于三峡库区,在那里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从他们的经历和感受里,从他们言谈举止中,使我对“贫困”这个字眼,有了些新的认识: 贫困,不是与生俱来的魔影; 贫困,并不是三峡库区人民自身的过错; 像其它地区的人民一样,三峡库区人民与贫困作过斗凶,甚至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多;然而,越想摆脱贫困却愈加贫困,越呼吁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却愈得不到关怀支持; 三峡人民很焦急,焦急了40个春秋; 三峡人民很悲观,可悲观不能填饱肚子,要生存,还得自力更生; 三峡人民很失望,可失望又能怎样?天上又不掉下“金苹果”„„ 贫困犹如锁链,捆绑着三峡人民的心;贫困的怪圈罩着三峡库区,何时可以解除呢?
●“不三不四”:三峡库区经济现状 “不三”的这个“三”指的是夭折了的三峡省;所谓“不四”指的是四川省。“不三不四”四个字连起来,缀成三峡库区人民的心底悲哀:既不能指望三峡省,也不能指望四川省,与之奈何? 三峡省,本来是有指望的,可事实上成了泡影。三峡库区属四川省管辖的涪陵和万县地区,属湖北省管辖的巴东、秭归、兴山县及宜昌县三峡坝区一带,自三峡工程五十年代开始叫唤上马至今,国家的投资几乎为零。鉴于上述地区是被划定的水库淹没区,湖北四川两省的重点工程项目,即使原定上马的也撤销了, 更不用说新的投资建设了。 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三峡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值在解放初期,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50年代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60年代则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这儿的情况更糟,人均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不少县甚至不以全国平均水平的25%。 譬如万县地区,自1980年至1984年,总共才投资7000万元,一个地区呀,这点钱能顶什么用? 据了解,从1984~1987的几年里,三峡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309元、360元、376元和432元,增长是在增长,可长得令人可怜。全国平均相同年份的人均水平分别是:547元、654元、752元和867元。由此可见,全国人均国民收入是递增,而三峡地区却是递减。贫困,便不难想见了。 涪陵地区的经济状态如何呢? 我这儿有一份统计资料:1988年预算内国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和全国水平低36.4%和49.4%;资金利税率分别低1.6和7.36个百分点;1989年人均财政收入仅69元;1988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683元,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596元和678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7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9.4%和44.4%;1989年农业人均纯收入为425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9.4%和13.9%。 据了解,涪陵地区从解放到1987年的37年间,国家安排在原9县1市(包括黔江地区5县),609万人口居住的2.97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预算内的预算投资总共不到7元,人均仅100多元,较全国全省同期低许多。试想,这种严酷的现状,能怨涪陵人民不刻苦努力吗?摆脱贫困,你手里无钱,天上能掉下一个工厂么?
●“不上不下”:三峡库区人口现状 “不上不下”,乃三峡库区人民对三峡工程久拖不决的讽喻和抗议。一项工程论证争吵长达40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世界之最。 在长久的难捱等待里,贫穷归贫穷,可三峡库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不比全国平均指标低。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大抵算得上是困绕着人民共和国的又一个怪圈--人口怪圈。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预测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对全球问题尤其是“人类困境”问题尤有研究。其发起人贝切伊发动和组织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就“人类困境”撰写论著,以“罗马俱乐部”的名义公开发表。自70年代以来,“罗马俱乐部”先后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上》、《重建国际秩序》、《人类的目标》、《能源,倒过来计数》、《第三世界,世界的四分之三》、《深渊在前》、《人的素质》、《未来一百页》等一系列轰动全球的报告。 “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困境”性质的分析,透彻入理。首先,它认为“人类困境”,是人类缺乏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智慧、自我调节机制、动态平衡的危机。
“罗马俱乐部”列举的“人类困境”种种表现,引人深思: 第一种表现是人口爆炸。 贝切伊把人口迅速增长叫做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 贝切伊说,在公元初,地球上还只有2-3亿人;到了公元十四世纪时,黑死病曾使人口明显下降;在发现美洲时,世界人口还不到5亿;在十八世纪中叶,世界人口约为7亿;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人口近9亿;1830年增加到10亿;进入二十世纪,1900年的人口为16亿;1925年为20亿;1962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0年为45亿;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63亿。 贝切伊指出:伴随人口爆炸,还有个人的消费需求的爆炸,人口增长加上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直线上升,在本世纪内,这种压力增加了70倍。估计到2000年时,60亿居民的需求将超过1900年600亿消费者的需要。 “人类困境”的第二种表现是,完全缺乏计划和规划,用以满足世界各国广大群众的生活必需并保证他们的一般生活。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在绝对贫困和危难之中。据统计,世界人口吃不饱的有五点七亿人;在发展中国家,有4.5-5亿人严重营养不良;难民有1500万;第三世界中失业者达2000多万人;在世界各国,还有成人文盲;住房不足的有10.3亿人;失学儿童多达2.5亿„„ “人类困境”另一种表现,是生物界受到劫掠和退化,支持着人类生活的四大主要系统--农地、牧场、森林、渔业--正在开发过度,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的劫掠和污染带来的威胁。 “人类困境”的表现还有其它七种,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只要记住米都斯等人提交的一份惊扰全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就够了。它是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交发表的第一份耗资25万美元的报告,被誉为“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面对我们的三峡库区吧,看看这儿的人口爆炸当量足也不足-- 丰都县城,解放初期人口只有几千,现在已发展到3万人。县城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过去这样,现在还这样,现人均占地仅有30平方米左右,不到国家规定的一半。 秭归县城,游人一爬上这座古老的归州镇,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挤:房屋窄,街道窄,人却很多。无论你走在哪里,都会见到一堆一堆的人群。这个县城还不象丰都,丰都县城地面基本是平的,而这儿的房屋却多半是建在坡上,一万多人聚集在这“巴掌”大的地方,焉能不挤? 巴东县城的地皮紧张是全国闻名的。从古至今,那“一条街”式的城镇建筑颇具特色:一半建在山坡上,另一半则高高地悬在半空,赖砖石砌成高耸的石头或钢筋水泥柱顶着,被游人戏称为“吊脚楼”。不谈人口生存现状,单看城镇住房条件,你就可猜到个大概。 长江三峡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沿江几十座城镇,因为没有适合开垦的住宅地基,各个城镇从解放至今,面貌变化几无感觉。而人口,则由解放初期的几百万,剧增到现在的1800万,实在令人惊叹。 三峡地区,包括四川的涪陵、万县,湖北的宜昌地区、宜昌市和鄂西自治州的巴东县,共30个县、市和一个省辖市。85%的面积是丘陵山区,30个县中,有24个县是中央和地方挂了号的穷困县,每年吃掉国家财政补贴3亿多元。说得丑一点,这一地区解放前农业生产大部份处于“力耕火种”状态,只有沿江一些码头经济稍为发达。全国解放时,整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只有1.19亿元,基本上没有工业这个词儿。 还是作个比较吧: 1984年三峡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510元,居全国第25位,农业人均产值288元,居全国第28位。 尤为严重的是:全地区尚有30%-40%的农民(500-6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有269万人和23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还有困难;还有140多万人患有严重的地方病,过着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 三峡贫困户的一般状况如下: (1)食不饱腹(粮食不够吃),常年无油吃,有时连盐巴也吃不上; (2)衣不暖体,暖季无替换衣服,冬天没有棉衣,几口人合盖一条被子; (3)住房不蔽风雨,有的无房宿息在岩洞、窝棚之中;有的有房但很破烂,漏雨透风; (4)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无钱买农药、种子、化肥, 简单再生产都无以为继;贷了款又无力偿还,越贷越穷,越欠越多„„ 作为一个食可饱肚,衣还富余的中年男人,我走在三峡地区的山水之间,耳闻目睹之后,心情异常沉重。纵观三峡地区,一个“穷”字、一个“愁”字,一个“盼”字,可览括尽矣。 穷愁僚倒的三峡人,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心底的企盼和渴望油然而生,他们由衷地呼唤: “快上三峡!快上三峡!!”
●故土淹,何处再安家 按照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20年一遇回水终点在巴县木洞镇,距坝址565.7公里,水库面积1084公里,其中淹没陆地面积为623平方公里。 水库淹没范围,涉及湖北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川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县、万县市、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武隆、长寿、江北、巴县等县市;此外还有重庆市区部份河滩地。 主要受淹情况: 20年一遇回水线以下,淹没涉及2市11个县城。全淹或基本全淹的和秭归县城、兴山县城、巴东县城;大部份受淹的是云阳县城;部份受淹的有万县市、涪陵市、忠县和长寿县城。13个城 市在册总人数为47.19万人,淹没线以下需迁移人口为28.52万人,占60%。 搬迁人口最多的是万县市,13.4万人;最少的是秭归,为1.04万人;大部分城镇为1.5~3万人。 其次是集镇:受淹没影响的有140个,在册总人数为15.14万人。全淹的集镇106个,部分受淹只34个;共需移民10.78万人,占71%。 农村受淹情况: 据统计,总受淹农村人口为33.26万人,分散在19个县市的331个乡,13539个村,5269个村民组。 受淹耕地为35.69万亩,其中水田1107万亩,旱地24.62万亩;柑桔地7.44万亩。受淹耕地1万亩以下的有宜昌、兴山、巴东、巫溪、万县市、石柱、长寿、武隆、江北、重庆市区10个县市;1~3万亩的有秭归、奉节、万县、丰都、巴县5个县;3万亩以上的有巫山、云阳、开县、忠县、涪陵市5个县市。 三峡水库要全淹8个县城,涉及人口、房屋、工业、商业诸多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有28万多人思想工作要做,谈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