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6.30•【文号】工信部规〔2016〕225号•【施行日期】2016.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我部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6月30日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
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0年5月为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一)优势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门类齐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1个工业大类中,潍坊在37个中有分布,涵盖213种主要产品。
产业链条完整,拥有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32个,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近3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41家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5亿元、列全国城市排名第31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1:40.27:50.63。
——动能转换势扬劲足。
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3+1”核心区,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指标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左右。
建立“6个1”推进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居全省前5位。
高端动力、声学光电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居全省第2位。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数量全省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重不断提升,“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3.3%。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9%,潍坊高新区列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1位,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8个,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等一批高端院所机构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400余家,联动融合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邯郸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邯郸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邯郸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深化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邯郸市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基础。
邯郸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也是国家确定的粮食、棉花、蔬菜、生猪、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素有“北方粮仓”“冀南菜园”美誉。
邯郸拥有加工食品的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杂粮、猪、禽肉等,还有武安小米,邱县红薯,磁县甘薯,馆陶黑小麦,邱县文冠果,永年大蒜,大名花生,涉县花椒、柿子、核桃等特色农副产品。
邯郸滏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培育取得一定成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47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96家,均居全省第一。
2019年,邯郸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18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3.7亿元。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16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6.5亿元,占全部食品工业的66.8%,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8.0亿元,谷物磨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8.4亿元,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4.2亿元,蔬菜、菌类、水果及坚果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5.8亿元。
食品制造业企业48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7亿元,占全部食品工业的24.3%,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0.9亿元、方便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6.3亿元、焙烤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2亿元,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0.4亿元,调味品及发酵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3亿元。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19家,主营业务收入36.6亿元,占全部食品工业的8.8%,饮料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3亿元,酒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5.2亿元。
2019年,完成食品工业增加值93.9亿元,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的7.7%,位居工业行业第3位,实现税金6.38亿元。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4.02•【字号】十政办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十政办发〔2021〕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4月2日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序言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融合、扩散所带来的人类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数字经济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湖北省高度重视信息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我市提出找准十堰在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中的位置,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突出提质增量,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助力全省深入落实“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一核两翼多点”区域发展布局的关键时期。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契机,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制定《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并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是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21•【字号】铜政办发〔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铜川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2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成效第二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第五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第一节开发区总体布局第二节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节耀州窑文化产业示范区第四节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第五节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章改革创新和功能提升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三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第四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第五节持续提升承载能力第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组织领导第二节评价管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为了在更高起点上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开发区工作开创新局面,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21〕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函〔2020〕44号)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解读——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在《发展规划》中,对乡村特色产业做出了详细的定义,乡村特色产业的覆盖面广,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乡村特色产业一般是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的乡村产业,这一类乡村产业通常都比较多样化,偏向于小众类,其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特色文化、特色食品、特色种养以及特色手工业。
《发展规划》里从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说明如何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1 加强全产业链的建设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重点要以第二三产业为拓展重点,将产业链延伸,发展多样且具有特色的产品,从多个方面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民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
对全产业链的建设,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特色资源的竞争力。
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扩大乡村的优势,全面开发具有较强地域性的产品,以特性产品最为优势,加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的物种资源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在最适合的区域种植培育最合适的产业。
这点可参照辽宁盘锦的“水稻+水产”的种养模式。
当地大力发展种养业,以河蟹作为养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水稻田里兼顾河蟹的养殖,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促进水产品和稻米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又如江浙地区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当地村民把种植水稻、养鱼以及办渔家乐融合在一起,是典型的种养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既发展了水稻种植产业,又发展了渔业,与此同时还助力了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休闲农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从多个渠道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强化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种养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促进产出最大化,不仅一水两用,而且一地双收,拓宽了资源渠道,增加了乡村的经济收入。
同时在加强特色资源竞争力时,也可以发展“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二是对价值链进行提升,丰富整个农业行业。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质价值的提升,无论是其内在的品质,还是其外在的品相,都要以品质为主,并对品种和技术进行创新,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4.03•【字号】邯政字〔2020〕6号•【施行日期】2020.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对口各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邯郸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已经市委常委会第10次会议、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邯郸市人民政府2020年4月3日邯郸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我市重要支柱产业,推动市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依据《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邯郸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结合邯郸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意义(一)装备制造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装备制造产业特点。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其范围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八个大类。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支撑,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
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扩大投资、技术进步、带动就业等拉动效果极为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技术进步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