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某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某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组成员

组长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副组长

李红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导

王业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兼协调人)

成员

苏红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武占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城乡规划学博士

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白联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

韩镇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1)

一、区域概况 (1)

二、发展基础 (2)

三、机遇与挑战 (4)

(一)发展机遇 (4)

(二)主要挑战 (5)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战略定位 (8)

(一)“两区” (8)

(二)“一城” (9)

(三)“四基地” (10)

四、发展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具体指标 (12)

五、发展思路 (15)

(一)坚持“一条主线” (15)

(二)突出“两个抓手” (16)

(三)实施“四大战略” (16)

(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群” (17)

第三章产业发展导向 (22)

一、现代服务业 (22)

(一)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22)

(二)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 (25)

(三)重点培育高端商务服务业 (27)

(四)大力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 (31)

(五)做大做强科技教育服务业 (34)

二、高端及绿色制造业 (36)

(一)积极推进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制造业 (36)

(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39)

(三)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 (41)

三、现代都市农业 (42)

(一)积极培育现代高效农业 (43)

(二)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46)

第四章空间布局与分区指引 (48)

一、空间总体布局 (48)

(一)强化“一核” (48)

(二)构建“一带”:综合产业发展带 (50)

(三)打造“三大功能区” (51)

(四)培育“十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52)

二、人口集聚导向 (54)

(一)以产业发展促人口集聚 (54)

(二)以“三区融合”促人口集聚 (56)

(三)以完善配套促人口集聚 (57)

(四)以“第二居所”促人口集聚 (58)

三、分区发展指引 (58)

(一)高端产业培育区 (58)

(二)特色产业提升区 (62)

(三)生态文化旅游区 (64)

四、生态涵养保育 (70)

五、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70)

第五章发展行动计划 (73)

一、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73)

(一)产业配套提升工程 (73)

(二)产业人才建设工程 (75)

(三)产业科创促进工程 (78)

(四)品牌推进建设工程 (79)

(五)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81)

二、强化规划实施引导 (84)

(一)项目准入引导 (84)

(二)企业退出机制 (85)

(三)分期实施计划 (86)

(四)招商引资措施 (89)

第六章政策保障措施 (94)

一、建立健全新型管理体制 (94)

二、优化投融资机制 (95)

三、创新支持政策 (96)

四、完善生态环境转移支付机制 (100)

五、实施差别化绩效考核机制 (100)

六、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101)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形成都市圈中部隆起带,是做大黔中经济区,引领贵州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是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象征。加快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整合贵阳和安顺的优势资源,促进贵阳—安顺一体化,为贵州崛起打造强大的增长引擎;有利于探索一条落后地区跨越发展、转型赶超的之路;有利于为全国绿色增长建立一套标准;有利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呈现一种模式。

一、区域概况

规划范围。新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清镇市红枫湖镇以及百花社区、红新社区、新岭社区、红塔社区、巢凤社区,花溪区石板镇、党武镇、湖潮乡、麦坪镇,平坝县鼓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夏云镇、天龙镇、白云镇、羊昌乡、高峰镇、马场镇、乐平镇、十字乡,西秀区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约17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3万人。其中:直管区所管辖范围为两乡两镇七村(居),即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镇,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高峰镇,清镇市红枫湖镇平寨村、芦猫塘村、中一村、中八村、兰安村、池菇村、中八居委会,约470平方公里,人口约14.4万人;规划控制范围的其他区域为非直管区,约1325平方公里,人口约50.6万人。

产业分布。新区东西两翼开发较早。西部形成了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安顺西秀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产业聚集区。东部有清镇城区、清镇物流园、清镇职教园、金石产业园、花溪大学城等人口及产业聚集带。中部地区发展较晚,平坝县城为居民集中区,平坝县城南

侧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该园区为“一区三园”架构,下辖夏云工业园区、羊昌工业园、乐平工业园。新区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产值比重较小。煤化工、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门类。

人口概况。2010年末,新区共有户籍人口68.7万人,常住人口5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万人,占总人口的16%;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率为22.7%。新区人口密度高于安顺市,低于贵阳市,存在小幅人口外流。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坝城关镇、夏云镇、白云镇,西秀区七眼桥镇等工业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的乡镇有以农业为主的马场镇、高峰镇和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天龙镇、旧州镇。

二、发展基础

产业是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区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较好的经济基础、较低的要素成本以及突出的政策优势,这为新区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区位优越。新区位于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北接成渝都市群,南望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大西南与泛珠三角的枢纽区域。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在建)贯穿全境,“三横两纵”路网沟通黔中。境内路网对接厦蓉高速、乔望高速、普纳高速,使整个西南地区成为新区的经济腹地。新区东西两侧有龙洞堡国际机场和黄果树支线机场,航线直通东南亚、南亚、长三角、京津冀,为西南地区航空枢纽之一。

生态环境良好。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3℃,每年1月平均气温6.0℃,7月平均气温23.5℃,气候温和,舒适宜居。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湿地总面积占24%,自然风景区面积占24%,森林覆盖率达42%。新区位于贵阳市水源地上游,拥有发达地区少有

的洁净空气和水体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具有吸引高端人才、培育总部经济、发展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

旅游特色突出。新区位于世界级黄金旅游带上,在自然景观、地域文化、观光农业三个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一体化地区喀斯特地貌特色鲜明,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等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汉族先民创造的屯堡文化与少数民族孕育的夜郎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新区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大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安顺市和贵阳市,并且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便于新区充分发挥旅游管理和服务职能,形成黔中旅游集散和管理服务中心。

经济基础较好。以新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省经济最发达、城市发育最成熟的区域。新区所在的一体化地区又是黔中经济区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贵阳市为贵州省会,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产业基础最雄厚、研发能力最强的城市;安顺市为中国“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础雄厚。2012年,一体化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48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8.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引进外来资金等均占全省30%以上。

要素成本较低。贵州省是中国劳务输出大省,劳动力价格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2012年,贵州省年平均工资为37448元,是重庆市的84%,陕西省的87%。贵州省电力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南线输电大通道的重点地区。正在进行电力直供试点,使得用电大户的供电价格将降低到成都和重庆的1/2左右。新区地势平坦,土地开发条件较好,而且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具有灵活性,有助于控制土地开发成本。

政策优势突出。新区是国家布局在西南地区的三大城市新区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将支持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新区将成为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着力区;安顺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 年)》确定的95个地级市之一,使新区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延伸区。新区所在的黔中经济区是珠江、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未来生态补偿将逐步从退耕还林扩展到水源保护、污染控制等领域,新区将享受更多的生态补偿收益。

三、机遇与挑战

目前,新区产业发展正面临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黔中经济区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机遇;但是,也存在诸如环境敏感性较高、产业基础总体较弱、区域竞争压力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相互叠加,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相互叠加,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变革相互叠加,为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重要契机,使新区有可能依托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新区有可能成为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发展的引领和示范,并为新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走资源集约、生态友好的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区被定位为西部大开发五大重点新区之一,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

势,因地制宜进行战略谋划和机制设计,建立灵活多样、独具特色的新区产业发展模式。

国发2号文件提出把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资源要素集聚,有利于打造成跨区域合作平台,形成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橱窗和海内外资源集聚的新高地。

贵州省举全省之力发展黔中经济区,使新区的区域地位更加突出,政策优势更加明显,历史使命更加重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新区产业发展后劲,改善新区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新区产业发展平台,为新区提供更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环境敏感性高。新区生态敏感区占比较高,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51036公顷,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6.85%,风景区面积占17.5%,贵阳市水源保护区占24%。新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林地规模小、连绵度低,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存在石漠化的潜在风险。

产业基础较弱。产业规模小,不仅落后于东部地区,也与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等存在较大差距;集聚效应差,园区内企业多为低端加工制造业,门类杂、产业关联弱;产业层次低,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以煤炭、建材为主,两个行业总产值占比近60%。

服务配套不足。新区支线路网建设缓慢,等级不高,缺少公交系统配套,园区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配套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工程性缺水严重,标准厂房、给排水系统等建设滞后,支持创业的配套政策、优惠条件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信心。跨行政区产业配套少,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少,不利于形成开放式产业链。

面临多重竞争。由于地理环境毗邻,要素禀赋类似,主导产业存

在重叠,新区与省内其他城市,尤其是贵阳市的竞争不可避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确定了五个西部重点城市新区,未来,由新区引领的区域竞争格局将日趋明显;新区坚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端发展,必然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竞争态势。

人才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2010年,贵州省净迁出率达17%,居全国第一位,新区净迁出率达16%;人才培养规模不高。2012年,贵州省每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在校人数均低于西部其他省份,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0%,62%和30%;研发能力不足。2012年新区中心城市贵阳市专利授权数仅有西安的86%,天津和重庆的15%,成都的9%。

体制障碍明显。新区实行扁平化管理,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较少,与传统的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对接存在一定困难;作为两市共建型新区,区内整合的任务较重,处于过渡期的非直管区容易出现管理缺位,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传统的区域观念、相同的发展阶段,将强化一区两市的竞争思维,导致新区与中心城市体制机制对接不畅,不利于合作共赢。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思路

新区的产业发展要在国家新区的战略定位引领下,坚持开放融合、绿色发展和创新示范,积极推动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品牌集聚,以及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道路,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引领西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消费导向的产业结构替代生产导向的产业结构,打造国家四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试验区。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和高端引领、错位竞争、绿色环保、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产业发展原则,依托现有电子信息、精密装备制造、文化休闲旅游、商务服务、特色轻工五大优势产业群,重点加快发展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链,努力提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探索产业配套改革和内陆开放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成长活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绿色健康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和时代要求的跨越式绿色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引领。坚持走高端引领的发展道路,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高端人才、高端品牌,注重高端技术应用。要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基地,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引领带动贵州经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坚持错位竞争。坚持走错位竞争的发展道路,发挥新区生态特色优势,注重构建以绿色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链,推进健康产业发展,以健康产业体系,整合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新区品牌建设,实施差异化的产业功能定位。

坚持绿色环保。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化资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努力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集约高效。要跳出与贵阳、安顺在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上的竞争格局,改变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艺改良、产品更新,做优增量,提升存量,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基地。

坚持开放融合。坚持改革开放,突破观念体制的约束,以面向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在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等方面大力创新探索,创造宽松的产业发展制度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新市场,提高企业连接新价值网络的能力,坚持开放型、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的产业要素向区内流动,掌控产业开放融合发展的主导权。

三、战略定位

以“两区”为导向、“一城”为主体、“四基地”为支撑,全力推进具有特色的现代绿色健康产业体系建设。

(一)“两区”

国家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导

向,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筛选机制,建立合理的技术准入门槛、环保准入门槛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门槛等筛选机制,提高地区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制订和严格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考核机制,要求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加大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健全绿色金融制度,探索制订绿色金融鼓励政策,加大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加大科研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保障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国家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以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两城三园”)为依托,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大众创业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天然药、现代中药新品种、新型中药饮片产业化,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大数据产业为主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基地;积极开展航空相关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加大新型高效电池技术、垃圾发电、光伏发电和大规模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激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一城”

健康产业新城。以生物制药、养生休闲、医疗旅游服务为核心,依托高端服务核心区、清镇产城综合服务功能区、蔡官特色轻工产业园和红枫湖-邢江河沿线的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开放的一体化健康产业链,建设健康产业新城。充分发挥贵州丰富的医药资源和新区内

丰富的河湖山林等风景资源、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展示和体验区,发展康体运动、生态度假养生、山地运动、观光农业体验等,建设国际化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面向国内外高端客户群、提供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个性化、苗医西医结合的医疗旅游和健康养生服务,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以苗医为特色的健康养生服务基地,使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医疗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新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

(三)“四基地”

电子信息、新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主线,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实施“设计制造一体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示范推广工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新医药、精密航空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部件、环保及新能源设备和特色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通信终端、信息家电和电子仪器设备及电子装备等基础产业。培育发展智能电网等高端电子装备、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等物联网产品制造、LED 光电产业链、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整合优化现有装备制造,以汽车整机制造、航空航天配件为龙头,汽车零部件和矿山机械、特种车、环保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等制造为支撑,壮大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打造西部特色装备制造基地;以“现代中药、医疗健康服务——生物制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医用包装材料”的次序为导向带动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差别化发展。重点发展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制药、中成药制造、医疗器械及其他新医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主要依托马

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清镇产城综合服务园区和湖潮高端制造产业园区,着力提升乐平特色装备产业园区和夏云现代制造产业园区。

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总部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化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金融、文化会展和博览业,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积极推进以山地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为支撑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加快金融、广告设计、咨询及中介代理、电子政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和民俗民族文化论坛、表演体育、时尚生活和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要素交易市场和保税开放、新区发展与民族文化展示平台的构建,使新区成为国际化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汇聚中心,提升区域服务和文化影响力。在空间布局上,以引导向保税物流园区和马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党武创智研发区集聚为主。

人才培养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文化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等科研、教育、培训平台,鼓励开展多种形式、广范围、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制定更加完善、力度更大的政策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举办国际型高端学术会议和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培育国际化教育氛围;建立动态的人才需求信息网,形成多方参与、供需互动的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开发龙堡文化、旧州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影视拍摄制作、文化创意等现代文化人才。在空间布局上,着力引导向花溪大学城创智研发区、高端服务核心区、清镇产城综合服务园区、汪官创意文化产业园集聚。

现代都市旅游及观光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现代都市旅游、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依托贵州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都市旅游接待系统流程,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都市旅游品牌,积极将打造成为贵州旅游中心枢纽和集散中心;依托

新区丰富的耕地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力度,实行现代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并重,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打造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把新区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在空间布局上,以平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高峰健康产业生态园为重点。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与山水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使新区发展成为国际化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田园城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形成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大数据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物流、文化会展和博览,推进要素交易市场和保税开放,使新区成为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西南地区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和产城有机融合的“美丽新区”。

(二)具体指标

1. 总量增长目标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西部跨越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40%,在全省9个市州中排名第4位。

到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30%,在全

省9个市州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贵阳、遵义。

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0%,在全省9个市州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升,与贵阳、安顺经济进一步融合,形成黔中核心增长极。

2. 结构升级目标

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健康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高效农业等为主体的绿色健康的新型产业体系。

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50%以上,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50亿元,年均增长36%。

到201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0%,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6%。

到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22%,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5%。

3. 技术进步目标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到2015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到2017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资源节约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耗能、耗水明显节约,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明显提高。

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1.2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低于2012年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下降到20立方米/万元以下;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500万元/亩。

2017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1.0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下降为18立方米/万元以下;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800万元/亩。

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下降为15立方米/万元以下;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1000万元/亩。

5.环境保护目标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山水田园城市。

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90%。

到2017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95%以上。

到2020 年,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98%以上。

XX县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XX县XX村乡村振兴 战略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民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农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达成: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乡村振兴蓝图。 二、发展原则: 1.尊重现状·合理布局 2.整体推进·重点先行 3.设施配套·技术可行 4.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5.注重文化内涵 三、发展目标: 搞活农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早日实现村民脱贫奔小康。实施村庄土地环境整治,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最终将李家源、阿东村建成布局合理、

产业突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成为陕西省深度贫困村整治振兴的示范村。 四、资金来源:整合各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1.移民搬迁工程:XX万元×300户=XXXX万元 2.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约XXXX万元 3.旱改水项目:XXXX元×XXXX亩=XXX万元 4.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5.城乡发展建设项目 6.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 7.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8.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 9.乡村教育文化体育发展项目 10.其他政策性扶持项目 五、特色产业: 1.建立万亩新品种苹果基地 2.美丽生态乡村体验基地 3.种植业 4.养殖业 六、乡村新格局: 新农村居住区、村民委员会、乡村超市、医疗站、文化站、接待站、食堂、幼儿园、图书馆、公共浴室、文化体育广场、

3A级公厕、沼气池、涝池、养殖场等。 村庄道路、居民区实现绿化、美化。 七、创新机制: 1.建立村民股份机制,成立股份合作经营公司,实行所有权、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土地、宅基地、房屋、规模生产资料等评估入股,经营公司全权负责各项经营活动,优先使用村里人才和劳动力。 2.经营公司与投资商建立联营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产品销路与市场问题。 3.经营公司与科研、大专院校建立协作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 八、规划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18】1号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依据省、市、县扶贫总体规划,结合XX村的实际现状,编制《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规划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规划背景 第二节村庄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节村庄建设现状 第四节现状问题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生活配套服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1 总论 1.1项目背景与概况 1.1.1项目名称 生活配套服务区建设项目 1.1.2建设地点 湘阴县金龙镇(原界头铺镇)金凤村、新光村(芙蓉北路西侧、金凤大道东侧),规划总用地面积72604.35平方米(约108.91亩)。 1.1.3建设性质 新建 1.1.4承办单位 金龙新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湖示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县对接长株潭发展的“桥头堡”,加快滨湖示区金龙新区的开发建设,对进一步敞开我县南大门,加速融城对接,推动湘阴科学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龙新区位于湘阴县金龙镇(原界头铺镇),2011年4月,我县正式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参考资料

革试验区湘阴县金龙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湘阴县金龙新区开发建设总公司”,2011年11月市编办批复成立“湘阴县金龙新区管理委员会”。 新区远期规模为“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以芙蓉大道湘阴段为纵向中轴线,东部为商贸开发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西部为新型工业区。工业区产业定位为以光伏电子信息和先进机械制造为主的“两型”产业。 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和“两型引领、规划主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工作思路,新区力争在3-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县城南区、工业新区、宜居小区”。未来的金龙新区将是一个创新阵地、示基地、产业要地、休闲胜地、宜居佳地。 1.1.5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通源投资咨询 资格等级:乙级 证书编号:工咨乙12220060033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1.6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⑵《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参考资料

XX村发展规划

XX村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五公里处,目前总人口1993人,总户数528户,劳力1015人,耕地面积1950亩,2014年人均收入2360元。XX村每年输出劳务120人,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和运输等行业;现有养羊1000只,鸡4000 只,牛40头,年收入21万元。蔬菜大棚42亩,种植反季节蔬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全村起到了带头作用。 二、村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XX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便利。与354省道相邻,距离县50公里,距离承德市30公里,同时距离承秦高速路口15公里,以后距高铁和飞机场也不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二是蔬菜大棚已初具规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建蔬菜大棚42 亩,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劳务输出工资较高,故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 从XX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科普素质不高。由于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种植蔬菜大棚严重缺乏技术和经验,很多村民甚至没有种植蔬菜的经验;二是人口综合素质偏低,沿袭着靠山吃山的小农经济生活方式,发展意识不强。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工作总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袼、乡风又明,持续发展、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和谐生存,持续发展,以保护生态为中心,以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为重点,高要求,低成本,重实效,可操作”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规划,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新城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奋斗目标:到2017年底,垒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元;蔬菜大棚稳步发展,每棚年收入实现3万元,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农民知识文化和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力争通过3年努力,为把新城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具体规划及措施 (一)产业发展 1、全力发展蔬菜大棚。以现有蔬菜大棚为依托,全力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高全村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范能力,保护和引导好农民的种植蔬菜大棚的积极陛.确保2015年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到1000宙。充分发挥本村的地理优势,让大棚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2、大力发展养殖业。吼现有养羊户和养牛户为依托,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汞污染对新光村小学生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研究

汞污染对新光村小学生神经行为功能影 响研究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作者:王静张翼翔白钢王素华王丽高红萍KIM, Dae-Seon姜晓峰王国平 【摘要】目的:了解新光村汞污染对小学生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新光村和对照点大气、饮水和食物中的汞含量,依据环境介质的摄取量和环境介质的汞含量计算出小学生日摄汞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法(WHONCTB )测试小学生的神经行为功能。结果:新光村大气中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饮用水和食物中的汞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新光村小学生的日平均摄汞量为16 088.1 ng,显著高于对照点小学生的4 533.7ng ;新光村小学生在数字译码、手工敏捷度、目标追踪和简单反应时间指标中的最慢反应时间均低于对照区小学生。结论:汞污染区小学生的部分神经行为功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减低趋势。 【关键词】汞;神经行为功能

自从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水俣病被证实为由汞污染引 起的世界公害病以来,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环境界和卫生界的极大关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汞及其化合物在环境地球物理和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2]。 汞是一种神经毒物,长期生活在空气汞浓度为0.0017mg/m3的环境 中的居民,其神经行为功能将受到明显影响[3]。为了解包头市燃煤导致的大气汞污染对当地小学生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点及对象 选择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和包头市第一火力发电厂附近煤烟污染严重的新光小学作为调查点,以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与调查点相近但相对煤烟污染较轻的土右旗沟门小学作为对照点。按照整群抽样选择的原则在新光小学和沟门小学一至五年级各抽选一个班,每班不少于50人,以在研究区域内居住5年以上,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无听觉、视觉、手运动障碍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程度基本相似,在调查期间不服用任何含汞药物和镇静剂。 1.2日摄汞量调查 1.2.1大气、饮水和食物中汞含量监测 按照调查要求,在新光小学和沟门小学所在村庄各设置2个采样

深圳光明新区分区规划说明书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篇 (2)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2)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2) 第二章规划依据 (3) 一、规划编制依据 (3) 二、参考文件 (3)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3)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3) 第二部分现状篇 (6) 第三章现状概况 (6) 一、区域位置 (6) 二、自然状况 (6) 三、社会经济 (6) 四、人口 (7) 五、土地利用 (7) 六、公共设施现状 (8) 七、道路交通现状 (10) 八、现状问题 (10) 第三部分理念篇 (13) 第四章理念与构想 (13) 一、发展条件 (13) 二、发展理念 (15) 三、发展构想 (16)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16) 一、城市建设目标 (16) 二、发展策略 (16) 第六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7) 一、功能定位 (17) 二、发展规模 ......................................................................................................................................... 17第四部分规划篇. (19) 第七章打造“绿色城市”空间布局 (19) 一、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19) 二、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20) 三、土地利用规划 (27) 第八章构建“绿色城市”支撑体系 (29) 一、新的生态结构 (29) 二、新的生活方式 (31) 三、新的生产方式 (39) 第九章“绿色指标”研究 (41) 一、研究“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 (41) 二、构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 (42) 三、国内外相关城市指标体系的借鉴与参考 (42) 四、本次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43) 五、“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一览表 (43) 六、指标体系的解释 (47) 第十章“绿色市政”规划 (50) 一、给水工程规划 (50) 二、污水工程规划 (52) 三、雨水及防洪工程 (53) 四、绿色用水规划 (56) 五、电力工程规划 (58) 六、通信工程规划 (61) 七、燃气工程规划 (62) 八、环境保护规划 (64) 九、环卫设施规划 (69) 十、综合管沟规划 (72) 第十一章城市更新 (73) 一、城市更新目标 (73) 二、城市更新策略 (74) 三、城市更新对象 (74) 四、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74)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指引 (75) 一、近期重点推进片区 (75) 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75)

xx村产业发展扶贫规划

xx村产业发展扶贫规划 一、xx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唐林行政村位于xx公桥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约 4.5公里,距xx县城约13公里,大片土地分布在清沟以南,整 村地理环境南高于北,地势平坦开阔,低洼地面积较大,境 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二)人口及资源概况 全村辖17个自然庄,36个村民组,共1408户、人口6934人;可耕地面积6200亩,人均耕地0.9亩;有劳动力4330人,其中男劳力2330人,女劳力2000人。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有小麦、玉 米、等,畜牧养殖以黄牛、山羊、生猪、肉鸭为主。 (三)贫困人口情况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唐林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民 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致富技能少,缺乏致富门路,贫困人口较多。全村现有贫困户259户,贫困人口90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81户689人、低保贫困户53户,189人、五保贫困户25户31人。 二、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唐林村党支部、 村委会一班人和驻村工作队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的农业

发展战略,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依托优质土地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露地瓜菜、中 药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着力推进扶贫连片开发。露 地瓜菜约1200亩,畜禽养殖大户5户、散养农户430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农民生产经营方式、方法和致 富发展意识正逐步改变。 三、农业现状及产业发展优势 (一)农业现状分析; 一是交通条件较差。虽然修建了几条通村水泥路,但自 然庄农户道路、农田道路多为泥土路面,村庄道路交通条件 差,农产品运销及村民出行困难,桥梁配套不足,严重影响 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 活条件的改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唐林村属于洪洼地区,多年 来上级投资较少,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 施较为薄弱,没有灌溉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水利 条件较差,谷河沿岸易涝,旱涝保收田面积较少。农业用电 线路不配套,生产用电困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 多,农业生产粗放,种养效益不高,特别是受粮价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低落,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不足。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发布日期:2012-10-12 肇庆新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处鼎湖区中部,东邻肇庆国家高新区和佛山市三水区,南靠高要市,西倚端州区,北接四会市,是肇庆市各功能区紧密连接的主要纽带,是广佛肇经济圈的重要发展腹地,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 2008年,国务院正式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肇庆市全境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肇庆市经济建设不断提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向着“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肇庆新区,是广东从长远发展出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肇庆市作为珠三角主体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遵循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并引领新型城市化模式,培育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对广东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肇庆市鼎湖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的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广利街道、桂城街道辖区内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周边相关区域,规划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协调区范围,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规划区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本规划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肇庆新区功能定位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肇庆新区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图0-1 肇庆新区区位图 图0-2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一、建设肇庆新区的重大意义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茜溪湿地营销策划方案

茜溪湿地营销策划书 (习作)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141班 课程: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7 年 9 月 1

茜溪湿地营销策划书 前言: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快餐式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年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乡村生态游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发展起来的。人们回归自然,走进乡村,感受乡村休闲与宁静的生活意识愈加强烈,乡村生态游呈旺盛发展势态。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虞宅乡拥有新光村、马岭脚村、野马岭以及美女峰等景点。我们经过实地考察,拟定了这一份营销策划书,为虞宅乡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市场分析 2017-2022年中国生态旅游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表明,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依然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者创造需求就是其获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宝。中国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市场需求导向时期。首先,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转变,对于某一群体的旅游者,乡村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休闲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其次,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在提升,乡村旅游经营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科学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游客休闲旅游需求的多元发展促使乡村旅游产品功能的提升,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在原有观光游览的基础功能上出现了具有体育健身、疗养保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

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3篇

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3篇 篇一:凤凰镇某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区××镇某某村民委员会 ××镇某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20xx-20xx年)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转载于:书业网: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

星光村总体规划说明书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规划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株洲市委、市政府确定炎陵县三河镇的星光村为村庄整治示范村,成立了以市领导王志刚为联点领导的帮扶工作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株洲市规划局于2006年3月委托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该村的村庄整建规划。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立即成立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小组,落实责任人。先后数次与基层党建帮扶工作组、镇、村主要领导和广大农民进行了交流和走访,对现场进行查勘,并与当地规划、国土、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3、《株洲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4、《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规划》 5、湖南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湖南省建设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地理区位条件 星光村位于炎陵县三河镇中部偏北,106国道从村北侧通过,炎帝公路穿越村域,北接106国道,南至炎帝陵风景区,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2、自然及资源条件 星光村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现状用地除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2187亩)和山林草地(2070亩)。 3、行政区划 星光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3.56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07户,总人口1413人。 4、社会经济状况 星光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0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2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45万元,第三产业产值50万元,人均纯收入 2400元。 工业主要有砖厂三个,瓷厂、电子厂、松脂厂、制管厂各一个。 农业方面主要是种植水稻、奈李、花卉以及牲猪养殖。 目前,星光村道路主要有村中心路、排上组路、马鞍山组路、宋家组路、兰家组纵横道、上下邱家组纵横路、林家组纵横路,其中村中心路、宋家组路已部分硬化,共有水泥硬化路长400米。其它基础设施较缺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有些村庄紧接着河膜水,易受洪水的侵害,急需规划好新的集中居民点以引导村民建房。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研究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 2000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连续6年以30%~~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为560MW/a,到2003年已高达750MW/a,增长了34%。2004年开始,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新的补贴法案促成了德国光伏市场随后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发达国家间新一轮的政策热潮和全球光伏市场的更高速膨胀。随着全球经济化和世界人口的发展要求更多的能源来满足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需要。但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新能源还在探索阶段,同时对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工艺和太阳能组件的加工流程进行描述,并对未来我国太阳能发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能源危机,光伏发电,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 英文题目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Every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nergy. As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the worl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s more energ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But oil, coal and other non-renewable energy reserves, new energy is dwindling in exploration stage, plus fossil energy exploitation improper, will cause the energy cri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quo, the global energy for power and solar power,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ease of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of state strongly support,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with good prospect,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energy cell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discusses the nanometric simultaneously on the solar panel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olar energy components processing flow description, and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 in solar power. KEY WORDS:The energy crisis, photovoltaic energy,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panels 目录 一、国内能源危机……………………………………………… 二、光伏发电对能源的缓解……………………………………. 三、国内太阳能的发展……………………………………….. 四、世界光伏发电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

光明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20年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6) 第一节发展基础 (6) 第二节发展优势 (8) 第三节机遇挑战 (10) 第二章总体思路 (13)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3) 第二节战略定位与重点 (16) 第三节战略目标 (18) 第四节空间布局 (22) 第三章基础设施 (25) 第一节优先发展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25) 第二节完善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 (26) 第三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8) 附表:光明新区2008-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 (31) 第四章产业发展 (35) 第一节产业发展定位和原则 (35) 第二节产业发展目标 (37) 第三节产业发展布局 (39) 第四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5) 第五节壮大提升特色优势制造业 (45) 第六节加快发展高端配套生产性服务业 (47) 第七节重点发展都市生态观光农业 (48) 第八节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 (49)

第五章光明新城建设 (51) 第一节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52) 第二节建立城市创新体系 (53) 第三节建设绿色之都示范城区 (54) 第四节建设体现深圳国际视野的重要窗口 (56) 第六章人口和社会发展 (58) 第一节促进人口优化和发展 (58) 第二节发展教育文化科普事业 (59) 第三节健全体育卫生保健体系 (60) 第四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1) 第七章生态建设 (63) 第一节强力发展循环经济 (63)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4) 第三节建设绿色生态格局 (65) 第八章保障措施 (67) 第一节制度保障 (67) 第二节资金保障 (68) 第三节土地保障 (69) 第四节人才保障 (70) 第五节安全保障 (72)

xx村农业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大南峪乡花庙村农业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花庙村位于窑坪河畔,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4个合作社130户576 人,现有耕地亩(其中水浇地亩)劳动力人。该村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是我乡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和全县唯一的稻油种植基地,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2450元。 二、目标及任务 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2012年全面推进建设,2013年完善提高,力争经过3年努力,将优质水稻和冬播洋芋种植发展成为花庙村的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全村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达到2800元,其它收入180元。 二、建设重点 (一)继续发展核桃产业 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的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以栽植核桃促增收的良性循环生态路子,积极发展乡村农家乐,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强化特色产 业支撑。以建设绿色无公害核桃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核桃栽植技术的力度,确保核桃生产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实施到位。不断提高核桃树综合管理水平,精心打造核桃产业专业村。到2013年,建成示范300亩,亩产值达到4500元以

上。大力开发核桃深加工项目,以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 业特色,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在做大 做强上下功夫。 (二)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 目前,该村已有6户专业养殖大户,均已成规模,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势头,经村委班子商讨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在2013年达到出栏仔猪1000头,土鸡年存栏达20000只,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培养新型农民,推动产业开发 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工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提升农业技术培训水平。按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围绕李家庄村农林、养殖两大产业和休闲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繁殖场和农技部门合作,聘请技术人员争取每年举办1-2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专业技术。开展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培训、配方施肥、沼液沼渣沼气综合利用、畜禽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等。到2013年,使关键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公示

肇庆新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肇庆新区区域用地结构规划示意图 肇庆新区功能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内容简介 一、规划范围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西起凤凰大道,东临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北含鼎湖山25度坡以下山麓地,南临西江(含砚洲岛),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涉及桂城街道、广利街道、凤凰镇、莲花镇和永安镇五个行政辖区的部分区域。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规划还划定了肇庆新区协调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发展定位 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低碳、智慧、人本、包容为目标,建立符合岭南区域特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低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统筹产业、人才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高效、便捷、低碳,生活、服务和生产协同互动城市功能组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低碳绿色

发展示范区。 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与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相匹配、山水城市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宜居宜业的建设风尚,打造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展现现代岭南风貌的宜居城区,构建珠三角健康产业发展和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依托交通枢纽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等功能区,建设新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促进城市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统筹肇庆中心区联动发展,肇庆新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与鼎湖区一体发展,与肇庆高新区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