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己亥杂诗》、《竹石》、《大风歌》和《观书有感》。

这些短诗风格各异,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既有咏物诗,也有抒情诗。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难点: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化知识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3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3
• 1938年11月17日 ========================================================= ==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感情? 语气?
—— 祖国啊!
深沉 悲痛
舒缓 低沉
朗读 注意节奏 粗体重读
我/是贫困
感情?
我/是悲哀
语气?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悲哀 向往 舒缓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朗读 注意节c奏ù 粗体重读
粉红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学习要点和步骤
• 1 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的含义 及其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 2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3 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 4 朗读--理解--比较—讨论—练

作者简介
舒婷
原名龚佩瑜 福建泉州人 当代著名女诗人
走近诗人
•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 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 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她 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 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 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 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 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 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 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 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 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 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伤痕累累的”可以删除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5.诗中的“风雨”有什么含义? _不__仅__是__指__自___然__界__中__的__风__雨__,__对__于__“__我__”__这__样__一__个____ _“__年__轻__”__没___有__人__生__阅__历__与__生__活__经__验__的__“__舵__手__”__来____ _说__,__还__象__征__着__“__人_生_”_的_坎_坷_与_磨_难_。______
5.《统一》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 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装饰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舵手 )的心,在大地 风雨的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运__用__了__反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法__,__起__到__反_复__强__调__的_作__用__,___ _更__加__强__烈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人__对__美__好__生_活__热__烈__的_不__息__追___ _求__,__增_强_了_感_染_力_,_更_易_引_起_人_们_的_共_鸣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诗词五首》(共91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诗词五首》(共91张PPT)
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旧,给体宋庆诗龄词颁发,列宁有国际多和本平奖旧,此体行诗中,词他还集见问到了世茅盾。、其丁玲部、艾分青新等文诗学界名
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所解表析 现】的体意味境诗中中去作体者会的作思者想的感情情感,。要在理解诗文收内入容的《基础秋上明,结集合诗》歌,的写《作背月景夜、诗》歌的《意三象来弦确定》诗一文的直感情是基人调,们从诗歌
作者名片
戴望舒 (1905—1950),原名 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 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等。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 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 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迂腐。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的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
现了“统一”的思想。
四月行夜诗含义很广,意没有才半个保字的留说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
背景链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 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 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 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课堂小结
《月夜》 2. 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 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 境氛围。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九下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分别为:沈尹默的《月夜》、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卞之琳的《断章》、芦荻的《风雨吟》、聂鲁达《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
1、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2、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语。

3、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5、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五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分别是《秋夜》、《寻梦》、《口的巨人》、《自嘲》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所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诗歌,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文学术语和诗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

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史实、文学流派和诗歌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诗歌形式和文学流派的理解和区分。

2.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向学生传授诗歌形式、文学流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

3.实践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检验学生对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 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 一种什么关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 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 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 “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 ,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 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 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 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 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 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 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 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 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 ,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 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 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 情和历史责任感。
—— 祖国啊
思想上的束缚
朗读第四节,思考:
我这是一你节十写万万了分什之么一内容?
再是次你强九调百了六我十与万祖平方国的的总和 你唇以齿伤相痕依累累,的不乳可房分割的 喂关我养”系了有。机“地小结我合”在与一“起大。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本节就节有从抒何我发 异的血的 同肉感 ?之情躯与上第三
我本是节贫困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我既是写悲哀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对写上节出诗了的人总结民的 我希是望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希望
比喻。长期以来希望 太渺茫,像飞天袖间 的花朵,美丽诱人, 又未落地面。比喻人 民千百年来未能实现 的希望。
朗读第三节,思考:
• 朦胧诗,曾盛行于“文革”之后,是备受 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强调内在的思维, 追求象征和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 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蕴含着伤感 情调和反叛精神。
• 代表人物:北岛——《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
三、读准下列字音:
干瘪 biě 驳船 bó 蜗行 wō 胚芽 pēi 迷惘 wǎng 隧洞 suì
绯红 fēi 淤滩 yū 纤绳 qiàn
朗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这意这一象些节蕴意写涵了和象哪象之些征间意了象哪有?些什这社么些会 内联容系? ?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都表乡村现了中国祖的国农业—窘—迫中艰难 国的特点,概括出中 国厂处矿于贫中国穷的和工业落艰后难沉的重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状态。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收获 收获空洞贫乏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困境 中国的局面缓慢前进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
朗读第二节,思考:
去取得
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 你加的强富饶,,诗你的的感荣情光达,你到的了自由 —高—潮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微小的我是祖国的一部分 诗人把自己完全融入祖国 和人民之中。
祖国
是诗人,更是广大人民。
热爱 与
奉献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 明确:
•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

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眼泪的笑涡 未来的希望
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你“我”血肉相连 从“我”这取得:
自我的奉献
富饶、荣光、自由
• 四、研读,探究品味
•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 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 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 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 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 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 ,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 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 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 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 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本节感情有什么变化?
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
与上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创造了哪些意象来 表达这种感情?这些意 象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一切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理解“神话的蛛网” 呢?
•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二节 抒发悲哀低沉之情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第三、四节
抒发欣喜高昂之情

干瘪的稻穗
四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贫困
过去的落后
意 象
悲哀 痛苦的希望 未落地的花朵
现在的痛苦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 当代女诗人,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 抒情诗选》。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 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 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 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 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 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 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 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与信念。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 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 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 饶”“光荣”“自由”的重任,表达 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这 首诗获得了中国作协“1979-1980年 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关于朦胧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