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田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深层稠油注天然气开采可行性分析——以吐哈油田LKQ深层稠油油藏为例

L KQ 稠油 进行 天然 气 吞 吐试验 的选 井标 准 :① 油 藏 封 闭性 好 ,且 位 于 构 造 较 高 部 位 ;②储 层 厚 度 大于
2 m;③ 固井质 量 良好 ,无 窜 层 ,上 下 隔 层 应 具 有 很 好 的 封 隔性 ;④ 剩 余 油 饱 和 度 > 4 ,含 水 < 0 O/ 9 5
天 然 气 吞 吐 试 验 。 所 选 井 经 过 压 裂 后 注 天 然 气 , 单 井 产 量 得 到 大 幅 度 提 高 。 吞 吐 有 效 期 达 到 8 d 以上 , 6
含 水 率 明 显 下 降。 为 低 产 深 层 稠 油 经 济 有 效 开 发 探 索 了一 条 有 效 途 径 。
始溶 解 气 油 比 1 O~ 1m。m。 地 层 原 油 密 度 09 g c ; 地 层 条 件 下 原 油 粘 度 为 14 2 / , . 5/m。 5
~
19 5 mPa・S ( 0 ) 8 ℃ 。
・
目前 注气 吞 吐可选 择 的介 质 主 要包 括 二氧 化碳 、天然 气 、氮气 、烟道 气 等 。 国内油 田注 气吞 吐矿 场
维普资讯
石 油 天 然 气 学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0 年 6 江 08 月 第 3卷 第 3 o 期 J un l f l n a eh ooy (.P ) Jn20 V 13 N . or a o dG sT cn lg JJ I Oia u.08 o 0 o3 .
范例 。下 面 以吐 哈油 田 L KQ 深层 稠 油油 藏 为例 ,研究 深层 稠油 采用 注 天然 气 开采 的 可行 性 。
1 深 层稠 油 油 藏 基 本 特 征
L KQ 油 田位于 吐哈盆 地 台南 凹陷北 部 的 L KQ构 造带 ,构 造 面积 为 1 0 0 i 自东 向西分 为东 区、 5 .k , n 中 区 、西 区 3个 基本 构 造单 元 ,含油 层 系为 三 叠 系 克拉 玛 依 组 。西 区深 层 稠 油 油 藏埋 藏 深 度 为 3 0  ̄ 30
吐哈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试验介绍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 2010年3月
汇报提纲
一、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先导试验 二、温五块注气非混相驱先导试验 三、注气工具国产化研究
根据吐哈油田地质及油气藏特点,主力油田具备注气 提高采收率的基本条件和潜力,注气非混相驱及混相驱具 有普遍适用性。
“九五”以来,吐哈油田先后在葡北油田和温米油田 温五区块开展了注气混相驱和注气非混相驱先导性矿场试 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MD钢丝滑套
KBH-22油管定位器 封隔器密封插管
SAB-3永久式封隔器
磨铣工具延伸管 R型坐放短节
坐封工具 喇叭口
一、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先导试验
3、工艺技术
(3)水合物防治 葡北油田注入气组分分析表明,注入气中含有CH4、C2H6、C3H8、C02、 N2等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组分。
采用组分分析法预测,在25-35MPa压力条件下,水合物形成温度为 23.8-25.7℃。 注水转注气时,注入水温度低,会形成水合物,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采用注醇的办法防止水合物生成。
w5-79
w5-89
70
w5-204
温检5-1
w5-57
-1800 w5-66
w5--617900
70
8-32 8-21
W5-3 w5-13
w5-24
w20
w5-55
-1860 wn7
W5-2 5-12
w5-102
w5-23 w5-34 -1800
w5-45
w5-54
W5-1
W5-11
w5-202
w5-22
等高线
含气面积
68
逆断层
04
超深稠油油藏注天然气吞吐研究与应用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7 3
超 深 稠 油 油 藏注 天 然 气 吞 吐 研 究 与 应 用
徐 建 忠
( 哈 油 田公 司 鲁 克 沁采 油 厂 , 疆 鄯 善 吐 新 88O ) 3 2 2 摘 要 : 克 沁 油 田 西 区 油 层 埋 藏 深 , 体 粘 度 高 , 层 物 性 相 对 较 差 , 储 量 较 为 丰 厚 。 依 靠 天 然 鲁 流 储 但 能 量 开 发 、 套 井 筒 掺 稀 油 降 粘 有 杆 泵 举 升 , 于 储 层 流 体 流 动 性 差 , 井 产 量 低 。 通 过 室 内试 验 证 明 , 配 由 单 进 行 天 然 气 吞 吐 可 大 幅 度 降 低 原 油 粘 度 , 高 单 井 产 量 , 此 开 展 了注 天 然 气 吞 吐 矿 场 试 验 , 得 了较 提 为 取 好 的 增 产效 果 , 鲁克 沁稠 油 开发 的 加快 发展 提 供技 术 支持 及理 论依 据 。 为 关 键 词 : 油 ; 然 气 ; 吐 ; 究 ; 产 稠 天 吞 研 增 中 图分 类号 : TD8 3 3 1 5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O6 7 8 (0 0 1一O 7—0 10 ~ 91 2 1 )1 o3 2 鲁 克 沁 稠 油 富 集 带 区 域 构 造 位 置 位 于 吐 鲁 番 坳 陷 中 央 火 焰 山 逆 冲 带 下 盘 , 明 含 油 面 积 1. 探 7 4 k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7 3 6i , n 8 9× 1 , 制 石 油 地 0t控 质 储 量 8 1x 1 , 测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6 6 × 1 ‘, 0 0t 预 21 0t 三 级 储 量 共 计 1 9 1× 1 ‘; 余 圈 闭 资 源 量 约 1 4 5 40 0t 剩 3 2 ×1 , 资 源 规 模 约 2 3 6 0t 鲁 克 沁 油 田 自西 ot 总 8 2 ×1沁西 区油 田是 一 种 有 效 的增 产 方 式 , 改 善 可 地 层 中稠 油 的流 动特 性 , 高稠 油地 层 供液 能 力 , 提 增 加 单 井 产 量 , 高 采 收 率 , 由于 吐 哈 油 田 受 气 源 条 提 但 件限 制 , 法 开展 矿 场试 验 。 前 国 内尚未 开展 过稠 无 目 油 注 天 然 气 吞 吐 开 采 的 室 内 及 现 场 试 验 , 没 有 可 也 参 考 的相 关 资料 , 中 原油 田 1 8 ~ 18 但 93 9 9年 在 复 杂 断块 油 藏 ( 油 , 气 原 油 粘 度 1 5 稀 脱 ~ mPa ・s ) 展 开 了注 天 然 气吞 吐采 油 2 艺 研 究 并进 行 了 现场 试 验 , 1 2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效 果 , 为 开 展 鲁 克 沁 稠 油 天 然 气 吞 可 吐开 采试 验 提供 一些 指 导性 意见 。 3 鲁克 沁油 田注天 然 气吞 吐室 内 研究 3 1 不 同溶 解 气 比 例 混 配 的 P . VT 试 验
吐哈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试验介绍30页PPT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吐哈油田:突破举升瓶颈提高稠油采收率

吐哈油田:突破举升瓶颈提高稠油采收率作者:暂无
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6期
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技术人员大胆试验新工艺,突破稠油吞吐井举升技术瓶颈,精细组织注气运行,有效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不断完善吞吐工艺,提高举升效率。
针对注气吞吐后抽油泵气锁、气蚀等突出问题,鲁克沁采油厂积极开展技术调研及新工艺试验。
通过油藏埋深、地层物性、地层压力等参数预测注气最高压力,制定注气压力预测图版,配套相应注气管柱工艺,大幅降低封隔器使用比例,同时创新应用强启闭杆式防气泵,注气井抽油泵泵效达到62%,较去年注气初期提高20%,有效解决了抽油泵气锁问题。
另一方面,试验单游动阀+双固定阀抽油泵,优选固定凡尔球材质,减小气体冲蚀作用,遏制抽油泵气蚀问题。
持续优化作业设计,实现降本增效。
针对减氧空气吞吐注气材料及作业费用较高的问题,技术人员打破常规,积极优化工艺设计。
配套应用三种压力等级注气管柱,结合注气要求及作业井史,优化井筒准备作业工序,截至目前优化应用41口井,节约作业及材料费471万元,简化作业工序55井次,节约作业费用250万元。
高效组织机组运行,确保无缝衔接。
目前.有11套注气设备正常运行,其中9套设备实施油井减氧空气吞吐,2套设备实施水井气水交替驱。
结合全年及月度注气计划,油田坚持“三提前、三把控”原则,实现注气运行无缝衔接。
(中国石油网安凤霞)。
煤层气开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煤层气开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0:47:54.10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6月作者:陈楠1 张蓉2 施晨曦3[导读] 全球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的又一大新型产业。
文章通过系统地分析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煤层气赋存盆地特征及工程技术现状,对比国内近年来取得的主体工艺技术,结合我国特有的煤层气盆地特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道路,指出了适合我国高、中、低煤阶层和松软低渗透煤阶层的开发方向。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油气生产服务中心陈楠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鄯善采油管理区张蓉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鲁克沁采油管理区施晨曦3摘要:全球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的又一大新型产业。
文章通过系统地分析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煤层气赋存盆地特征及工程技术现状,对比国内近年来取得的主体工艺技术,结合我国特有的煤层气盆地特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道路,指出了适合我国高、中、低煤阶层和松软低渗透煤阶层的开发方向。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工程;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一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煤层气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天然气的供需问题,煤层气可以作为一种能源燃料和化工原材料。
在国际能源局势趋紧的情况下,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我国煤层气赋存盆地地质特征相对于其他国家更为复杂,且勘探开发时间又相对较晚,虽然已实现煤层气的初步开发,但是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煤层气开发体系。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煤层气的开采效率,文章通过分析国外现有的煤层气赋存盆地特征及工程技术现状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煤层气赋存盆地的特点分析出适宜于我国高、中、低煤阶层和松软低渗透煤阶层的开发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
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全文)

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刘滨徐君杨永亮杨占红蒲玉娥(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 839009)摘要:吐哈油田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配套技术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建成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矿场试验基地及温五区块注气非混相驱气水交替注入试验区,同时完成了温西一和温西三区块注气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积极开展了注气提高采收率工业化推广前期准备。
本文以葡北油田、温五、温西一和温西三区块注气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研究为例,系统阐述低渗轻质油藏水驱后注气开发所涉及的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开发实验评价、注气参数优选、开发指标预测及现场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矿场应用技术,为提高低渗轻质油藏采收率和丰富国内三次采油技术系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矿场实践经验。
关键词:注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气水交替注入;采收率;低渗轻质油藏;吐哈油田引言注气提高采收率作为低渗轻质油藏注水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大量矿场实践经验,已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EOR方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气驱油技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发展迟缓。
一方面由于注气矿场试验项目有限,高压注气开发低渗透油藏经验极少。
另一方面,由于高压注气工艺技术满足不了矿场推广应用的需要,制约了我国在注气驱油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吐哈油田是国内较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目的层段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油藏埋深2300~3200m,储层以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为主(平均孔隙度12%~16%,平均渗透率6.3~65×10-3μm2),油藏流体具有挥发、弱挥发轻质原油的特点,油水粘度比接近1。
吐哈油田于1991年投入开发建设,相继建成了鄯善、温米和丘陵三个主力油田,2000年前实现了300万吨高速稳产。
目前主力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阶段,油田调整治理难度较大。
致密油注水吞吐采油技术在吐哈油田的探索

始 潲 藏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5 . 0 4 . 0 3 8
致 密 油 注 水 吞 吐 采 油 技 术 在 吐 哈 油 田 的 探 索
0 引 言
致密油 开发 是近年 来油 田开 发上产 的新 领域 , 体积 压裂是 致密 油开 发 的有 效 手段 ¨ 。马 5 6块 是 吐哈油 田致 密 油开 发 区 。该 区块 为火 山岩 致 密
密油体 积压 裂单井 生产 特征分 析 , 结合 常规油 藏注
水开 发基础 理论 研究认 为 , 体积 压裂后 油井 的生 产
结合 上述 机理研 究 , 致密 油储层 实施 注水 吞吐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3 1 8 ; 改回 日期 : 2 0 1 5 0 5 2 7 基金项 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项 目“ 吐哈油田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现场试验” ( 2 0 1 5 C G C G Z 0 0 7 ) 作者简介 : 李晓辉 ( 1 9 8 3 一 ) , 男, 工程师 , 2 0 0 6年毕业 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 , 2 0 1 5年毕业于 中国石 油大学( 北京 ) 油气 田开发专 业 , 获硕 士学位 , 现 从事采油工艺技术研究 、 新技术引进与新工艺研发工作 。
生重 力置 换 , 压裂液 进入缝 网底 部抬 升 了油水 界面
致产量递 减加 快 , 部分 油井 出现供 液 不足 现 象。在 分析体积 压裂排 液变 化规 律 和生产 特 征 的基 础上 , 结合 注水吞 吐 机理研 究 引, 提 出致 密油 注 水吞 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哈油气 TUHA O IL & GAS
V o .l 13, N o. 2 Jun. 2008
吐哈油田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刘 滨, 赵志龙, 蒲玉娥, 郭克诚
( 中国石油 吐哈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 哈密 839009)
摘 要: 吐哈油田重点针对低渗透油田, 系统开展了注气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技术攻关, 建成 了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矿场试验基地及温五区块注气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 获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 结合注气开发实践认识, 不断优化和完善了低渗轻质油藏注气开发所涉及的油藏精细描 述方法、开发实验评价、注气参数优选、开发指标预测及现场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矿场应用技术, 为积极推动国内注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国内三次采油技术系列提供了必要的矿场实践经 验。 关键词: 吐哈油田; 低渗轻质油藏; 混相驱; 非混相驱; 先导试验区
% 在气驱 1. 2PV 时, 一级分离器气驱地层油 的驱油效率为 58. 30% , 一级分离器气体驱剩余油 的驱油效率为 62. 03% 。一 级分离器气驱地层油 的驱油效率比驱剩余油低 3. 73% 。说明一级分离 器气与地层油不断接触形成的残余油的性质得到 改善, 一级分离器气中间组分进入原油, 存在相间 传质。
1 注气开发应用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完整的注气工程项目设计, 重点要针 对注气工程项目现场实施的特殊技术要求开展研 究。主要包括注气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开发实验评 价、开发机理模拟、注气参数优选、开发指标预测及 现场动态监测等方面研究。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吐哈油田在低渗轻质油藏注气开发方面已形成了 包括注气工程方案设计和矿场实施管理为主的矿 场应用技术系列。 1. 1 以剩余油描述为核心的注气油藏描述
吐哈油田是国内较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 主要 为扇三角洲和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目的层 段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 油藏埋深 2 300~ 3 200m, 储层以低孔低渗 和低孔特低渗为主 ( 平均孔隙度 12% ~ 16% , 平均渗透率 ( 6. 3~ 65) 10- 3 m2, 油 藏流体具有挥发、弱挥发轻质原油的特点, 油水粘 度比接近 1。吐哈油田于 1991年投入开发建设, 相继建成了鄯善、温米和丘陵三个主力油田, 2000 年前实现了 300 104 t产量 高速稳产。目前主力 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阶段, 油田调整治理 难度较大。根据油田低渗轻质油藏地质特征和水 驱状况, 应用提高采收率预测模型 ( EORPM ) , 对已 开发油田主力区块进行了三次采油方法筛选和提 高采收率潜力评价研究, 分析表明已开发油田具备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条件, 注气驱可提高原油采 收率 8% ~ 10% , 增加原油可采储量 768 104 t。以 此确定了注气作为已开发油田水驱后的有效接替 方式, 系统开展低渗轻质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应用 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07- 10- 25 作者简介: 刘 滨 ( 1969- ) , 男, 甘肃酒泉市人, 高级工程师, 油气田开发专业。联系电话: 0902- 2760717
11 8
吐哈油气
2认识的 20个小层细分为 26个单砂层。同时 利用地层倾角资料, 研究砂岩沉积的 红蓝 !模式, 得到三间房油藏沉积的古水流方向主要为西北向, 其次为东北向。由此深入分析评价了区块沉积微 相模式对剩余油空间分布的控制。
( 5) 应用更适合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的河道模 拟方法, 建立三维岩相和属性模型。同时, 以变差 函数为基础, 应用随机建模算法, 充分利用地质建 模软件, 建立注气区块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和小层各 向异性渗透率参数场, 为模拟研究注气开发机理、 方案指标预测和注气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1. 2 注气开发实验设计及室内物理模拟
针对注气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价, 采用流 体相态热力学参数匹配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对注 气实验进行优化设计, 直观描述注气过程中地层流 体相态变化 和驱 替特 征。重点 开展 以油 藏流 体 PVT 基础评价实验、加气膨胀实验、多次接触实验、 细管实验、长岩心驱替流动实验为主的注气开发室 内基础实验设计与模拟评价研究。注气实验类型 很多, 要根据油藏条件和水驱状况来进行准确的实 验设计。为了准确描述注气开发机理, 录取注气实 验参数, 常规推荐的标准实验为油藏 流体 PVT 基 础评价实验、膨胀实 验、细管实 验、长岩 心实验四 类, 针对不同油藏状况考虑相应的实验内容。
第 13卷 第 2期
刘 滨, 等: 吐哈油田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1 19
然后缓慢上升。 ∃ 一级 分 离 器气 体 最 小混 相 压 力为 37. 0
M P a, 前沿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 35. 6 M Pa, 前沿气 驱的最小混相压力比气藏气驱低 1. 40 M Pa; 前沿 气驱的驱油效率比气藏气驱高 3. 88 % 。说明气藏 气前沿与地层油不断接触形成的前沿气的性质得 到改善, 地层原油中的轻组分进入气藏气中, 存在 相间传质。
( 3) 利用计算机正则化延迟神经网络的可推 广模型技术, 对储层参数分流动单元进行高精度解 释, 开展水淹层识别和油藏水淹规律认识, 建立起 一套适合吐哈油藏特点水淹层解释方法、水淹层解 释图版和相应解释软件。
( 4) 利用河流相储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 动单元等储层非均质研究体系, 对储层流动单元、 纵横向非均质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 布关系进行广泛研究。
油藏经注水开发后, 原始状态下流体和储层比 较规则的平衡体系完全被打破, 储层孔隙结构、地 下流体饱和度、流体与储层结构的相互关系均发生 了很大变化。同时, 由于在注气过程中, 需要结合 油田注水生产动态, 充分考虑储层的气密封性、注 入气与油藏流体的相间传质和油、气、水三相渗流, 有效提高气驱控制程度和注入气波及效率, 因此注 气采油对油田地质研究的深度和油藏描述的精度 比常规注水要求更高。这就需要进一步细化储层 流动单元, 深化水洗特征和剩余油空间展布规律研 究, 为注气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基础和可行性 评价依据。结合温五区块注气工程方案设计研究, 重点针对油藏水洗特征和水驱后剩余油空间展布 规律, 开展注气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
( 1)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地震多属性 相干、精细地层对比、测井资料解释以及油藏注水 动态分析等方法综合识别构造断裂系统, 分层次对 油层顶面微构造和单砂体微构造进行分析, 寻找剩 余油局部富集区的各类正向微构造和水重力作用 下水淹区域的负向微构造。
( 2)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地层倾角资料和丰富 的动态资料, 引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
岩心高得多。 1. 3 注气数值模拟综合研究
注气数值模拟研究包括流体相态模拟评价、开 发机理模拟和整体数值模拟研究三个部分。
( 1)流体相态模拟研究 为准确描述和评价注气驱替过程中的组分相 间传质作用和相态特征变化规律, 需要利用相态模 拟软件, 对地层流体 PVT 试验、细管试验、长岩心 驱替流动试验和加气膨胀试验进行模拟评价, 以获 得能够表征注气驱替过程的相态特征参数场。 ( 2)注气开发机理模拟 为揭示气水交替在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注入 条件下的开发机理, 选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 V IP 和 GEM 组份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正韵律模型、 反韵律模型、复合韵律模型和实际油藏剖面模型。 重点模拟气段塞、气水比和层内非均质性等对注气 驱替效果的影响。综合研究认为: ∀ 复合韵律比较 适合气水交替驱, 正韵律地层适合纯气驱, 而反韵 律地层则不适合注气驱开发; # 复合韵律地层采用 气水交替开发, 气段塞相对小有利; ∃ 从模拟计算 过程发现, 随着气水交替注入过程的进行, 注气剖 面有所下降, 层内矛盾加大, 吸气主要集中在储层 顶部。当气突破后, 注入气驱扫效率明显降低, 气 体在储层顶部形成通道; %气水交替驱在储层中运 移过程中, 重力分异作用明显, 气体主要沿储层顶 部推进, 而水则主要沿储层底部推进, 而且气体的 推进速度大于水的推进速度。 ( 3) 注气开发整体数值模拟预测研究 油田注气开发指标预测是注气开发数值模拟 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将结合前期研究 成果完成注气开发井网部署、开发层位优选、油田 合理开采速度确定等油田开发技术界限的论证和 研究, 并提供可操作的单井工作制度, 预测油田开 发趋势, 优化年度配产配注方案。 1. 4 注气工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 在研究注气工程实施方案时, 为了降低不利的 流度比, 提高注入气波及效率, 通常采用水气交替 注入方式。注水是为了提高波及效率, 控制注入气 的流度并且稳定其驱替前缘, 注入天然气是为了提 高驱油效率, 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 的。同时油气组分交换, 可以降低地层原油的粘度 和密度, 并改变地层原油性质, 从而达到提高采收 率的目的。注气工程关键参数设计技术主要以室 内各项实验结果为拟合目标, 充分应用组分模拟手
高增容率越大, 注气提高的采收率也越高。 # 随注 入气溶入原油量的增多, 井流物组成中 C1、C2 含量 增大, C3 - C+7 含量减少。
( 3)多次接触实验 多次接触实验包括前接触实验和后接触实验。 前接触实验是为了模拟注气过程中, 注入气前沿与 原始地层流体进行多次接触、相互传质过程, 主要 测定气体组分, 分析注入气是否被富化。后接触实 验是为了模拟注入气与剩余油多次接触、相互传质 过程中, 是否存在蒸发或凝析现象, 主要测定气体 组分和剩余油体积。温五区块多次接触实验表明: ∀ 前接触实验中注入气与新鲜原油不断接触后, 气 体组分中 C1 - C3 的含量有减少的趋势; 而 C4 以上 各组分含量总变化趋势是增加的。气体密度也随 接触次数而增大。说明注入气与地层原油间存在 相间传质, 即存在蒸发和凝析现象, 蒸发比凝析相 对较强一些。 # 经过几次后接触实验后, 油相体积 变化不大, 但存在相间传质。油相中的 C1、C7、C8 蒸发进入气相, 而气相中的 C2、C3 凝析到油相中, 剩余油相物理性质得到改善。 ( 4) 细管实验研究 细管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混相条件, 是注气开发 重要的室内基础试验项目。为了描述注气井到采 油井间注入气与地层原油非混相、近混相、混相的 变化规律, 研究注气过程中动态驱油效率的变化规 律。根据温五区块油藏压力条件, 细管实验共设计 8个压力等级 (从注气井到采油井具体压力段分为 45 MP a、40 M Pa、35 MP a、30 M Pa、26 MP a、22 MP a、 20 M Pa和 18 M Pa ), 注入气分别为一级 分离器气 体和前沿富化气。通过测定细管驱油效率和物理 模拟剩余油量, 得到如下实验结论: ∀ 气体突破前, 随着注入体积的增加, 累积驱 油效率线性增加, 气体突破后, 累积驱油效率增加 趋势变缓, 突破后仍有不少油采出来。注入气突破 时刻随驱替压力增加而延长, 气突破时的采收率增 加。气体突破前, 气油比基本不变; 突破后, 气油比 有所增大。但随着油气混合带的建立, 会出现一个 明显的台阶, 持续一段时间后, 气油比迅速增大, 并 且压力越高, 出现平台时的气油比越低, 持续时间 也越短。压力达到混相后, 气突破后气油比并不存 在平台现象。 # 在气体突破前, 采出气中间组成基本不变; 气突破后, 采出气中间组成急剧减小, 但随着油气 混合带的建立, 其减小幅度很快减缓, 并逐渐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