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幽径悲剧》教学案 苏教版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
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的音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三.了解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幽静小路上藤罗的悲剧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
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接着写四季之美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湖中夏景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感官藤萝之美视觉形色嗅觉香听觉袭入耳内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抒情议论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如: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 幽径悲剧(第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第1课时)教学案苏
教版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文中既有
dQ28099 6DC3 淃28183 6E17 渗30862 788E 碎33457 82B1 花40154 9CDA 鳚22379 576B 坫35158 8956 襖<120062 4E5E 乞33903 846F 葯。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透彻把握“悲剧”的内涵。
2、阅读品味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3、学习通过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传递真挚沉痛含蓄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1、情境中阅读、品味、体悟语言和情感2、层递阅读,合作探究3、引设支架,自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重点】1、深刻而丰富的“悲剧”内涵2、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难点】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同学们!在文明的高等学府,在北京大学的燕园的一条幽径上就发生了一场悲剧。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正在痛心疾首伤心落泪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二、情境阅读,感知悲剧1、小组合作交流:商讨给这出悲剧配音方案2、小组代表简要阐述配音理由:(1)、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2)、明确配音方案:第一部分感情基调:愉悦(音乐:如《紫竹调》等)第二部分感情基调:淡淡地愁怨(音乐:如《秋日私语》等)第三部分感情基调:强烈地控诉(音乐:如《二泉映月》等)三、探究阅读,体悟悲剧【第一场】藤萝之死※阅读现场: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三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二泉映月》等)2、品读交流※阅读体悟:藤萝之死1、请具体描述“吊死鬼”死之惨状。
为何称之为鬼?2、“吊死鬼”因何哭泣?“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明确:真、善、美的毁灭3、初绽的花朵在“微笑”,作者为何却说他们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第二场】藤萝之美※阅读现场: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秋日私语》等)2、品读交流※阅读体悟:藤萝之美1、活着的古藤萝美在何处?引导鼓励从多角度认识藤萝之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形:盘曲而上——“直上青云”、“苍黑古劲像苍龙” 色:红绿相映——“万绿丛中一点红”味:芳香袭人——“淡淡的幽香”声:回味无穷——“嗡嗡的蜂声”从其品质来体验:“眼中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2、藤萝之美其实代表了什么?明确:自然之美,人性之美3、作者为何不先写古藤萝之死呢?明确:烘托反衬之法,极言其美,愈见其悲。
苏教版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

苏教版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并阐述悲剧的原因和后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悲剧的痛心疾首,激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幽径悲剧》。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悲剧的原因和后果。
5. 实践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幽径悲剧》,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发言,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并提出有见地的看法。
3. 短期记忆: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幽径悲剧》教学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品味课文精练、雅致的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三个问题的研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幽径悲剧内容、内涵及成因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课文语言精练而雅致。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增强了课文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镇江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属于借班上课,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不甚清楚。但民办学校经过选拔录取的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学生而言,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要强很多,特别是在参与热情、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更有优势。
4.总结: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烘托、对比等写作方法。
1.明了任务。
2.阅读筛选,独立诵读品味好的句段,感受作者精练、雅致的语言。
3.师生、生生交流感悟。
4.提炼总结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妙处。
1.语言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只有充分地诵读才能从心底感悟到语言的魅力。
本课设计尝试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是阅读的基本问题,确也是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基本要求下,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
本课设计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根本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确定,课堂时间学生把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感悟品味各家畅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一、教材分析《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走进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
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含泪带哭的抒发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文章感染力极强。
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二、学情预估1、文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文言语汇和成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更何况是在具体语境中。
例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鲁殿灵光、闲情逸致等等,需要课前做些预习。
2、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
3、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2、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从有效诵读出发,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构想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苏教版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2)简介课文《幽径悲剧》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练习。
(2)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评价。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ān yán( 蜿蜒 ) liàn(潋 ) 艳 qī( 凄 )清 hào ( 浩 )劫 摇yè(曳 ) 愚 méng( 氓 ) sǒng( 悚 )然 jīng jí(荆棘 )
zhū( 诛 )伐虬(qiú )干
师介绍
生补充
两生上黑板写,共同校对
展示
探究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2、大师是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大师是个渺小的人吗?怎样理解“小人物”。
出示:“xx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剪接(多媒体)
正如“xx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中所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预习
作业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完成导学案预习题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
交流
1、创设情境、自学质疑
1、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人帮助去报道的新生看行李,且坚持不换人。新生后来才知道,开学典礼上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也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当时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他是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补充:季羡林于xx年7月去世)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以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
检测
反馈
《伴你学》部分检测
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
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音乐)
思考:文中花大量的笔墨写幽径之美与写藤萝有什么关系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幽径四季的美景,意在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写幽径其实是为了衬托出幽径藤萝,以美衬美,层层铺垫,为写藤萝之美作铺垫)
(四、)见藤萝之毁
1、这么美的藤萝,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读一读第11小节,文中那些词语最能让你体会到藤萝被砍的惨状?
3、小结: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使命和责任心)
谈谈我们身边有没有“愚氓灭美”的现象,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爱美护美之人?
三、拓展训练:
1、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写作、交流
由于人类的无知,才会发生这桩愚氓灭美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可悲吗?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悲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普遍漠视
2、大师由“愚氓灭美”的悲剧而引发的自责,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呼唤——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做爱美护美之人
还可以把下面藤萝的控诉转换成第一人称来读。(要求读出控诉的感情)
(我)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我)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我)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我)虽阅尽人间沧桑,.....(我)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读出悲哀、无奈、对人的控诉。(人为物代言,物为人代言)
过渡:大师在为藤萝代言的同时,还陷入了深深地自责:
1、请学生圈画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
你们觉得美不美?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名朗读,生齐读)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藤萝的呢?(学生讨论后生归纳):
形: 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外在的形象美)
谁还能发现它的内在美?
藤萝也是真善美的化身(内在美)
被砍,被毁。
词语:吊死鬼 孤儿 悬 摇曳(比喻拟人)
这里 曾经小园香径独徘徊,如今断根残枝空悲切!(对比)
确实: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以美衬悲)
(五)感作者之悲(活动三)
1、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悲哀?
学生读第13、14小节,突出“哭泣、哭泣、哭泣……”
(朗读指导,学生反复试读体会作者的悲哀之情。)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幽径悲剧》教学案 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2、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的深邃内涵
学习难点
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感情: 顾而乐之 安慰 留恋(8、10小节)
引导学生读第10段,联系作者的文革经历,让学生理解 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他带来的精神安慰。
(三)赏幽径之美(活动二)
这样的一株藤萝生长在哪里呢?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呢?阅读3-5小节,用幽径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幽径之美,美在盛夏荷塘,生机勃勃。
幽径之美,美在春夏秋冬,翠色在目。
思考:“这个十字架”指的是什么?
明确: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
六、探悲剧之因(活动四)
读了大师的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出悲剧是怎么形成的呢?
1、在人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反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古藤萝却毁于愚氓之手,这是什么原因?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仅仅是因为一棵树吗?有没有更深的原因?
(一)整体感知
什么是悲剧?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幽径悲剧》是个什么样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给悲剧下了经典的定义:“悲剧就是将最美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被毁的悲剧。
(二、)找藤萝之美(活动一)
被毁前这原本是一株怎样的藤萝?作者是如何写古藤萝之美呢?作者对它的情感怎样?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