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史部分
2山东地方志-农业库-大事记(1840-1950年)

大事记(1840-1950年)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本年德州、聊城、鱼台、汶上等62个州县夏秋受涝成灾,另有20个县受旱灾,收成减产五成以上。
本年由于连年灾害加之吏治废弛,从本年起,山东省每年实征地丁银(农业税)降至300万两以下,比嘉庆时期(1796年-1820年)年均343万多两下降15%以上。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2月17日蓬莱、黄县、栖霞、文登一带降大雪,深数尺,人畜冻死甚多。
8月滨州等36州县遭受涝灾、雹灾。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8月德州等23州县遭旱灾、雹灾。
福山、烟台大雨成灾,房屋倒塌,秋禾被淹。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0月清廷缓征山东临清、济宁等45州县并德州、东昌二卫被灾新旧额赋。
本年惠民、德州、临清、济宁等55州县遭特大涝灾,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另有7个县受旱灾。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月5日海丰(今无棣)、阳信、沾化、利津、博兴、乐安(今广饶)、寿光、昌邑、潍县遭特大海潮灾,海潮内侵达百余里。
仅海丰、沾化、利津三县即废土地6.5万亩。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7月临清等38州县遭旱灾、风灾。
11月24日清廷令缓征遭受水、雹、风、旱四灾的济宁、章丘等66州县和德州、东昌等4卫村庄的新旧额赋。
冬季蓬莱、黄县、福山、烟台、牟平、文登一带降大雪,烟台平地雪深4至5尺。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本年春夏秋大旱,鲁北、鲁西、鲁中及鲁南西部66州县成灾,夏秋两季均近绝产,大饥。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本年夏秋大涝,鲁北、鲁西及潍河、胶莱河流域62州县受灾,另有16县受旱灾,4县受雹灾,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本年济宁、惠民、历城等47州县和东昌、临清、济宁三卫遭水、旱、雹、虫灾。
清廷令缓征其额赋。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秋季黄河在江苏丰县决口,鱼台、金乡、济宁等县受灾。
1851年(清咸丰元年)7月-8月黄河在江苏丰县丰北及砀山盘龙集决口,冲入昭阳、微山等湖,鱼台、金乡、济宁、巨野、茌平、临清等州县受灾。
日照党史

安哲纪念馆,座落于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哲学校,2003年12月奠基开工,2004年7月1日落成开馆。
该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馆外立安哲塑像、纪念碑一座。
原中共滨海地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原常委、纪委书记王众音为该馆题写馆名。
安哲纪念馆是经中共日照市委批准,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基层学校建立的第一处党史教育基地,也是党史部门面向社会实践,开门办史,充分发挥党史研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馆内布展分为:少年时代、济南求学、参加北伐、回乡建党、领导暴动、转战东北为国捐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七部分,展出图片和实物200余件,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安哲生前事迹以及后人对他的怀念。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王照华、中央军委原纪委副书记张伯祥中将、国家航天工业部原副部长王振乾、北京军区纪委原书记叶金刚等曾在日照工作战斗过的老领导应邀为纪念馆题词。
安哲(1906—1934),原名安丰铎,字建亭,曾化名王德海,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记,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日照党组织的创立者和主要领导人。
1921年春,安哲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1925年8月,在邓恩铭、丁君羊的倡导下,同郑天九、陈雷(牟春霆)等在济南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他们定期集合在一起,学习马列主义,讨论时事政治,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并且利用假期,回乡进行宣传。
1926年春,经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少年日照学会”主要成员在济南合影。
左起安哲、丁观海、牟春霆、李平章、郑天九。
1926年10月,受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派遣,安哲赴武汉参加北伐,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他遵照党的指示,从武汉返回济南,被派任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巡视员。
1928年春,按照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回到日照,与先期被派回来的郑天九、牟春霆等同志成立了中共日照县第一届委员会,安哲任书记。
中共日照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中共日照县委活动旧址:上图为西部活动中心——曙光小学,下图为北部活动中心。
山东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1. 必修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 学分。 专业外语:2 学分。 学位专业课,6 学分。政党政治理论 2 分;政党文献选读 1 分;中国党史与党的建设 2 分;政党政治比较 1 分。 2. 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 语。 3.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 1-2 门,不计学分。 培养环节 前沿讲座,5.0 学分 (1)前沿讲座(或讨论班)的目的、范围和形式:主要研讨本学科或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课题与前沿性课 题以及可供深度探讨的热点问题,使博士生对本专业的学术发展或未来趋势有清晰了解,积极参与本专业 前沿问题和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由导师和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专家主讲,亦 可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 (2)前沿讲座方式和次数:以专家和博士生讲授交叉进行。专家主讲, 要求博士生撰写有关课题论文与专家交流;由博士生主讲,要求主讲者撰写有关课题报告,并准备接受有 关提问。要求博士生参加讲座次数每学期不少于 8 次,主讲不少于 5 次。(3)考核方式:参与讲座的教 授(不少于 3 位)根据博士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通过、不通过的考核结果。 讨论班,1.0 学分 主要基于某一经典著述、社会现象、热点话题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探讨与交流。 中期筛选/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经初试、复试后录取入学的学生,在学位课程完成后进行中期考核。考核 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基础知识、学位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和身体状况等。<br>考核由考核委员会 主持。考核委员会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 5 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委员会主席必须是博士 生导师。<br>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和科研情况提出考核申请,学生考试可以采取口试、笔试或口试加笔 试等方式。如采取口试方式,必须有口述提纲。综合考核分为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成绩合格以上 者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合格者可补考核一次,再不合格者将根据《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流处理。每年中期考核优秀比例不超过 20%,暂缓通过比例不低于 15%。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学术水平和本学科点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术上要有一定创 新,必须探讨一定的未知领域,论文选题必须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博士学位论文要在导师、 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应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 文的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 2 年,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博士生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广泛调查研究、了解主攻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 展动态的基础上,在第一学年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逐步酝酿,最后与导师一起确定论文题
从华北到华东:解放战争前后山东省大区归属的演变

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5期从华北到华东:解放战争前后山东省大区归属的演变∗仲伟民㊀李叶鹏㊀ 摘要 山东省在历史上一直是华北的重要部分,但在当今的地域概念中,山东属于华东㊂这种地域认知上的巨大转变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日渐重要;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在国共决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军事和政治作用,最终在中共的政治版图中被编入华东㊂而追溯 华东 的概念史,民国时期的 华东 一词影响力较小, 华东 概念最重要的塑造过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的㊂然而,山东的华东属性毕竟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㊂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华东与华北各地也逐渐回到近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山东再次融入华北, 华东 概念也逐渐缩小到指代长三角地区㊂关键词 山东;华北;华东;华东局;行政大区中图分类号 D261;K26;K928.6㊀ 文献标志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3-3815(2021)-05-0076-13From North China to East China :The Evolu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s District Identity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f LiberationZhong Weimin &Li YepengAbstract :Historically Shandong province wa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North China,but in the present-day ge-ographical concept,Shandong belongs to East China.This huge change in regional cognition start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when the role of the Shandong Anti-Japanese base area increased in importance.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Shandong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role in the decisive KMT-CPC battles,and therefore it was eventually incorporated into East China in the CPC s political map.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ast China, the term East China had little influ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of shaping the East China concept was complet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However,the East China identity of Shandong was formed during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After the end of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various parts of 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gradually re-turned to their modern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Shandong was again integrated into North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East China was gradually reduced to refer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在我们当前熟知的地区概念中,山东属于华东区,1949年后设置的华东大区就包括山东;在后来的华东经济协作区中,山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㊂在当下民间和官方的各种 华东 表述中,山东都归属于华东地区㊂然而,在民国时期一般人的概念中,山东与 华东 却没有多少关联,时人认为山东属 华北 才天经地义㊂在清代,山东在官方表述中即属于 北五省 的范畴①㊂事实上,在众多社会经济史和区域史学者的研究中,山东都是 华北 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那么,山东何时开始转归华东,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剧变?∗①㊀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明清华北乡村经济研究及清华馆藏民间文书数据库建设 (18AZS002)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 清至民国华北财政与金融问题研究 以清华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 (2019THZWJC40)的阶段性成果㊂参见仲伟民㊁王正华:‘作为区域的 华北 :概念渊源及流变 兼析明清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 华北 “,‘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㊂对山东归属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助于重新审视近代以来形成的 华北 华东 等概念,减少一些概念使用中的混乱㊂山东的地域认知转变过程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仔细探讨其中军事㊁政治活动对政区划分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共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形塑作用㊂从目前的研究来说,虽然这个问题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但尚未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㊂目前社会经济史学者对华北 区域的范围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①,这启发了笔者对于山东与华北㊁华东关系问题的思考,施坚雅和应星的成果为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框架②,学界有关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众多研究成果则构成本文的知识基础㊂一、问题的提出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东与华北其他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一致性㊂山东大部地区与河南㊁河北同处华北平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㊂农业上,河北㊁山东㊁山西㊁河南四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均为小麦㊁谷子和高粱,经济作物包括棉花㊁花生㊁大豆和烟草等㊂各地在灾害上的同步性也许更能证明其区域的一致性㊂光绪元年至四年,直隶㊁山西㊁河南㊁山东㊁陕西诸省同时爆发大规模旱灾,即著名的丁戊奇荒㊂1942年至1943年,华北各省又普遍遭遇大旱,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各抗日根据地不得不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㊂1943年之后,华北各地紧接着又发生蝗灾,山东一些地区也遭到蝗虫侵袭,1945年渤海区的沾化㊁垦利㊁广北㊁寿光等县 发现成群似水丹蝗蝻,垦㊁寿尤为严重,计有二十万亩之面积 ③㊂气候㊁环境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导致包括山东在内的整个华北在灾害类型上也具有相似性㊂除了地理环境的相似性,近代之前山东与华北各省在经济上也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区域市场,经济史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如许檀关于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明清山东㊁河南㊁河北三省市场的统一性④;樊如森对近代华北经济区的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近代华北经济区的范围包括 以天津㊁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山东㊁河北㊁山西㊁察哈尔㊁热河5省,以及河南省和江苏省的黄河流域部分㊂这一区域基本是依据市场规律形成的,具有较高市场依存度 ⑤;等等㊂以上所涉研究成果从一些客观的标准说明了山东与华北区域的联结,但衡量区域一致性的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维度,就是区域内人们对于区域范围的主观认知,即人们的认同度也很重要㊂我们先从 华北 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看山东是否在其中有一席之地㊂学界对于 华北 概念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辨析,据张利民考证, 华北 概念的诞生与英文 North China 密切相关,最初是在来华传教士中传播和使用㊂晚清时期在‘华北月报“等报刊中开始出现 华北 一词,但在当时并未普遍流传㊂到20世纪之后, 华北 的概念通过报纸杂志㊁书籍等路径,经过社会㊁经济㊁文化体育等多个层面比较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彰显其生命力,并通过自然科学和区域性行政管理机①②③④⑤参见张利民:‘ 华北 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罗澍伟:‘谈谈近代的 华北区域 “,江沛㊁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页;姚焱超:‘近代 华北 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 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2020年第4期㊂参见 美 施坚雅著,陈克译:‘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城市史研究“第1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美 施坚雅著,史建云㊁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应星㊁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 1945)“,‘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3期㊂‘中共山东分局关于虫旱灾害给中央的报告“(1945年6月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页㊂参见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㊂樊如森:‘近代华北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9期㊂制的认定,成为人所共知的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域名词 ㊂①虽然 华北 一词在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但姚焱超指出, 时人包括一些水利㊁农业㊁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在使用时一直都未能明确其定义 ,并列举了当时比较典型的对于 华北 地域范围的认知: 第一,直隶㊁山东㊁河南㊁陕西㊁山西㊁甘肃六省统称华北 , 第二,苏皖北境以及鲁豫冀晋陕甘数省称华北 , 第三,宽泛而言华北即北中国,细分则为晋冀鲁豫四省 , 第四,冀鲁晋察绥五省为华北 ②㊂值得注意的是,四种流行的 华北 概念都毫无例外将山东列入㊂可见,在时人心目中,山东是 华北 的核心组成部分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积极谋划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㊂日方概念中的 华北 包含河北㊁山东㊁山西㊁察哈尔㊁绥远五省㊂日本势力入侵中国北方,在思想和舆论上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震动,加速了 华北 一词的传播,冀㊁鲁㊁晋㊁察㊁绥 华北五省 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㊂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中国北方部分区域,在北平组建伪临时政府㊂1940年,伪临时政府改名 华北政务委员会 ,管辖区域包括河北㊁山东㊁山西三省以及河南北部地区㊂在日伪政府的行政区划中,山东同样是华北不可或缺的部分㊂1949年后,山东在行政区划上正式被划归华东区,而不再归属华北区,影响深远㊂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并不认可这种划分的合理性㊂尤其是研究明清及近代历史的学者,基于上述历史的㊁地理的㊁经济的传统和学理,在著作中仍普遍将山东当作华北的一部分㊂施坚雅将晚清时期的中国划分为九个地文大区,其中 华北 由黄河下游㊁淮河㊁渭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其他河流流域组成,从行政区上看,包含了河北与山东全省,河南大部㊁山西东部和陕西一部,以及江苏㊁安徽的北部地区③㊂施坚雅对中国地文大区的划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立足于华北区域的专门研究㊂如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㊁杜赞奇‘文化㊁权力与国家: 1900 1942年的华北农村“㊁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㊁社会和经济(1853 1937)“等著作都引用了大量山东的案例,将山东作为华北的典型区域㊂与施坚雅不同,国内以从翰香㊁郑起东㊁史建云等为代表的华北区域史学者则将华北的区域范围划定在山东㊁河北㊁河南三省④㊂对 华北 概念有深入研究的张利民则认为华北经济区域包括今天京津两市㊁冀鲁晋三省㊁河南省一部分和内蒙古的中西部㊂总体上看,尽管学者们对于 华北 区域的界定尚未形成较统一的意见,但无论在哪一种方案中,都有山东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对山东与华北关系的基本看法㊂通过上文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无论从地理㊁经济还是区域内主观认知的角度抑或从当代学术界的意见看,山东均属于华北的核心区㊂这种情况在1949年后才发生改变,即山东被从华北区剥离,转而归入华东区,并且连带着开始改变人们的认知,山东在华东区的位置也逐渐得到认同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深刻,正是本文所要提出并追究的问题㊂二、华东战局中的山东山东从华北转归华东,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㊂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仍接受北方局的领导,不管从经济文化还是党政关系上,山东均倾向于华北,但同时与华东的关系也逐渐密切,尤其是在解放战争过程中,山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㊂探讨山东在解放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华东地区发生的关联,正是解释山东在1949年后划归华东大区的关键①②③④张利民:‘ 华北 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㊂姚焱超:‘近代 华北 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 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2020年第4期㊂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244 245页㊂参见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中华书局,1992年,第76㊁118㊁166页㊂所在㊂第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性㊂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的力量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过程,即山东从一个中共革命的边缘地区,一跃而成为中共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㊂战前山东从未建立起中共政权并发展起革命武装,甚至山东省委与中央曾一度失联,各项工作陷于停滞㊂但在战后,山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凸显, 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所属山东诸县,人口共3500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军队有33万人,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歼敌60余万人,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30万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①㊂山东根据地的异军突起,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和优势,使得山东在中共革命的总体布局中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㊂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方式与大多数根据地不同㊂中共在其他敌后区域,一般由八路军㊁新四军等正规军进入该地区,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政权,形成稳固的根据地㊂但山东根据地则是在山东省委没有正规军支持的情况下,组织武装发动一系列革命起义而形成的㊂起义武装后来经过不断整训,发展成正规化的山东纵队㊂山东纵队的存在以及1939年八路军第115师进入山东的战略举措,形成了山东根据地的另一大特点,即根据地内的基本武装由这两部分组成㊂然而 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是两支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有着不同的经历㊁条件和作风的部队 , 要完全融为一体,需要有个过程 ②㊂这两大特点的存在给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山东的干部坚决接受中央的领导,很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㊂1938年起义成功之初,山东省委负责人黎玉便前往延安,请求中央派出有经验的军事和政治干部,领导山东根据地的建设㊂中央随后决定派遣郭洪涛㊁张经武等200余名干部前往山东㊂1938年12月,山东分局成立,郭洪涛任书记,张经武㊁黎玉任委员;山东起义武装也更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㊁黎玉任政治委员㊂115师进入山东后,根据地领导层再次改组㊂1939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任命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㊂山东分局扩展,由郭洪涛㊁徐向前㊁朱瑞㊁罗荣桓㊁黎玉㊁张经武等组成,郭洪涛任书记㊂同时,115师和山东纵队都认真执行中央的指示,采取多种措施相互交流和帮助㊂115师输出军事干部和帮助山东纵队正规化,山东纵队则为115师输送本土干部和兵员㊁枪械㊂在八路军第一纵队的领导下,两支部队逐渐走向融合㊂及至1941年和1942年,虽然根据地建设有了起色,但是战场形势发生剧变,日军在华北推行所谓 治安强化运动 ,派出大量兵力进行 扫荡 和 蚕食 ,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各根据地压力陡然增大,山东根据地也迎来最困难的两年㊂为渡过困难,根据地政权采取了两项关键举措:一个是通过减租增资等运动发动群众,强化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另一个则是通过整风运动革新根据地干部的工作作风㊂虽然群众运动和整风运动属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共同经历,但山东根据地在这两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㊂在减租运动中,山东根据地提出的 增加雇工工资 成为发动群众的重要措施;在整风层面,山东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与推进领导一元化是同时进行的,整风从领导层首先展开,大大推动了山东的领导走向统一㊂1943年8月,中央决定朱瑞等人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由罗荣桓代理山东分局书记㊂罗荣桓自此成为山东党㊁政㊁军的全面负责人,山东一元化领导的格局得以确立㊂在整风后期,延安进入坦白运动㊁抢救运动的阶段,但山东根据地的整风依然平稳㊂1944年, 民主检查运动 曾冲击到多位根据地领导人,但经罗荣桓与中央交涉随即停止㊂正是因为山东根据地领导人对整风尺度的掌握, 所以山东的整风,特别是抢救运动,时间较短,在规模①②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㊂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㊂上和激烈程度上相对较小 ①㊂经过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之后,山东根据地力量显著增强;相形之下,日军在山东的实力慢慢削弱㊂从1943年开始,山东根据地开始对日军开展反攻,并在1944年从局部反攻转入大反攻㊂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和前方总部参谋长滕代远在1944年9月的电报中称赞道: 半年来,(八路军)胜利最大且突出者是山东㊂ ②在抗日战争后期,山东在地缘位置上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凸显㊂1942年7月,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便说: 有一点须与你商酌的,即是山东的重要性问题 , 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 ③㊂在此之前,第一纵队政委朱瑞也曾说过: 苏鲁皖边区是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是华北的第二支点,与太行山区同样重要㊂ ④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共高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㊂山东处在华北的东部边缘区,本来是山东发展革命的不利条件,但山东省委毅然发动起义,并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将山东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根据地,使得地缘政治上原来的不利条件反而成为山东根据地的极大优势㊂在战后中共向外扩展的计划中,无论是向北经略东北,还是向南威胁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山东都处在战略枢纽的位置㊂而山东根据地已有的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以及军事上的实力,使其有能力胜任这样的角色㊂抗日战争中山东在政治上的表现也足以让人信任,在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山东干部排斥外来干部的现象,山东分局的人事变动虽然频繁,但每一任干部都坚决服从中央的指挥,坚决执行中央的政策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为山东在未来解放战争大局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㊂第二,解放战争初期的山东战场㊂抗战胜利之后,中共中央按照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对山东及华中根据地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政治㊁军事安排㊂山东八路军共抽调6万余人赶赴东北,而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则抽调8万兵力,充实山东和冀东的军事力量⑤㊂北移的新四军与山东现有八路军组成山东野战军,华中根据地则将剩余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㊂在政治上,1945年10月,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在临沂合并,成立华东局,由饶漱石任书记,陈毅㊁黎玉任副书记,统一领导山东㊁华中的工作;苏北淮安另建立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㊂战场的另外一边,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借助铁路运输和日军的配合,占领了济南㊁青岛和津浦路沿线的兖州㊁泰安等地㊂蒋介石还在徐州成立绥靖公署,部署重兵压迫苏中和苏北㊂1946年6月,内战全面开始,国民党军以占其总兵力约1/3的58个旅㊁46万余人进攻山东及华中解放区⑥㊂从苏中㊁苏北到山东一线,成为国民党军在战略上最重要的进攻方向㊂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之下,于七八月间开展苏中战役,七次作战共歼敌5.3万人㊂但是敌军兵力过强,最终华中根据地大部被敌占领㊂在10月的陈师庵会议上,华中领导人统一思想,决定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由陈毅统一指挥华中㊁山东军队,为华东野战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㊂12月,面对国民党军的四路围攻,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首次战略合作,发起宿北战役,歼灭敌整编69师在内3.3万余人㊂宿北战役是华东军队战略收缩后的首战,此役获胜使全军取得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明确了运动战和歼灭战的方针㊂12月底,国民党军主力继续推进到鲁南地区,其中整编26师位置突出,与其他国民党主力部队分隔,形势孤立㊂山东与华中部队领导人果断放弃原来出击苏北的计划,决①②③④⑤⑥郭宁:‘学习㊁审干㊁民主检查: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的整风运动“,‘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1期㊂‘八路军㊃综述㊃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528页㊂毛泽东:‘关于掌握山东问题的指示“(1942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第419㊁420页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黄河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㊂‘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1945年9月19日),‘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71 372页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6页㊂定以优势兵力运动作战,围歼整编26师㊂1947年1月,中共军队陆续歼灭整编26师和整编51师,最终歼敌5.3万余人,取得鲁南大捷㊂①鲁南战役的胜利坚定了全军对既定战略方针的信心,1947年2月,山东与华中野战军正式合并,形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所辖部队 总兵力达到30万人,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指挥,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 ②㊂1月中旬,中共放弃沭阳,苏北全境落入国民党控制㊂蒋介石判断中共主力部队已经转移至山东,准备在山东进行战略决战㊂国民党军拟定计划:南线以八个整编师为主攻兵团,由陇海路出发分三路进攻临沂;北线以第12军㊁第73军和整编46师为助攻兵团,由胶济路出莱芜㊁新泰,切断中共部队后路㊂但在行军过程中,北线兵团轻敌躁进㊁喧宾夺主,南线兵团则行进谨慎缓慢,北线军队暴露于不利位置㊂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急行军北上,2月20日以主力部队在莱芜北设伏,包围了国民党北线军团㊂敌军指挥失当,南线部队也未能及时予以援助和配合,最终73军和整编46师被全部歼灭,12军新编36师也大部被歼㊂在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近6万人,再次予以国民党军沉重打击㊂国民党战史这样评价鲁南和莱芜战役: 其对双方战力与士气之消长,影响尔后作战者甚巨,所以此次作战,实为双方在主战场上胜败之转捩点所在㊂ ③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就难以维系,蒋介石谋划针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其中山东在他看来更是重中之重: 照现在的战局来观察,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 , 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 ④㊂为此,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投入24个军(师),计45万人,并且在作战方针上强调集中兵力㊁稳扎稳打㊁逐步推进㊂国民党军的谨慎使得华东野战军一时找不到好的战机,但华野耐心等待机会,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㊁迷惑对手㊂5月,敌军第一兵团在经过孟良崮时,整编74师行军稍快,与两翼部队拉开一段距离㊂整编74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之一,敌军显然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攻击目标㊂华东野战军出其不意,5月13日兵分四路包围敌整编74师,经过数日激战,全歼敌整编74师3.2万人,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㊂7月1日,为了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服从中央指示,分兵一半转入鲁南㊁鲁西外线作战㊂此时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压力尚未减轻,而华野内㊁外线几次战役都没有打好,伤亡较大㊂短暂的挫折没有改变既定战略计划,华野反思失利教训,谨慎制定作战方案,9月7日在鲁西南发动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57师,获得分兵之后的首次重大胜利㊂沙土集战役意义重大,此役获胜之后,由山东南下的通道被打开㊂9月下旬,华野西兵团主力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与刘邓㊁陈谢两路大军形成了品字形经略中原的态势,这样就将战争引入国统区,迫使国民党大军调动,使得全国主战场由山东转入中原,而中共军队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㊂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是全国主战场㊂华东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在1947年9月成功转入外线,配合刘邓㊁陈谢大军进行战略反攻㊂在这一过程中,华野先后取得了震动全国的鲁南㊁莱芜㊁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在 我军各区成绩次第 中名列第一⑤㊂更为重要的是,华东战场所摸索出的运动战㊁歼灭战战术具有开创性,影响了整个战争中解放军作战的基本思路㊂无论从战局㊁战果还是战术上,华东战场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其中大多数战役都发生在山东,可见山东解放区在战争中的贡献㊂①②③④⑤王辅一:‘华东军区㊁第三野战军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34 138㊁143 144㊁151页㊂汪朝光:‘示形与决胜 国共全面内战初期的山东战场“,‘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㊂台湾 三军大学 编:‘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第3册,1989年印行,第218页㊂‘匪情之分析与剿匪作战纲要“(1947年5月15日),秦孝仪主编:‘ 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2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117页㊂周恩来:‘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2㊁233页㊂。
山东红色英雄事迹

山东红色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
在山东省,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英雄事迹。
今天,我们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
1.孟泰精神: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他爱厂如家、艰苦
奋斗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2.李大钊精神: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革命思想、革
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在山东省莱州市的家乡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革命遗址,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3.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党群同心、军民
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精神。
4.孔繁森精神:孔繁森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他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
务的理念,影响了无数人。
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藏族同胞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被誉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
5.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是山东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
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山东问题的由来

山东问题的由来山东问题的由来1、1897-1904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占领青岛,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2、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3、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袁世凯政府为换取日本对复辟的支持,同意“二十一条”。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却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日签订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山东问题最终解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4、活动:翻译、介绍西学(西方科技、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例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5、影响:1)开阔人们的眼界,在思想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2)对中国近代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和民主政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农民阶级先进分子:19世纪50-60年代1、代表人物:洪仁玕2、主张:按照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社会改革3、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天京变乱后,为挽救危局,振兴天国4、活动:提出《资政新篇》5、评价:1)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特色。
2)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把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根本;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3、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2)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变局论?±4、活动:兴起洋务运动5、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器物改革。
胶州党史故事

胶州党史故事1945年8月16日,随着日本侵略者走到穷途末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依托各大抗日根据地向各地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我山东八路军兵分五路,向山东境内日寇发起反攻。
其中,由滨海军区部队组成的第二路军,分南北两线作战,北线以一师为主力,消灭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军。
在胶县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我一师六八六团、滨海十三团、滨海支队、胶县独立营、南海第一武工队和铁路武工队协同作战,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解放胶县县城的战斗。
战斗展开后,在我军各部摧枯拉朽的攻击之下,先是驻尹家店据点的伪军高柏廉率所部800余人起义,接着是迟耀东的伪胶州区自卫七团400多人投诚。
负隅顽抗的张步云、相铭忱等日伪各部则接连受到重创而逃窜。
胶县外围十余处伪军据点均被拔除,抗日战争时期我胶县境内最大的城市攻坚战,随之展开……此时盘踞在胶县县城里面的,主要是伪山东特务第四旅张鸿飞部。
八年来,张鸿飞为虎作伥,依仗日寇烧杀掳掠,残害我抗日军民,可谓是作恶多端。
本来,张鸿飞部驻扎在张家屯、铺集一带。
我山东八路军全面反攻打响后,张XX自知不敌,曾派人与我军接洽谈判,表示部队愿意放下武器接受整编。
没想到部队全面开进胶县城后,却又变卦了,觉得自己盘踞坚城装备精良,就这样放下武器被土八路吃掉,很不甘心,自己也完全可以和八路军掰掰腕子。
对这种反动势力的反复无常,我山东八路军一师师长梁兴初毫不怜悯:那就连骨头带肉,都给我烂到锅里吧!任何拒绝投降的日伪势力,八路军都将予以坚决消灭!根据敌情,以梁兴初为首长的前线指挥部马上做出部署:主力部队一师六八六团担任主攻,从东、南两面的同德门、永安门一带攻城,滨海十三团作为主攻部队预备队,在县城西南角警戒敌人的增援部队。
滨海支队作为助攻部队从西门一带进攻,同时监视火车站方向的日军,一旦火车站日军敢于反抗,予以坚决消灭。
另外一支主力部队一师二团则威逼高密城,随时准备支援胶县攻城。
战斗打响后,铁路武工队则负责伺机占领火车站,断敌退路的同时,为攻击收复高密做准备。
在担架上指挥山东抗战的罗荣桓

在担架上指挥山东抗战的罗荣桓作者:王贞勤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第07期挺进山东,抱病挑重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2月,日军入侵山东,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致使日军迅速占据了山东的重要交通线和绝大部分县城。
鉴于山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共中央先后委派多批干部前往山东,配合山东省委发动了多起武装起义,并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等地方抗日武装。
但此时在山东,不论是日伪军,还是国民党军和杂牌部队,他们的人数和装备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共产党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担当抗日重任,显然需要有一支主力部队作骨干。
1939年3月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率一一五师一部渡过黄河,进入山东抗日战场。
从此,一一五师好似一把插入敌人心腹的利刃,披荆斩棘,所向披靡,频创佳绩。
入鲁第一战的樊坝战斗,全歼伪军1个团;在5月的陆房战斗中,一一五师突破日军8000人的重重包围,以伤亡36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300人;8月的梁山战斗,在双方兵力相当、日军火力明显占优势的条件下,一一五师运用伏击战的手段,歼灭日军一个大队300余人。
充分显示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作用,大大鼓舞了山东抗日军民的士气。
在入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罗荣桓娴熟自如地运用“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指挥一一五师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开辟了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并与华中、湖西、鲁中、鲁东南根据地建立了联系通道,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
在山东,罗荣桓依靠自己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卓越的领导艺术和坚强、灵活的组织原则性,一次次力挽狂澜:1939年底,湖西根据地发生“肃托”事件,眼看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要成为“肃托”扩大化的牺牲品,罗荣桓连夜骑马赶赴湖西,扼住了“肃托”扩大化的势头,挽救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的生命;1941年11月的留田突围中,罗荣桓出其不意,神出鬼没,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率领一一五师、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机关2000余人,一夜间悄悄跳出了5万日军的“铁壁合围”;为粉碎几十万日伪军的轮番“扫荡”“蚕食”和洗劫,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山东抗战军民运用这一战术逐渐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毛泽东盛赞“翻边战术”不是“战术”,而是“战略”……然而,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山东的一些干部在工作中产生了分歧:在对山东总体形势的估计上,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八路军和日伪军已经处于相持地位,倾向于建设正规化的主力兵团,打大仗,打运动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25年山东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5年,青岛党组织领导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三次总同盟罢工,山东工人运动达到高潮。
3、中共山东省委建立192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共山东省委,吴芳任书记。
此前,先后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
4、土地革命时期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自1927年下半年至1935年11月,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主要有陵县暴动、阳谷坡里暴动、高唐谷官屯暴动、莱阳“胶东抗粮军”暴动、潍河秋收暴动、博兴暴动、益都暴动、日照暴动、沂水暴动、苍山暴动、龙须崮暴动、胶东“一一?四”(农历)暴动
5、“四五烈士” 1931年4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济南屠杀了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党的重要干部。
被害干部亦称“四五烈士”。
6、中共山东省委恢复重建1928年冬至1933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山东党组织屡遭破坏,与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失去联系。
此后很长时间,山东没有统一的省级党组织。
1935年12月,赵健民与中共河北省委(此时,河北省委对外省即为北方局)代表黎玉取得联系。
1936年4月,中共北方局派黎玉到山东,重建了中共山东省委。
7、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38年5月下旬,中共中共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1938年12月又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8、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
山东纵队的建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1942年8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
9、《大众日报》创刊 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创刊。
10、八路军第115师入鲁 1939年3月1日,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入鲁,在山东人民支持下,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基本以一个省的行政区划为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1、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 1940年8月,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
省战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
12、山东省政府成立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任主席。
13、山东军民八年抗战取得的主要成绩八年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7.8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
在斗争中,中共党员发展到20余万人,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以外,山东已全部获得解放。
14、山东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9月1日,中共华东中央局发出《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山东各地党委、政府相继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1年9月,全省完成土改,近3000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3436万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15、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临沂以北山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等部3万余人,重挫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6、济南战役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全线攻击,于9月24日攻克济南。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17、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出动民工218.3万余人,约占民工总数的40%;出动担架5.2万副,约占26%;出动大小车辆33.3万余辆,约占38%;筹运粮食3.9亿斤,约占41%。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8、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8月,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改为中共山东省委 1955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改为中共山东省委。
20、中共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7月12日至22日,中共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青岛召开。
21、山东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至1957年,山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指标,1957年超额完成主要指标。
22、胜利油田的发现 1961年4月,在东营地区钻探的华八井发现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由此发现了胜利油田。
23、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撤销 1979年12月,山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撤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并重新组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
24、山东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5月,国务院确定全国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其中包括山东的青岛、烟台两市。
25、“科教兴鲁”战略
为切实解决科技落后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198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教兴鲁”战略。
26、莱西会议
1990年8月由中组部等五家单位在山东莱西联合举办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
27、“海上山东”战略
1991年4月,山东省人大召开会议,在贯彻《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正式向全省人民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
28、农业产业化
1994年1月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行了农业产业化。
29、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建设时期,集中展现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30、中共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
2007年6月24日至28日,中共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山东会堂举行。
大会提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目标。
31、新时期山东精神
2007年6月,中共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增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32、“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
2008年7月26日至28日,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战略。
33、“一区三带”
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三带”即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
34、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2009年10月16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成功举行。
3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36、“十一五”时期山东生产总值的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山东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
37、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38、山东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年2月17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9、争做“齐鲁先锋”
山东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争做齐鲁先锋为载体。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争做“带富先锋”;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争做“和谐先锋”;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争做“创业先锋”;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争做“服务先锋”;高等学校党组织和党员争做“科教兴鲁先锋”;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等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争做“敬业先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争做“兴业先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党组织和党员要争做“维稳先锋”。
40、承诺、践诺、评诺制度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承诺为起点、以践诺为关键、以评诺为推动,通过向群众承诺、请群众监督、让群众评议,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第一轮“承诺、践诺、评诺”从2010年8月开始,以“牢记宗旨为民服务、庆祝建党90周年”为主题,到2011年“七一”前完成。
第二轮从2011年8月开始,以“做贡献创佳绩、喜迎党的十八大”为主题,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