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2(共9张PPT)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2(共9张PPT)
第3页,共9页。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又叫水平气压梯度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 流向低压区的力
(3)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方向 垂直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点(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风压定律: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
第6页,共9页。
小结:大气运动原因
太阳辐射 能量源泉 大气运动
根本 原因
各纬度加热不均高低纬度间 热量差异
引起
空气垂直运动 产生
直接原因 空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
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第7页,共9页。
练习: 在北半球等压线图中,近地面风向是__B_
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2、地转偏向力对1风0的0影8 响
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空间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高)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1接01原0因:气压差异
风向斜穿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3、摩擦力对近地面风的影响
风向斜穿等压线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结论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第4页,共9页。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
(百帕) 气

1002

度 (低)
热力环流(大气运1动00最4简单的形式力)
3等、压摩面擦:力空对间近气地压1面相0风0等的6各影点响连成的面 ;

大气运动专题1-ppt课件

大气运动专题1-ppt课件

B组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表示图,回
答22—23题。
22. 甲、乙两图中,处于一样位置
的点是 ( D )
A. ①和b
B. ②和c
C. ③和d
D. ④和d
23.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A是
() ①甲图中①地气温最高
②乙图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③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④乙图中四地均存在延续性降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 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
的是 (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①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降水的影响是烟尘
充__任__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酸性气体溶 于__水__产__生__酸__性__降__水__(_如__酸__雨__、__酸__雪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降水 酸对性空气体质随量降的水影降响是 落__到__地__表__,__使__空__气____ 变__得__明__晰____________ ______。
(1) 呵斥该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D )
A. 气旋、冷锋
B. 气旋、暖锋
C. 反气旋、暖锋
D. 反气旋、冷锋
(2) 该沙尘天气先后经过呼和浩特、北京、
石家庄,它们依次是图中的 ( B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例2. (05年全年文综卷Ⅱ)以下图表 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情况。据此 回答(1)~(4)题。
C. 丙 D. 丁
(3) 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 ( B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强 B. 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C. 大气吸引地面辐射的才干较强 D. 气温日较差较小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D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
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 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晚秋和寒冬,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水汽、云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所以多霜冻。
人造烟幕防霜冻
人造烟幕能增强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 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对 流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9张PPT)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图为大气 受热过程示意图。
7.诗句描写的景色约在 ( D )
A.2月
B.5月
C.8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

注意点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 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
低压中心
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题:(限时检测2题 例题:(限时检测 题) :(限时检测 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热力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热力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C )
A.A1和B1 C.B1 和 C2
B.A2和B1 D.A2和C2
1.近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 1.近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 近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 2.物体温度最高时,它的辐射最强。即地面辐射最强时是地 2.物体温度最高时,它的辐射最强。即地面辐射最强时是地 物体温度最高时 面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1时左右) 面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1时左右);大气逆辐射最强时 是大气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2时左右)。 大气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2时左右) 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 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能力增强 大气逆辐射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时 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时 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考点三
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该要点是高考的热点内容, 该要点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考查知识点 和考查形式较多。复习时要充分利用示意图, 和考查形式较多。复习时要充分利用示意图,
(2)夏季风 夏季风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地区 东亚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南亚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高纬内陆 低纬海洋 高纬内陆 低纬海洋 性质 干冷 暖湿 暖干 湿热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大气运动 -完整版PPT课件

大气运动 -完整版PPT课件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 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 压面。
海 拔 升 高
气 压 降 低
B
A
C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等 压 面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等压面的判断


请比较下列位置的气压高低:

A >D

B >C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于海洋。
热力环流的因果关系
根本

冷 原因 空气


垂直


运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空气 水平 运动
热低压,冷高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 简单形式
万能公式
•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低气压=阴雨天气
•受冷=气流下沉=近地面高压=晴燥天气
讨论 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欲知此事详情,待会详解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什么是大气运动
大气的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 气流的上升
气流的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1060hpa 1100hpa
形成高压。
高气冷压
低气压
陆地
冷高气压
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 气温低,形成高压。 海洋降温慢、气温
高,形成低压。
海洋
高气压
热 低气压
判断下面两幅图片,那副是正确的?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
东南风 东北风
高纬内陆
低纬海洋 高纬内陆
干冷
暖湿 暖干
南亚
夏季
西南风
低纬海洋
湿热
气压带、风带移动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分析思路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 移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出现
不同的气候状况,从而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副热带高
实生产、生活现象做出评价和指导,以全球变暖等热点 材料为背景,考查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 应采取的对策,将是今后的命题热点之一。 2.以等温线图为背景,考查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时空
分布规律和特点;以区域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风向、
季节等应用性知识,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与逆温现象。
现实中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影响,是今后出现频率较高
1.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 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升高或不变化,或实际值小于理论值,造成大 气上升受阻的现象。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辐射
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等。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考点三
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该要点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考查知识点 和考查形式较多。复习时要充分利用示意图,
命题 方向
如热力环流形成、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和移动、 季风环流等,通过图示理解和归纳这些现象
的形成过程和规律;要归纳等压线(面)的判读
技巧,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用 本要点内容去分析、解释。
一陆南”口诀均可快速解决:若图示为1月份,则A为陆地,B
为海洋;若A为海洋,B为陆地,则为7月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1)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①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②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大 风晴朗天气。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 雨天气。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如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 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 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解答与“降水”有关的试题思维流程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突破降水成因的两个技巧
3.该湖泊可能是(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长白山天池 D.滇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点二 大气运动和降水
1.(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 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 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 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2018·北京卷)如图为北半球某日 02 时海平面气压 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专题洋一第面2讲生大成气运台动风
解答“天气系统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重庆三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 1 月份晴 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 1~2 题。
1.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度差约为( )
A.190 米
B.260 米
C.330 米
D.400 米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大连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 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 3~4 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广东茂名五校联考)2018 年 1 月 4 日始,美国
东海岸出现暴风雪、海水倒灌和极端低温
天气,截至 1 月 6 日,局地温度降到
-46 ℃,低温严寒天气已经造成美国全国
范围内至少 22 人死亡。如图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NOAA)的卫星捕捉到的某天气系统在美国新伦敦东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降水 序号
降水 历时/天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省际名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 布示意图(下图),完成 1~3 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 )
A.960 mm
B.600 mm
C.1 000 mm
D.1 200 mm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点三 常见天气系统 1.(2018·江苏卷)如图为“2018 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 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专题一 地理主体要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情解读
1.从考查内容看:全 国卷近几年对本专题 内容考查较多,主要 集中在气温、降水、 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往 往以最新的时事为背 景材料,考查大气运 动的基本原理、天气 变化的基本规律、天 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 特点、分布及其成因。 气象灾害成 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1)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方法
多雨 气流上升 低压中心,低气 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锋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少雨 气流下沉 高压中心,高气 压带控制 高压脊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背风坡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迎岸风 暖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赤道地区 沿海地区
离岸风 寒流沿岸 冬季风影响 两极地区 内陆地区
(2)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 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 分析降水差异。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脑图构建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1.(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 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 完成(1)~(2)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 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 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 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 特征
天气 系统 判断
大风 降温 天气
冷锋 活动
连续 性降 水
暖锋 或准 静止 锋
沿海地 区风暴 潮、大 风、特 大暴雨 天气
晴空 万里上 多降 水
锋面 气旋 活动
高压 区外 围大 风天 气
高压 脊
海岸海域上空移动的图像。该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在 24 小
时内下降了 59 hPa,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据此完成 1~
3 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厦门二质检)大雾天气易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 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 4 米/秒时易出现 大雾天气。下图示意该机场某年 12 月 26 日 20 时~31 日 24 时风向与风速的变化,该时段受天气系统影响出现 4 场长短不一的大雾。据此完成 4~6 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 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 程度不同。 (3)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 地势。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 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