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红外感应工作原理

红外感应工作原理
红外感应技术是一种使用红外辐射来探测物体位置和动作的技术。
它利用了物体发射和接收红外辐射的特性,通过检测红外辐射的变化来实现物体的感应。
红外感应工作的原理是基于红外辐射的传播和物体的反射。
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较长,无法被人眼直接看到,但是可以被特定的红外感应设备探测到。
当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它会发射红外辐射,这个辐射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成正比。
红外感应设备通常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会发射一定波长的红外辐射,而接收器则会接收到来自物体反射的辐射。
当物体接近感应设备时,设备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会有所增强。
这是因为物体会吸收部分辐射并反射回来,导致接收器接收到更高的辐射强度。
接收到红外辐射的接收器会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电路进行信号处理。
处理后的信号会被传送到控制器或报警器上,从而触发相应的操作或警示。
例如,在安防领域中,红外感应技术可以用来检测人体的位置和动作,从而实现入侵报警。
红外感应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自动照明系统和节能系统等领域。
通过感知人体的存在和活动,系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动打开或关闭照明设备,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红外感应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反射和吸
收。
通过检测红外辐射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物体位置和动作的感应。
该技术在安防、照明和能源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完整版)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1.如何去除环境光的干扰?
与之前的硬件调制解调的方式不同,在使用ADC功能之后,另一种解决方案会让测试更有效率。那就是使用双重检测的方法,前提条件是单片机可以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开关。首先大家要制作ADC功能可以读出接在ADC接口上电压的模拟量,数值从0到255(十进制)。红外光敏二极管接收的红外光线强时,ADC读出的数值就大,反之就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在发光时读一次ADC的数值,然后再让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再读一次ADC的数值。我们先假设没有其他红外光源的干扰,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红外光敏二极管应该检测不到光源,ADC读出的数值也应该为0;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点亮,且没有反射物理时,ADC读出的值也应该很小,接近于为0;当有反射物理时,红外光敏二极管检测到光源,ADC读出的数值会变大。如果存在其他光源的干扰,那么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也会读到较大的数值,双重检测读出的数值的差距越大,表示干扰光源越弱,反之则越强。我们通过这种双重检测就可以判断接收到的红外光是不是发射端发出来的了,两次检测的数值之差就是我们需要的最终数值。最终数值将参与下面的算法处理,也是我们判断、处理的关键数据。单片机需要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高速开关,以便更快的采集数据。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所谓的红外感应开关,只是利用了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来感应物体的,感应开关的核心元器件就是红外反射传感器了。红外反射传感器包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红外线光敏二极管,它们两个都朝着一个方向,被封装在一个塑料外壳里。使用的时候,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点亮,发出一道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如果传感器的前方没有物体,那么这道红外光就以每秒299792458米的速度(光速)消散在宇宙空间。但如果传感器前方有不透明的物体时,红外光就会被反射回来,照在自己也照在旁边的红外线光敏二极管身上。红外线光敏二极管收到红外光时,其输出引脚的电阻值就会产生变化。判断红外线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化,就可以感应前方物体,控制电器开关了。红外线供应网
红外线感应器的原理

红外线感应器的原理
红外线感应器(Infrared Sensor)是利用物体发射、吸收或反射红外线特性,通过检测红外线信号来实现物体或人的检测的设备。
红外线感应器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感应器内部包含红外发射二极管。
当通过其正向电流时,会发射红外线。
通常使用的是红外线的近红外区域,波长约为0.76-1.0微米。
2. 接收红外线:红外线感应器内部包含红外接收二极管。
当接收到红外线照射时,会产生电流。
红外接收二极管的特点是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强烈响应,而对可见光响应较弱。
3. 工作原理:红外发射二极管发射红外线,红外线照射到物体上后,有的会被吸收,有的会被反射。
当有物体进入红外线感应器的检测区域并反射回来时,被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到,产生电流信号。
通过检测电流信号的强弱可以判断是否有物体经过。
4. 过滤干扰:为了减少环境中其他光源对红外感应器的影响,通常会在感应器前方加上滤光片,只允许红外线通过,并且对干扰光源进行滤除。
红外线感应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自动门、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等。
由于其灵敏
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逐渐成为物体或人体检测的重要工具。
红外线感应器的原理

红外线感应器的原理
红外线感应器基于红外线的物理原理进行工作。
红外线是一种处于可见光谱和微波波段之间的电磁辐射。
它的波长较长,无法被人眼所察觉。
红外线感应器通常包括一个红外发射器和一个红外接收器。
红外发射器通过一个电源产生红外线,而红外接收器用来接收并处理发送出的红外线。
当有物体接近红外感应器时,物体会阻挡红外线的传播,使得红外线的强度减弱。
红外接收器会收到相应强度的红外线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基于这个原理,红外线感应器可以用于许多应用,比如用作自动门的开关。
当有人接近门口时,红外线感应器会感知到,然后发送一个信号来开启门。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人体感应灯,当有人接近时,红外线感应器会触发灯光的亮起。
需要注意的是,红外线感应器对于不同类型的物体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一些红外线感应器只对具有一定温度的物体敏感,因为温度会影响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强度。
而其他红外线感应器则可以通过感知物体的反射和散射的红外线来工作。
总的来说,红外线感应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对红外线的阻挡和反射,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强度变化来实现物体的检测和感应。
红外线传感器的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辐射及其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无法被肉眼直接观测到。
红外线传感器通过感应和测量环境中的红外辐射来检测物体的存在和活动。
红外线传感器内部通常包含一个红外发射器和一个红外接收器。
发射器会发出红外线,而接收器会接收来自物体反射、散射或者通过传输的红外线。
当红外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能量的转移和吸收。
传感器工作时,红外接收器会接收到经过测量区域反射的红外线。
接收器中的红外敏感元件会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送入信号处理电路。
信号处理电路会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解码处理,以得到有关红外线的信息。
当有物体进入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接收器接收到更多的红外线,并产生较大的电信号。
反之,当没有物体时,接收器接收到的红外线较少,电信号较小。
通过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分析,传感器可以判断物体的存在与否,实现人体检测、障碍物避障、距离测量等功能。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的特性,利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来实现物体的检测和识别。
它在自动控制、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红外感应器 原理

红外感应器原理
红外感应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辐射来感测和探测物体存在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基于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和红外线的传播特性。
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较长,对于人眼不可见。
物体在自然界中会不断地辐射红外线,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相关。
红外感应器就是通过接收和检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判断物体的存在与否。
红外感应器主要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发出一个特定波长的红外线,一般是850nm或940nm。
接收器则接
收物体反射、散射的红外线,通过检测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度来判断物体的存在。
当感应器接收到红外线时,其内部的电路将会产生一个电信号。
通过调节感应器的电路,可以实现对红外线强度信号的放大和过滤,以达到预期的感应距离或灵敏度。
红外感应器的工作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体的温度、红外线的波长、感应器的灵敏度等。
一般来说,较高温度的物体会产生较强的红外辐射,从而增加了感应器的工作距离。
红外感应器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安防系统、自动门控制、人体检测等。
它通过对红外线的感测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监测和控制,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红外线感应器原理

红外线感应器原理红外线感应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来感知物体存在的电子器件,其原理基于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
红外线感应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红外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首先,红外发射器会发射一束红外线,这些红外线会在空气中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一部分红外线会被物体反射回来,另一部分则会被物体吸收。
接收器会接收到被物体反射回来的红外线,然后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通过测量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度和频率,红外线感应器可以判断物体的存在与否、距离远近和运动方向等信息。
红外线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环境因素,红外线感应器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
因此在安装和使用红外线感应器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尽量避免对其产生干扰。
2. 反射面,物体的表面材质和颜色会影响红外线的反射情况,一般来说,光滑、白色或金属表面的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效果较好,而暗色或粗糙表面的物体则反射效果较差。
因此在使用红外线感应器时,需要考虑物体的反射面情况,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3. 接收器灵敏度,红外线感应器的接收器灵敏度直接影响其对红外线的接收效果,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感应距离越远,但也容易受到干扰。
因此在使用红外线感应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接收器的灵敏度,以达到最佳的感应效果。
总的来说,红外线感应器是一种通过感知物体反射和吸收红外线来判断物体存在与否、距离远近和运动方向的电子器件。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物体反射面和接收器灵敏度等因素,以确保红外线感应器能够正常、稳定地工作。
希望本文对红外线感应器的工作原理有所帮助。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红外感应是一种用于检测物体位置或行走方向的非接触性自动检测技术。
它利用人眼无法感知的热能或红外线作为探测依据,利用一只或多只红外发射器、接收器以及控制装置作为组成部件,当物体穿过红外发射器发出的光束时,接收器接收到光束被吸收后将发出的电信号传送给控制装置,从而达到检测物体位置或行走方向的目的。
红外感应的原理
红外感应技术基于热释放和光敏器,属于非接触性检测技术,利用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来检测温度的变化,用于探测物体或行走方向。
发射端将一定强度的红外线发射出去,如果发射端探测到物体,红外线会被物体吸收,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光减弱,接收端将发出信号给控制装置,由此达到探测物体位置或者行走方向的目的。
红外感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红外感应系统能够准确、快速、不受环境变化影响,且适用于低压使用,稳定可靠、节能环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所谓的红外感应开关,只是利用了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来感应物体的,感应开关的核心元器件就是红外反射传感器了。
红外反射传感器包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红外线光敏二极管,它们两个都朝着一个方向,被封装在一个塑料外壳里。
使用的时候,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点亮,发出一道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
如果传感器的前方没有物体,那么这道红外光就以每秒299792458 米的速度(光速)消散在宇宙空间。
但如果传感器前方有不透明的物体时,红外光就会被反射回来,照在自己也照在旁边的红外线光敏二极管身上。
红外线光敏二极管收到红外光时,其输出引脚的电阻值就会产生变化。
判断红外线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化,就可以感应前方物体,控制电器开关了。
红外线供应网
下图主要原理把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某一频率进行调制,即让它以一定的频率闪烁。
在红外线光敏二极管一端则设计一个电路,让接收端可以筛选出这一频率的红外光源。
因为环境里的红外光要么是没有频率的,要么就是有着自己固定的频率。
像收音机一样,传感器只要以自己的频率发射,再以自己的频率接收就可以过滤其他频率光源的干扰了,而且由于接收管胶体也对可见光的波段光源进行过滤,所以在室内使用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当强光照进室内,感应开关受强光的影响而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自行的开关,或是对反射物体没有反应。
家里常用的电视机红外线遥控器也会让感应开关失灵。
即使把它放在阴暗的角落也会出现一个讨厌的问题,当反射物体处在某一个临界距离时,感应开关就会不断的开关,继电器的吸合很快,好像一台电报机。
这是因为反射物体正好处在了感应区的临界点上,也就是“感应到”和“感应不到”的分界线上,物体微微靠近或离开就会产生开关状态的改变。
所以一般现都会通过单片机对光干扰进行软件上的处理,而且电路比用硬件来做简单得多。
具体电路如下所示:
对于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如何去除环境光的干扰?
与之前的硬件调制解调的方式不同,在使用ADC 功能之后,另一种解决方案会让测试更有效率。
那就是使用双重检测的方法,前提条件是单片机可以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开关。
首先大家要制作ADC 功能可以读出接在ADC 接口上电压的模拟量,数值从0 到255(十进制)。
红外光敏二极管接收的红外光线强时,ADC读出的数值就大,反之就小。
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在发光时读一次ADC的数值,然后再让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再读一次ADC 的数值。
我们先假设没有其他红外光源的干扰,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红外光敏二极管应该检测不到光源,ADC读出的数值也应该为0;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点亮,且没有反射物理时,ADC读出的值也应该很小,接近于为0;当有反射物理时,红外光敏二极管检测到光源,ADC 读出的数值会变大。
如果存在其他光源的干扰,那么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也会读到较大的数值,双重检测读出的数值的差距越大,表示干扰光源越弱,反之则越强。
我们通过这种双重检测就可以判断接收到的红外光是不是发射端发出来的了,两次检测的数值之差就是我们需要的最终数值。
最终数值将参与下面的算法处理,也是我们判断、处理的关键数据。
单片机需要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高速开关,以便更快的采集数据。
最终数值= 红外发光二极管点亮时ADC读出的数值- 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ADC读出的数值
2. 如何解决临界点的感应波动问题?
微微向前一点就触发,微微向后一点就关断,这是临界点问题的困扰。
问题的根源在于触发的临界点和
关断的临界点是同一个距离。
只要在基于单片机系统中把这两个临界点分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们知道了,单片机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最终数值”,它是红外发光二极管开、关状态时ADC读出的数值之差。
最终数值也是一个从0 到255 之间不断变化的变量,反射物理离传感器越近,“最终数值”就越大。
如果我们在程序里设置当“最终数值”大于某一值时(例如200)就触发开关,小于这一值时就关断开关。
这样编程的效果就是单一临界点的不稳定开关,单片机既然都可以模仿不稳定的开关,自然也很容
易创造稳定的开关了!只要写一下程序的设置就可以很轻松的让它变得稳定。
双临界点的设计只需要两
个数值的条件判断:当“最终数值”大于某一值时(例如200)就触发开关,当“最终数值”小于另一
个数值时(例如150)就关断开关。
这样一来,在150 和200 之间就会创建一块中间区域。
当反射物理
在这个区域前后移动时,开关仍保持其原来的状态,或判断、或触发。
这种双临界点的设计,其实是给
反射物体一个活动空间,对反射物体的稳定性要求降低了,系统状态就自然稳定了下来。
在实际调试过
程中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修改双临界点的两个数值。
比如做自动手龙头,手的移动范围较大,所以应该
留出较大的活动区域。
如果是做自动寻迹小车的传感器,则可以用较小的活动区域,甚至改用单临界点
来实现。
双临界点的设计是有启发性的,你可以利用此设计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用在其他传感器的稳
定性设计之中。
如下图所示:
3. 如何增加感应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最终数值”处理和双临界点设计都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如果检测出错、或者出现误差,在多
次数据采集中出现几次失败和误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这些误差左右了开关的状态,给采集到的数据把关。
一旦出现错误就放弃当前的数据,重新采集,这种设计就是一种冗余。
所以设计了一段循环检测语句,连续20 次检测和判断采集到的数据,如果20 次中有1次误差就马上放弃当前的所有数据,重新检测。
连续20 次检测已经算是很稳定的了,当然你也可以为了更稳定而改用连续50 次、100 次的检测,但是系统的反应速度会慢,灵敏度下降。
灵敏度和稳定度之间的矛盾是刚性的,在实际测试中找到适合目标系统的检测次数就可以了。
“最终数值”、双临界点和20 次连续检测听上去好像是很复杂的事情,可是在程序里面却是很简单的几条语句。
设计的重点不在于程序的复杂性,而是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
下面列出一段关键程序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个简单的程序包含了以上讲到的3种抗干扰设计。
RAM_H = Read_ADC; //读出LED亮时ADC端口的值
RAM_L = Read_ADC; //读出LED 灭时ADC端口的值
RAM_H = RAM_H - RAM_L; //取2次检测值之差,避开环境光干扰
if(RAM_H > 0x06)
{ //开启时的距离(应该小于关闭时的距离)
CON++; //计数加1
CON2 = 0;
if(CON > 20)
{ //连续20 次检测,以避开干扰
CON = 0;
LED_Y = 0; //LED 指示灯点亮
}
}
if(RAM_H < 0x03)
{ //关闭时的距离
CON2++;
CON = 0;
if(CON2 > 20)
{
CON2 = 0;
LED_Y = 1; //LED 指示灯熄灭
}
}
“最终数值”、双临界点和20次连续检测的程序部分
4. 如何增大感应距离?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距离和单片机的ADC 精度、双临界点数值、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功率、红外光敏二极管的灵敏度和反射物理的反光效果有关,一般的感应距离不会超过20CM。
不过对于开关感应开关的设计已经是足够了。
要想增加感应距离可以改进以下几方面。
不过更远的感应距离反而会让系统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效果反而不佳。
具体的一些设计要求如下:
1、提高ADC精度,例如将8位ADC换成10 位或12 位ADC。
2、将双临界点的数值设置得更小。
3、用LED驱动电路提高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功率(即提高亮度),或是多个红外发射管来增加功率。
4、为红外光敏二极管一端加装信号放大电路,或是增加透镜来增加感光面积来提高灵敏度。
5、尽量使用反光效果好的反射物体(如白纸、镜面)
5. 如何进一步提升搞干扰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同频环境光的干扰,所谓的同频干扰,就是假设红外感应开关的周围正好存在这么一个红外光源,它也按一定的频率点亮和熄灭,而已这一频率正好和红外感应开关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亮、灭频率一致,且周期相同。
这种巧合并不只是彩票头奖的幸运观众才能遇见的,当多个红外感应开关在较近的距离内同时使用,问题就自然会出现。
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那就只有用跳频的方法来解决了。
跳频技术在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机上已经成为必备的功能,为了防止窃听或当某一频道被占用时,电话机会自动切换到别的频道,让通信更稳定、可靠。
对于红外感应开关来说,跳频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在程序中不断改变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亮、灭时间,用不同的频率去检测,其他干扰光源也以相同频率跳变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再加上前面介绍的20 次连续检测功能,再遇见干扰的可能性几乎为0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