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信息经济学复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重要概念:1、马尔萨克: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微观信息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三个奠基人之一。
2、马克卢普: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3、波拉特:1977年出版九卷本的《信息经济》,论述了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测算方法。
(他将经济领域分为物质、能源转换领域和信息转换领域,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业的观念,并提出了波拉特测度体系。
)4、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
简言之,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
5、信息:广义:a本体论(客观):信息是客观世界中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方式,是事物特征的一种表现;b认识论(主观):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应,是主观认识。
狭义: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资料,俗称“音信”“消息”6、完全信息:指市场参加者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7、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加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8、公共信息:就是指市场参加者都具有共同的市场知识。
(这种共同的市场知识、共同知识或共同认识,就是能够被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获取的所有相关信息。
)9、私人信息: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的市场知识。
10、对称信息:对称信息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由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也就是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11、不对称信息:是指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或者说,某些市场参加者拥有,而另一些市场参加者不拥有的信息。
12、委托——代理关系:市场参加者之间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
它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过合同或其他经济关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人之间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
信息经济学复习

信息经济学复习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进展1919年,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最早出自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此文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 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形成阶段进入到进展阶段。
二、国外信息经济学的讨论角度1、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动身分析经济现象。
2、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动身,讨论如何采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
3、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角度讨论信息经济现象。
4、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5、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三、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内容(1)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包括:市场机制与市场信号模型、信息资源配置理论、微观信息市场及其均衡理论、托付人-代理人理论及其分析模型、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分析模型、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激励机制、搜寻理论及模型等;(2)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上去研讨产业良性进展的测度、道路和策略;(3)信息系统经济学:主要是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中的有关的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成本问题、信息系统的效益问题、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的价格问题等等。
四、信息经济学讨论内容第一,讨论市场信息的经济效用。
其次,讨论信息系统经济。
第三,讨论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度方法。
第四,讨论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
第五,讨论国际信息经济理论。
五、信息经济学讨论对象:讨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和规律六、博弈论的定义理解:博弈就是策略对抗,或与策略有关键作用的嬉戏,或者说博弈就是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肯定的环境条件,在肯定的规章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七、经济博弈论主要概念及表述:局中人:指做决策的个体。
每个局中人的目标都是通过选择行动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信息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1、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和规律。
2、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市场信息的经济效用。
第二,研究信息系统经济。
第三,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度方法。
第四,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
第五,研究国际信息经济理论。
3、方法论基础:1、预期效用理论,2、对策论(博弈论)4、智猪博奕:这里,无论大猪按或者不按,小猪的最优策略是等待,在已知小猪等待的情况下,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
所以这一案例的纳什均衡是右上,大猪按,小猪等待。
5、优超策略:即无论其他局中人怎样选择,每个局中人都有一个最优策略选择。
(优超策略并不经常出现)6、纳什均衡:即在另一局中人的选择既定时,每个局中人都做了最优选择纳什均衡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一局对策可能没有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第二,某些对策可能没有纳什均衡;第三,纳什均衡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有效的结果。
7、分类:外生不确定性:将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不确定性称为外生不确定性。
内生不确定性:将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畴之内,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用的不确定性,称为内生不确定性。
通常,内生不确定性的变化比外生不确定性的变化更为敏感,同时也更为复杂。
8、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别: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概率值表示,那么,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的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这种随机状态则称为不确定性。
8、信息经济学将市场参加者的风险偏好分为类:风险厌恶、风险爱好和风险中性。
第二章1、完全信息:就是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2、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以完全信息为基础):3、完全信息经济的局限性:完全竞争,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单一价格法则。
4、不完全信息存在的原因:1)人类获取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信息搜寻成本。
2)人类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整理版]信息经济学 重点总结
![[整理版]信息经济学 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a860373e518964bcf847ca7.png)
信息经济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是 B 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
A.奈特B.马尔萨克 C.凡勃伦 D.马克卢普2. C 是接收方依据特定目的和实际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它能排除对发送方了解的不确定性,可增进接收方的组织程度。
A.自在信息B.积存信息 C.自为信息 D.任何信息3. C 是信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主要特性。
A.客观性B.无限性 C.共享性 D.动态性4.目前对信息资源的测度主要采用的是“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法,从截止到1991年的数据可以看到, A 是世界上信息资源的“超级大国”。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 D.中国5.由于信息商品使用价值具有 B ,因此其使用价值的发挥程度必须依赖于购买方本身的素质和努力程度。
A.非对称性B.潜在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6.信息商品的 A 是指其货币化的使用价值,即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决策结果在经济所得上的比较。
A.效用价值B.劳动价值 C.交换价值 D.效益价值7.信息商品在使用和消费中表现为信息内容从一种物质载体转移到另一种物质载体,无论怎样转移,都不会使信息商品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说明信息商品的消费具有 C 。
A.累积性B.创造性 C.非损耗性 D.时效性8.信息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后,为了了解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而对系统运行的实际效果进行的评价属于 C 。
A.事前评价B.事中评价 C.事后评价 D.系统评价9.假设在某个既定时期,四个相邻市场A、B、C和D都经营某一同质商品Q,并且Q在A、B、C和D中存在价格离散,经计算其价格离散率分别为a(A)=0.5565, a(B)=0.458、a(C)=0.2834和a(D)=0.1638,由此可知,就商品Q而言,发育最成熟的市场是 D 。
A.A B.B C.C D.D10. A 最早提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概念,并以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为制定标准,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
信息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题目类型简答)1、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五个):①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②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③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④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⑤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2、信息经济的形成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3、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①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主要表现在以前三方面:ⅰ劳动者ⅱ企业: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ⅲ产业结构: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②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ⅰ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ⅱ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ⅲ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章信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题目类型选择、填空、判断)1、代表人物及主要研究成果:美国⑴马尔萨克1959年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有差别的问题。
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课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⑵斯蒂格勒 1961发表“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
之后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完全信息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⑶马克卢普 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经济特征与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980——1983扩展上述专著,出版《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
⑷马歇尔.约维兹以广义信息系统为依托,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流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量、信息效率、信息价值的测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几个实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提出的测度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信息经济学重点及习题

信息经济学期末复习第1章 信息1. 信息的概念(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信息经济学中信息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参与者的市场知识与经济环境中的时间状态(主客观不确定性)之间概率性构建的知识差,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更不是精神。
2. 信息的特性:普遍性 ,客观性 ,无限性(不完全性),动态性,依附性,计量性,传递性(共享性),层次性,不可分性。
3. 不确定性、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风险。
4.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区别*:1,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
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或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称为风险。
否则,为不确定性。
2,换而言之,风险就是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状态;不确定性是既不能确定地知道也不能预测到的状态。
3,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是不可度量的。
如何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1. “信息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
2. 多样化。
3.集中化—— 保险。
4.专业化——规模经济5.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的概念:1,对称信息:指的是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作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也就是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双方都了解对方的信息度量或经济环境。
2,非对称信息: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对称环境可分为三类:(1)市场参与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2)市场参与双方都具有不完全信息,但掌握度量一致或度量相似的信息环境;(3)市场参与者双方都拥有完全信息的环境(完全双边垄断)。
非对称信息的作用:1,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是对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肯定。
它是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信息领域的具体表现。
2,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越高,一方面使信息的差别的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使社会产生信息组合和信息联合的必要。
3,非对称信息模型:委托人—代理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
信息经济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所不知道的私人信息。
或者说,在博弈中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人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2、价格离散:3、信息产业的梯度转移:是指信息技术、信息部门或信息产业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过程。
4、信息悖论:是指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与所得到的回报与预期相差太远。
5、信息经济:6、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利选择的环境。
7、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产业集合。
8、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利用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充分开发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以提高战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的效率,实现知识共享与流程再造,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简答题1、委托代理理论:所谓委托代理理论问题,是指由于代理人、、、2、斯蒂格勒信息搜寻原理:3、信息商品的成本特点:(1)信息商品成本特点是具有高固定成本与低复制成本。
(2)4、信息企业商品销售策略:5、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1)我国东部沿海省区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又享有特殊的开放政策,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产业信息化程度较高。
(2)西部地区除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在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中起带头作用外,其余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
(3)中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程度上处于东、西部地区之间,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基础,是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市场极有发展前途的地带。
6、代理人约束机制的内容:(1)内部约束机制:经营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内部监督制度股东通过各种形式监管(2)外部约束机制:产品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的约束7、信息商品价值分析:对于信息价值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信息的效用价值的分析,一种是信息的劳动价值分析。
前者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下来考虑问题,后者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问题。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一、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以及信息在市场中的价值。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成本、信息价值、信息不对称、信息筛选、信息市场等。
二、信息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这是信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出现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三、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差异。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逆向选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上优质商品被劣质商品挤出,导致市场质量下降。
3. 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一方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取对另一方不利的行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4. 信息筛选:指交易双方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5. 信息市场:指专门从事信息交易的市场,如股市、房地产市场等。
6. 信息成本:指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所需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物力等。
7. 信息价值:指信息对决策者而言的效用,包括提高决策质量、降低风险等。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一、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以及信息在市场中的价值。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成本、信息价值、信息不对称、信息筛选、信息市场等。
二、信息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
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
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
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
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
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设计机制面临两个约束:(1)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或称个人理性约束(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代理人在该机制下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他在不接受这个机制时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
(2)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compatibility constraint):代理人在所设计的机制下必须有积极性选择委托人希望他选择的的行动。
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同时决策或者同时行动的博弈属于静态博弈;先后或序贯决策或者行动的博弈,属于动态博弈。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如果一个博弈在所有各种对局下全体参与人之得益总和总是保持为零,这个博弈就叫零和博弈;相反,如果一个博弈在所有各种对局下全体参与人之得益总和不总是保持为零,这个博弈就叫非零和博弈。
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与完美信息每个局中人对其他局中人的特征(或类型)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了解;否则,为不完全信息完美信息;在博弈过程的任何时点每个局中人都能观察并记忆之前各局中人所选择的行动,否则为不完美信息。
信号传递博弈的分离均衡与混同均衡分离均衡:不同类型发送者以1的概率选择不同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相同的信号。
在分离均衡下,信号准确地揭示出类型。
混同均衡:不同类型的发送者选择相同的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信号,因此,接收者不修正先验概率。
声誉模型与棘轮效应模型:声誉模型:根据代理人过去的业绩推段经理的经营能力将强化激励机制;传递的信息是有关经理的经营能力的信息,经营能力的所有权属于经理;经营业绩越好,市场所认为的经营能力越高,经理的报酬也越高。
棘轮效应模型:根据代理人过去的业绩推断企业的内在生产率将弱化激励机制;过去的业绩传递的是有关企业内在生产能力的信息,企业内在生产能力的所有权属于委托人;经营业绩越好,委托人认为的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越高,经理给委托人上缴的份额越高,因此,经理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下降。
分析题:考虑如下案例:猪圈里圈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
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谁就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
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
(1)写出上述“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2)请找出本案例的重复剔除均衡,并简要说明剔除过程。
首先“小猪”会剔除“按”列,然后“大猪”剔除“等待”行。
(3(4)试论述重复剔除均衡与纳什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
纳什均衡在占优战略重复剔除解法中不会被剔除, 重复剔除的严格占优战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古诺寡头模型:同一市场共有两家厂商来生产相同的产品,其产量分别记为y 1,y 1。
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为:p=a-(y 1+y 2),各厂商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同,记单位成本为c 。
(1)假定两厂商同时确定各自产品的产量,求两个厂商的最大利润与相应产量各是多少? 厂商1表示为:max z=p(y1+y2)y1-c(y1),得出y1=f1(y2e),同理得出y2=f2(y1e),称为反应函数,两条曲线的交点为古诺模型的解。
假设p=a-(y1+y2),C1=y1c ,C2=y2c则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分别得到反应函数 y1=f1(y2)=(a-y2-c)/2, y2=f2(y1)=(a-y1-c)/2,求出均衡产量为(1/3(a-c),1/3(a-c)),为纳什均衡, 均衡利润为(1/9(a-c)2,1/9(a-c)2)(2)若市场只有一家厂商来垄断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相同的价格函数:p=a-y ,y 为该垄断企业的产量,单位生产成本仍为c 的情况下的最大利润与相应产量各是多少? 假设为一垄断企业,则有: Max z=y(a-y-c),得到垄断企业的最优产量 y=1/2(a-c)<y1+y2=2/3(a-c)垄断利润为z=1/4(a-c)2 > 2/9(a-c)2(3)比较这(1)中两个厂商的最优利润之和、产量之和与(2)中最优利润、最优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得到垄断企业的最优产量: y=1/2(a-c)<y1+y2=2/3(a-c) 垄断利润为z=1/4(a-c)2 > 2/9(a-c)2 原因:双寡头竞争的总产量大于垄断产量的原因在于每个企业在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时,只考虑对本企业利润的影响,而忽视对另一个企业的外部负效应。
求下列掷硬币博弈的混合战略均衡:给定参与人1(q,1-q ),参与人2的支付是:q+(-1)(1-q)(正面)=(-1)q+(1-q)(反面);-1,11,-1反面1,-1 -1,1 正面 反面 正面 12支付 p 1-pq 1-q给定参与人2(p,1-p ),参与人1的支付为: p(-1)+(1-p)(正面)=p+(-1)(1-p)(反面); 求得(1/2,1/2)是纳什混合战略均衡。
求下列性别战博弈的混合战略均衡:给定妻子分别以q,1-q 的概率选择时装、足球,则丈夫选择时装、足球的期望收益相等,即1.q+0.(1-q)=0.q+3.(1-q),解得妻子选择时装、足球的概率分别为(3/4,1/4)给定丈夫分别以p,1-p 的概率选择时装、足球,则妻子选择时装、足球的期望收益相等,即2.p+0.(1-p)=0.p+1.(1-p),解得丈夫选择时装、足球的概率分别为(1/3,2/3)当妻子以(3/4,1/4)的概率分布随机选择时装表演和足球,丈夫以(1/3,2/3)的概率随机选择时装表演和足球时,双方都无法通过单独改变策略,即单独改变随机选择纯策略的概率分布而提高利益,因此双方的上述概率分布的组合构成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春节前夕,某小镇上两个商铺主甲和乙同时看到一个赚钱机会:去城里贩一批鞭炮回来零售,购货款加上运输费用共5000元,如果没有竞争对手,这批货在小镇上能卖6000元;但如果另一家商铺同时在小镇上卖鞭炮,价格下跌使得这批鞭炮只能卖4000元。
如果甲先行动,但在博弈开始前商铺主乙有一次行动A 的机会:(1)A :商铺主乙逢人便说自己一定要进货,无论对方如何行动他都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2)A :商铺主乙与某个嘲笑他说大话的第三者丙打赌:如果自己到时不进货,向丙支付1500元;如果自己到时候进货,丙向他支付100元。
并且,乙将这个赌局通知甲。
利用子博弈精炼均衡概念分析下述两种情况下的博弈结果(要求分别给出博弈树,并用逆推法求解),并解释“承诺行动”的概念。
: (1)(2)1,30,0足球0,0 2,1 时装 足球 时装 妻子支付 p 1-pq 1-q丈夫甲乙 乙 进进 不进不进进不进(-1000,-1000)(1000,0)(0,1000) (0,0)(3)如果参与人在博弈前采取措施改变行动空间或支付函数,原来不可置信威胁就变得可置信,博弈的精炼均衡就会改变;将改变博弈结果而采取的措施称为“承诺行动”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产量领导模型):市场共两个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行动顺序为,第一家厂商首先选择产量;第二家厂商再选择产量。
假定其产量分别记为y 1,y 1。
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为:p=1-(y 1+y 2),各厂商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为0。
(1)写出各厂商的利润函数 max z 2=p(y 1+y 2)y 2=[1-(y 1+y 2)] y 2 max z 1=p(y1+y2)y 1=[1-(y 1+y 2)] y 1 (2)求各厂商的反应函数 对z 2求一阶导数,得厂商2根据利润最大化得到反应函数: y 2=f 2(y 1)=(1-y 1)/2, 代入厂商1的利润函数,得 z 1=p(y 1+y 2)y 1-c 1(y 1)=(y 1-y 12)/2 (3)求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解及各厂商的相应利润 一阶条件得到y1=1/2,代入厂商2的反应函数得到y2=1/4, (1/2,1/4)为均衡解,(1/8,1/16)为其相应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