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染色

合集下载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是将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细胞科学。

它是在保持完整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反应将被检细胞内的各类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原位地显示。

因而对于探索细胞内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新陈代谢及细胞生理和病理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的范围一般可分为:蛋白质类(氨基酸、酶)、核酸类、多糖类、脂类、盐类或金属类,采用的方法通常为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及酶-底物反应。

临床评价:1.细胞化学染色的开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其在结合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对各类白血病的确诊,对许多血液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帮助,对各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疗效和预后估计提供一定的信息。

2.血液系统各种恶性疾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因其多为早期分化较差的病理细胞增殖,客观上存在着形态变异、畸形发育,即使是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仅凭细胞形态也难以避免错误诊断的发生。

如将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相结合,能提高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较正确地对其分型及亚型分型,即为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

3.近年来,由于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等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化学染色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出现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超微化学染色等更新、更准确的检验方法与手段,对探讨各类血液疾病发病原理和观察治疗反应及预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将细胞免疫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这三者与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形态学相结合,对各种白血病进行分型,即成为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

4.细胞化学染色通常应用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对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但白血病细胞因其呈高度的异质性和多态性,有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白血病也可在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对各类型白血病作一套较完整的细胞化学是补充了单凭形态对细胞辨认的不足。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若要对各类型白血病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尽可能采用多项细胞化学染色或双(多)重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颗粒 什么关系
POX
如果原粒出现颗粒POX一定阳性吗?NO 如果幼淋出现颗粒POX一定阴性吗?YES
若POX阳性,肯定是髓系的。 有颗粒+POX阴性 做酯酶双染及免疫分型 (存在一部分是POX阴性的白血病,MDS转白,CML急变,HAL ) 无颗粒+POX阴性 +临床及形态 淋系 (1%做免疫分型,M0)
4.异常细胞MPO的变化 ①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及原始单核细胞MPO可为
阴性,如M2,并不是所有原始细胞均阳性。M5a, 原始单核细胞常阴性。 ②MDS:原始细胞POX常阴性,发育异常的下阶 段粒细胞POX可为阴性。 ③MDS转白,CML转白,HAL,原始粒细胞POX 可为阴性,但不能诊断为M0,因为原始粒细胞不 像幼稚淋巴细胞,且可能为发育异常,并不是分化 差。 ④反之,如果典型原始粒细胞POX阴性,应考虑到 是否为MDS转化而来。
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率常≥3%,呈现弥散 状,颗粒状或块状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弱阳性(弥散状)或 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性白血病:阴性。
急性白血病MPO反应强弱顺序: M3>M2>M6(粒),M4,M1>M5>HAL
2.嗜天青颗粒(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阿氏颗粒):
干 4、复染:E液20min
积分计算
据兰色颗粒所占胞浆面积、颗粒大小、多少及染色强度来判断。 阴性为胞浆内无兰色颗粒。 正常值:正常人积分一般为40-100分
级别
+ ++ +++ ++++
兰色颗粒占 颗粒大小 胞浆面积 (%)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
3.原始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原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性淋巴细
其他为阳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四、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均呈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 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之 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 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呈阳性,阳性 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 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帮助鉴 别急性 白血病 的类型
临床意义
是辅助判断急性白 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成熟中性 粒细胞过 氧化物酶 活性的变 化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18
6、临床意义 (1)正常分布 粒系:早期原粒阴性,晚期原粒及以下各阶段呈 不同程度阳性。 单核系:早期原单阴性,其它阶段皆呈弱阳性。 淋巴、红系、浆细胞、巨核均呈阴性。
精选课件
1919
(2)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非淋(AML)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淋(ALL)
至9.2,4℃保存!
(3)作用(基质液): 磷酸萘酚钠
5mg
N-N二甲基酰胺 1ml
Tris-Hcl液
4ml
坚固蓝RR盐
5mg
(4)复染液:1%中性红
精选课件
2222
3.操作步骤 1、新鲜、干燥的外周血或骨髓涂片(标本片及 对照片)加固定剂作用30秒(染缸),水洗待干; 2、滴加作用液,室温染色15min,水洗待干; 3、1%中性红复染1min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糖原染色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染色 骨髓铁染色
精选课件
77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1、原理:
pox
H2O2
O
联苯胺
联苯胺蓝 +
亚硝基铁氰化钠
蓝黑色颗粒
精选课件
88
2.试剂 (1)联苯胺酒精溶液: 取0.3g联苯胺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合液(36%)1ml, 再加95%乙醇至100ml,存在于棕色瓶中,可存一年。 (2) 稀过氧化氢(新鲜配制):取50ml蒸馏水加 30%H2O21滴。 (3)瑞吉氏复染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申家辉
精选课件
11
一、概述 二、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方法 三、临床应用
精选课件
22
一、概 述
1、概念: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2011年03月02日老三届极品居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一、概述细胞化学是组织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研究细胞的生物化学成分,及其定位、定量及代谢功能状态的学科。

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生化组成及其代谢产物(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主要用于:①辅助判断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白血病的诊断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有时仅采用瑞式染色是难以判断白血病细胞的类型的。

不同的细胞系列,其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含量及分布各不相同,随着细胞的分化阶段及病理生理状态变化,这些物质的含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因此根据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不同,可推断细胞的所属系列。

因此临床上细胞化学染色成为辅助诊断白血病必要的、有力的手段。

②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据此可以辅助疾病的鉴别诊断。

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等。

③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当病理状况纠正后,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

④发病机制的研究。

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

1、固定为了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

根据染色的成分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液,使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糖等变成不溶性物质。

固定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临床常用化学法固定。

物理法包括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包括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

采用蒸气或液体固定。

(1)蒸气固定:甲醛是常用的固定剂,极易挥发、氧化,常用40%甲醛蒸气固定。

方法为在封闭的玻璃器皿中加入40%甲醛,将涂片血膜朝下,固定5~10分钟。

(2)液体固定:将涂片浸在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液中,也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固定液混合,如10%甲醛甲醇液,甲醛丙酮液等。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十五种细胞染色技术

十五种细胞染色技术

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於水,略溶於酒精(0。

3%)。

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它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

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於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

它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

它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

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

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

刚果红可以跟苏木静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於它能溶於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3、甲基蓝: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於水和酒精。

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

它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

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它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於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

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5。

苯胺蓝:是一种混合酸性染料,平常所用很难有一定的标准。

此染料一般很难溶於水,也不易溶於酒精(1.5%)。

植物制片中可与番红合用,作为组织染色;也可作藻类植物染色。

因为这种染料的成分很不一致,染色效果不易掌握。

6、苏丹Ⅲ: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不溶解於水,呈红色粉末状,易溶於脂肪和酒精(溶解度为0。

15%)。

常用70%酒精中的饱和溶液。

苏丹Ⅲ是脂肪染色剂。

7、苏丹Ⅳ:苏丹Ⅳ是弱酸性染料,也是很好的染脂肪染料,现在多用以代替苏丹Ⅲ,可染树脂、乳汁管、蜡质以及角质等结构,也可使叶绿体染成暗红色。

实验十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实验十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实验十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stry stain for blood cells一、过氧化物酶染色染色原理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POX或MPO),能将底物H202分解,产生新生态氧,新生态氧可氧化四甲基联苯胶成联苯胺蓝。

联苯胺蓝自我脱氢氧化形成棕色的四甲基苯酿二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氧化纳结合,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颗粒,沉淀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试剂器材1.1%TMB(3,5,31,5f一四甲基联苯胶)乙醇溶液:0.1g TMB溶于100mL88%乙醇溶液中,置棕色瓶内,冰箱保存。

2.亚硝基铁氧化锅饱和溶液在少量蒸馏水中加入亚硝基铁氰晶体,至不再溶解为止,置棕色瓶内,冰箱保存。

3.1%过氧化氢溶液取30%H2021mL加入蒸馆水29mL。

4.稀过氧化氢溶液1%H2021滴,加10 mL蒸馏水稀释(新鲜配制)。

5.瑞氏(Wright)染色液。

6.新鲜涂片(骨髓或血片)、染色架、洗耳球、光学显微镜等。

操作步骤1.取0.1%TMB乙醇溶液1mL,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10μL,溶液呈淡棕黄色,染色液应临用前配制。

2.在新鲜干燥的血片或骨髓涂片上,加0.1%TMB一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0.5mL,放置lmin,再加稀H202溶液0.7mL,吹匀,染色6min。

3.自来水冲洗,待干,用瑞氏染液复染15~20 min。

4.自来水冲洗,待干,用油镜镜检。

注意事顶1.血涂片或骨髓涂片应新鲜制作,涂片应厚薄适宜。

2.TMB配制在85%~88%的乙醇溶液中染色效果较好,勿用90%~95%乙醇,否则细胞表面蛋白质很快凝固,妨碍试剂向胞内渗入而导致染色效果差。

3.H202需新鲜配制,其浓度与加入量不能随意更改。

涂片中粒细胞看不见阳性颗粒,红细胞呈棕色或绿色,即表示H202过浓。

若H202加于血片上不产生气泡,则示无效。

4.染色液pH应为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前言细胞化学是细胞和化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

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

因此,细胞化学染色不仅对研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而且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各种类型血细胞的鉴别、某些血液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疗效观察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均有重要意义。

研究血细胞的化学物质较多,如各种酶类、脂类、糖元、铁等。

下面主要介绍血液学中常用的一些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液的配制:瑞氏染料(粉)1g纯甲醇60ml将染料放在乳钵内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得倒入洁净的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继续操作,直到全部染料溶解及用完甲醇为止。

制配好的染液保存于温室中一周便可应用。

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性,放置后可呈酸性,染液储存愈久染色愈好。

缓冲液的配制及其作用:1% KH2PO4 (即1g KH2PO4+100ml蒸馏水) 30ml1% Na2HPO420ml加蒸馏水至1000mlPH 6.4~6.8过氧化物酶染色一、原理: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OX)分解底物过氧化氢(H2O2)产生新生态氧,后者使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沉淀而定位于POX活性部位。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染液的配制:(1)联苯胺(Benzidine)0.3g95%乙醇(Ethye alcohol)99ml36%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1ml (0.36g+1ml蒸馏水,置于37℃水浴箱中促溶。

)(2)30%mlml过氧化氢溶液:30%双氧水,吸取一滴约0.05ml放入50ml蒸馏水内,每次用时必须新鲜配制。

三、结果判断:细胞质中有蓝色颗粒的为阳性细胞。

四、临床意义:粒细胞中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反应越强。

单核系细胞: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多呈弱阳性反应。

淋巴系.巨核系.红系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POX反应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M1、M2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M4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型)、急性红白血病(M6型)均可呈阳性反应,阳性率>3%。

M3型阳性反应最强,M5型反应最弱。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M7型)成阴性反应。

阳性率<3%。

部分M1型、M5a型可呈阴性反应,M6型的幼红细胞成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一、原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萘酚AS-BI为磷酸和芳基萘酰胺,后者与重氮盐(固兰BB)偶联,形成不溶性的兰色沉淀物。

二、试剂:1、固定液:甲醇(AR)甲醛固定液.配方:45 ml甲醇加5 ml甲醛,混匀,置4℃冰箱备用。

2、缓冲液(NAP buffer):1.05g 2-氨基-甲基-1,3丙二醇,加蒸馏水至50ml,再加0.1MHcl10ml,再加蒸馏水至200ml,混匀,放4℃冰箱备用。

3、磷酸萘酚AS-BI贮存液:磷酸萘酚AS-BI30mg,加二甲基甲酰胺0.5ml,放0℃以下冰箱备用。

4、染色应用液:缓冲液5ml,加磷酸萘酚AS-BI贮存液25ml,再加固兰BB 5mg,混匀,使溶解,然后过滤待用。

5、复染液:1%核固红溶液。

配方:25克硫酸铝加500 ml蒸馏水配成5%硫酸铝。

1克核固红加100 ml5%硫酸铝配成1%核固红。

三、方法:1、血片或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入固定液(4℃)30秒立即取出,蒸馏水冲洗,晾干。

2、在室温下,滴加染色应用液,染色15分钟,自来水冲洗,晾干。

3、入1.0%核固红复染液10-15分钟,流水冲洗,晾干镜检。

四、结果判定: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结果应根据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兰色颗粒所占胞浆面积,颗粒大小,颗粒多少及染色强度来判断,阴性为胞浆内无兰色颗粒。

1、分级标准:2、量的表示:阳性率(%)、积分3、正常值:正常人一般阳性率<40%,以“+”阳性反应为主,阳性积分40-100。

判定结果时,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算阳性率。

分为+~++++,+为1分,++为2分,依次类推,分数乘以各自细胞数,即为总积分。

如:+ 10个,++13个,+++5个,++++2个,则积分为1*10+13*2+5*3+4*2=59分。

分级时主要根据染色强弱度来判定。

五、临床意义:NAP染色主要用于1.鉴别慢粒及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前者阳性率及积分值均极低,甚至为零。

而后者呈强阳性反应,可达成100%,积分值可达400。

2.初步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淋时NAP活性多增强,急粒时不增强。

3.初步鉴别感染的病原体,在急性细菌性感染时NAP阳性反应强,而病毒和寄生虫及结核菌感染时NAP染色结果多在正常范围(一)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新生儿NAP活性增高,以后下降。

儿童期各年龄大致相似,成年期较儿童期活性减低,老年期更低。

(2)应激状态下的变化:紧张、恐惧、激烈运动等NAP活性可增高。

(3)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经前期增高,行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

(4)妊娠期的变化:妊娠期2~3个月的NAP积分值轻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分娩时达高峰,产后则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变化:(1)感染: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显著增高,而球菌感染又比杆菌感染时高。

病毒性感染时,NAP活性常无明显变化。

因此本法可帮助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感染。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显著降低或为阴性,常为“0”,治疗后病情缓解时,NAP活性恢复正常,急变时NAP活性增高。

类白血病反应时,NAP活性明显增高,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甚至中性晚幼粒细胞也呈阳性反应。

因此本法常用来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的指标之一。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减低。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增高。

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急粒和急淋的方法之一。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一般减低,有时可正常。

♥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可增高,但不如单纯性细菌性感染增高明显。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NAP活性减低。

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之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活性增高。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活性无明显变化。

因此本法可用来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NAP积分值减低。

红细胞内外铁粒染色一、原理:骨髓细胞外铁及有核红细胞中铁粒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后,呈普鲁士兰阳性反应。

二、试剂:1、4%低铁氰化钾25ml(低铁氰化钾1g+蒸馏水 25ml配成4%低铁氰化钾)2、4%HCL 25ml。

(HCL27.8 ml+蒸馏水222.2 ml即4%HCL)染色时1、2液混合即可。

3、1%核固红(核固红配制时,用5%硫酸铝溶解)25g硫酸铝+500 ml蒸馏水即5%硫酸铝,1g核固红+100ml5%硫酸铝即1%核固红.三、方法:1、干燥血片或骨髓片,用福尔马林37℃薰蒸固定5分钟水洗(蒸馏水)2、入4%低铁氰化钾盐酸混合液37℃(先预热20分钟),置入血片或骨髓片40分钟水洗待干3、入1%核固红复染15~20分钟,水洗待干。

(蒸馏水)四、结果判定:铁粒幼细胞:胞质内出现兰色颗粒的幼红细胞。

环铁粒幼细胞:幼红细胞质内的兰色颗粒在6个以上,并围绕于核周排列成环形者。

铁粒红细胞:含有兰色铁颗粒的红细胞。

红细胞外铁:根据铁量的多少以“0”—“++++”表示,正常人一般为“+”—“++”(观察骨髓小粒)“0”:无铁粒可见“+”:有少数铁粒或偶见到铁小珠“++”:有铁粒小珠和少数小块“+++”:有很多的铁粒小珠和少数铁小块“++++”:有很多的铁粒、小珠并有小块红细胞内铁:计数100个有核红细胞,以含铁粒红细胞百分数报告。

正常人一般铁粒幼红细胞占40%,以I、II型为主,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仅含1个铁颗粒“++”含2-5个铁颗粒“+++”含6-9个铁颗粒“++++”含10个以上铁颗粒五、临床意义:1.鉴别缺铁性与非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平均为3%,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2.诊断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显著增多(++++),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

因此本染色可作为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出现较多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可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

铁染色是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3. MDS 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铁粒幼细胞常见。

在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环铁粒幼细胞在15%以上。

4.非缺铁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细胞外铁可增多,铁粒幼红细胞亦增多。

糖元PAS染色一、原理:糖原染色是利用过碘酸—雪夫(schiff)反应显示糖元。

雪夫氏试剂是利用碱性复(品)红配制的,复(品)红为含有醛基的染料,加入亚硫酸氯钠可将醛基结构破坏,则失去颜色,或为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一种有效的醛试剂,用来测定醛基物质。

糖原经过高碘酸氧化可产生双醛基,再以雪夫氏试剂进行醛反应,产生紫红色。

这种方法可显示糖原的存在,称作:高碘酸雪夫式氏反应。

二、试剂:1.雪夫式试剂:蒸馏水200ml,煮沸,用玻棒边搅边趁热加入碱性复(品)红1g (schiff)(从电炉取下,缓慢加入)摇匀后,立即过滤至另一干燥瓶中,待凉至60℃,加入1M Hcl 20ml,再加入亚硫酸氢钠2g,摇匀立即用锡纸包塞紧瓶口,观察滤液透明后,(如不透明则加温,使其透明)于暗处过夜,应是淡茶色,加1~2勺(先加1勺,看看再加)活性炭末,15秒后过滤,滤液应是无色透明即可应用,贮存于冰箱内。

(染液变红既不能应用)2.苏木精贮存液:苏木精1g,纯酒精200ml,明矾钾或铵20g,加水200ml,氯化红汞0.5g3.苏木精应用液:贮存液50ml,冰醋酸2ml,可以连用,但要注意经常添加冰醋酸0.5ml4.2%高碘酸:高碘酸1.0g,蒸馏水 50ml。

5.95%酒精三、方法:1.干燥血片或骨髓片入95%酒精固定10分钟(95%酒精用滴管滴于片子上),后,用滤纸吸干,勿用水洗。

2.入2%高碘酸15分钟(用滴管滴于片子上),水洗,晒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