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赏析 (1)

合集下载

苏州留园分析

苏州留园分析

冠云峰庭院的三块石峰, 主峰为冠云峰,东侧为 瑞云峰,西侧为岫云峰
园林叠石分析
留园中部景区属于大型园林空间,为避免空旷,单调,借山 石把空间一分为二,A部分为主要景观集中地方,极其丰富, B部分处于从属部分,较优雅宁静。
园林叠石分析
二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留园冠云楼
园林叠石分析
四个界面树木的围合密实程度各不 形同,由此围合的空间自然有虚有 实,有围有透。
主入口
布景顺序分析
造园方式分析: 留园,采用不规则的造园方式 使建筑与山,水,石相结合, 而成天然之趣
造园方式分析
留园,东南为住宅,正南为祠堂, 园林部分大大超过两者总和,为 一大型宅园,每一部分又分别由 若干空间所组成,变化曲折,丰 富。
园林部分 住宅部分 祠堂部分
园林和建筑分析
留园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 分,且主要厅堂也不在其内,但由 于景观内容充实而富有变化,实为 全园精华荟萃的中心。
园林主从和重点分析
园林中的山石 园林中的建筑
园林主从和重点分析
留园的建筑分布极不均匀,疏密 对比较为强烈,石林小院附近, 内外空间交织穿梭,使人有种应 接不暇之感,但这些部分的建筑 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驰 而不张。
园林中的山石 园林中的建筑
园林主从和重点分析
石林小院剖面图
平面布局的疏密对比,体现在剖面图上,则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乎开乎合,具 有起伏变化的的节奏感。
画面一览无余。
园林平面图
留园大体分为三部分 西区为全园最高处以假山 为奇,堆积自然 中部以水景见长 东区以建筑见长
西区 中部 东区
区域分析图
主入口
主动线 次动线
园林动线分析
留园布景序列分析:

对留园的赞美

对留园的赞美

对留园的赞美
留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让你有机会聆听精彩的讨论、阅读有趣的
文章,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看到多样的文化。

这里有超级聪明
的人们讨论令人惊叹的话题,更有专业的历史背景,带给你开拓性的见解。

留园的每一个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受益于一个新的世界,让我得到
成长——大家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独特的头脑,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求更高层
次的思考。

我对这样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充满了赞赏和敬佩。

园林史留园园林艺术分析

园林史留园园林艺术分析

留园的设计艺术——苏州古典园林典型概述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布局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留园

留园

留园“还我读书处”建筑艺术赏析“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钱咏所还我读书斋为江苏留园内一处主要景点。

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房,坐西向东,二重,硬山造,面阔两间,室内有楼上楼,楼前为天井。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处”,现已恢复原名。

留园和北京颐和用、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用舍称为全国四大名园。

留园属私家园林。

明万历21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筑东西两园(西园现为苏州戒幢律寺寺庙花园)。

当时徐泰时聘请著名画家造园家周秉虑设计,在东园植花栽竹.凿池修亭,叠石筑山,建堂造接。

清乾隆59年(1794年)回归观察刘恕,经五年整修和扩建,气宇恢宏。

至光绪2年(1876年)为湖北布政使盛宣怀购得,又开拓东西两面,增褥建筑,经营十余载。

因前用主姓刘而世人称之刘园,遂取刘字谐音为留园],成为当时江南著名园林。

解放后,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精心整修留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风格。

留园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节奏明快。

垒园可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

景色各异,各具特色,能开能合,有主有从。

中部是明媚秀丽的湖光山色,东部为精美轩敞的庭园建筑,以冠云峰秀色突出主旋律,中部和东部是留园景色高潮部分。

西部以大假山为主,丘壑小溪,山野风睐扑面,北部虽具乡村气息,但久已湮没毁圮,现辟为盆景园,花石路径,僻静清幽。

四区景域以曲廊相连,廊长七百多米,随形而变,豌蜒曲折,使园景纵深奥妙变幻无穷。

留园中部景区是全园最精彩的区域,以水面假山为主,建筑沿四周布置,楼房轩阁之间以长廊联连,一派明媚秀丽的湖光山色。

中部建筑以“涵碧山房为主体,面阔三间,硬山造。

建筑空间处理为南北开敞,东西山墙作封闭处理。

涵碧山房轩敞高爽,陈设雅致。

南有小院,以粉墙为背衬,紫藤攀依,垒湖石牡丹花坛,地面用冰纹石拼砌,清寂之感油然面生。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苏州,这个美丽的水乡,掀起了一股古典园林文化,足以吸引世人。

其中苏州留园,作为苏州最具声誉的景点之一,凝聚着清代建筑之美,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其繁华的建筑风格令人驻足赏心悦目,也令人对其深深着迷。

苏州留园,有江南四大名园之称,全园面积达5000余亩,湖面面积750多亩,集中展示了清代园林艺术建筑的精粹,是世界著名的江南传统园林的精品之一。

由十六国知名建筑师陶心先生担任总设计师,邀请了米兰大学的教授贝弗里,合作完成。

留园之美,也源于它的特殊的设计和建构。

除了宏大的建筑布局外,更多的是它细腻的小事物所构成的艺术美感,最具代表性的如四十四景潭,以及苏州留园内各部位建筑和景观如明清古典建筑,以及古亭、古树等,更能体现出江南传统园林特有的美感,使其成为苏州的重要标志。

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也体现在内部,比如著名的四十四景潭,它们是清代园林艺术的精粹,象征着悠久的江南古典园林文化。

几百年来,四十四景潭与其他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浓厚清朝风情的完整体,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情怀。

苏州留园,除了其精致的建筑艺术建构,还有其中用材以及施工方面的精益求精。

苏州留园以传统的混凝土技术搭建而成的,比如松竹梅,仰邃的石雕,宛如飞禽走兽的龙凤桥,以及栏杆、砖瓦、走廊等,都体现出清朝建筑的色彩与极高的精湛水平。

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使它成为了苏州最具影响力的景点之一,它不仅吸引着游客前来,更吸引着那些爱好艺术的人,他们在这里可以感受江南传统园林文化的精美,也可以体验到清朝园林建筑物的精美,而对于知情者而言,这里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苏州留园仍保留着它细腻的美感,以及它无可替代的艺术建构,每一位游客都会深深被它所吸引,而深刻的感受到江南园林的历史韵味,也让它长久不衰,创造了苏州的独特之美。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众多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给人以无数的思索和欢乐。

特别是苏州留园艺术,更是苏州的精神家园。

因此,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赏析:历史、人文、空间结构。

首先,苏州留园的历史是悠久的,历经千年的文化和艺术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汉朝,从唐宋到明清,从民国到建国后,留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水墨画韵、文人匠心,仿佛都活在留园中,向人们传达着悠远的历史文化精髓。

其次,人文环境是苏州留园的特色,充满着各种艺术氛围,淡雅的山水绿,清新的山墅石、古色古香的灶笃茶香,还有细腻的建筑造型和清幽的文人雅致,让人仿佛置身小乡村,沉醉在这令人深思的艺术氛围中。

第三,空间结构是很重要的,从宏伟到清雅,从园林到建筑,苏州留园古雅精致,结构严谨,山水曲折,桥梁曲折,造型精美,雕刻精细,表达着艺术家深沉的内心思维。

总的来说,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折射着中华古老的文化底蕴,古典的美学追求,古代的艺术形式,领略的是一种自然的精神状态,在那里,一切都弥漫着悠远的古典气息,让人深思之余,可以体验到一种恬淡生活的节奏和意境。

因此,苏州留园不仅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园林,更是一座
完整的艺术建构。

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不仅体现了古典文化传承,更体现了文化底蕴深厚、价值观萃取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华文化,从而丰富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的导向。

苏州留园的艺术建构让人不觉置身其中,沉浸在其内在的艺术气息中,从而体会其中精美的艺术结构,重温传统文化之美,抚今追昔,从而让有意义的艺术体验长存于心。

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三)留园园林特色

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三)留园园林特色

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三)留园园林特色留园的各式漏窗留园的治园艺术,表现在建筑空间处理、理水、叠山、植物配置四个方面:1、空间布局: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

留园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三个景区:中部以山水留园内“之”字曲廊石林小院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乱2、理水:留园的山水格局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进行对比,形成“活泼泼地”水阁下也作凹入处理,仿佛没有尽头冠云峰前“浣云沼”3、掇山:留园筑山叠石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中部假山为明末周秉忠叠置的“石屏山”,后经多次改建,成为黄石、湖石混叠,艺术价值不高。

西部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

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

留园中多处采用特置石峰的对景、漏窗西部山上的舒啸亭东南有壑谷蜿蜒而下4、植物配置:留园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四个特点:(1)景以境出,营造意境:“又一村”处营造田园景象,因此,现广植竹、李、桃、杏等农家花木,而“缘溪行”处的溪水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意,种植了大量的桃花。

西部假山、中部假山上茂密的树林,营造了山林意境。

(2)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闻木犀香轩”具有浓浓的禅意,即是悟道之意。

禅书《五灯会元》中记载北宋黄庭坚学禅不悟,问道于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曰:“禅道无德”,但庭坚不得其要。

晦堂趁木樨盛开时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

留园审美特征

留园审美特征

留园审美特征
留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审美特征独具魅力。

首先,留园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和谐与自然之美。

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园中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彰显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感。

其次,留园的空间处理极具匠心。

通过巧妙地运用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留园创造出了一系列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这些空间或开放或封闭,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此外,留园的意境之美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不仅具有美感,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游客在欣赏留园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留园的细节处理也极为考究。

无论是园中的雕刻、绘画、陈设等艺术元素,还是园中的植被、水景等自然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细致打造,充分展现了留园的高雅品质和精致美感。

综上所述,留园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其整体布局的自然和谐之美、空间处理的匠心独运、意境之美的深厚内涵以及细节处理的精致考究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留园成为了一座独具魅力的古典园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从留园中、西、东区的图片可以看出,留园作为典型 的江南自然山水园林,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园子中间以水池构景。 2.构图模仿自然,挖湖堆山,以叠石堆山丰富园林 景。 3.建筑、花木曲折自由。
而具体到针对留园本身来说,其布局是 十分独具匠心的。

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 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 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 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 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 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 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 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地形

地形:留园是平地造园,地形并没有提 供优秀的自然资源,所以空间划分都通 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 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植物

留园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园林的格局,中部景区以水池为中心,为全园的精华所 在。池北主假山为典型的石包土假山,所以树木能和叠石相结合,身处山林近观, 树石相依,树以石坚,石以树华,大树见根不见梢,宛如置身山林间;而从池南 的楼榭中远眺,则假山露脚(池岸叠石)不露顶,大树见梢不见根,美自天成,堪 得画理。树种以银杏、南紫薇、榔榆等落叶乔木为主,间杂木瓜、丁香之属,春 英夏荫,秋毛冬骨,与池西假山上的香樟、桂花等常绿树种适成对比。这样常绿 树种便隐去了池西假山的最高点,从而突出了池北假山的主景地位。水池南面则 在高低错落、造型多变的建筑物间留有形状、尺度富有变化的庭院,并布置竹石 花台小品,以与山池相协调。 西部景区是以积土大假山为主景而形成的山林景观,漫山枫林,杂以香樟,点 缀亭榭一二,秋时醉红撼枝,层林尽染,与一墙之隔的中部银杏黄叶相映成趣, 互为借景。山南环以曲水,遍植桃、柳,仿晋人武陵桃源,使人有世外之感。
(3)浣云沼以小衬大:冠云峰前凿池,名日“浣云沼”。峰印水中,更显秀丽; 峰后冠云楼越显高耸。浣云沼的尺度较小,能反射冠云峰的倒影,犹如美人对镜梳 妆,此乃镜借之佳例。其水面尺度比较小,以此衬托冠云峰的窈窕与灵秀
掇山 留园假山处理手法多样。中部假山山体大势布局 具有主山平远、副山高峻之感。主山东西延伸, 山峦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成为 远景山。副山南北走向,沿爬山廊拾级而上,近 观石峰高耸挺拔。山中古木茂盛,浓荫蔽日,仿 佛深山峻岭。在主副山垂直交汇处,做水源出处, 造涧峡状,石梁飞渡。在布局上,主山横向,副 山侧向,小蓬莱岛似山之余脉延至水中。起到平 衡作用,构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的山水意境。西部假山由黄石堆砌,采用土 石相间,小山用石,大山用土的作法。在南北长、 东西狭窄的地域内,山势北陡南缓,有黄石山涧 自山顶向南婉蜒而至溪边,这条旱涧不仅增加了 深远感,而且反衬出山下桃花溪的清幽。整个山 体迂回曲折,四角分设登山道,皆可拾级而上到 “舒啸亭”,极富层次
道路


留园中部多水,所以多用路桥相接的方式,此外也有直设廊桥的 做法。西部多山,因此这里多为崎岖小路。东部多建筑,所以路面较 为平坦。
就如其他古典园林,在留园,道路的装饰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留园入口分析
留园的造景手法:
框景 漏景 障景 对景
框景: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 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 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 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 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 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 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过道尽头是迷 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 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 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三区各不相同,然而造园师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将其统一 联系起来。




1.同一元素的应用。如大量使用太湖石堆叠假山,以及以天 然太湖石铺成的道路。 2.色调的统一。园中建筑多为白墙灰瓦与园路假山的灰色调 十分协调,植物本身的绿色则带给人们清新自然的感觉。 3.天然材质的使用。园中使用的材料多为石材,木材,水和 植物点缀其间,这些都 是自然山水的仿照重现。 4.道路,廊桥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使整个园子成为一个整 体。
园林艺术——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 古典 园林,位于江 南古城苏州,以园 内建筑布置精巧、 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是平地造园, 空间通过建筑、 堆 山、 置石、水体等 造景要素划分,空 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处处体现了中 国古典园林的建筑 之美、叠山立峰之 美、意境之美, “处处邻虚,方方 侧影”造园艺术、 景观设计、空间艺 术之美、植物配置 之美等都得到了很 好地体现。
2.对比与调和
鸳鸯厅 留园的鸳鸯厅,为一屋两翻轩,由南北两厅组 成,南北两厅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是 男主人会客的地方;南为圆梁,无雕花,北厅 地砖也比南厅大,南厅是女主人会客和男主人 听音乐的地方。一南一北,一个朴实,一个华 丽,相互对立,也相互融合。
3.节奏与韵律

五峰仙馆十几扇一模一样的隔扇门, 简单的重复让人觉得整齐统一;游 廊上各式各样的漏窗,增添出许多 趣味;闻木樨香轩处渐渐升高的建 筑,引领者人们的视线,让人不禁 好奇,前方到底还有什么样的惊喜。

2.赏石。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园主生性爱石,聚奇石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 之佳话,故留园赏石亦为一景。其中山石之奇特以冠云、岫云、瑞云三峰为最,尤以冠云峰为首。 峰高6.5米,以瘦皱见长。纹理纵横,形态奇伟,峰顶似雄鹰飞扑,峰底若灵龟仰首。瑞云峰和岫 云峰配衬左右,构成江南园林峰石最为集中的一景。峰前凿池,名日“浣云沼”。峰印水中,更显 秀丽;峰后配楼越显高耸。以石而筑的小院还有“石林小院”,这是留园建筑群庭园造型的经典空 间,更是品石佳处。小院虽地方不大,约长15米、宽29米,以“揖峰轩”前湖石峰为主景,环峰 回廊。用围墙和廊、轩分割成大小、形状各异又相互贯通的小院,或置湖石,或立石笋,配芭蕉、 翠竹,形成各式赏石框景,室内外空间穿插,层次丰富,仿佛一幅幅以石为卉的画面,令人玩味不 尽。
留园布局手法
.主景配景明确 2.对比调和使用较多 3.节奏与韵律兼备 4.比例尺度精妙
1.主景与配景





涵碧山房与明瑟楼 从图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涵碧 山房 与明瑟楼邻水而建,前方没有 遮挡 物体,四周也只是点缀了一些 植物, 作为配景,这样主次分明的处 理使 得整个画面看起来很是清晰协 调。
漏景:
园内漏窗达200余孔,每个漏窗或华丽或朴 素,巧妙地将室外景物与室内氛围相联系, 从漏窗望去,园外景色若隐若现,产生一种 移步换景的距离美。
障景:
留园的入口巧妙地利用建筑空间的 收放开合、光线的明暗变化、心理 的由闹到静、漏窗透景等手法,达 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留 园借用建筑空间变化以使游人心理 上产生“障景”效果的手法,独步 天下。现留园入口原为园林的沿街 侧门,也是来客进入园林的通道, 此处实际是建筑之间的过道,长约 五十多米,设计者通过精心处理, 辅之以漏窗等手段,使之成为留园 游客心理上的“障景”,游人心理 先后经历了三放、两收的过程方可 欣赏到园林美景,达到欲扬先抑、 引人入胜的效果。
4.比例与尺度
冠云峰、冠云楼、冠云亭都是为观赏冠云峰所建,而冠云峰 高5.7米,底高0.8米,总高6.5米。冠云楼距离冠云峰的距离 约为15米,冠云亭距离冠云峰的距离约为10米。这样近的距 离很方便欣赏冠云峰的,而以图片的角度来看三者之间的高 度也是十分的协调。
山水构建
理水 掇山
建筑位置经营
理水 留园的山水格局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进行对比,形成疏密相同 的空间景观。中部形成以水体为主、四周假山的开敞景观,而西部形成以山体为主、 水体为辅的山林景观。东部则多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特置石峰来形成山景意境。留 园中理水所创造的景观,截然不同。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景观与空间对比:利用理水形成不同的景观,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观,取陶渊 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意,暗含了此溪的桃花源意境;中部形成较大的池面, 池中设小蓬莱岛,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之一,以小岛喻神仙,以小池喻大海。 也因此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中部旷而阔,西部奥而幽。 (2)疏水若为无尽:中部池山西南角设置水涧,池水仿佛有源头,涧口设对景石 矶,以便游人观赏水涧,但尺度略大。涧上结合道路设置石梁,使水涧的景观层次 较为丰富。“活泼泼地”水阁下也作凹入处理,仿佛没有尽头。

建筑小品
1.建筑.留园建筑的华美亦为人称道。“明瑟楼”和“涵碧山房” 虽建在陆地,却紧临水面,造型和布置得当,神似面舫,与对 面山上“可亭”相呼应。“五峰仙馆”又称掐木厅,是苏州园 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幢建筑。“林泉耆硕之馆”为面阔五间的鸳 鸯厅,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精细雅致,是古典厅堂 建筑的精品。上述两馆堪称双绝。
雨过天晴图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 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 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 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 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 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留园总体布局
留园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宅邸后,呈前宅后院式。它分为西、 东、中三区。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以建筑取胜。

从留园的总平面图我们可以 看出,留园为非对称结构, 中间是水池,四周围绕以建 筑,并且建筑在西部最为稀 疏。
留园总平面图
留园西区:山石疏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