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评(大全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评(大全5篇)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评《明朝那些事儿》书评最近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好看。
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书,又喜欢历史的人的来说,自然是爱看的,但偏偏我是个既不爱看书更不喜欢历史的人,所以,能把这样一本讲历史的书从头到尾看下来,对于我来说是实属不易的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的原因。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并不愿意学,所以每次历史考试的时候也总是很害怕,虽然也拼命想要记住那些朝代人物和史实,但结果照样是考试不及格,可能从那时起就讨厌上了历史,不但不会主动去看有关历史的书,就连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都很少看。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
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
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从1344 年到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读后感:
1. 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明朝那些事儿》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明朝的历史,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启示人们要关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2.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明朝那些事儿》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等。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心理和命运。
这启示人们要关注个体的命运和价值,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努力。
3. 对政治制度的反思: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宦官专权、官僚腐败等。
《明朝那些事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制度的反思。
这启示人们要关注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如小说、戏曲、绘画等。
《明朝那些事儿》对这些文化传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这启示人们要重视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还引发了读者对历史、人物、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如果你喜欢历史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简短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简短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当年的力作,通过对明朝历史的重新解读,揭示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让读者对明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将那些被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重新梳理呈现,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启迪。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明朝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如永乐大典的编纂、宦官的权势、郑和下西洋等等,让读者对这些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能感受到当时人物的情感和矛盾,使整个历史故事更加生动。
在书中,作者对明朝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如明太祖朱元璋、明英宗朱祁镇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作为统治者的才能和局限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加了历史人物的亲近感。
本书还对明朝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让读者对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明朝时代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也能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总的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到更多有关明朝历史的知识。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普通读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启迪和历史的趣味。
如果你对明朝历史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明朝那些事儿 读书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分享《明朝那些事儿》是当代作家当年遗笔的一部纪实性历史小说,曾经成为一股热潮,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生动绘制在读者的脑海中,揭示了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真实面貌。
在本文中,将为您带来我对这本书的个人阅读感受和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着重描绘了朱元璋到崇祯帝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通过作者自己的研究和想象力,小说增添了不少的幽默元素,令人捧腹大笑。
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我深感明朝这个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和曲折离奇。
自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这并不代表着朝代的稳定。
相反,明朝从始至终都面临着各种内外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明朝时期的战乱与政治斗争。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一路北上,不断平定徐达、曹操等割据势力。
在同一时间,国内还存在着冀王、篦庄等复辟势力的威胁。
至于外敌入侵,明朝时期同样频繁,比如蒙古的后金、日本的倭寇等。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将这些战争与政治斗争的过程描述得活灵活现,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些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中。
其次,书中还着重描写了明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
明朝时期,随着帝国的大一统,国内贸易、海外贸易都得到了发展。
作者通过描写明代汴河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的商业互通等情节,生动展现了明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为明朝增光添彩。
作者通过幽默的笔调,将这些历史人物描绘得非常有趣,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明朝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明朝时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大明王朝在朱棣篡位后逐渐衰落,腐败问题严重。
朱高炽在位期间赋税加重,暴政横行。
崇祯帝时期更是出现了连年灾荒、盗贼横行、宫廷斗争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这些问题,作者通过幽默的描述,让人既感到悲从中来又发人深省。
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杨花飞翔的描写。
杨花飞翔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历史人物,他的出现让整本书增添了许多搞笑的情节。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最近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好看。
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书,又喜欢历史的人的来说,自然是爱看的,但偏偏我是个既不爱看书更不喜欢历史的人,所以,能把这样一本讲历史的书从头到尾看下来,对于我来说是实属不易的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的原因。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并不愿意学,所以每次历史考试的时候也总是很害怕,虽然也拼命想要记住那些朝代人物和史实,但结果照样是考试不及格,可能从那时起就讨厌上了历史,不但不会主动去看有关历史的书,就连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都很少看。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
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
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
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最近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好看。
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书,又喜欢历史的人的来说,自然是爱看的,但偏偏我是个既不爱看书更不喜欢历史的人,所以,能把这样一本讲历史的书从头到尾看下来,对于我来说是实属不易的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的原因。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并不愿意学,所以每次历史考试的时候也总是很害怕,虽然也拼命想要记住那些朝代人物和史实,但结果照样是考试不及格,可能从那时起就讨厌上了历史,不但不会主动去看有关历史的书,就连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都很少看。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
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
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
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7篇写范文网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7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篇1朱元璋的童年是艰苦的,他靠放牛生活;朱元璋青春是悲惨的,他的家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的成年是轰轰烈烈的,他与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们知道,成功者必须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威震天下!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圣手书生”,“连中三元”!读了朱元璋从开始造反到建国统一的轶事,我明白朱元璋成功离不开这几方面:信念、智慧、人才。
没有信念,朱元璋只能像父母一样饿死或被杀死;没有智慧,朱元璋就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一鼓作气在许多决死战中取得胜利;没有像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早已被冲锋的猛将张定边杀死,被北元军队击溃了。
而我们正要学习朱元璋的信念,相信自己;学习朱元璋的智慧,在为人处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道理,我期待当年明月写出更多明朝轶事!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篇2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
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
但这并不是重点。
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
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
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寻常巷陌说兴亡——说说《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这样说,《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是二十四(五)史后影响最大的历史题材著作,甫一问世即引起强烈轰动,抢了一把当时大红大紫的易中天的风头,相关事件还被煞有介事地称为“明月门”,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此书开篇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一种近乎调侃的幽默笔触为朱元璋同志“作传”,而这一写作风格也贯穿始终,点染了全书中大部分主要人物。
同时,在幽默之中,作者似乎有意地尝试刻画或是猜测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的心境,并用一种相对“前卫”的方式表达出来。
鄱阳湖决战前陈友谅、朱元璋的两番“自白”堪称代表,陈“决一死战吧,成王!败寇!”,朱“以颤抖之心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也可看作是两人个性的写照。
作者在此写史已不是“春秋笔法”却更像是“小说家言”,这一点在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一事的写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会有一种直观的乐趣,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
不过小说家言的历史又欠深沉,字面的背后值得挖掘的内容不多,无法勾起人阅读相关著作的浓厚兴趣。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当年明月就像一位小学或中学教师,把你想知道的,你该知道的尽数讲出;而原本史籍的编写者更像是大学讲师或是教授,我就知道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君当自取。
于是我们知道《春秋》之外还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明史》之外还有《明史纪事本末》,但《明朝那些事儿》应当不会有《明朝那些事儿X氏传》或是《明朝那些事儿纪事本末》等子孙后代的。
全书的一大特点便是“移花接木”,将当时的制度或事件用现代人的方式叙述,或是用某种为大众熟知的事物比拟这一写作方式可将看似艰涩的历史内容讲得深入浅出,童子可解,故自滥觞之始便广受读者的欢迎,得以大行其道。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这一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手法也不再是简单的“廷尉就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一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听说过它的大名了,是我高中老师推荐的,他说,看完这本书你对历史会更加的喜欢,怀着疑惑的心理看了一本,之后被深深地吸引了,在兴趣的推动下,看完了七本,真的不错。
高中老师很有意思,他超级讨厌死背书,他给我们讲二战史,讲盛唐史时,总是声情并茂,说到动情处甚至不觉就手舞足蹈,那些枯燥的历史材料在他的口里都变成了生动感人的故事,有情有义,那些故事背后的规律也变得轻松易懂了。
被故事吸引的我们不由自主的就记住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觉得历史其实是件有趣的事。
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和《皇帝之死》,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去写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他笔下,皇帝是“XX先生”、皇后是“漂亮老奶”,用词诙谐,嬉笑怒骂,豪放不羁,那种生动有趣,又不失客观和对史实的忠实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真的写到通史性质的《中国人史纲》时,柏杨老先生还是摆出了一脸严肃的学究模样,让我不由得猜想,也许历史本身就是严肃的?让柏杨老先生也不能免俗。
尽管我有时候也会被某个偶然知道的好玩的历史故事牵引着去翻看我家书柜里的那套《资治通鉴》,最后往往都会被几句诸如“帝怒,重责之”之类冰冷、空洞又简练得可怕的文字泼得满头凉水。
所以当年明月石悦说:“历史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时,一定有好多史学家都暗自偷笑了吧:“这小伙子钻了几年故纸堆,就敢说这样的大话?” 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在寻找历史规律中不忘突出人性,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的历史啊!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重复和相似,我的确也有很多的收获,趁机将明朝历史全部熟悉一遍是收获之一,但那一个个淹没在历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们哪,却是看过此书之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不论是开天辟地创立一朝天下的朱元璋,还是精明果断历经三年靖难的豪杰君王朱棣,又或者铮铮铁骨的于谦、沈链、夏言、杨继盛、海瑞,隐忍睿智的王阳明徐阶,他们用他们经历过的坎坷起伏,历练过的血与火的生命的考
验告诉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信义的那些曾经发生过,震撼过大家的,又即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身边的那些事儿。
当然,我忘了说了,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表现形式,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笔调,幽默通俗,轻松又不失严谨,写到事态严峻处仍不忘开点小玩笑,活用现代词汇,如忽悠、厚黑学等等,写到朱棣靖难时期,大军压境围城的危急时刻,不少城中妇女带着装满砖块的竹筐上城助阵,一顿猛烈的板儿砖伺候,不但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同时也击退了好几轮敌军的攻势,写到这里当年明月不由感慨:“哎呀!原来拍板儿砖的由来古已有之!”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喷出来,当时我正在去上学的路上,旁边的行人很费解的看着我。
当然,玩笑归玩笑,在史实的应用方面,当年明月却是格外客观严谨,经得起推敲的。
已经有太多人称赞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自然也产生了不少批判的声音,说到这里,我想我也就不再多作评价了,一本书的力量有没有粉丝们称颂的那么神奇,我也想也还是见仁见智的,或者我们也不用对每一本书都给予太多的要求和期盼,认真的阅读,细心的品味,看完之后,能有所收获,那也就够了。
历史文化学院
卢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