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合集下载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
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
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
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
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
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
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
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
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
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成为儒家学派的基石。

本文将对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生平事迹孟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东部),流传下来的记载有限,但他的学识卓越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据记载,孟子年轻时广泛游历各国,积极寻求各种思想理论的真理,并与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的远见和学术贡献在当时很受尊重。

二、孟子的思想观点1.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良善品质。

他坚信,只要人们遵循道义,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即相信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上天所赐予的责任和使命。

他提倡人们要正视自己所在的社会角色,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大义。

3. 仁义道德:孟子强调人们应该按照仁义道德行事,以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他认为仁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观。

4. 君子修养:孟子强调君子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并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成为善良和正直的人。

5. 民主思想:孟子提倡民主思想,主张君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顺应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和谐统治。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伦理和社会体系等各个领域。

他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代儒家学者和其他思想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的教育观念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培养并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人性,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他提出“百孔九窍”的理论,强调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品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简介及译文

《孟子》简介及译文

• 3、理想人格
• 孟子进一步发挥儒家追求理想人格的思想, 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并 特别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滕文公下》)。 其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就是为了“义”敢于牺 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孟子说:“如果有人对王说:‘我的力气 举得起三万斤,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 睛看得见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毛尖,却看不 见车上装的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话吗?” (明,视力。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 上新长出的毛,细而末锐)
齐宣王说:“我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施加到动 物身上,但却没有惠及百姓,为何独独这样呢? 看来因为不用力,所以连一根羽毛也举不起;
• 牲畜等。恒心,长久不变的心。特指不因贫困 而改变的向善之心。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 统治者规矩的行为。放,放纵。“侈”与“放 ”同义,过度。辟通“僻”,行为不正派。“ 邪”与“辟”同义。及,等到。从,跟着。罔 民,促使民陷于罪。仰、俯,含有地位高低之 意,父母地位高于妻子儿女。驱,驱使、督促 。之,到… …去。)
• 因为不用心去看,所以一车柴都看不见;因为 不肯施以恩恤,所以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所以 大王不能一统天下,是因为不愿意做,而不是 不能做。” • • 齐宣王问:“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 现怎样区分?” 孟子回答说:“如果要用胳膊夹着泰山跳 过渤海,告诉别人,‘我办不到。’这就是真 的办不到。而如果为长辈按摩肢体,却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了。’那就是不愿意做了,而 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一统天下,
• “现在大王规定老百姓的产业,既不足以 赡养父母,又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就算一辈子 都遇到丰年,也填不饱肚子;假使遇到歉收年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摘要:一、孟子简介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十一、故事10:孟子论君子之道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主张君臣共治,倡导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孟子见梁惠王,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孟子见齐宣王,王问:“吾欲用兵,何如?”孟子回答:“王何必用兵?亦宜务仁义而已矣。

”孟子劝告齐宣王不要征战,而是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孟子认为孝道是天理人伦之至,强调子女应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父母亦应关爱子女,实现家庭和谐。

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孟子提倡交正直、诚信、有德行之人,认为交朋友应看重对方的品质,而非仅仅追求地位、财富等外在因素。

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孟子主张养生首先要养心,提倡内心平和、清静,同时要注意饮食、锻炼等生活方面的调养。

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孟子与匡章辩论仁义,匡章认为仁义不利国家富强,孟子则反驳说,仁义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孟子见赵武灵王,王问:“吾国何时可兴?”孟子回答:“王欲兴国,宜先修身;身修,国家自治。

”强调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孟子主张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尊敬师长、忠诚国家、孝顺父母等品质的培养。

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孝道,淳于髡认为孝道在于听从父母,孟子则反驳说,孝道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盲目顺从。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作品简介《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Meng.zi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前385年-前304年【孟子概述】【名人简介】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名柯(约前372年—约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与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三桓孟孙氏之后,幼年丧父,孟母在对孟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留下了“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对孟子今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母三迁后居于学宫旁,使少年孟子对周朝礼制产生了兴趣,后师从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治儒术之道,学六艺,终成大儒之名。

在四十岁左右,面对战国中后期诸侯争战造成的乱局,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气概走上了平治天下、游说诸侯之路,一生游历邹、任、齐、宋、滕、魏诸国。

但在孟子所身处的时代,各个诸侯国都在谋求如何在频仍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都重用法家与兵家的谋士,重战而轻民。

孟子所宣扬他的仁政学说与王道思想被各国国君认为是在空谈大道理而缺乏实效,使他虽备受优待却不被重用。

在六十岁左右,孟子终于失望地离开齐国不再出仕,回到家乡邹国教授弟子,并与弟子万章等人编定《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游说活动、孟子与其他学者的辩论、孟子与弟子的对话以及孟子语录,包含了孟子的性善论、工夫论、义利之辨、民本、仁政、王道等思想,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孟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在汉唐时期儒学以经学为主流,被视为子书的《孟子》未得到足够重视。

直到唐宋时期儒学转向性命义理,《孟子》得韩愈、程颢、程颐之表彰大行于世,并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列入科举科目,后又经朱熹
作注后成为四书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