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2)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固守,坚持
实现
遵循
原则
使…改变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惑乱、迷惑
使…屈服 主谓之间,无实义
词语归类掌握
5
6
读出层次
1、文中写了几个人的语言?
2、读景春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理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 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 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
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 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 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 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 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 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 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 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拓展提升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议一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 ∥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八年语文上古诗词赏析--《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语文上古诗词赏析--《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创作背景:所书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战。

孟子在当时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尊崇,而是处于一种凄凉寂寞的环境之中,他的言论并不被重视。

他是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

他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以生活常理 A 为喻,引出 中心论点。 从正反 B 两面分 析论证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 比喻 舍生 取义
(重义)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舍生取义
不苟且偷生
正 反

欲 恶
不避祸患
舍义 为避死何不用 取生 为生何不为
(舍义)
C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人之初,性本善) 正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有本心 举例 不辩礼义(为宫室、 论证 受万钟 反 妻妾、穷乏者) 失本心
举一反三
3、《鱼我所欲也》中有关内容现在形成了
两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苟且偷生

由这两个成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孟子 曾说过的三句赞扬人身上“浩然正气”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 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 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 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之 与 不 识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整体感知
1、请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 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 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坚持 自身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朱自清
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 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 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 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 售面粉,宁肯饿死也不吃 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 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 子的气节和情操。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 (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 (2)

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 齐王变色,话不投机
奉承齐王,借题发挥
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 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问题探讨
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 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 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 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 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 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 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 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 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 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lè má o 独乐乐 yuèlè i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 疾首蹙頞 cù’è ng 则王矣 wà
孰乐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第一则短文的中心句或能体现孟子思 想的关键短语 2、简单分析本则所表现的思想
与人乐乐 与众乐乐 与民同乐 与百姓同乐
欣赏。后一个“乐” 指快乐。娱乐的快乐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王变色,曰: “寡王非以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 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 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 齐王说:“王曾经把自 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 有这件事吗?”齐王变 了脸色,说:“寡人不 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 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 的音乐罢了。”孟子说: “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 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 乐是一样的。”齐王说: “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 听吗?”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2.重点词语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经典国学之《孟子》2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经典国学之《孟子》2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
国学经典系列之
《孟子》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砥砺高尚的职场品格
• 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回答:“王请无好小 勇。”
如果你畏惧困难,它反而会让你产生很大的压力,由此产 生的结果往往是你避之不及的。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Hale Waihona Puke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辨明方向,非己勿取,恪守道德底线
• 金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 • 克制私与贪,避免因小失大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
• “丈量”自己的内心,时时审视自 己 • 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一词多义:戒.之曰:告诫;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必敬必戒.:谨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太守谓.谁:为,是。

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简介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

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

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

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

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

《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

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

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

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
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

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

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

《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

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有关。

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

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

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

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我
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

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

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

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

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

《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

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