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孔子与孟子简介《论语》与《孟子》简介PPT

合集下载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历代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 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 代表之一。
03 荀子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1 2
3
荀子简介
荀子,也被称为荀况或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活动在公元前298 年左右。
02 孟子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被誉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孟子学派。
孟子的背景
孟子生活在周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各国相争,人民困苦。他希望通过推广儒 家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与哲学
• 都关注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提出了各自的治理理念和社会伦理思想。
思想体系的异同点
不同点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治”,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孟子主张“仁政”、 “民本”,强调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荀子提倡“法治”、“集权”,主张建立统一的国 家秩序。
孔子注重传统和权威,强调学习和遵循先贤的教诲;孟子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力量, 提倡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荀子则更注重实践和理性思考,提倡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真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三者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例如,他们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 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如何更好地建立公正、平等的社 会秩序等。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孔孟PPT课件

孔孟PPT课件

2、孟子的生平经历
•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
•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在 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他曾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 门人,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 宋、滕、魏、齐等诸侯国,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 讲学。

他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孔第子5页的/共思26页
• a、性善学说

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
善良的本质构成了四种道德品质,即:仁、义、礼、智。
• b、“仁政”思想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
学说,包含了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根本的“民本思想”。
• c、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第19页/共26页
3、《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1)《论语》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废寝忘食……
(2)《孟子》中的成语 舍生取义、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第20页/共26页
4、《论语》《孟子》中的名言
• (1)《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格言 • (2)《论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 • (3)《孟子》中的名句
第13页/共26页
• (2) 《孟子》
•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 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 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第14页/共26页
(3)《论语》和《孟子》的影响
• 东汉时和五代时,《论语》和《孟子》先后 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 时,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和《大 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元、明、清六 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儒家孔孟之道》课件

《儒家孔孟之道》课件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当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领导理念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应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社会和谐性。
总结
儒家孔孟之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仁爱和正直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儒家孔孟之道》PPT课 件
儒家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简介
儒家孔孟之道是指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
பைடு நூலகம்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 家。 孔子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仁爱、忠诚和正直。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君主有道德责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孔子 的弟子。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并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政治思想认为国家的政权应该由贤者来治理,注重仁义和善治。
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等,这些经典记录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仁爱、礼仪和道德修养。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以德治国。

第八章 论语 孟子31页PPT文档

第八章 论语 孟子31页PPT文档

②弟子辑成说。韩愈《答张籍书》:“孟轲之书, 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 所言焉耳。”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夫死 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清崔 述《孟子事实录》:“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此 (历史与地理的不合)”“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 自称门人皆曰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 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 而二子书中亦不以子称也”。 ③再传弟子辑成说。清周广业:“此书叙次数十年 之行事,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 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然后由乐 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孟子四考》)。
《论语》凡二十篇,计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七字,前 十篇,自《学而》至《乡党》,是第一次编纂而成, 内容上:所记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论,对其称“子”, 篇章特点:“义理精纯,章节简短,文字简约。” 后十篇,自《先进》以至《尧曰》,乃第二次编纂 所成。其义理较为驳杂,其中不少篇章与史实有出 入之处。章节与字多而长。前十篇大约成书于子思 时代,后十篇约成书于子思弟子之时。
谥法:“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 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 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之于 “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 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二)孟子 温故:孟子生平? 生卒年: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生于邹,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卒。 谥号:①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追封孟子为 “邹国公”,次年配享孔庙。
其二,《论语》前十篇记君大夫之间,皆但言问, 不言问于孔子;后十篇皆称“问于孔子”。
其三,《论语》前十篇皆简短,而后十篇皆长者。
其四,《论语》前十篇非孔子及门人弟子之言则不 录;后十篇有杂记古人之言。 其五,《论语》前十篇,篇目皆除“子曰”“子谓” 等字;后十篇皆以发首二字为篇目。

《孟子》简介PPT课件

《孟子》简介PPT课件
兵器 战争 军队 士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
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五十步笑百步
返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wū(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之义
发:
01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02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03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04
百发百中
05
派遣征发
06
打开
07
花开 发射
08
再见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人之于国也
添加副标题
《孟子》
目录
02
孟子、《孟子》简介
03
分析结构
04
语言现象
05
典型例题
01
词语讲解
(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论语》和《孟子》_课件

《论语》和《孟子》_课件
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 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 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
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 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
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 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
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 己的见解。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会翻译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首先应注意句中的“牢”、“子” 分别所指代谁,“试”、“艺”又应做 何解释。
学习 理解 赏析
牢:指孔子的学生。 子:指孔子。
试:用,被任用。 艺:技艺。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 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 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 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 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孟子》?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 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 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 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学习 理解 赏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文化。 试结合孔孟之道,谈谈你对儒家文化的 认识。
可联系孔子创立儒家之时,儒家学说 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策进行联系。
学习 理解 赏析
明确:儒家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等波折之后,经董仲舒集阴阳、 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使之成为新入学。 儒家学说才得以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 渐展示自己的魅力。“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学说一直深刻 的影响着华夏民族。近代掀起的新文化运 动,则开始对儒学进行改造。

《论语》与《孟子》 PPT

《论语》与《孟子》 PPT
语言
BOYS
1. 详于言论而略于行动,只记小事而略记大事, 记述片断而不求系统
艺术
孔子---翩翩君子 颜渊---温雅贤良
子路---率直鲁莽 子贡---聪颖善辩
2. 以精粹之言叙事、词约义丰、 含蓄凝练、以言见人
“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刻画出如此之多形象的人物在 文学史上亦属鲜见。”---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
1.君子观
2.“仁” 3.天命鬼神观
君子观
起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 孔子是首先全面地阐释出君子思想 德行 言语
BOYS
分类 《论语 ·先进》篇 ,子曰: “德行 : 颜渊 ,閔 子騫,冉伯牛 ,仲弓 。言语: 宰我, 子贡 。政 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 子夏。 ”
政事
文学
1.1 德行
• 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 遂为《论语》定本。
《论语》文学价值
BOYS
• 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言近旨远,词约意丰 语言形象隽永,是先秦说理文的主要的形态
语言
•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不够成熟。不过,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已经在《论语》中 萌芽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 理文的体制
子曰 : “君子博学于文 , 约之以礼 , 亦可以弗畔矣夫 ! ” 孔子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 , 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 , 以实 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
BOYS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君子理应庄重 、矜持 , 与集体相合 , 客观公正 , 不以言取人 子曰 : “君子 不重 ,则不威 ; 学则不固”, “君子矜而不争 , 群而不党” ,“君子不以言 举人 ,不以人废言” 君子为人要忠 , 子曰 : “ 主忠信 , 徒义 , 崇德也 … … ” 君子讲信用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 • • • •
后《孔孟孔
世 纪
论 语 》
与 《 孟
子 与 孟
子 的 生 平 经
子 的 生 平 经
念子子历历

孔子简介
孔 子
• • •
• •
名“ 人世 ”界 之十 首大
文 化
人被 ”世
人 称 为 “ 圣
有 儒 教春
弟 家 育秋
子 学 家末
三派

千创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朱熹
夫子洞
当年的仲尼出生的山洞

龙生虎养鹰打扇
母亲——颜徵
•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 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 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 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 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 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来源请求],由于婚姻 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约在鲁襄公廿 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颜征在曾私下至 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 仲尼。
★美学思想 •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
“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 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 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 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 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 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 响巨大。
孟子简介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 (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 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 (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 (子路)。
•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 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服劳 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 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 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 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 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 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 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轶事
孔子的性格
•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安贫乐道
•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经济思想 •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
“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 响。 •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 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 地位。 ★教育思想 •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 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 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 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 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与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 共二十篇。
•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 性也发源于此
•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 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 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西汉时 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 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 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 一曝十寒
孔子与孟子
▪ 贵族出身 ▪ 早年经历 ▪ 步入仕途 ▪ 周游列国 ▪ 返回鲁国 ▪ 卒葬泗上
VS
▪ 早年受教 ▪ 游说齐宋 ▪ 奔赴魏国 ▪ 二度奔齐 ▪ 再游宋国 ▪ 去宋赴鲁
孔 丘
孔子 仲尼
公元前 551年— —公元 前479年
春秋 末期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 “五经”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天生神力,可以“力举 城门”,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 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 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出生 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 这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是否 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玄乎。 因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异象, 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这样的新生 儿一般智力都有点问题。然而事实上恐怕 没人敢说孔子是“脑残”
• • • •
《论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
议对答格 事话问言 体体体体
•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 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 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 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 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 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 与孔子并称 “孔孟”
• 尊称为“亚 圣”
孟子
• 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
52岁
大约45岁
奔赴魏国
游说齐宋
早年受教
▪ 二度奔齐
54岁
60岁
▪ 再游宋国
60+岁
▪ 去宋赴鲁
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桃李三千。
颠沛流离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 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 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 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
•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 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 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政治家)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 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 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 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 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 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 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 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 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 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 喝醉过。
•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 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 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 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 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
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思想
• ★政治思想 •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
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 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 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 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 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
其次,君在最后。
• 孟子能成为“亚圣”, 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 诲。孟母一生克勤克 俭,含辛茹苦,抚育 儿子。孟母教子的故 事,如“孟母三迁”、 “断织教子”、“杀猪不 欺子”、“为儿媳训子” 等广为流传。
• 孟母三迁

• 孟子受教

• 断织喻学
典 故
• 杀豚不欺子 • 始作俑者 • 五十步笑百步
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
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
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
道义。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
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
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
• ★直道而行
•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
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 “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 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 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想的光环也
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国 学

孔子与孟子

• ★鲁定公13年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 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 孔子55岁。
•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 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 。因有人 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 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