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万物皆备于我

合集下载

孟子最有名的十句话

孟子最有名的十句话

孟子最有名的十句话孟子最有名的十句话1一、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天下的万事万物,都蕴藏在我的心中。

二、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将天下让与别人容易,为了天下找到贤能之人却是十分困难的。

三、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如果能够得到一定的滋养,没有什么物体是不能够生长的。

如果失去了其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不消亡的。

这句话指明了,一定事物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四、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公孙丑上》上天降下的灾祸尚且可以躲避,但是如果自己造成的罪孽,是不能够逃避的。

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有好的时机,不如有着好的环境。

有着好的环境不如人们能够同心协力。

六、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鼎鼎大名的木匠,教导徒弟时必定用圆规和曲尺,向他学习的人,也必须用规和矩。

意谓要遵循法则。

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形容正大刚直。

别人问:孟先生您擅长什么?孟子回答:。

我善于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我善于养成自己拥有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这“浩然之气”,就是一种由道与义配合起来养成的、在自己日常行为中逐渐积累善行所形成而内存于心中的,以至于能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

孟子表明这“浩然之气”是一种坚持道义、自我养成、存于内心、见于行为的气概和精神状态。

八、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尽心上》成章:古称乐曲终结为一章,这里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

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大的波澜。

太阳月亮有光辉,能透过细微的缝隙照到一切。

九、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加在某个人身上时,必定先要磨炼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困窘他的处境,扰乱他做的事,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

而其义理蕴涵,则更为精微。

本文拟对孟子此章进行一番发掘与诠释,以求彰显其所含之深层义理结构。

这种诠释的工作由于是诠释者与文本的双向交融,其结果自难免会有伽达默尔所云的“成见”,但诠释又必得奠基在古人及其文本心意相通而有共鸣共振之基础上,如此诠释者方能深入其中,得其三味。

由此,诠释又绝非只是“成见”或“增益见”。

如果要从诠释学的角度进行某种定位的话,本文的工作或应属“蕴谓”与“当谓”的层面。

[1]一、孟子关于“万物皆备于我”的认定,可以说在某一个方向上开启了后世儒家一条至关重要的理路。

这在宋明儒学中尤为明显。

程明道、陆象山、杨慈湖、陈白沙、王阳明等不同儒者各自的某些论说,皆与之一脉相承。

孟子的这种论断当然是他个人的,后世各位儒者基于各自不同体验所得出的结论也均是个人的,所谓“个人的”、“体验的”,似乎均显示出某种“主观的”意味,但是,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体验”,既然都指向某种近乎同样的样态,那么这无疑又传递出了关于某种“客观的”东西的消息。

因此,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便不能简单视之而轻轻放过。

既然从这个看似主观的命题中泄露出了某种客观性,那么我们就必须作尽可能源始地追问。

“万物皆备于我矣”显然是对物我关系的一种领会与把握。

但是,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万物是备于我?在“万物皆备于我”的状态下,“万物”是什么意义上的万物?“我”是什么意义上的我?而“备”又是怎样的一种“备”呢?“我”是一个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只要“我”存在着,“我”就得和其它世界内在存在者发生关系。

许多思想家都以不同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说明了人不可能是孤立绝缘的绝对个体,否则就不能是一个现世的存在。

人在世上的生存活动使人和其它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一)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一)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一)《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

而其义理蕴涵,则更为精微。

本文拟对孟子此章进行一番发掘与诠释,以求彰显其所含之深层义理结构。

这种诠释的工作由于是诠释者与文本的双向交融,其结果自难免会有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所云的“成见”(Vorturteil),但诠释又必得奠基在古人及其文本心意相通而有共鸣共振之基础上,如此诠释者方能深入其中,得其三味。

由此,诠释又绝非只是“成见”或“增益见”。

如果要从诠释学的角度进行某种定位的话,本文的工作或应属“蕴谓”与“当谓”的层面。

1]一、孟子关于“万物皆备于我”的认定,可以说在某一个方向上开启了后世儒家一条至关重要的理路。

这在宋明儒学中尤为明显。

程明道、陆象山、杨慈湖、陈白沙、王阳明等不同儒者各自的某些论说,皆与之一脉相承。

2]孟子的这种论断当然是他个人的,后世各位儒者基于各自不同体验所得出的结论也均是个人的,所谓“个人的”、“体验的”,似乎均显示出某种“主观的”意味,但是,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体验”,既然都指向某种近乎同样的样态,那么这无疑又传递出了关于某种“客观的”东西的消息。

因此,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便不能简单视之而轻轻放过。

既然从这个看似主观的命题中泄露出了某种客观性,那么我们就必须作尽可能源始地追问。

“万物皆备于我矣”显然是对物我关系的一种领会与把握。

但是,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万物是备于我?在“万物皆备于我”的状态下,“万物”是什么意义上的万物?“我”是什么意义上的我?而“备”又是怎样的一种“备”呢?“我”是一个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只要“我”存在着,“我”就得和其它世界内在存在者发生关系。

许多思想家都以不同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说明了人不可能是孤立绝缘的绝对个体,否则就不能是一个现世的存在。

原创【经典解读】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原创【经典解读】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原创【经典解读】孟⼦: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诚,乐莫⼤焉。

强恕⽽⾏求
仁莫近焉。

【原⽂】
《孟⼦·尽⼼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诚,乐莫⼤焉。

强恕⽽⾏,求仁莫近焉。

【译⽂】
万物之理本就近在眼前、在内⼼之中。

向内在⽣命求索,道理就会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没有
⽐这个更⼤的快乐了。

以之为起点,努⼒把这个道理推⼰及⼈,仁就在此处。

【解读】
天⼈本就合⼀,只是⼈向外逐物,未曾反躬⾃省,向内关照此合⼀之真实。

天本是诚⽽⽆欺
的、实实在在的,只有⼈动思审虑、谋算作伪。

故真反⾝者,能与天合⼀,享其天爵,安其天
乐,此谓修⾝,此谓明道。

并以此推⼰及⼈,近⽽远之,以合内外,可谓仁矣。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万物皆备于我》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皆备于我【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2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初步了解文中体现的孔子“礼乐治国”思想。

【教学方法】以导读法突出分析的思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的方法;以研讨法与学生平等对话,挖掘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研究精神和协作精神。

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来体会孔子的思想。

(板书题目。

)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就要熟悉课文,我知道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对课文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屏幕,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略。

)(提示:学生在课下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着理解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我在设计习题时整理了“如、方、与、以”4个重要词语,整理了2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归纳了3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这些知识对于充分预习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可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发现规律。

)二、品析研读师:在理解了一些词句的基础上,我们来看课文,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他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孔子的四个弟子都有什么样的志向?(生朗读。

)师:非常好。

我们在诵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人物性格,尽量读出恰当的语气。

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要读出孔子亲切的口吻来。

通过初读我们了解了曾皙的志向与前三个人的志向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前三个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下前三个人的志向?生:子路——有勇知方;冉有——为国足民;公西华——愿为小相。

(师板书。

)师:那么,三子之志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生:三人都愿为国,都愿意做官,愿意参与政事。

师:好,他们的志向与孔子的思想是否有一致的地方?生:都体现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皆备于我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万物皆备于我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田 鼠 与 家 鼠 田 鼠 与 家 鼠 是 好 朋 友 , 家 鼠 应 田 鼠 所 约 , 去 乡 下 赴 宴 。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 受 那 充 满 恐 怖 的 欢 乐 生 活 。
人 们 宁 愿 过 简 单 平 稳 的 生 活 , 也 不 愿 享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通 假 举 要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词 类 活 用 ( 1 ) 端章甫 (名 词 作 动 词 , 穿 着 礼 服 , 戴 着 礼 帽 ... ( 2 ) 鼓 瑟希(名 词 作 动 词 , 弹 奏 . ) ) ) )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 3 ) 则 何 以 哉 (宾 语 前 置 )
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 尔 何 如 (宾 语 前 置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 1 .2 b .7 NO M 2 0 06
论孟子 “ 万物 皆备 于我 "
方 尔加
(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8) 008
[ 摘 要】 本文对孟子 “ 万物 皆备于我” 一 句分 “ 、 “ 我” 万物” 咯 、‘ ’三个要素进行解析。
“ 非静态之“ ,而是在与 “ 我” 我” 万物” 的对应 中不断超越 自身,由无意识的 自在状 态向有
细微, 其当然之理, 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H ㈣ ”
朱熹道出了此言蕴含的境界。 充塞天地之间道德万
物与我 方寸之心 非相抵触 ,非 以外正 内,乃 是我心
【 日期】 20 — 1 0 收稿 05 — 0 2
【 作者简介】方尔加 (9 5一) 15 ,男,北 京人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哲学博士。
方面激活了善 的 自在之 “ ” 我 ,资藉其 向 自为之
“ 我”转化。黑格尔分析纯 “ 有”与纯 “ 无”的关
系时,并没有用 “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 外,都是鬼话” 的形而上学逻辑加以处理。 而
是揭示 出否定性 的 “ ”为 “ 无 有”的发展提供 了生
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孟子虽没明确释 “ 物” 为 “ ,但称 “ 人于此 ,其待 我 以横 逆”为 “ 事” 有 此 物” ,应视其指 “ 物”为 “ 。孟子还说:“ 事” 有大
得 。孟子说:“ 君子深造之 以道,欲其 自得也。自 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 取之 左右 逢其原 ,故君 子欲其 自得之也 。 ‘ ” 取之 左右逢其原”就是 “ 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为入 此境界,需要 “ 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 。下面对
其 “ 造之 以道” 资之深”的主体 、客体 内涵及 深 、“ “ 万物 皆备于我” 的境界进 行解析 。

论“万物皆备于我”

论“万物皆备于我”

作者: 陈宪猷
出版物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7页
主题词: 孟子;性善说;天道;万物;王道
摘要: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是好人,实在人。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不 吾 知 也 (宾 语 前 置 )
没有人了解我。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番 话 , 其 实 体 现 出 理 想 和 现 实 两 个 层 面 的 论 点 。 足 食 和 足 兵 ,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都 是 为 政 者 建 立 民 信 的 首 要 条 件 。 如 在 二 者 之 间 择 一 , 则 必 以“足 食 ”为 重 。 孔 子 十 分 清 楚 , “国 以 民 为 本 , 民 以 食 为
贡 问 政 。 子 曰 : 足 食 、 足 兵 、 民 信 之 矣 。 子 贡 : 必 不 得 已 而 去 , 于 斯 三 者 何 先 ? 曰 : 去 兵 。 子 贡 : 必 不 得 已 而 去 , 于 斯 二 者 何 先 ? 曰 : 去 食 。 自 古 皆 有 死 , 民 无 信 不 立 。 ”孔 子 这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 受 那 充 满 恐 怖 的 欢 乐 生 活 。
人 们 宁 愿 过 简 单 平 稳 的 生 活 , 也 不 愿 享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通 假 举 要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天”, 老 百 姓 在
基 本 需 求 方 面 得 到 了 满 足 , 社 会 才 会 变 得 安
定 及 和 谐 。 至 于 孔 子 后 面 的 答 复 , 是 从 现 实 生 活 提 升 到 理 想 层 次 。 从 理 想 方 面 出 发 , 人 生 的 价 值 , 必 须 以 满 足 道 德 的 要 “信”, 就 是 属 于 道 德 范 畴 之 一 。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你怎么样?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 () 何 伤 乎 (宾 语 前 置 )
课 时 作 业
那有什么妨碍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6 () 加 之 以 师 旅 , 因 之 以 饥 馑 (状 语 后 置 )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求 为 优 先 。 孔 子 言 谈 中 的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第 二 , 对 于 财 富 分 配 必 须 均 衡 。 孔 子 在 《 季 氏 篇 》 开 篇 即 说 道 : “丘 也 闻 有 国 有 家 者 , 不 患 寡 而 患 不 均 , 不 患 贫 而 ”对 于 国 家 和 社 会 而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 (或“用礼让治理国家”)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8 ( ) 万物皆备于我矣(状语后置)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孔 子 的 社 会 理 想 是 什 么 ? 我 们 可 以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了 解 : 第 一 , 人 民 的 基 本 需 求 必 须 得 到 满 足 。 《 颜 渊 篇 》 : “子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4.古 今 异 义 加 之 以 师 旅 .. 泛指军队。 古 义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今 义 : 军 队 编 制 单 位 。 5.文 言 句 式 1 () 善 人 也 , 信 人 也 (判 断 句 )
一切我都具备了。 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孔 子 的 社 会 理 想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万物皆备于我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田 鼠 与 家 鼠 田 鼠 与 家 鼠 是 好 朋 友 , 家 鼠 应 田 鼠 所 约 , 去 乡 下 赴 宴 。
课 时 作 业
担 惊 受 怕 地 享 受 这 些 好 吃 的 东 西 吧 。 可 怜 的 我 还 是 去 啃 那 些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大 麦 和 谷 子 , 平 平 安 安 地 去 过 你 看 不 起 的 普 通 生 活 。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和 谷 子 , 还 有 红 枣 、 干 酪 、 蜂 蜜 、 果 子 。 田 鼠 看 得 目 瞪 口 呆 , 大 为 惊 讶 , 称 赞 不 已 , 并 悲 叹 自 己 的 命 运 。 他 们 正 要 开 始 吃 ,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境界的论述。第 20 章讲,人应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 要恰如其分。第 21 章讲,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 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第 22 章讲,天地万物我都能 够思考、认识.第 23 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的六个阶段。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患 不 安 ; 盖 均 无 贫 , 和 无 寡 , 安 无 倾 。
言 , 财 富 的 分 配 不 均 衡 , 绝 对 是 一 种 大 患 。 为 政 者 不 需 为 了 增 加 人 口 而 征 战 不 休 , 而 是 应 该 依 据 现 有 的 国 力 , 尽 心 去 建
菜 单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词 类 活 用 1 ( ) 端章甫 (名 词 作 动 词 , 穿 着 礼 服 , 戴 着 礼 帽 ... 2 ( ) 鼓 瑟希(名 词 作 动 词 , 弹 奏 . ) ) )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7 ( ) 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孔 子 所 谓 的
“教 之 ”, 是 指 学 习 礼 仪 。 而 其 最 终 的 目 的 , 当 “天 下 归
课 时 作 业
然 是 希 望 每 个 人 都 保 持 自 身 的 品 德 , 进 一 步 达 到 仁 、 世 界 大 同 ”的 理 想 社 会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他 一 边 吃 着 大 麦 与 谷 子 , 一 边 对 田 鼠 说 : 你 这 是 过 着 蚂 蚁 一 般 的 生 活 , 我 那 里 有 很 多 好 东 西 , 去 与 我 一 起 享 受 吧 !
“朋 友 , 你 知 道 ,
”田 鼠 跟 随 家 鼠 来 到 城 里 , 家 鼠 给 田 鼠 看 豆 子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3 ( ) 风 乎 舞 雩 (名 词 作 动 词 , 吹 风 、 乘 凉 . 4 ( ) 曾皙后 (名 词 作 动 词 , 落 在 后 面 . 5 ( ) 赤 也 为 之 礼 者 ; 大 : 大 赞 礼 者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小 ,孰能为之大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 小 : 小 赞 . . )
有 人 打 开 了 门 , 胆 小 的 家 鼠 一 听 声 响 , 害 怕 得 赶 紧 钻 进 了 鼠 洞 。 当 家 鼠 再 想 拿 干 酪 时 , 有 人 又 进 屋 里 拿 什 么 东 西 。 他 一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见 到 有 人 , 立 刻 又 钻 回 了 洞 里 。 这 时 , 田 鼠 也 顾 不 上 饥 饿 , 战 战 惊 惊 地 对 家 鼠 说 : “朋 友 , 再 见 吧 ! 你 自 己 尽 情 地 去 吃 ,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