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孟子》对比阅读
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

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论语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3篇)我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很多收获,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和梳理。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1.信,这里指小信。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2.①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肯定了管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表现了孔子评价人物的灵活性。
①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如果“中行”之士不可求,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但一定要和积极向上的狂放之人或不肯做坏事的狷介之人结交。
说明孔子在人际交往上既有变通又有原则性。
所以,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是“圣之时者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谅:小信。
(2)本句意为:那就一定结交狂放之人和孤傲自守之人吧。
狷: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材料一中,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材料二中,孔子表达了在找不到中道之士结交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狂放之人和狷介之人”结交,因为他们积极向上,不做坏事。
(文言文小阅读节选)《孟子》《论语 颜渊》

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翻译,笔记本上完成字词句式翻译整理参考译文:燕国背叛齐国。
齐王说: “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 “大王不必犯愁。
大王自己觉得和周公相比,谁更仁德明智呢?”齐王说: “啊!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般人叛乱。
(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
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 )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
”陈贾说: “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 “(周公)不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 ,(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
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
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
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孟子·离娄上》)盂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
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要赶紧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去寻求。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田来罢了。
”(《孟子·告子上》盂子说:“五谷是庄稼中最好的品种,如果不能成熟,反而不及秭米和稗子。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填空.

《〈论语X孟子〉选读》名句填空班级姓名从孔钙孟子—1,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一=嗣〉2,子曰:“老者安之.怀之。
"一《岫3,子曰:"十室叫・,......「...........「不如丘之好学也。
”一《论语》4.,于我如浮云。
一(论语>5.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一《论语〉6,孟子日:“鱼逾2地』1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章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一《孟子〉7.仁者不忧,二匚,勇者不虬——《论语)二、人的,,•,“,•“,•,“,•“,•,“,•“,•,“,•“,•,“,•“,•,“,•“,•,“,•一8.子日:“人之生曲云9.子曰:“乡IB,10.子曰:“性相近也,11.住者不可谏,12.举直错诸枉,g-n?-Da——□□□□□o=^一《论语》'。
”——《论语》《孟子》口口口口口门Lrr一------人皆有之・13.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L一一一一一二子》三、仁者爱人:................=14.子曰:“志士仁人,二•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口,口;知者乐,仁者寿。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匚也当(瞥语,5=16.子曰:“人而无AL□□□□□=a-——《论语》17.子日:“君子喻于义,口口□□□”——(论语〉18.子曰:“君子和而不帏=玲:于日:“君子病无能篇,□□□□□论语论语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o——《论语〉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22.子日:“己欲立而立人,□□□□□□□□,无耻矣。
”——《孟子〉o”——《岫23.孟子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口口口□□仁民仁民而爱物。
叩叫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孟子〉而24,子曰:“仁者安仁,□□□□□《论语》t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丙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①介: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
《论语》和《孟子》

从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 《论语》的写作技巧是很高明 的。
(不 的已 但 跟 篇成 题经 是 弟 名意 目向 三 子 《 )思 有专 言 共 孟 是。 进论 两 同 子 名“ 步体 语 编 》 词学 ,过 式 集 一 ,而 《渡 的 的 共 说” 论。 独 , 是 明第 语这 白 虽 七 有一 》七 越 然 篇 进, 的篇 来 它 。 步“ 题的 越 还 它 。学 目题 少 是 是 而 根目 , 语 儒 ” 本是 而 录 家 根 不独 对 体 的 本 懂立 话 , 第 不 ,的 越 跟 二 是 词来《位 个 语越论大 词 ,长语师 , 比,》孟 《 《有差子 孟 论一不 子 语些多 》 》 ,
孔子的志趣
《论语》里还有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孔子跟某些人之间的复 杂关系,那就不是对话了,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 像《先进》篇记录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 子围坐,这篇文章很长,可能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篇, 这篇文章涉及到孔子和学生们随便聊天的一个场景,截取一个 真实的生活横断面,既记言谈,又传神情,还表达了师生间平 等和谐的气氛,还点染出人物的不同风貌,把孔子的雍容平和, 子路的心直口快, 冉有,公西华的谦和逊让,曾皙的卓然不群,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里最感兴趣是曾皙。当孔子问到其他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别 人说完了,就问了他的想法,他正在弹琴,鼓瑟,满不在乎。 (孔子)就问他:曾点,你怎么样啊? 曾点就慢慢地把乐器放下来,回答说:我跟他们三个都不一样。 孔子说:没有关系嘛,亦各言其志也。曾皙就说了:我的志向 是什么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先进】 我很赞成你的理想啊。这段文章用几句话就画出了一幅色泽鲜 艳的春游图,连孔子也叹赏。这个不是做官,而是从事教育, 和学生在一起春游,孔子的理想也是做一个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于“丧”的问题,孔子是主张“薄葬” 的,他曾经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而孟子则主张“厚 葬”。
பைடு நூலகம்
交友之道
• 关于交友,孔子提出要有益于修身进德, 他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 孟子交友主张“友也者,友其德也”,其 标准是“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
《论语》与《孟子》阅读比较 题解读
西山学校 高三
君臣关系
• 关于君臣关系,孔子认为,国君要像个 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具 体地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君臣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国君是否 “使臣以礼”。
•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臣关系的 好坏取决于国君。
“孝”的思想
• 儒家“孝”的思想中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养”的问题;二是“丧”的问题。 关于“养”的问题,孔子认为子女仅仅做 到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不够的, 更应该在精神方面表现出对父母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