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中国古代的著名的儒学家除了孔子还有一名孟子,你们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吗?下面是的我精心整理的“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孟子个人生平简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生平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成为儒家学派的基石。
本文将对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生平事迹孟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东部),流传下来的记载有限,但他的学识卓越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据记载,孟子年轻时广泛游历各国,积极寻求各种思想理论的真理,并与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的远见和学术贡献在当时很受尊重。
二、孟子的思想观点1.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良善品质。
他坚信,只要人们遵循道义,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即相信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上天所赐予的责任和使命。
他提倡人们要正视自己所在的社会角色,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大义。
3. 仁义道德:孟子强调人们应该按照仁义道德行事,以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他认为仁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观。
4. 君子修养:孟子强调君子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并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成为善良和正直的人。
5. 民主思想:孟子提倡民主思想,主张君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顺应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和谐统治。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伦理和社会体系等各个领域。
他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代儒家学者和其他思想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的教育观念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培养并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人性,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他提出“百孔九窍”的理论,强调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品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生平介绍与讲解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恶,强调礼制和法度的 必要性。与孟子不同,荀子更注重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孟子则强调内在的道 德修养。
与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比较
孟子与墨家的比较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厚葬和繁琐的礼仪。孟子则强调仁爱和义理,认为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亲情和道义为基础,而非墨家所提倡的无差别、无差别的爱。
3
知言养气
孟子认为言论和气节是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通过培养正确的言论和气节来提升个人 品质。
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家学者
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2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
孟子生平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伦理思想 •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 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早年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一生 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并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力和特长。
循序渐进
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先从基础开始,逐步 提高,使学生能够逐步掌 握知识和技能。
启发诱导
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 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道德品质
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生平故事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名人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关于孟子的7个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简短20字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一、引言孟子,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二、孟子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背景孟子生于鲁国(现山东省南部)一个贫苦农家,家境贫寒,但世代都是儒者。
2. 学习经历他早年即执意求学,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在孟子少年时代,孟子家境贫寒,也认真学习,致力于修养和学问。
3. 游说列国孟子年轻时受尽家庭贫困之苦,深感社会不公,因此外出游说列国,劝诫各国君王以仁治国,恢复封建礼教,废除暴政,安抚百姓。
4. 学术成就孟子博学多才,精通史、诗、仪、乐、道、德等方面的学问,一生坚持“非礼不动”的观点,对推动儒家思想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孟子的小故事 1. 杏林先生孟子年轻时,曾拜访杏林先生莊周,向他请教学问,在莊周的影响下,孟子开始接触道家思想,并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受到很大影响。
2. 断桥孟子曾路过齐国的断桥,发现桥上有人在修补桥缝,孟子为之叹息,比喻国家君臣关系,称赞齐景公的政治。
3. 棋友论道孟子曾对弈,不图挑战对手,而是寻求对弈的意义,并将人生意义与下棋对弈相提并论,深刻道出人生哲理。
四、个人观点和深入理解我个人深刻认识到,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他的生平和小故事中,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成就和故事都深刻地启发了我,让我对待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孟子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的了解,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古代儒家思想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生平和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道理。
在知识的格式上,以上内容将会被详细展开,以全面而且有深度地揭示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 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 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 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 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 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 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 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 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 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
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 仁都会消失的)。
孟子的青少年时代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 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成年时代与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 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 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 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 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 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 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 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 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 的。”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 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 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 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 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 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 的人)。
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 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 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 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 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 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 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 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 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 《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 不如没有《尚书》。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 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 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 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
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 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 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 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 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 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 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 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 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 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
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 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 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 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 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 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 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 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 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 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 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 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 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 “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 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 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 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 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 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 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 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 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
孟 子 生 平 简 介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 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 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 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 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 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 志成材。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 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 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 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 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 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 在眼前却瞧不见。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 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 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 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 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 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 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 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 “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 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 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 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 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 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 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 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 们不吝赐教。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 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 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 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 太小),行不行?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 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 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 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 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 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