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 ——以《卫风 氓》为例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以《卫风氓》为例刘垚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就有大量的爱情诗篇,在这些爱情诗篇里有很多爱而不得的弃妇形象,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这些负心汉大多性情暴虐、始乱终弃、见异思迁、违背诺言、忘恩负义,本文将以《卫风 氓》为例,对《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经》中,描写男子和女子爱情故事的篇目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或失恋的情诗。
第二类是描写男女婚嫁的婚嫁诗,婚嫁诗中包括结婚和生小孩的内容。
第三类,描写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离所带来的诗歌,其中描写男女因婚姻破裂而带来的诗歌最为典型,这就是弃妇诗歌。
后代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小说主要形式就是以《诗经》为开端的,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本文将以《氓》为例,对负心汉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1 弃妇诗出现的社会背景《诗经》中,专家们判断“弃妇诗或者含有弃妇意向的作品大约有11首:《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些弃妇诗大多采用叙述和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女子被抛弃的现实和心境,弃妇的频繁出现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婚姻制度缘故。
1.1 生产力迅速发展《诗经》收入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相比,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而女性的活动范围慢慢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时已由社会主导降成社会从属,并逐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
1.2 阶级社会出现西周时奴隶制的全胜时期,统治阶级建立起完整的官僚、宗法、分封制度来加强对奴隶阶级的压迫,阶级社会的出现也是弃妇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经《氓》的赏析

诗经《氓》的赏析导读:《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卫风·氓》赏析

《卫风·氓》赏析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位劳动妇⼥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个虚情假意的男⼦的欺骗,最后竟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辞严地控诉了男⼦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抗议。
全诗共六章,运⽤了回忆倒叙的⼿法。
第⼀章追叙“氓”向她求婚的情形。
韩峥嵘的《诗经译注》(吉林⽂史出版社1995年版)认为“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
笔者认为不妥。
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将其译为“忠厚的样⼦”,甚当。
这样才能与后⽂的.“⾄于暴矣”形成对照,把“氓”前后判若两⼈的虚情假意揭⽰出来;才能将这位⼥⼦的善良性格勾勒出来,以⾄于被“氓”欺骗,全诗⼀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这位⼥⼦对“氓”⼀⽚真情,⼀直相送到“顿丘”很远的地⽅,并表明了⾃⼰的⼼迹,“匪我愆期,⼦⽆良媒。
将⼦⽆怒,秋以为期”,我认为,后两句不是表现的⼥⼦的软弱忍让,⽽是表现的⼥⼦的温柔娴良。
这样,全诗第⼀章这位⼥⼦善良温柔的形象已浮出⽔⾯。
第⼆章叙写她怀着⼀⽚痴情与“氓”结婚的经过。
“复关”,“氓”居住的地⽅。
这⾥是借代,以“复关”代“ 氓”。
这⼀章主要运⽤了对⽐的⼿法。
此时的⼥主⼈公已轻信了“氓”的誓⾔,已完全坠⼊爱河⽽不能⾃拔,见不到⼼上⼈,“泣涕涟涟”;见到⼼上⼈,“载笑载⾔”。
同时与后⽂“氓”的“⼆三其德”形成了⽐照。
对誓⾔的轻信,对卦象的轻信,使“氓”最后如愿以偿,也⼀步步将她推⼊了悲剧的深渊。
第三章写她悔恨⾃陷情⽹。
⼀开始⽤了“⽐”,拿“桑之沃若”,来⽐⾃⼰的年轻美貌。
再⽤“斑鸠⾷桑葚”⽐⾃⼰沉溺于爱情之后不堪设想的后果。
据说斑鸠⾷桑葚过多会昏醉。
此时,这位⼥⼦已开始觉醒。
接着,以此起兴,引起所咏之词,通过⼥主⼈公的内⼼独⽩,运⽤对⽐⼿法,暗⽰了悲剧的必然结局。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逝。
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的抛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勤劳能干,淳朴善良,任劳任怨,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刚烈,坚强。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先是一位纯洁多情的少女,再到吃苦耐劳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
她的性格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第 1 页共1 页。
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

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导读:《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第一章:氓:据马瑞臣《一毛一诗传笺通释》观点,此为古时候女子对男人的称谓。
古时女子对男人相识之初称氓,约与婚姻称子,婚嫁之后称士。
此处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chī):犹言笑嘻嘻,即忠厚老实的样子。
抱布贸丝:布是成品,丝是原料,用成品交换原料。
贸,交换。
匪: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结婚的事)。
即,就。
送子涉淇: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
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东北淇门镇入黄河。
东汉后改道,为卫河支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
在淇水南。
在今河南浚县西,淇水南岸。
愆(qiān)期:失期,约期而失信。
愆,过。
将(qiānɡ):愿、请。
无:同“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期,婚期。
这是写男一女约定婚期。
第二章:乘:登上。
垝(ɡuǐ)垣(yuán):倒塌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
此处用以代指其人。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止貌。
《诗经·卫风·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 关键词 】 《 诗经 ・ 卫风 ・ 氓 》;弃妇
《 诗 经 》作 为我 国最 早 的诗歌 总 集 ,广泛 反映 了公 元 前十一 世纪 西 周初年 至 公元 前六 世纪 春秋 中 期的 五百年 的 古代 生活 ,具 有写 实精 神。 《 诗经 》 所 反映的 社会生活 内容十分 丰富 ,不仅 有政治经 济 .祭祀 典礼 ,君王 贵族 ,还有 狩猎耕耘 ,采摘渔 牧等 日常 生活的记 载。在 《 国 风 》中最集 中 的是关 于恋 爱 、婚 姻的 诗 。其 中有君 子淑 女所 吟 唱的 : “ 关 关雎鸠 , 在 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 逑 ”。也 有表现 初恋思慕 , 幽 期密会 的 : “ 静女 其姝 ,俟 我于城隅 。爱而不 见 ,搔首踟 蹰。静女 其 娈 ,贻我彤 管。彤 管有 炜 ,说怿 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 为 美 ,美人之贻 。” 细腻传神 的表现 了当 时青年男女面对 “ 爱情 ”这一永 恒话 题的心 理活动 。而 我们今 天要分析 的 《 卫风 - 氓 》却 是表现弃妇 的 首诗 。有 人认为这 首诗是我 国文学 史上最早最 好的一首 弃妇诗 这 首 诗以 “ 我 ”的口吻叙 述了这场 婚姻悲剧 。诗中 的女主人公 以无比沉痛 的 口气 ,回忆 了恋爱 生活的甜蜜 ,以及 婚后 被丈夫 虐待和遗 弃的痛苦 , 读 之 感人心 弦 ,催人 泪下 。然而 自汉代 以来 ,学者 多以此诗 为 “ 刺淫 奔” 之 作 ,宋 朱熹甚至说 : “ 此 淫妇为人 所弃 ,而 自叙其事 以道其悔恨 之意 也。 ”并 进一 步引 申说 : “ 士君 子立 身一 败 ,而 万事 瓦裂 者 ,何 以异 此( 7可不 戒哉 !” (《 诗集 传 》)这 是从封建礼 教出发 ,要求妇女 以至 读 书人树 立封建 的节烈观 ,今天固不 足取 。还 是清人方 玉润比较公 正 , 他在 《 诗经 原始 》中说此诗 “ 为弃妇 而作也 ” ,并以之与 《 古诗 为焦仲 卿妻作 》 ( 即《 孔 雀东南 飞 》)相 比 ,认为 “ 此女始终 总为情误 ” ,此 说可 谓切 中肯 綮 。下 面我们 就 结合 这首诗 浅 显分 析一 下诗 中 的弃 妇形
浅析《氓》

浅析《卫风·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受到的评价历来都很高。
风,又称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部分之一。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众所周知,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的婚恋题材作品是极富情采的篇章,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真正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同时,诗歌涉及到婚恋之中的各种情感,相思与欢娱,离别与怅恨,波折与苦痛,应有尽有,对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描摹得真挚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命运的不幸和性格的刚强。
一、《氓》的主旨及表现方法(一)《氓》的思想主旨《毛诗序》:“《氓》,刺时也。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
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诲。
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泆也。
”《齐说》:“弃妇自悔恨之辞。
”《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女始终为情误,固非私奔失节者比,特其一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至不终,徒为世笑。
士之无识而失身以事人者何以异?是故可以为戒也。
”《氓》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不断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是一位女子通过回忆讲述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求婚的情景。
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痴情眷恋以及结婚的欢乐。
第三章笔锋一转,以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以免被醉倒为比,劝说年青女子不要过分耽溺于情爱之中,男子耽于情爱,可以自我解脱,而女子沉陷其中就难以自拔,会造成深深的痛苦。
四、五两章回顾了婚后生活,她艰辛操劳,累死累活,但换来的却是男子性情的反复无常,态度的前后不一,甚至虐待施暴,以至于休弃。
凶顽不仁的男子。
诗的最后一章,她又回忆起男子“及尔偕老”信誓旦旦的表白,言犹在耳情已失,男子的“二三其德”令人痛心。
简析《诗经·卫风·氓》中氓的形象

《新华字典》解为 (1)无知 ,痴愚; (2)古,同 “嗤 ”, 《婴宁》一文 ,有一段 内容描写婴宁的性格,其 中用到 “嗤
讥笑。 (3)古 同 “媸”,丑陋。对于 “蚩蚩 ”, 《毛诗》 嗤”一词: “媪又唤日: ‘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
注: “蚩蚩者,敦厚之貌。”朱熹 《诗集注》: “蚩蚩,无 笑不 己。”这里的 “嗤嗤 ”是天真 的、没有心蒂的 内心世界
《氓》是 《诗经 ·卫风》中的一首弃妇诗。对氓这一人 的事,其 实也是两个家庭的事。那么,古代社会男女婚姻讲
物形 象 进 行 分析 之 时 ,笔 者 对 “蚩 蚩 ”这 一表 现 氓 主 要性 格 究的是 “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可是 氓一个人假借贸丝来
的 词 语 颇 有 感 触 。 原 文 是 “氓 之 蚩 蚩 ,抱 布 贸 丝 。 匪来 贸 求婚,没有 “父母之命 ”,更没有 “媒妁之言”,而是 自由
丝 ”一句可知,氓是一个商人 ,一个生意人 ,这样 的人多数 商人行商的 目的就是积累财富,他怎么会看重 女子那一点点
是有心计 的,否则他如何 做生意 ?从 “匪来 贸丝 ,来即我 的嫁妆?且往后看下文 ,当女子嫁过去后 “三岁食贫”,而
谋 ”就 证 明了这 一 点 。 贸 丝只 是 一个 借 口, 而真 正的 目的 是 且 “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长年累月辛苦操劳,却一
简析 诗经 ● 卫风 ● 氓 中氓的形象
o顾 素 芝
摘 要:《诗经 中以人物的名字做题 目的并不多见 ,而 《卫风 ·氓 》(氓是 弃妇的丈夫 )就是这不多见 中的作 品。 在这部作品 中氓 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 生,他在婚前和婚后 的不一,婚前的信誓旦旦 ,婚后的施以 ‘‘暴矣”,vx_t.最 后的抛 弃,从文 中的 “蚩蚩”都可以体会 出来。抓住这个关键词 ,就能轻 易地理解全文及人物 的性格。 关键 词 :《卫 风 ·氓 氓 蚩 蚩 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关键词】《诗经》;《氓》;女子;本性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诗经》中优秀的弃妇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妻由相爱到分离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结局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同时她的觉悟也让我们感到敬佩。
男主人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齿,因为他的奸诈与无情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么精心刻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征呢?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
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
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
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
(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
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
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
《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
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
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
”,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
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
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
蚩与嗤同。
”从这些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看得出来,男子是戴着笑嘻嘻的面具的。
另外,从文章中的一些诗句也可以看出男子戴着笑嘻嘻的面具。
比如说,女子回忆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的场景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来看的时候,这种说法比较切合文意。
毕竟奸诈的面庞即使隐藏得再好也是会露出破绽的。
而男子就露出
了不少破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一句就表明男子并不憨厚,他以布交换丝的名义来和女子悄悄地商量婚事。
在先秦原本就是要媒婆去和女子的家人商量的,可是他自己去和不能做主的女子商量了,就显得他有心计。
就在他们的婚事遇挫的时候,女子跟他说明了原因在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的时候,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安慰女子,然后找一个好的媒婆或者提高自己向女子的家长证明自己可以给女子幸福。
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女子发怒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男朋友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
这里就为他们婚姻的悲剧结尾和女子婚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女子自从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明显了。
二、女主人公
文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大家同情的,但是她最后的
觉悟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值得我们反思爱情观。
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
大体上,她的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年少的她和伙伴们、和氓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她是纯真的,没有意识到世间的险恶,对氓是绝对信任和喜爱的。
她深深地坠入了情网之中、沉溺于爱情(从她的追悔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沉溺于和氓的爱情中)。
就在氓为他们的婚事无理发怒时,她未经父母同意就马上答应氓要在秋天里嫁给他。
氓离开她回家的时候,她竟然痴痴的陪着氓渡过了淇水一直把氓送到了离自己家很遥远的顿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当她因为思念而登上那倒塌的土墙希望远远的看一眼氓的时候,要是没有看见氓的时候,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要是看见了氓的话就马上开心起来了(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已经沉溺在了自以为幸福的爱情中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
(2)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她嫁给氓之后,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女子命运变得悲苦起来(前面已经阐述过了)。
面对悲苦的命运和无情的丈夫,她深深地
后悔了。
后悔自己当初一味的沉溺于爱情,后悔自己看错了人。
她静静地想着以前的种种,后悔不已,暗自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子的行为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曾经和氓白头到老的愿望如今让她感到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自己落难了,可是兄弟们不理解自己,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安慰她一下,反而讥笑起自己来了,所有的悲苦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此时的她看清了曾经深爱着的氓的丑陋面孔,对氓产生了厌恶,也对自己曾经天真的行为感到悔恨,还为自己悲苦的命运伤心不已。
(3)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氓的狠毒与背叛已经彻底地伤透了她,他们感情破裂的口子太大了,再也弥补不了了。
她不再暗自悲叹自己婚后的辛苦,而是大彻大悟了。
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然很短,但是也表明了女子要摆脱氓,摆脱悲苦命运的决心。
女子是善良的、默默奉献隐忍的,她真诚的告诫其他女子不要像自己那样沉溺于爱情,不要太依恋男子了。
同时,“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不如男子,社会基础也是她悲苦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的男权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此时的她在沉默中爆发了,不管以后的命运如何,都要先离开无情无义的氓,她再次做了命运的主人。
三、女主人公的兄弟
文中,兄弟的行为让读者感到心寒。
虽然女子年少时因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没有经过父母兄弟的允许就私自许诺嫁给了氓,使得家族蒙羞。
但是血浓于水,女子私奔出嫁后,兄弟应该关心一下女子的处境,可是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女子艰难的处境,还讥笑女子。
这样的兄弟实在是冷血无情、毫无人性、愚笨可恨。
《氓》以女子的口吻描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①《诗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现代汉语大字典》.(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