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分工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国富论》
3、分工产生的原因: 分工是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
斯密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 倾向导致分工。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 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国富论》
评价: 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 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 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即所有制)的变化, 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亚当· 斯密(英国)
一、分工理论
1、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 斯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看做是增加国民财富 的一个重要途径,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靠分工。
在《国富论》中,斯密将劳动分工的概念运用到 一个扣针工场中:“扣针制造业是极其微小的了, 但它的分工往往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劳动者, 如果对于这种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道 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中的机械,那么即使竭尽全力 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 当然是绝对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 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 职业分成其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 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 截……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
---《国富论》
评价: 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科学认识到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但未认识到没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商品价值的决定 说法一: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 实际 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说法二: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 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 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

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

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1.引言1.1 概述亚当斯密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其中包括他的两个社会定律。

这篇文章将重点讨论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亚当斯密的第一个社会定律是"自利动机",即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福祉。

他认为,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市场会自发地调节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这种自发的调节机制被称为"市场自由主义",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关键。

亚当斯密的第二个社会定律是"分工",他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他观察到,当每个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将自己的产出交换给其他人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将得以提高。

分工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合作,还是国家之间实现国际贸易的基础。

亚当斯密的这一定律奠定了现代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利动机"和"分工"的观念不仅仅适用于经济活动,也可以解释社会关系和制度的运作。

这些定律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和应用亚当斯密的社会定律对我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以探讨亚当斯密的两个社会定律。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亚当斯密及其社会定律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亚当斯密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社会定律。

在第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亚当斯密的第一个社会定律,并提供相关的实例和研究结果来支持其观点。

亚当斯密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

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

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

《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其他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

亚当斯密简介及经历

亚当斯密简介及经历

亚当斯密简介及经历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

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国富论》主要理论分工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

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

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

(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

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

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貌赵永安目前本人已经研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的内容,斯密开篇第一章就是研究分工,我从研读中得知斯密对分工之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讲分工之论是斯密整部著作的基石,斯密在论分工中论证和阐明了众多观点,本人经过认真的注解已将这些观点提炼出来,(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注解,价值中国网站)其实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和认识也不是本人今天发现的,因为研究斯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早就有专家学者做出了方方面面的总结,甚至提炼和发现了斯密定理。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是斯密研究各项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当今经济学界、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实践者们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据本人不完全归纳得知在以分工理论为研究主要方向的有:1.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然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应。

同时,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

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

马克思分析了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协作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

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是如何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工人终生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从而成为“局部工人”,他花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和劳动强度;分工使局部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方法的完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

而协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则来源于: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心理与振奋精神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群、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群而节约费用。

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

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

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亚当·斯密那可是经济学界的大拿呢!他的研究方法可有趣啦。

亚当·斯密特别擅长观察。

就像个好奇的小侦探一样,他到处看周围的世界。

他观察那些小作坊里的工匠干活,看他们怎么分工合作的。

比如说,做一个小物件,这个工人负责这部分,那个工人负责那部分,大家各司其职,效率就特别高。

他就从这种日常的小场景里发现了大道理,这就是他著名的分工理论的来源呀。

他没有坐在屋子里瞎想,而是真真切切地去看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观察特别接地气。

他还特别爱用归纳法。

啥叫归纳法呢?就是把好多好多小的事情或者现象归拢到一块儿,然后总结出一个普遍的规律。

就像他看到很多的商业活动,商人在市场里买进卖出,不同地方的物价有高有低。

他就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商业现象归纳起来,然后得出关于市场运行的一些规律。

这就好像我们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珠子,然后把它们串成一条漂亮的项链一样。

而且呀,亚当·斯密在研究的时候,还带着一种对人的同情和理解呢。

他不是把人当成那种只会赚钱的机器,而是看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情感和需求。

比如说,他知道人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这种愿望推动着人们去劳动、去交换。

他这种研究方法就很有人情味,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只讲数字和理论。

他的研究也不是孤立的。

他会把经济现象和社会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

经济可不是独立存在的呀,它和社会的道德、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他研究经济的时候,会考虑到社会的大环境,考虑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对经济的影响。

这就使得他的理论不是那种飘在天上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就像是一个多面手,从观察日常到归纳总结,从理解人的情感需求到联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这些方法让他得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经济学理论,到现在都还在指导着我们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

在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分工理 论居于“首要的地位”。分工既是《国富 论》的逻辑起点,又是贯穿全书的主轴和 枢纽。他吸收他的老师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分工理论,包括分工的 分类、形成原因及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作 用。
2016/6/18
一、分工的种类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对不同种类的 工作做了粗略的划分,分工主要有工厂手 工业内部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 1、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处于分工的低级 层次,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以此模型建立。
2、分工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


3、分工的制约因素:人口的数量和密度、生产部 门性质的制约、市场范围的限制。
2016/6/18
三、分工的作用


1、提高劳动技能; 2、节约劳动时间; 3、促进机械发明; 4、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6/18
四、分工劳动形成价值

亚当斯密认为,在非交换的社会里,耗费 在商品中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即耗费 劳动决定价值。但是到了交换经济的时代, 交换中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 价值,即购买劳动决定价值。此外工资、 利润和地租共同构成商品的价值,即收入 决定价值。(价值源泉上的观点不唯一)
2016/6/18


2、社会分工:社会一般业务的分工,是较 高层次的分工,它包括生产专业的分工、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分工三种。 3、国际分工:是工厂手工业分工在国际范 围的扩大,是最高层次的分工形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6/6/18
二、分工的起因、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1、分工的起因: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动机在于人 的自利之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来追求私人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