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一)-讲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斯是陋室________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期中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

古诗文第一讲课文初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1今当涂2掌事,不可不学!”蒙辞3以军中多务4。
权曰:“孤5岂欲卿治经6为博士7邪8!但9当涉猎10,见往事11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12鲁肃过13寻阳14,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15才略16,非复17吴下18阿蒙19!”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0刮目相待21,大兄22何见事23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Yé):语气词,同“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4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18吴下:泛指吴地。
19阿蒙:吕蒙的小名。
20更:另,另外。
21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22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23见事:知晓事情。
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斯是陋室________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1 -
文言文阅读(一)
开篇语
文言文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
今。有“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这样一个个耳熟能详、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更有《滕王阁序》《兰亭
序》《梦溪笔谈》《水经注》等千古名篇。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博大精妙呢?学好文
言文,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自己亲近文本,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吸取前人的智慧。
学习方法
一、 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
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二、 积累
常用词语、常见语法现象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例如:吾欲之南海:
《古代汉语词典》在学习中将碰到的和“吾”释义为第一人称“我”的词进行一个归类。
例如:“余年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另外,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也涉及一些语法知识,需要我们同学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的好习惯会使我们驾轻就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
直译: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
意译: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
方法:留、译、增、删、调
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2 -
——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呢?
——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例句:影布石上
——影子映石头上。
——(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课文范例
猜一猜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一位“高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
和高超的智慧,被孔子赞为“君子”,被诸侯奉为“圣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4、领略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热爱祖国的品格和机智善变的才能。
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
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 何坐?曰,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
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文学常识:
晏婴及《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仲平,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3 -
成的。全书共8卷,215章。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
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
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就(再)问:
‘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
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
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
什么呢?是水土不相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
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探究
(1)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宴席上,楚王极富侮辱性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是把矛头指向晏子,还是齐国?
——“齐人固善盗乎”;齐国。
(3)那么晏子反击楚王的目的是?
——维护国家尊严。
(4)明知楚王栽赃陷害,又不能立时澄清事实,晏子是如何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而又不失礼节的?
——晏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陈述原因是“水土异也”,
顺理成章地推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5)从晏子的言辞反击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说理要找准切入点,使对方接受并被自己的思路牵制;
2.面对突发情况要从容、镇定;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4 -
3.说服别人时态度要平和、言辞要委婉,不卑不亢;
4.平日里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以理服人。
(6)综合思考:文中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了解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止。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重要的辅助手段。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
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
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一时间,迫于楚国的压力,诸侯国纷纷到楚国称臣朝贡。此时齐桓公去
世已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
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其次,分析人物——要回到文章中去“咬文嚼字”。
正面:应对楚王的举止、言谈:
在举止上,避席对曰
在语气上,用揣度、疑问的形式
在用语上,用“婴闻之”留有余地
在方法上,用类比推理
“橘生淮南则为橘……使民善盗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源于水土不同、环境不同,从而推理“人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的结论。晏子以事物两相类比辩得水到渠成,足见其智慧。同时“民生于齐不盗”是对齐国人的褒奖,是
对齐国的赞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入楚则盗”则是对楚王君臣的有力反击。
侧面:
(1)“笑”:有楚王的自嘲、有尴尬、有懊恼,也有对晏子的深深折服。
(2)一“熙”一“病”,把“侮辱”轻描淡写为开玩笑,是掩饰、是无奈,同时晏子的高大形象从楚王
的感慨中折射出来。
小结:
晏子以国家尊严为重,对楚王君臣的肆意侮辱,体现了一位使者的外交风范和爱国情怀以及他不卑不
亢的气节。对答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充分表现了他出众的辩才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真可谓:晏子使楚,
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晏子是一位庄重有礼、机智善辩,能捍卫国家尊严的外交家。
课后作业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5 -
晏子使楚①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②,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③。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
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④,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⑤,张袂成阴⑥,挥汗成雨,比肩
继踵而在⑦,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⑧,
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②短:矮小。
③延:邀请。
④傧者:指古代宫廷中 接待宾客的官员。更:更换。
⑤临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省境。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⑥袂:读mèi,袖子。
⑦踵:脚后跟。
⑧其贤者使使贤王:即“使其贤者使贤王”。第一个使作介词,第二个使作动词,出使。下句句式同。
思考:
楚国君臣是怎样一再刁难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备注:此讲无课后练习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