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仿真,加深对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理解;

通过仿真,掌握蜂窝网中频率复用、同频干扰等基本概念,加深对载波干扰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无线信道的衰落

无线信道的衰落通常分为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是由移动通信信道路径上的固定障碍物(建筑物、山丘、树林等)的阴影引起的,衰减特性一般服从d?n律,其中n称为路径损耗指数,平均信号衰落和关于平均衰落的变化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大尺度衰落主要影响到无线区的覆盖区域。

小尺度衰落由移动台运动和地点的变化而产生,主要特征是多径。多径产生时间扩散,引起符号间码间干扰;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引起信号随机调频。多径衰落严重影响信号传输质量,并且不可避免,只能采用抗衰落技术减少其影响。

1)阴影衰落

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因此接收功率也不同,这样就会观察到衰落现象。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衰落也叫“阴影效应”或“阴影衰落”。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移动台被建筑物所遮挡,它收到的信号是各种绕射,反射,散射波的合成。所以,在距基站距离相同的地方,由于阴影效应的不同,它们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可能相差很大,理论和测试表明,阴影衰落一般表示为电波传播距离r的m次幂与表示阴影损耗的正态对数分量的乘积。移动用户和基站

间距离为r时,传播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可以表示为

l r,ξ=r m×10ξ10

式中,ξ是由于阴影产生的对数损耗(单位为dB),ξ~N(0,σ)。当用dB表示时,上式变为

10lg l r,ξ=10m lg r+ξ

式中m称为路径损耗指数,实验数据表明m=4,σ=8 dB是合理的。

2)传播路径损耗

传播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之间的dB 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地采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平均路径损耗表示式为:

L p d dB=L p d0+10n lg(d d0 )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P r d dBm=P t?L p d0?10n lg(d d0 )

其中,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横杠表示给定值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n值取决于特定的传播环境。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常见的电波传播模型有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CCIR模型、LEE模型以及COST-231 Walfisch-Ikegami(COST-231 WI)模型。

Hata模型是广泛使用的一种中值路径损耗预测的传播模型,适用于宏蜂窝(小区半径大于1km)的路径损耗预测。根据应用频率的不同,Hata模型又分为:

(1)Okumura-Hata模型,适用频率范围为150~1 500MHz,主要用于900MHz;

(2)COST-231 Hata模型,是COST-231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将频率扩展到2GHz

的Hata模型扩展版本。

仿真中选择了Okumura-Hata模型,在此仅介绍该模型,其他模型可参考相关书籍。

3)Okumura-Hata模型

Okumura-Hata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1 500MHz之间,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的宏蜂窝系统,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200m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10m之间。

Okumura-Hata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L p=69.55+26.16lg f c?13.82lg?te?α?re+44.9?6.55lg?te lg d+C cell+C terrain 式中,f c为工作频率(单位MHz);h te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单位m);h re为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单位m);d为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间的水平距离(单位

km );α h re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

α ?re = 1.11lg f c ?0.7 ?re ? 1.56lg f c ?0.8 中小城市

8.29 lg 1.54?re 2?1.1 f c ≤300MHz 3.2 lg 11.75?re 2?4.97 f c ≥300MHz

大城市、郊区、乡村 C cell 为小区类型校正因子:

C cell

= 0 城市?2 lg f c 2?5.4 郊区?4.78 lg f c 2?18.33lg f c ?40.98 乡村 C terrain 为地形校正因子。

2. 蜂窝系统的载波干扰比

1) 下行链路载波干扰比

图1 N=7的小区簇

由于蜂窝小区的频率复用,造成了同频干扰问题,如图1所示。在第一层干扰小区中,每个小区被六个同频干扰小区包围。下行链路的载波干扰比是指同频小区基站的发射信号对移动台的干扰。假设移动台处于中央的小区内,位置如图所示,则移动台收到的干扰信号为:

I = I i 6

i =1

其中I i 为第i 个干扰小区的信号功率(单位mW ),可根据前述的传播路径损耗计算得到:

I i =100.1?(P ti ?L p (d i ))

式中,P ti 表示第i 个干扰小区基站的发射功率(单位dBm ),d i 表示第i

个干扰

小区基站与移动台的距离,L p(d i)表示第i个干扰小区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损耗。

移动台接收的有用信号功率(单位dBm)为:

S=P t?L p(d)

式中,P t为服务基站发射功率(单位dBm),L p(d)为服务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损耗。则移动台接收载波干扰比可表示为:

SIR_DOWN=S?10lg I

其中,S,I单位均为dBm。

2)上行链路载波干扰比

上行链路的载波干扰比是指同频干扰小区移动台的发射信号对服务基站的干扰。假设各同频小区的移动台均位于小区中心,则各干扰移动台与服务基站距离相等,均为3NR,服务基站接收的的干扰信号为

I=I i

6

i=1=100.1?(P ti?L p(d i))

6

i=1

=6?100.1?(P ti?L p(3NR))

式中P ti表示第i个干扰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单位dBm),L p(3NR)表示干扰移动台到服务基站的路径损耗。

服务基站接收的有效信号为

S=P t?L p(d)

式中,P t为移动台发射功率(单位dBm),L p(d)为服务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损耗。则服务基站接收载波干扰比可表示为:

SIR_UP=S?10lg I

三、实验内容

图2 7个基站的基站簇

完成以下仿真,并输出结果:

1.沿a到b点的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阴影衰落),画出曲线图(横坐标为距

离,纵坐标为衰落(dB))。

2.假设移动台的服务基站是1号基站,画出S/I-距离曲线图。

3.考虑上行传输,画出基站接收载干比S/I-距离曲线

四、建模设计

1.大尺度衰落

仿真选用的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模型,小区类型选择城市,工作频率为900MHz,地形校正因子不考虑,基站天线有效高度为40m,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为2m,阴影衰落方差为8dB,频率复用因子N为7,小区半径为3km,则站距d为33km。则传播路径损耗为:

L p=69.55+26.16lg f c?13.82lg?te?α?re+44.9?6.55lg?te lg d

其中α?re=3.2lg11.75?re2?4.97.

则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阴影衰落)为:

Largescale Fading=L p+ξ

式中,ξ~N(0,8)。

2.下行链路载波干扰比SIR_DOWN

如上图建立坐标系,移动台服务基站为原点,根据有关结论,频率复用距离D=3NR,本实验中,取N=7,则D=21R。在图中标出的三角形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D sin

3=

3R

解得:

θ0=arcsin

21则其余五个同频小区中心的极角为

θi=θ0+π

i i=0,1,…,5

将极坐标转化为直角坐标,得到各同频小区中心的直角坐标

x i,y i=(D cosθi,D sinθi)

当移动台沿x轴运动时,设其坐标为(x,0),可计算移动台到各同频小区的距离为

d i=x?x i2+y

i

2

假设基站发射功率相同,均为43dBm,则移动台收到的干扰信号功率为

I i=43?L p d i

总的干扰信号功率为

I=10lg100.1I i

5

i=0

移动台接收的服务基站的信号功率为

S=43?L p x

则载波干扰比为

5

SIR_DOWN=S?I=43?L p x?10lg100.1(43?L p(d i))

i=0

3.上行链路的载波干扰比SIR_UP

五、仿真结果

1.大尺度衰落

图4 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阴影衰落)仿真结果

2.下行链路载波干扰比

图5 载波干扰比仿真结果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 学号:

班序号: 一、实验目的 (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 2、网管操作实验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容 (3) 1、TD_SCDMA系统认识 (3) 2、硬件认知 (3) 2.1移动通信设备 (3) 2.2 RNC设备认知 (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 2.4 LMT-B软件 (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 四、实验总结 (20)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 了解机柜结构 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移动通信系统OFDM系统仿真与实现(基于MATLAB)

OFDM系统仿真与实现 1. OFDM的应用意义 在近几年以,无线通信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用户对各种实时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无线通信及技术将会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其网络结构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人们对通信数据化、个人化和移动化的需求,OFDM技术在无线接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它将数字调制、数字信号处理、多载波传输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已知的频谱利用率最高的一种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快、抗多径干扰能力强的优点。目前,OFDM技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地面数字视频广播(DVB-T)、无线局域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将是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 OFDM广泛用于各种数字传输和通信中,如移动无线FM信道,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系统(H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线系统(ADSL),甚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系统HDSL,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数字视频广播(DVB)和HDTV地面传播系统。1999年,IEEE802.11a通过了一个SGHz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其中OFDM调制技术被采用为物理层标准,使得传输速率可以达54MbPs。这样,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 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并支持语音、数据、图像业务。这样的速率完全能满足室、室外的各种应用场合。 OFDM由于技术的成熟性,被选用为下行标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而在上行技术的选择上,由于OFDM的高峰均比(PAPR)使得一些设备商认为会增加终端的功放成本和功率消耗,限制终端的使用时间,一些则认为可以通过滤波,削峰等方法限制峰均比。不过,经过讨论后,最后上行还是采用了SC-FDMA方式。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一一TD-SCDMA在LTE演进计划中也提出了TD-CDM-OFDM的方案B3G/4G是ITU提出的目标,并希望在2010年予以实现。B3G/4G的目标是在高速移动环境下支持高达100Mb/S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在室和静止环境下支持高达IGb/S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而OFDM技术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2. OFDM的原理研究与分析 2.1OFDM的关键技术 (1) 时域和频域同步 OFDM系统对定时和频率偏移敏感,特别是实际应用中与FDMA、TDMA和CDMA 等多址方式结合使用时,时域和频率同步显得尤为重要。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 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解剖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王明志主编 信息学院

前言 移动通信是上一世纪末三大新兴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之一。它使人类实现了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地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移动通信集各种通信最新技术之大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通信方式。 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更新,实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针对移动通信实验课与移动通信技术、设备现状,设计了相关实验,编写了这套教材。本教材是根据多年从事移动通信教学和工程实验,并在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网络,涉及当今通信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了让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开设适应了这一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了解的同时,对其中关键技术的学习或深入地掌握是必要的。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可以通信实验的环境进行加强。ZH7005B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为学生们了解当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在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中,设计了一个通用的信道硬件平台,它能支持多种模式的移动通信网络。对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部分“空中接口技术”,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最小频移键控(MSK) 2.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 3.π/4差分四相相移键控(π/4DQPSK) 4.CDMA/DS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5.CDMA/DS-IS95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6.跳频通信技术

目录实验一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二O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三/4DQPSK传输系统实验实验四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五G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六16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七64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八CDMA传输系统实验 附录HDB3测试码序列的改进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仿真,加深对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理解; 通过仿真,掌握蜂窝网中频率复用、同频干扰等基本概念,加深对载波干扰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无线信道的衰落 无线信道的衰落通常分为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是由移动通信信道路径上的固定障碍物(建筑物、山丘、树林等)的阴影引起的,衰减特性一般服从d?n律,其中n称为路径损耗指数,平均信号衰落和关于平均衰落的变化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大尺度衰落主要影响到无线区的覆盖区域。 小尺度衰落由移动台运动和地点的变化而产生,主要特征是多径。多径产生时间扩散,引起符号间码间干扰;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引起信号随机调频。多径衰落严重影响信号传输质量,并且不可避免,只能采用抗衰落技术减少其影响。 1)阴影衰落 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因此接收功率也不同,这样就会观察到衰落现象。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衰落也叫“阴影效应”或“阴影衰落”。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移动台被建筑物所遮挡,它收到的信号是各种绕射,反射,散射波的合成。所以,在距基站距离相同的地方,由于阴影效应的不同,它们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可能相差很大,理论和测试表明,阴影衰落一般表示为电波传播距离r的m次幂与表示阴影损耗的正态对数分量的乘积。移动用户和基站 间距离为r时,传播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可以表示为 l r,ξ=r m×10ξ10 式中,ξ是由于阴影产生的对数损耗(单位为dB),ξ~N(0,σ)。当用dB表示时,上式变为 10lg l r,ξ=10m lg r+ξ 式中m称为路径损耗指数,实验数据表明m=4,σ=8 dB是合理的。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仿真实验报告格式 (2)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0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所属课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指导教师:李益才 2013年3月

一、题目 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二、仿真要求(以下两种要求满足其中一种即可) 要求一:扩频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数据传输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要求采用频带传输(DBPSK调制); ②扩频码要求采用周期为63(或127)的m序列; ③仿真从基站发送数据到三个不同的用户,各不同用户分别进行数据接收; ④设计三种不同的功率延迟分布,从基站到达三个不同的用户分别经过多径衰落(路径数分别为2,3,4); ⑤三个用户接收端分别解出各自的数据并与发送前的数据进行差错比较。 要求二: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扩频增益进行性能仿真 设计仿真方案,得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扩频(扩频序列用m序列)和不进行扩频的BER性能结论,要求得到的BER曲线较为平滑,并说明这种结论与理论上的结论是否相符,为什么?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扩频通信的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则高达100~1000,属于宽带通信。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脉冲宽度近似成反比;如果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频带的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可作为扩频码序列。在扩频通信中接收端用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与收到的扩

频信号进行相关解扩,恢复所传信息。 DSSS: 直扩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扩频系统通过相关接收,将干扰功率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去,使进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干比,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处理增益成正比。 (2)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抗侦察、抗窃听、抗测向的能力。扩频信号的谱密度很低,可使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不易被敌方截获、侦察、测向和窃听。直扩系统可在-15~-10dB乃至更低的信噪比条件下工作。 (3)具有选址能力,可实现码分多址。扩频系统本来就是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用不同的码可以组成不同的网,组网能力强,其频谱利用率并不因占用的频带扩展而降低。采用多址通信后,频带利用率反而比单频单波系统的频带利用率高。 (4) 抗衰落,特别是抗频率选择性能好。直扩信号的频谱很宽,一小部分衰落对整个信号的影响不大。 5.抗多径干扰。直扩系统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端,由于利用了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只要多径时延超过伪随机码的一个切普(chip),则通过相关处理后,可消除这种多径干扰的影响,甚至可以利用这些多径干扰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1)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2)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 (4) 实验三: CDMA通信系统仿真 (5)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上机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它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并完成相应系统及信道建模仿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原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试验的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 MATLAB。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仿真概述及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基于Matlab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

1 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民用通信事业的发展,频带拥挤问题日益突出。CDMA(Code Dive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通信,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情况下,理论上CDMA移动网比模拟网容量大20倍,实际使用中比模拟网大10倍,比GSM要大4~5倍,所以在通信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DMA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互相正交(或尽可能正交)的不同编码,分配给不同用户调制信号,实现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频率接入系统和网络的通信。由于利用互相正交(或尽可能正交)的编码去调制信号,会将原信号的频谱带宽扩展,因此,这种通信方式,又称为扩频通信。本论文所完成的CDMA通信仿真系统,是结合CDMA的实际通信情况,利用MATLAB的通信工具箱—SIMULINK组建出完整的CDMA通信系统,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实现完整的发送到接收的端到端的CDMA 无线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和分析。教学实践表明,该系统的完成使得比较抽象的概念得以直接表示,烦琐的计算得以大大简化,提高上机效率,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2课题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CDMA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我们对两种扩频码(m序列和正交gold 序列)经过衰落信道后再解扩,通过比较两种扩频码的误比特率与信噪比的关系得出用来扩频的PN码哪种更好。使其更符合CDMA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强的要求和实现多用户同时在同一频率互不干扰进行通信而误比特率性能不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恶化这样的目的进行仿真实验。

2 CDMA基础及原理 CDMA多址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由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2.1扩频通信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所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扩展是通过一个独立的码序列来完成,用编码及调制的方法来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接受、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2.1.1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香农公式:C=Wlog2(1+S/N) 1、在给定的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频带宽度W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即可通过增加频带宽度的方法,在较低的信噪比情况下,传输信息。 2、扩展频谱换取信噪比要求的降低,正是扩频通信的重要特点,并由此为扩频通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1.2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 (1)直接序列扩频(DS) (2) 跳频扩频(FH) (3) 跳时扩频(TH) (4)混合方式(以上三种基本方式的不同组合) 在实际的CDMA系统中,直接序列扩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在本次实验中主要研究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移动通信 实验 解扩实验

实验十二解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m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时 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2、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GOLD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 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解扩时本地扩频码与扩频时扩频码的同步情况。 2、观察已调信号在解扩前后的频域变化。 三.基本原理: m序列解扩的是在接收到的RF信号上进行的,其实解扩的原理很简单,即用一个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m序列与接收到的信号直接相乘就可以完成信号的解扩,两个m序列的相位必须一致,即接收端产生的m序列必须进行捕获和跟踪,以使其速率和相位与发送端m序列保持一致。 四.实验原理: 1、实验模块简介 (1)CDMA发送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可输出两条不同扩 频码信号。 (2)CDMA接收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完成10.7MHz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射频信号的解扩。 (3)IQ调制解调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完成射频信号正交解调。 2、扩频后的PSK已调信号分为三路送入CDMA接收模块中,分别与结婚搜模块中产 生的m序列的超前、同相、滞后序列相乘。在扩频码没有捕获到时,同相支路的捕获输出为低电平,扣码电路工作,每周期扣掉1/4个码元,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两个PN序列产生相对滑动,当滑动到两个序列的相位差小于一个码元时,电平,扣码电路停止工作,系统进入跟踪状态。此时超前-滞后支路产生的复合相关特性出现,经低通滤波后控制VCO,使收发端PN序列完全同步,此后跟踪过程一直存在,维持PN序列的同步。 PN码同相支路的相乘信号经带通滤波后即为解扩后的信号。该信号时一个基带信元的PSK调制信号,扩频码调制部分已经被去除。 五.实验步骤: (一)m序列扩频实验 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及IQ调制解 调模块 2、正确连线,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拨为全“0”,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 拨码开关拨为全“0”,按复位键以完成设置。 4、示波器探头接接收模块“输出2”测试点,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

基于opnet移动无线网络的仿真

目录 一、仿真技术 (3) 1.1什么叫仿真 (3) 1.2仿真的分类 (3) 1.3网络仿真 (4) 1.3.1网络仿真的产生背景: (5) 1.3.2网络仿真的意义: (5) 1.3.3四种网络设计方法的比较 (5) 1.4当前主要的仿真工具 (6) 二、OPNET简介 (6) 2.1opnet简介 (6) 2.1.2 OPNET历史和现状 (6) 2.1.2 OPNET 全线产品介绍(1) (7) 2.1.2 OPNET 全线产品介绍(2) (7) 2.2opnet modeler简介 (8) 2.2.1OPNET Modeler的主要特性 (10) 2.2.3 OPNET Modeler 进行仿真的流程 (12) 2.2.4OPNET Modeler 三层建模机制 (12) 三、无线网络 (13) 3.1无线网络概述 (13) 3.1.1无线网络的发展 (14) 3.1.2无线网络的逻辑结构 (14) 3.2无线网络的分类 (16) 3.3无线网络的设备 (17) 四、基于opnet创建一个移动无线网络 (18) 4.1概述 (18) 4.2开始建立 (18) 4.3创建天线模型 (18) 4.4创建指向处理器 (18) 4.5创建节点模型 (18) 4.6创建网络模型 (18) 4.7收集统计量并运行仿真 (18) 4.8查看并分析结果 (18) 五、参考文献 (18) 基于opnet移动无线网络的仿真 设计任务: 1.熟练操作和运用opnet软件

2.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的工作原理 3.理解和掌握网络仿真的原理、步骤、内容和方法 4.运用opnet软件对无线网络进行仿真 要求: 1.熟练操作和运用opnet软件 2.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明确网络仿真的原理、步骤、内容和方法 3.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按时完成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一台一台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 100Kbit/s。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9、将“第一路”断开,再连接,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接收机“BS”信号的变化。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综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 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 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 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

移动通信瑞利衰落信道建模及仿真

移动通信瑞利衰落信道建模及仿真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9211123班 09212609 蒋砺思 摘要:首先分析了移动信道的表述方法和衰落特性,针对瑞利衰落,给出了Clarke模型,并阐述了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Jakes仿真方法,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并在该信道上实现了OFDM仿真系统,仿真曲线表明结果正确,针对瑞利衰落的局限性,提出了采用Nakagami-m分布作为衰落信道物理模型,并给出了新颖的仿真方法。 关键词:信道模型;Rayleigh衰落;Clarke模型;Jakes仿真;Nakagami-m分布及仿真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移动通信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然而,移动通信中的通话常常受到各种干扰导致话音质量的不稳定。本文应用统计学及概率论相关知识对移动通信的信道进行建模仿真和详尽的分析。 先来谈谈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所谓通信就是指信息的传输、发射和接收。人类通信史上革命性的变化是从电波作为信息载体(电信)开始的,近代电信的标志是电报的诞生。为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甚至移动中通信的需求,移动通信便应运而生。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处于移动中,其传播媒介是无线电波,现代移动通信以Maxwel1理论为基础,他奠定了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起源于Hertz的电磁辐射,他认识到电磁波和电磁能量是可以控制发射的,而Marconi无线电通信证实了电磁波携带信息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了建立公用移动通信系统阶段。这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最大缺点是采用模拟技术,频谱利用律低,容量小。90年代初,各国又相继推出了GSM等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最大缺点是频谱利用率和容量仍然很低,不能经济的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不能有效地支持Internet业务。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我国及其他国家已开始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系统,3G或4G有以下一些特点:1.系统的国际通用性:全球覆盖和漫游。2.业务多样性,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支持高速移动。3.频谱效率高,容量大。4.提供可变速率业务,具有QoS保障。在3G或4G的发展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系统的高速数据传输与信道衰落之间的矛盾。从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看到多径衰落是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而高速数据传输和移动终端高速移动会加剧多径衰落,因此,抗衰落是3G或4G的重要技术,对移动信道的研究是抗衰落的基础,建模及仿真是研究衰落信道的基本方法之一。 再来看看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移动信道特点。移动通信组成如图(1)所示,包括信源、信道、信宿,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案 2012 年5 月

一、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与依赖日益增强。移动通信是通信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在我国具用广阔的运用领域与市场。当前,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固话用户总数。移动通信在我国既是通信发展的热点,又是通信发展的重点,发展规模与速度十分迅速,前景看好。 通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通信专业人才的实验基地。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对于高校通信专业特别是通信类高校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二、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移动通信实验室是一种扩延型专业实验室。它对于学习现代数字传输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用重要意义。移动通信实验室在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看出,移动通信实验室是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通信实验室建设步骤 为了使通信实验室的建设配置合理、能适应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否则会因为仓促建设,造成建非所用、实验设备技术落后、教学资源严重浪

费等状况。通信实验室建设可参照以下几步进行: (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及在本专业上的建设力度,规划本专业的建设重点,其中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方向。 (2)在确定今后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后,再根据目前已有实验室的配置及今后的招生规模制定相应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将方案提交专家组审议(专家组一般需请 外单位的一些专家组成)及学校领导审批。 (3)根据审批结果进行经费的申请与落实情况。 (4)实验室的场地准备:根据实验开设的规模确定场地大小。 (5)对实验室建设需配置的仪表进行订购:学生用仪表一般以中档为主,可配置一定量的高档仪表如存贮示波器、误码仪、话路特性测量仪、频谱分析仪等。 (6)对老实验的改造,如果是将设备少量的增加,则设备的型号与原有的实验设备应尽可能在在型号上保持一致。如果筹建新实验室或老实验室作大规模的改造 建设,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7)在进行调查时,通过向相关教学设备供货商发技术咨询函或通过向兄弟院校进行调究的方式进行设备咨询,这时间一般需持续半年到一年。在可能情况下, 向相关设备供应商索取实验设备与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际考查,以核实实验设 备的技术先进性、设备的可使用性、实验的可实施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8)委托招标单位进行招标:在招标时应将学校对设备的要求描述清楚,防止买非所需。在招标过程中一般需与欲购的设备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可以做到 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性能优异的设备。同时还应强调“眼见为实”,不要随意相 信设备供应商许诺的“升级条款”,很多技术不是一跃而就的,有些技术必须 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掌握。最后不能以价低中标的原则进行采购。对招标 后的单位需对其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提出一定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课程的 顺利开设。 (9)设备验货:对购买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保证购进设备的质量。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GMSK调制实验; 实验二、GMSK解调实验; 实验三、GMSK在非线性信道下的性能; 实验四、π/4DQPSK调制实验; 实验五、π/4DQPSK解调实验; 实验六、m序列的产生与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七、Gold序列的产生和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八、Walsh码正交性测量实验; 实验九、卷积编码器、译码器实验; 实验十、传统交织编码抗突发错误性能测量实验;

直扩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与仿真

直扩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与仿真 摘要:扩频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其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在扩频通信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制方式是直接序列扩频。本文阐述了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并且着重介绍了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主要性能指标,通过MATLAB软件仿真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得到了在不同干扰下系统的误码性能,根据仿真结果,给出了关于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一些结论,最后,对扩频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设想。 【关键词】直接序列扩频误码性能扩频多址抗干扰 Abstract: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 emerging communication methodof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s.This communication method has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the strong anti-jamming , anti-fading and multipath performance and high spectrum efficiency ,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many other advantages , and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munications traffic.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ll undertakings. In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the most commonly method to be used is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and focus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n analyzes it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We use MATLAB software for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conduct simulation, then system error performance can b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interfer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 give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performa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ideas of 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 【Keyword】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BER performanceSSMAAnti-jamming performance 1绪论 1.1扩频通信引入背景 美国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扩频通信的研究,当时主要侧重在空间探测、卫星侦察和军用通信等方面。以后随着民用通信的频带拥挤日益严重,又由于近代微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与扩频通信有关的器件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扩频通信在民用领域的发展,而且也使扩频通信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在军事上,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战略和战术通信的系统中,成为电子战中反干扰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扩展频谱通信由于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首先在军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应用。近年来,扩展频谱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在民用通信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扩频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最成功的范例可以以美国和俄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GLONASS)以及美军的联合战术分布系统(JTIDS)为代表,GPS和GLONASS在民用上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系统的技术基础就是扩频技术。扩频的码分多址技术应用于蜂窝移动通信中时,大大降低了噪声和衰落的影响,同时还避免了

移动通信 GSM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实验项目名称GSM模块配置/设备呼叫/设备短信收发学院:信息工程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1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实验目的与要求: GSM模块配置1. 了解GSM模块的特点; 2. 了解配置GSM模块的AT命令。GSM 设备短信收发1.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业务的组成结构;2. 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收发的过程; 3. 熟悉短消息的数据格式; 4. 熟悉GSM模块进行短信收发的AT命令。 GSM 设备呼叫1.了解GSM网络中话音呼叫的过程; 2. 熟悉用本移动实验箱作为主叫和被叫用户进行语音呼叫;3.熟悉GSM模块进行语音呼叫的AT命令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及内容: GSM模块配置:1、GSM模块测试(无需插入SIM卡)2、GSM通信速率设置(例:修改GSM模块速率为9600bps)3、GSM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数字或字符模式4、GSM模块命令结果码控制5、GSM模块命令回显模式6、保存设置7、版本信息GSM设备短信收发:1.收发短信的准备(1)在PC机上收发短信(2)设置GSM 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为字符模式;(3)设置短消息中心(4)设置短信存储区域2.用AT命令控制GSM接收短信过程如下(1)GSM模块接收短消息(2)用TEXT模式读取短消息(3)用PDU模式读取短消息(4)删除短消息3.用AT命令控制GSM 发送短信过程如下(1)用TEXT模式发送英文短消息(2)用PDU模式发送中文短消息4.用配套软件发送短信(中文,英文,中英文混合) GSM设备呼叫:(一)在移动实验箱上进行呼叫(二)在PC机上进行呼叫(1)主叫呼叫和挂机实验:(2)被叫接续实验:(3)GSM模块作为被叫,可以进行摘机和挂机

移动通信系统课设_OFDM系统仿真设计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OFDM系统仿真 ——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 (一)题目要求: (2) (二)相关原理: (2) 1)OFDM: (2) 2)QPSK调制: (3) 3)导频与均衡: (3) 4)循环前缀: (3) 5)分组交织: (4) (三)基本思路: (4) (四)结果: (10) 1)软解码与硬解码情况下不同信噪比的误码率: (10) 2)不同信噪比下译码相位图: (11) (五)总结体会: (12) (六)分工合作: (13) (七)程序代码: (13)

(一)题目要求: 1)OFDM128路传输; 2)QPSK调制 3)AWGN信道 4)3径或4径瑞利衰落信道 (二)相关原理: 1)OFDM: 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 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 之间的相互干扰(ISI) 。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 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 消除码间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 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2) QPSK 调制: 将每两个相连比特组在一起形成双比特码元,它的四种状态用4个不同的相位表示; 3) 导频与均衡: 在OFDM 信息序列中插入已知的导频序列()x n ,通过信道后将其提取得()y n ,做频域除法得传输函数[][]z =[] Y z H X z ,再通过线性插值后得到每个信道频率响应,均衡滤波传输函数[]1E [] z H z =; 4) 循环前缀: 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是将OFDM 符号尾部的信号搬移到头部构成的。用来消去码间干扰,通常取长度g T τ≥(τ为信道冲激响应持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