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教师版

合集下载

3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教师版)

3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教师版)
2、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
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过桥分夜色,___________________。 (贾岛《题李凝幽居》)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 角动江城。
二、4题一定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最后总结这种手法在描绘画面、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诗歌的手法有很多,但只要是具体到景物描写的手法,一般就从上面三个角度来考虑。)
三、总结第5题的方法,可以结合课内的几首诗歌来总结,可以先从诗歌中景物出现的位置来考虑:一般都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也有在结尾句的(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有全诗都是写景(如《望海潮》)。
2、(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远而近: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正是词人自己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有远有近,三四两句,先写水面上辽阔的天空中,不时地有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再写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芬芳。
一、对比参考答案,查找答题存在的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图。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高山耸入云端,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把墙院遮住了。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白鸟不时地飞上飞下,满池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想象为主要特征。

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绘,以具体的自然景物或环境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手法。

1.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景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景物形象可以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景物,获取灵感和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2 描绘景物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

运用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2.3 表达情感与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具体诗歌进行分析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进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

3.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包括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等。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入分析。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创作背景与情境设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背景和情境,如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时刻,进行创作。

4.2 描绘景物形象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使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4.3 表达情感与主题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批评5.1 诗歌鉴赏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景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5.2 诗歌批评的技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一、考纲解读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2.思乡类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3.愁苦类意象(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4.抒怀类意象(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6.战争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二、导入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1.这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___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

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我从床上醒来,看到满地的露珠。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概念,认识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3. 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

2.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

4.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5.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表达手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景物形象表达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开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景物形象是什么。

3. 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4.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5. 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其中的景物形象。

6.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互相交流和学习。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运用景物形象。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并尝试创作一首含有景物形象的诗歌。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10.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实践,提高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提升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估学生对景物形象概念的理解程度。

(俺的定稿 教师版)诗歌形象鉴赏之景物形象

(俺的定稿   教师版)诗歌形象鉴赏之景物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读懂诗歌并了解古代诗歌形象的类型 A2、掌握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 C教学过程:一、积累·思考 A1、诗歌形象的类型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之形象、景之形象和物之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

二、归纳答题步骤: B例1: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B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

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请概括答案组织的步骤: C①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叙述;③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例2: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B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答:①本诗塑造了瀑布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的形象。

②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聚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③作者通过对瀑布这一形象的塑造,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志向高远、不达目标誓不休的精神。

请概括答案组织的步骤: C①概括物的突出特点②具体叙述③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三、领悟·应用 C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B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师)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概念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例题简析【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012,扬州质检】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遥隔楚云端②。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④。

【注】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所以这样说。

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说“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思乡之情遥隔云端。

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

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阔。

古时也称江为海。

问: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什么特点?答:作者选取了“落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

【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形象鉴赏(景物)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正确答题。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合起来共同创造一种意境。

(2)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真题回顾(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象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

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

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也便呼之欲出。

三、精讲点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美术班专用材料(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教师版)
【学习目标】1、学会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解答诗歌景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一、直击高考:
1、【2014·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问: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

2、【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3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3、【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6分)
度破讷沙①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䴙鹈泉:泉水名。

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4、【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不能只看前两句本身,必须联系后文的相关描写。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二联描写了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树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答题思路为:先简练概括出写了什么景色,然后概括意境特点,最后准确指出这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个要点,缺一不可。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方法小结
1、概念
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物象。

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强调客观画面给人的主观感受)。

注: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意义的意境。

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

2、提问方式: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景物(或意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4、答题范式
找景物+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知识积累:常见意境术语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意境特点常用词
1.写景状物诗:幽冷清幽宁静静谧闲适恬静
2.边塞怀古诗: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
3.即事感怀诗: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
三、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南歌子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的酒。

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问: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

(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

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

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

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问:(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景物。

(2分)
【答案】残柳、老荷。

(2分。

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答“柳老”“荷残”不给分;答案一定是名词状态,作动词性描述也不得分)
(2)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4分)
【答案】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

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4分。

表现手法各1分,景物特点准确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宫怨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问: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6分)
【答案】前两句境界极为美好。

宫花在春晴时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越发娇媚浓艳。

夜来花香尤易为人觉察,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

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

(4分)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昭阳殿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