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 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

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 1 、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 、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2、明确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It;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例二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 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明确意象的作用:
•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 具有这一作用。 •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 ) (写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 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
•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等等。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2、描摹诗歌图景; •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征。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感知与描述2.1 感知景物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注意描绘景物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2 描述景物形象教授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练习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方式,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三章:景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绘与作者情感的表述。

探讨景物形象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3.2 体验景物形象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歌中景物形象所传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理解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可能隐含的深层含义。

4.2 探索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探索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释。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5.1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案例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感知、描述、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5.2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创作一首以景物形象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诗歌作品。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转换与时空构建6.1 理解景物转换的意义解析诗歌中景物随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转换构建诗歌的时空感。

6.2 分析诗歌中的时空构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转换对时空的构建。

高考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32张

高考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32张

• 6.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 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 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 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 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 (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 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 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 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 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仅供大家参考!诗词中的景物形象11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游山西村陆游〔宋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题型一 画面描述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考卷
题干示例
2019·天津卷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18·天津卷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17·天津卷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画面描述“两步骤”
1.(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2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 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2.(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 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 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孔父即孔子。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所谓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特征,点明情感。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具体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床敷:安置卧具。

杖屦:扶杖漫步。

5.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一、1.B【解析】前四句写作者登临怀古,后四句写作者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表述错误,故选B。

2.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3.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

【解析】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3)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不能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答如何写景。

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解析】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即可。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憨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据此,可作答为: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三、5.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

“半山”对应鸟鸣山幽,环境恬静,“春晚”与春花凋谢,树木与“清阴”相照应。

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

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

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

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唱着好听的歌(美妙的叫)。

写了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6.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寓情于景。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这两句极富韵味。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曾隐居于此。

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

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不由显示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