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诗词曲五首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三、情感与价值目标: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重点: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学习难点:对古诗经典名句进出简单的赏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课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教学重点:诵背诗词曲,并能默写,领会诗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每首诗中名句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提高诗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借景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方法指导:通过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自由品读、互相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音律美。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情境导读重点提示拓展巩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过程:导入:有位哲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个人肚子里有许多“墨水”,名篇佳句,烂熟于心,言谈举止之中自然会透出一股股书卷气,让人感觉他的阅历,以及他非凡的气度,感受到他有着多高的文化品味。
所以我给大家提个建议,让我们走进古诗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
粗读,感知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生齐读。
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
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2、师范读,学生思考:A、画出押韵的字。
B、分析这五首诗是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明确:课题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画出押韵的字身、人、春、神销、朝、乔经、星、萍、丁、青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路、躇、土、苦体裁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词元曲对偶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河破碎风飘浮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2.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重点)3.学习作者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正确面对挫折和人生之不如意。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和苏轼的两首诗词,感受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背景资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3.反复诵读诗歌,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遭受贬谪的我被抛弃在那里。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水调歌头》: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
D.尾联写X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赤壁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含义。
示例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2: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当堂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
课外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札记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
1、选出对X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这五首诗词。
2、同桌互查默写。
二、赏析训练。
(一)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4、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感悟意境.2、体味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师自读《过零丁洋》。
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概述诗意。
4、司诗,体会诗情。
5、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6、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7、背诵。
板书: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水乳交融慨叹身世-—写景——愤激席间赠言-—抒怀—-昂扬三、共同赏读《赤壁》1、指导朗读2、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思考回答问题,体会诗情。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情。
(2)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3)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怎样的思想情感?根据讨论,板书如下:前两句———兴感之由赤壁非凡的历史,豪爽的胸襟后两句--—借题发挥4、齐读,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2、选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人教语文八下25《诗词曲五首》教案4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情感与价值目标:5、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重点: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学习难点:对古诗经典名句进出简单的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学习过程:一:预习作业:1、课前将课文自由读几遍;2、调动自己的资源,搜集有关作者或诗作的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上介绍之用;二、小组探究:1、初读第一首诗,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小组检查试读,同桌对读,并说说为何这样朗读的理由,并用一句话概括诗的大意。
2、分小组阅读剩下四首诗词曲3、同桌交流:探读诗文,说说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可以选择全诗,也可以选择某句进理解;4、名句赏析: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探究诗歌的内涵:同桌或小组共同探讨在五首诗词曲中的名句及其内涵,并说出现实意义。
三.语文活动全班以积分的形式按小组展开比赛。
赛前确定评委(一)爱国诗歌赛诗会1.读诗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五首诗词曲中的任一首。
2.背诗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
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
3.赏诗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二)、诗词接龙:1、将全班按小组比赛,每组同排之间进行诗词接龙比赛;接不上者淘汰出局,直至决出冠军2、妙手丹青绘诗意每组推举一名选手将指定诗句画成一幅画,质优者为胜3、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从五首诗词曲中抽签决定改写对象,改写时间为8分钟,字数不限,字数多且质量高者为优胜者;四、分级练习:C级:一、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曲,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字数4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疑问探究: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
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它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四、学生自主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1、《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尤其巧妙,不是承接上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
这是极妙的曲笔。
从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含义:
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它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形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
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
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五、小结: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表达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虽为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课堂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第一、二、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
杜牧
咏史诗。
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八、背景知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苏东坡同样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清朝词论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这首词,领会词的内容。
2、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疑问探究:
1、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
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呢?
2、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说明]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
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
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
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既然如此,就不必悲
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说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有不同见解。
五、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说明]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
作者的认识难能可贵。
六、小结: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作者爱旷达乐观的胸怀。
2、《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曲。
2、研讨与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意踌躇: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兴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