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

合集下载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篇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为诗人温庭筠离开长安时所作。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急于回家的心情。

全诗如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写道:“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动征铎”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指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即大铃。

意思是说,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走出旅店,踏上旅途,急于回到久别而悲戚的故乡。

上一句叙述了诗人清早启程的时间。

特别是诗人“晨起”才“动征铎”这一前一后的顺序,很好地表明了诗人急于登程心理。

下一句中方的“悲故乡”是承上句“晨起动征铎”而来,写的心情。

但也表现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

可以说,诗人通过“悲故乡”来表现了彻夜难眠、倍加思乡的急迫心情。

接着颔联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思是说,出门时,鸡叫了,走出茅店,天边挂着晓月;山路上,已有新足迹,木板桥上一层薄薄的寒霜。

这里,诗人写离驿站时一路所见。

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上句写声,下句写形。

从列锦的手法来看,诗人通过在名词排列中,构成了一幅极为富商山的特点,也富有想象空间的早行画面。

这一联所表现的情感意蕴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也使了“早行”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颈联写道:“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是陕西山阳县盛长的1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明”即“照”,动词用作使动用,也就是“使……明艳”之意。

“枳”也叫“臭橘”,1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驿墙”指驿站的墙壁。

“驿”是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怃题》〕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龚自珍《己亥杂诗》〕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游子思乡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次北固山下、商山早行。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惋惜只少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3、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
A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B、写景空间次序:大小、远近、上下
除夜宿石头驿
商山早行
戴叔伦
温庭筠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独在异乡为异客,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常见意象:秋霜、衰草、驿道、杜鹃、家书、故园、 浮云、飞蓬、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 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
2.画面意境:萧瑟凄凉、冷清孤独、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羁旅行役诗的分析方法
• 了解诗人的历史和境遇——因何羁旅?(宦游不 归,贬官异地;战乱频仍,久戍边关;漂泊在外, 逢年过节,山长水阔)
• 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构筑的图景、营造的意境。
弄清诗人所思所想, 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 鉴赏表达技巧——如此的思想情感如何表 达?
(05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诗常见意象、表现手法 及抒情方式。
2.结合具体作品体会羁旅行役诗所表达 的情感。
3.总结羁旅行役诗鉴赏的的思路、技巧。
羁旅行役诗
羁旅:长久寄居他乡。
行役: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羁旅行役诗又称思乡怀远诗。 诗人或 因谋求仕途宦游不归、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 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或战乱频仍久戍边 关、或外出行商,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 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 闻、心中所感,写成诗篇,就叫羁旅诗。

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词

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词
——温庭筠《商山早行》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其他常见意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本诗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 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 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羁旅行役诗词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 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出门 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 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 馨家庭的憧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宿建德江》孟浩然《夜雨寄北》李星商垂隐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漂泊”之感的意象 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2、“书信”之类意象 如: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代指书信) 尺素(书信)
3、表示地名的意象 如:桑梓(借代家乡)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阳关三叠》《渭城 曲》)
抓意象,会意境,领悟 情感态度
如:意象“杨柳”,代指离别,照应 “系归舟”。“飞絮”指漂泊无依的 离愁,也代指暮春,喻青春易逝。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课件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课件
景物特点 (常用术语):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三、 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 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
5、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虽漂泊孤苦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 写出了“江南好”?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 "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抒的情纽带,是体什会么一下,这是景通和过情哪个联系意 生 4、下阕写了什么情? 象反 映出来的 也 ?
是联3中历、最来“星生传垂动诵平传的野神名阔的联,是。月哪你涌两认个大为无5字江、这2是一?是去流反比一、处因何”喻那悔可似桅的的阔老独等。为风些乎杆了病无作。孤里归不和而边人作者摇这宿堪孤单休,,用者摆的滚独吧是更、悲不沙滚心的!加愤里何定东鸥小荒用中的,流是,等言舟凉心了的”的比外。,渺漫情大喻愤这低江漫描小江老我意垂水懑长写、的,病是的汹夜了之压一:星涌这里空迫情排身空澎只阔是,斥、,湃。有天正一诗我一显、。孤地人下,生得命奔立间子运使都原流突的孤的涌的中在写野不出影了。照辞江的息更的。飘出官湖诗高,加零来人而中高月辽写、。联
表为”4这、现什两“手么名句法?岂话?(文什4传章分么达著)意了,思诗官?人应运怎老用样病飘诗阔舟了休的去辽乐,”泊 人叶出什,阔他。思,却景、深小孤么对出反望写无沉舟心比苦衬望哀处的的境了野鲜伶。出黯情的寄感孤明“、诗淡的身慨单意,”浩人的手的的。与比象孤未法自天渺喻寂的来。己地小贴一而和,作。。虽切,悲何者面以大江颠。突以愤处正对形,、的出是者茫象却灿心以自茫作无“孤境自己的结自烂”。然的宇,己星的归宙鲜安“,一辽,程明身心,沙的想阔?颔深之鸥想无怎刻处,是”象坎边不地,照的 坷反悲传景应的衬从达色“独过一中了辽夜

2020版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题02_羁旅行役诗_含解析

2020版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题02_羁旅行役诗_含解析

专题02 羁旅行役诗一.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概说1.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产生的原因: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所谓“羁旅”,就是因为上述原因,长久寄居他乡的意思。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注:边塞诗后面有专门章节)2.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特点:写作此类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佳节(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②. 滞留途中(夜宿某地,船舶某处等)③. 遭遇不幸(官场失意、科举落榜等)④. 触景生情(景似故乡)3.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意象:1) 节令: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2) 时间:黄昏、月夜3) 景物:月、雁、双鲤、杜鹃、捣衣(砧声)、猿声、孤灯、酒等①. 月: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 鸿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都会飞向南方,这常常会引发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叹。

同时,雁又被人们认为有“信使”之用,所以在怀人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鸿雁”的意象。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③. 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例: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④. 杜鹃(子规):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当听到杜鹃的啼叫声时,往往也容易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春夕》崔涂);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杂诗》无名氏)⑤. 捣衣(砧声):古时游子离家前,妻子往往会为其捣衣,因而当捣衣声响起时,不仅会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会令思妇兴起伤情之思。

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4.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基本主题:①. 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古诗鉴赏整理

《次北固山下》古诗鉴赏整理

《次北固山下》古诗鉴赏整理《次北固山下》古诗鉴赏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生疏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肯定法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古诗鉴赏,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敞,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盼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品鉴赏:《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次,这里是停靠的意思。

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

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忙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乐观向上的力气。

主题归纳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具体赏析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乘舟,正朝着呈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消失的。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题材之羁旅行役诗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题材之羁旅行役诗

古诗鉴赏之羁旅行役(思乡)诗羁旅行役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

古代很多诗人长期客居异地,淹留他乡,或漫游山水,或谋求仕途,或贬谪迁徙,或戍守边塞。

时间漫漫空间遥遥,他们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地吟唱心中永恒的离乡之痛:对故土亲人的依恋与牵挂;对身世遭遇的感怀与无奈;对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哀伤与怨愤;对边地苦寒的怨尤和叹息。

一、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莼羹鲈脍、晚钟、秋风、日暮、柳树、丁香、梧桐、苦雨、杜鹃、鹧鸪、鸿雁、猿啼、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想象联想,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二、思想内容1、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2、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3、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2.请结合句子,分析这首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6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4分)(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人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四、鉴赏方法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

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

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

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

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

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

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

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

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方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五、鉴赏示例1.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

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

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

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

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2.商山①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④墙。

因思杜陵⑤梦,凫雁满回塘⑥。

[注释]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②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

③槲(h ):树名,落叶乔木。

④枳(zh ):灌木或小乔木。

驿,指商山驿。

⑤杜陵:地名。

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

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

⑥凫:野鸭。

回塘,曲折的池塘。

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赏析]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