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归纳
羁旅行役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
咏 物 诗
物 人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象 征
热爱自然山水 山 水 田 园 诗
明
追求自由闲适 向往隐逸生活 厌恶官场仕途
暗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山居秋暝》 2《过故人庄》 3《归园田居》4 《归去来兮辞》
因事见理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
》
闺怨诗
• ①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如王昌龄的 《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②表现对游子、征夫的思念、 想望 之情: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 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 辽西。” ③表现闺中人的孤独、寂寞、冷清 。如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 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④表 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如陈陶《陇西 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 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同情
敬 佩
怨恨战争,恨统治者
1书愤 2 兵车行
同样怨恨
昔盛今衰
事
怀 古 诗借古讽今 物Fra bibliotek人非敬佩;羡慕:豪情壮志
功成名就
人
壮志未酬
自己壮志未酬:感伤慨叹
同情古人 感慨自己
1石头城 2念奴娇 3永遇乐 4扬州曼 5蜀相
送 别 诗
景
不舍;缠绵悲苦
情
鼓励;积极乐观
意境
2长亭送别
1雨霖铃
• 长亭送别(节选) 王实甫
高中课本
羁旅行役诗汇总
羁 旅 行 役 诗
漂泊
艰辛愁苦 孤独寂寞 家乡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全突破 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含答案)

何为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思乡怀人诗”。
主要通过描写羁旅在外之人所见之景,记叙其所遇之事,多表达凄苦孤寂的心境,宦游之艰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亦或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何鉴赏羁旅行役诗?把握三点:所遇之事所见之景所抒之情思考一点:为何羁旅行役诗非常多?1.为前程、理想不得归(游子);2.征召戍边;3.遭遇贬谪;4.家国离乱。
所见之景整体意境:常见时地:常见意象: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_________和__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清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快速分辨出题材熟知题材的内容(景,事,情)用经验方法作答总结典型意象情感主题高频手法高考真题讲与练讲析题部分参考答案12.(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总答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孤寂之感更浓重。
(简要分析3分)本课程中的各类试题都具有重复练习的价值,坚持就会有收获! 测试题:(题号编号保留高考题号,尽量还原真题模样)阅读下面的诗歌。
羁旅行役诗鉴赏知识

4.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 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 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 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 卷柳中庸《征人怨》。
以景衬情
清江引· 秋怀
(元·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 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 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 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 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 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描写景物:驿道、马、船、杜鹃、鸿雁、家 书、故园、浮萍、飞蓬。 2.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①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 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②侧面 落笔(对写法)。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 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虚实结合
塞上听吹笛
(唐 ·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 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 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 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 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 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羁旅行役诗

常见思想感情
1、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愁苦。 2、羁旅之思,漂泊之苦,旅途寂寞艰辛,孤
独愁苦之情 3、身世漂泊,年华易逝,壮志未酬 4、家国离乱,山河沦丧
常见标志
“客”“归”“秋”“思”“乡”“书” “雁”“行人”“次”“月”“宿”天涯、 故园、家、泊、千里、驿馆、旅、九日枫、 西风等等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 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 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 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 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 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 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 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 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 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 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 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 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 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 上鼓角声声。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宋代文学家。字 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 人。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1078—1085 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著有 《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 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 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 趣外篇》。 [4]
例诗鉴赏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 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 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 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词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其他常见意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本诗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 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 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羁旅行役诗词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 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出门 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 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 馨家庭的憧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宿建德江》孟浩然《夜雨寄北》李星商垂隐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漂泊”之感的意象 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2、“书信”之类意象 如: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代指书信) 尺素(书信)
3、表示地名的意象 如:桑梓(借代家乡)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阳关三叠》《渭城 曲》)
抓意象,会意境,领悟 情感态度
如:意象“杨柳”,代指离别,照应 “系归舟”。“飞絮”指漂泊无依的 离愁,也代指暮春,喻青春易逝。
羁旅行役诗鉴赏2015

•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 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 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 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 鹃声里斜阳暮。 •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 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 《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⑨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
•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诗 中多有涉及。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 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⑩情感多种:抒发久戍之苦,思乡思亲 之悲,岁月流逝、功业难成的抑郁苦闷 之情。
•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课件

三、 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 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
5、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虽漂泊孤苦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 写出了“江南好”?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 "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抒的情纽带,是体什会么一下,这是景通和过情哪个联系意 生 4、下阕写了什么情? 象反 映出来的 也 ?
是联3中历、最来“星生传垂动诵平传的野神名阔的联,是。月哪你涌两认个大为无5字江、这2是一?是去流反比一、处因何”喻那悔可似桅的的阔老独等。为风些乎杆了病无作。孤里归不和而边人作者摇这宿堪孤单休,,用者摆的滚独吧是更、悲不沙滚心的!加愤里何定东鸥小荒用中的,流是,等言舟凉心了的”的比外。,渺漫情大喻愤这低江漫描小江老我意垂水懑长写、的,病是的汹夜了之压一:星涌这里空迫情排身空澎只阔是,斥、,湃。有天正一诗我一显、。孤地人下,生得命奔立间子运使都原流突的孤的涌的中在写野不出影了。照辞江的息更的。飘出官湖诗高,加零来人而中高月辽写、。联
表为”4这、现什两“手么名句法?岂话?(文什4传章分么达著)意了,思诗官?人应运怎老用样病飘诗阔舟了休的去辽乐,”泊 人叶出什,阔他。思,却景、深小孤么对出反望写无沉舟心比苦衬望哀处的的境了野鲜伶。出黯情的寄感孤明“、诗淡的身慨单意,”浩人的手的的。与比象孤未法自天渺喻寂的来。己地小贴一而和,作。。虽切,悲何者面以大江颠。突以愤处正对形,、的出是者茫象却灿心以自茫作无“孤境自己的结自烂”。然的宇,己星的归宙鲜安“,一辽,程明身心,沙的想阔?颔深之鸥想无怎刻处,是”象坎边不地,照的 坷反悲传景应的衬从达色“独过一中了辽夜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羁旅行役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设题: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 “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 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 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而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 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 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
子时,他举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前人评
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指形
象鲜明、内涵丰满),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
分析。
第10页/共17页
参考答案
(1)晨起、鸡声、月、人迹板桥霜 (2)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 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 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 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 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 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 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一、概念解读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 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 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 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换句话说羁旅诗应指人们被抛 出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被移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代表诗人有杜甫、韦应物、李白、晏几道、张继等,代表 作品有《春夜洛城闻笛》《闻雁》《月夜忆舍弟》《鹧鸪 天非》《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乐景衬哀情”等以景衬情的 方法。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 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 厚。
4.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 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羁旅乡思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 景”,什么样的景?
2、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 予何种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的?
•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 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 常表现的情感。 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 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 品格的最好象征。
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 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
诗中多有涉及。
常见手法—— 1.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烘托】
•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或梦境
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 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 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 苦”;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 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 的爱国情”
❖芦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征人尽望乡),
❖羌笛、胡笳声、蟋蟀(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墙)等 ❖ 梧桐 猿啼、捣衣、黄叶、暮鸭(倦鸟、寒鸦、昏鸦)
❖寒风苦雨、西楼(高楼、危楼、危栏)、浮云、茅店
•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莼羹鲈脍 chún gēng lú kuài 莼:莼菜; 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诗歌特征: 1)把握关键信息
羁旅行役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 “孤”“悲”“无 情”“怜”“空”“独”“故园”“相思” 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
2)留心景物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②“鸿雁传书”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④杜鹃啼血 ——凄凉哀伤的象征 ⑤鹧鸪——羁旅乡愁
羁旅行役诗
也称为思乡怀远、望月怀远诗,是流浪他 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 望,对家乡的憧憬;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 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
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
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 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 笛》
常见术语:
• 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 幽寂清冷
• 情:羁旅愁绪、孤独寂寞、凄凉哀伤、 幽深的乡思、满腔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