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力学》教案

合集下载

土力学课程设计浅基础

土力学课程设计浅基础

土力学课程设计浅基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土的基本性质,掌握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2. 掌握浅基础的定义、类型及其工作原理;3. 学会分析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方案,并能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程案例中浅基础的受力状态进行合理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学习,设计基础的简单模型;3. 能够利用土力学公式和图表进行数据计算,对浅基础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力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工程问题的热情;2. 通过对土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学习土力学基本原理,深化学生对浅基础设计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具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 土的基本性质:包括土的组成、分类,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土的压缩性和剪切强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进度安排:2课时。

2. 浅基础概述:介绍浅基础的定义、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浅基础的类型与设计”;- 进度安排:2课时。

3. 浅基础设计原理:- 教材章节:第五章“基础设计原理”;- 内容包括:基础荷载传递机理、基础尺寸设计、基础埋深选择等;- 进度安排:4课时。

4. 土力学在浅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土力学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包括:土压力计算、基础稳定性分析、沉降计算等;- 进度安排:4课时。

5. 实际案例分析:- 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方案;- 进度安排:2课时。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

一、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二、教案对象:大学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能够分析土壤的性质和地基的承载能力;4. 了解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土壤的性质和分类;3. 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4. 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5. 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地基问题,介绍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实验法:进行土壤试验,了解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4.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的应用。

一、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土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土力学的研究方法;3. 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4. 土力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二、土壤的性质和分类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3. 土壤的分类和性质判别;4. 土壤的工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1. 地基的承载能力;2. 地基的变形特性;3. 地基的破坏模式;4.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

四、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1. 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2. 地基基础的类型和选用;3. 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和计算;4. 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五、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1. 地基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2. 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原理;3. 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4. 地基加固效果的评价和监测。

六、土壤试验与检测技术1. 土壤试验的意义和目的;2. 常见土壤试验方法及其原理;3. 土壤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4. 土壤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七、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1. 土力学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2. 常见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及其特点;3. 土力学数值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 土力学数值分析的注意事项和未来发展。

《土力学》教案》课件

《土力学》教案》课件

《土力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使学生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讲解土力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土的物理性质介绍土的组成、颗粒大小、湿度、密度等性质。

3. 土的力学性质讲解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剪切变形等性质。

4. 土的工程应用探讨土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基本概念、性质和工程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土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土力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工程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土力学的背景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让学生掌握土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3. 介绍土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图片等方式展示土的组成和性质。

4. 讲解土的力学性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等性质。

5. 探讨土的工程应用,分析土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作用。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解答学生疑问。

8.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土的分类及其工程特性。

2. 使学生掌握土的渗透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土的渗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土的分类讲解土的分类标准、各类土的工程特性。

2. 土的渗透性质介绍土的渗透系数、渗透定律、渗透力等概念。

3. 土的渗透应用探讨土的渗透性质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的分类、渗透性质及其应用。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理解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4. 学会进行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分析5. 能够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二、教学内容1. 土力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土力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土的分类和性质2.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和方法地基的概念和作用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不同类型地基的处理方法3. 土的物理性质土的组成和结构土的密度和湿度土的粒径分布和渗透性4. 土的力学性质土的抗剪强度土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5. 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地基稳定性的判断和提高方法地基变形和沉降的控制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2. 实验法:安排土工试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土的性质和行为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经验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问题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土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质量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合适的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 课件和教案:准备详细的课件和教案,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土力学知识3. 土工试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和土工试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土的性质和行为4. 实际工程案例:收集相关工程案例,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图示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

《土力学教案》word版

《土力学教案》word版

《土力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土力学2. 适用年级:大学本科一年级3. 课时安排:本学期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土的性质与分类土的组成与结构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工程分类2. 第二章土的渗透性渗透定律土的渗透系数土的渗透性影响因素渗透问题在工程中的应用3. 第三章土的压力与支撑力土的自重压力静止侧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支撑力的计算与应用4. 第四章土的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剪切强度定律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土的变形特性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泊松比5. 第五章土的稳定性分析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滑动面与安全系数土的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土体稳定性计算实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阐述土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力学的应用。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力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力学》(第四版),作者:李广信。

2. 辅助教材:推荐《土力学教程》,作者:李俊。

3.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土力学的学术论文、工程案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4. 实验室设备:进行土力学实验,验证土力学原理。

5. 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六、第四章土的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续)土的剪切带发展土的应变软化现象土的残余强度三轴剪切试验土的剪切模量土的剪切强度公式的应用七、第五章土的稳定性分析(续)边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分析土体稳定性设计方法土体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方法稳定性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八、第六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动三轴试验土的动力模量土的阻尼比地震作用下的土动力学问题土的动力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九、第七章土的工程应用土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土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土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十、第八章土力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土的物理性质试验土的力学性质试验土的渗透性试验土的剪切强度试验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十一、第九章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土力学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有限元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有限差分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离散元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土力学数值分析软件介绍数值分析在土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十二、第十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地基的概念与分类地基承载力理论地基变形控制原则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十三、第十一章边坡工程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边坡稳定控制技术边坡加固与维护边坡工程实例分析十四、第十二章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概述地下工程设计原则地下工程支护技术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地下工程实例分析十五、第十三章土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土壤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土力学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土力学在环境工程实例分析中的应用十一、第十四章土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岩土工程概述岩土工程设计原则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岩土工程支护与加固技术岩土工程实例分析十二、第十五章土力学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工程概述结构工程设计原则结构工程与土力学的关系结构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结构工程实例分析十三、第十六章土力学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交通运输工程概述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原则交通运输工程的土力学问题交通运输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实例分析十四、第十七章土力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工程概述水利工程设计原则水利工程的土力学问题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水利工程实例分析十五、第十八章土力学发展趋势与展望土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土力学在新技术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土力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土力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土力学作为一门研究土壤性质及其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024版《土力学》教学教案

2024版《土力学》教学教案

《土力学》教学教案•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土的物理性质与分类•土的渗透性与渗流•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目•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与土坡稳定录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课程定义《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土壤在静、动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课程内容涵盖土的物理性质、土的渗透性、土的压缩性、地基承载力、土压力与挡土墙、边坡稳定等基础知识。

课程意义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土壤力学知识,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基础。

《土力学》课程简介掌握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工程应用;理解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边坡稳定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土力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初步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目标010203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土力学》(第X版),XXX主编,XX出版社。

参考书目《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土质学与土力学》等相关教材及专业书籍。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了解土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02土的物理性质与分类土的组成与结构土的组成土由固体颗粒、水和气体三部分组成。

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水和气体填充在土颗粒之间。

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的排列方式和连接形式。

土的结构可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凝结构等。

1 2 3土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的质量,重度是指单位体积土所受的重力。

它们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密度和重度土的含水量是指土中水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的比值。

含水量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影响。

含水量孔隙比是指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的比值,孔隙率是指土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它们反映了土的密实程度。

孔隙比和孔隙率土的物理性质指标03土的命名土的命名通常根据其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进行,如粘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等。

01按粒径分类根据土中颗粒的大小,可将土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四类。

《土力学》教案——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透问题

《土力学》教案——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透问题

教学内容设计及安排第一节达西定律【基本内容】渗透——在水位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

渗透性——土具有被水透过的性能。

一、达西定律v =ki =k Lh或用渗流量表示为q =vA =kiA式中 v ――渗透速度,cm/s 或m/d ;q ――渗流量,cm 3/s 或m 3/d ;i =h /L ――水力坡降(水力梯度),即沿渗流方向单位距离的水头损失,无因次; h ――试样两端的水头差,cm 或m ; L ――渗径长度;cm 或m ;k ――渗透系数,cm/s 或m/d ;其物理意义是当水力梯度i 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 A ――试样截面积,cm 2或m 2。

【注意】由上式求出的v 是一种假想的平均流速,假定水在土中的渗透是通过整个土体截面来进行的。

水在土体中的实际平均流速要比达西定律采用的假想平均流速大。

二、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与起始水力坡降对于密实的粘土:由于结合水具有较大的粘滞阻力,只有当水力梯度达到某一数值,克服了结合水的粘滞阻力后才能发生渗透。

起始水力梯度――使粘性土开始发生渗透时的水力坡降。

(a ) 砂土 (b ) 密实粘土 (c )砾石、卵石粘性土渗透系数与水力坡降的规律偏离达西定律而呈非线性关系,如图(b )中的实线所示,常用虚直线来描述密实粘土的渗透规律。

()b i i k v -= (2-3)式中 i b ――密实粘土的起始水力坡降;对于粗粒土中(如砾、卵石等):在较小的i 下,v 与i 才呈线性关系,当渗透速度超过临界流速v cr 时,水在土中的流动进入紊流状态,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呈非线性关系,如图(c )所示,此时,达西定律不能适用。

第二节 渗透系数及其确定方法【基本内容】一、渗透试验1.常水头试验常水头试验适用于透水性大(k >10-3cm/s )的土,例如砂土。

常水头试验就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水头保持不变。

试验时测出某时间间隔t 内流过试样的总水量V ,根据达西定律At LhkkiAt qt V === 即 hAtVL k =2.变水头试验粘性土由于渗透系数很小,流经试样的总水量也很小,不易准确测定。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第一章:土力学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2 教学内容土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土的分类和性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掌握土的分类和性质。

案例分析法:分析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土的密度、孔隙比、颗粒分析等基本物理性质。

让学生了解土的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土的密度、孔隙比、颗粒分析等基本物理性质土的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实验法:进行土的密度、孔隙比、颗粒分析等实验。

互动法:引导学生了解土的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变形模量等力学性质。

让学生了解土的力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3.2 教学内容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变形模量等力学性质土的力学性质的测试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的力学性质。

实验法:进行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变形模量等实验。

互动法:引导学生了解土的力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第四章:土的渗透性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土的渗透系数、渗透规律等渗透性质。

让学生了解渗透性质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4.2 教学内容土的渗透系数、渗透规律等渗透性质渗透性质的影响因素和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的渗透性质。

实验法:进行土的渗透实验。

互动法:引导学生了解渗透性质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第五章:土的工程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土的工程应用方法和技术。

5.2 教学内容土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土的工程应用方法和技术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土的工程应用方法和技术。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土的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按风化程度: ①微风化岩石; ②中等风化岩石; ③强风化岩石。 2、岩石的性质 (1)强度大; (2)压缩性低 (3)透水性差。
• 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1.3 第四纪沉积物(层)
• 第四纪沉积物(土):地表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下
来的年代不长,未经压紧,并呈松散状态的沉积物。建筑场地 一般涉及的都是第四纪沉积物。
将携带大量泥砂和石块,最后堆积在山谷的出口或山前平原 而形成的沉积物。
• 洪积物的堆积面积大小不一,从几平方米到数十平方公里,
在许多大山与平原交界处,各条沟的洪积物不断发展,相连 成片可形成洪积平原。
• 洪积物特征:
(1)具有磨圆分选现象,离山越远,颗粒越细;
(2)分布范围多为 扇形; 如右图所示
2. 矿物种类 (1)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而成,如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
云母等。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风化产生,如长石风化产生高岭石、
角闪石风化产生绿泥石等。
二、岩石
1、岩石的类型 (1)按成因: ①岩桨岩(火成岩):地壳下面融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
凝结晶后而形成的岩石; ②沉积岩: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至低洼处而沉积,在常温
• 土分布在地壳的表面,其工程性质相差极大。因此,进行工
程建设时,必须结合土的实际工程性质进行设计。
第一章 工程地质 §1.1 概 述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工程地质与道桥工程的关系极为密切,因
为各种道路和桥梁都是建在地球表面上的,都要与土打交道。建 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道桥的设计方案、施工与工程投 资。因此,首先讲一些有关土质学方面的内容。
常压下,受到压紧,化学物的胶结、再结晶或硬结等成岩作 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石分布广泛,约占地球表面的75%。 ③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或化学性活泼的物质作用下,使原 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份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 石,称为变质岩。
(2)按0MPa ②软质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Sb<30MPa
• 第四纪沉积物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残积物:岩石风化剥蚀后的产物仍残留在原地未被搬运,这
种沉积物称为残积物,如下图所示。
• 在残积物和基岩之间,通常存在一个风化带。残积物与强风化
带之间并无明显区别,二者的界线实际上很难区分。残积物与风 化层的主要区别在于:残积物是经风化剥蚀和水流将细小的颗粒 带走后残留下来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而风化带虽经风化,但未 经剥蚀和搬运。
坡积物特征:
(1)一般分布在坡腰或坡角下; (2)有不同程度的磨圆或分选现象; (3)土质不均匀,厚度变化大,在斜坡上厚度较薄,而在山 坡下部较厚; (4)由于一般堆积在倾斜的山坡上,常易发生滑动;在这类 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易产生滑坡。
• 三、洪积物: • 由于暴雨或融雪形成的临时性洪水,具有极强的搬运能力,
一、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引起,如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
2.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如风化、 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二、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由于地表岩石温度变化产生温度应力和裂隙 水的冻胀以及盐类结晶膨胀而使岩石被碎崩解为碎块或岩 屑,其化学成份尚未发生变化,这种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 用。
• 化学风化作用不仅破坏了岩石的结构,而且使化
学成份改变,形成新的矿物。粘土颗粒便是岩石 经化学风化后的产物。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 生的破坏作用。如树根生长时施加周围岩石的压 力可超过岩石的强度,使岩石产生裂纹而破坏。 活动在地表浅层的动物如老鼠、蚯蚓等也可使岩 石被碎成土。开山、挖隧道等作用产生的土等。
《土力学》教案
绪论
一、土力学的研究对象
• 土力学是一门研究土的学科,主要解决工程中的土的性质、
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 在工程建设中,土往往做为不同对象来研究。如在土层上修
建房屋、桥梁、道路、铁路时,土是用来支撑上部建筑传来 的荷载,这时土被用作地基;路堤、土坝等土工构筑物,土 又成为建筑材料;地铁、隧道、涵洞等地下工程,土又是地 下结构物周围的介质或环境。
冻作用的结果; (3)分选现象:在搬运过程中,存在着分选现象,同一粒
组范围的颗粒集聚在同一地区,大颗粒的岩石碎块搬运距 离一般较近,而细小的碎粒可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下 来。
五、沉积
• 岩石碎块和岩屑经,经搬运后在某地带堆积下来,称为沉
积。
§1.2 矿物与岩石
一、主要造岩矿物
1.矿物:是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 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细胞。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但 常见的造岩矿物仅三十多种。
三、剥蚀
• 风化后的岩石产物在冰川、风、水和重力作用下,从母岩分离
的现象称为剥蚀。
四、搬运
• 岩石碎块或岩屑从母岩分离后到达新的平衡位置,称为搬运。
1.搬运方式 (1)风; (2)流水; (3)冰川; (4)雪崩; (5)自然起伏地形形成高差,在自重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 (6)人工填运。
2.伴随现象 (1)磨园; (2)进一步的破碎或开裂,这是由于相互碰撞、磨擦或冰
• 残积物特征:
(1)颗粒不可能磨圆或分选,多为棱角状粗颗粒土; (2)没有层里构造(因没有经过搬运和沉积); (3)其矿物成份与下卧基岩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依据。 (4)孔隙度大,均质性差,作为建筑物地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二、坡积物:高处风化、剥蚀后的岩石产物,在自重、风或流
水作用下,顺山坡向下移动,最后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 形成的沉积物。
• 当气温升高时,岩石膨胀产生压应力,当气温降低时,岩
石收缩产生拉应力,二者频繁交替,使岩石表层产生众多 裂隙最终崩解。另一方面水冻胀时产生体积膨胀或盐类结 晶膨胀加速了岩石崩解过程。土中的碎石,砾石、砂等粗 颗粒便是岩石物理风化的产物。 2.化学风化作用:在水、 大气以及有机体的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下而使岩石的 化学成份发生水化、氧化、还原、碳酸化溶解等过程,称 为化学风化。
(3)由于山洪是周期性发生的,每次大小不尽相同,堆积下来 的物质也不一样。因此,洪积物常呈不规则的交替层理构造, 并且有夹层,尖夹等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