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小说讲述了莫斯科的一位文学大师和他的情人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穿插了两千多年前耶路撒冷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
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展现了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和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布尔加科夫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苏联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他通过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同时,通过对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宗教和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小说中对苏联社会的描写,既尖锐又深刻,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然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社会讽刺小说,它还包含了对人生、爱情、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对道德的探讨,让读者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正义;对信仰的描写,让读者思考了信仰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考,让小说不仅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
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相互补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小说的语言非常幽默、夸张,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
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大师、玛格丽特、彼拉多等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南昌大学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第八讲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第八节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作者生平:布尔加科夫像布尔加科夫墓大师和玛格丽特电影镜头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俄罗斯族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东正教牧师,父亲阿法纳西·伊凡诺维奇·布尔加科夫是基辅神学院的副教授,母亲瓦尔瓦拉·米哈伊洛夫娜婚前曾做过教师工作。
布尔加科夫是家中7个孩子中的长子。
1909年,布尔加科夫被录取到基辅大学医学系。
1916年,布尔加科夫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被编入莫斯科军队保健管理局,成为一名预备役医生。
从1918年12月起,布尔加科夫先后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军队、红军部队、俄国南方武装力量征招为军医。
1919年底成为一名报社记者。
1921年9月,为了实现自己文学理想,他只身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开始了全新但艰难的生活。
1924年,长篇小说《白卫军》发表。
随后,在《白卫军》这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话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获得了广泛好评,名声大噪。
但是,苏联政府和文艺界的一些领导却认为此剧是在为白军唱挽歌,一时间,批判的言论扑面而来。
1926年5月,布尔加科夫的住处遭到了国家政治保安局的搜查,他几年间的日记和中篇小说《狗心》的唯一一份手稿被拿走。
从此以后,他的作品除了《年轻医生手记》于1925-1927年发表外,其他作品再无发表的可能,大量剧本也再也没有上演。
他在写给高尔基的信中这样说道:“我所有的戏都被停演了,任何地方也不会出版我一个字,我没有工作,没有一分钱稿费,没有任何一个机关、任何一个人回复我的申请。
一句话,这10年中我在苏联写的所有东西都被消灭了。
最后剩下的,就是毁灭我本人了。
”事业夭折、生活无望,他写信向斯大林求助,斯大林给他回了电话,虽然在电话中斯大林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还是安排布尔加科夫在艺术剧院做助理导演。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布尔加科夫开始着手创作《大师和玛格丽特》。
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艺术创新

要 :2 0世 纪 6 O年 代 ,魔 幻 现实 主 义 文 学 日益 盛 行 。 其 实 早 在 2 0年 代 末 ,前 苏 联 作 家 米 哈 伊 尔
布尔加科夫开始创作的小说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就 有 明显 的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特 征 。 作 品 在 艺 术 上 的 创 新
主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神 话 与 覆 性 对 比描 写 。
( 一 ) 神 话 与 现 实的 交叉 叙 述
在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中存 在 三 种 叙 事 时 空 :现 实 社 会 中 莫 斯 科 市 民 的 日常 生 活 ,
彼 拉 多 的故 事 分 4章 进 行 。 关 于 本 丢 ・彼 拉
《 大师和玛格丽特》 开始写作 于 1 9 2 8年 , 至 1 9 4 0年 作 者 逝世 前 不 久 才 终 至 完 成 。 作 品
不 仅 表 达 了 作 者 在 困 顿 中 的 憧 憬 、畅 想 ,也
多 的古 老 宗 教 传 说 穿 插 在 2 0世 纪 的 日常 叙 事 与 神 话 叙 事 中 ,这 种 历 史 传 说 、现 实 神 话 与 现 实 生 活 图 景 的交 叉 叙 述 ,使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具 有 极 强 的 空 间跳 跃 感 ,而 时 空 的 自 由调 换 也 使 整 部 作 品更 具 魔 幻 色 彩 。
在 三 种 叙 述 时 空 中 ,神 话 时 空 居 于 核 心 的地 位 ,它 搭 建 起 了 现 实 时 空 与 历 史 时 空 的
凝 聚 了 作 者 在 艺 术 上 的 思 考 、匠 心 。 小 说 写 的是 现 实 ,也 是 神 话 ,是 现 实 与 神 话 相 互 交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讽刺性模拟唐逸红 摘要布尔加科夫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集中体现了布尔加科夫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双重小说,即“小说中的小说”,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们是以一部小说对另一部小说的讽刺性模拟出现的。
本论文拟以小说中的讽刺性模拟为切入点,探讨布尔加科夫审视生活的新视点和再现生活的新方法,从而把握布尔加科夫创作的精髓。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讽刺性模拟 双重小说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讽刺怪诞见长,尤其是他那部历经十二载、八易其稿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如此。
这部作品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它集作家对文学、美学、心理学、哲理、道德探索之大成。
它一问世,立即以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讽刺与幽默、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色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轰动文坛,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称之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散文的高峰”。
[1](6)叶夫多基莫夫称之为“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一部具有先知式象征主义和强烈表现力的杰作,它使布尔加科夫进入伟大作家的前列”。
[2](68)的确,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讽刺手法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小说中的讽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上的怪诞讽刺,它以20—30年代莫斯科文化界、戏剧界为对象,讽刺并揭露了它的阴暗面,这是所有读者都能够发现的;另一个是潜在层面上的讽刺性模拟,这只有细心的读者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够发觉,两个层面上的讽刺艺术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独特风格,语言上的特殊魅力,宗教上的耐人寻味。
本文拟从讽刺性模拟这一角度阐述小说的艺术风格。
讽刺性模拟,又称滑稽模仿,主要是指以讽刺、讥笑和幽默为手段,故意模仿某种人物举止或某种风格、流派、文体的作品。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而使人发笑。
讽刺性模拟的艺术手法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用讽刺模拟、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神话及流行哲学的戏拟。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其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布尔加科夫是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物来表达其对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
而这种清醒的认识不是用直白的文字和对话展现给读者的,而是通过他大胆雄奇的想象,怪诞至极的描写,用历史影射现实的良苦用心的戏仿,以及那些欢笑中透露出酸涩和无奈的讽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与之一起扼腕或悲歌。
1《大师和玛格丽特》对圣经故事的戏仿戏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
布尔加科夫借用了历史事件和圣经故事,进而又对这些事件和故事进行了重新的改造和怪诞性的发挥。
翻译家钱诚评论《大师和玛格丽特》时曾说,至于书中现实世界中的主要人物,则大多有其原型,因而他们的姓氏,仿佛我国的“六书”,或形声,或会意,或假借,均有其各自相应的含义。
布尔加科夫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了怪诞的演绎,以实现其影射现实的目的。
所以说,当我们完全融入到布尔加科夫怪诞的圈子里时,我们会觉得这种怪诞真的是怪诞的很真实。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正是受到《圣经》和《浮士德》的启示。
正如杜纳耶夫所说:“布尔加科夫不仅根据伪经创作,而且自己是在创作新的伪经,以此吸引对他的注意力”[1]作品与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借用《圣经·新约·福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对人物进行重新的塑造,对故事进行重新的编撰,创作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圣经传说。
这里的魔王沃兰德所施的魔法其实是神的一部分,通过以恶制恶使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
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帝的特质和性情,行使着上帝的权柄。
布尔加科夫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被良心唤醒的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本丢·彼拉多。
彼拉多在《圣经》中只是一个寥寥数笔的人物,而在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在忍受千年的头痛和对自我良心的无休止的扣问中,让本丢·彼拉多从肉体到精神上都承受着对加害约书亚的往事的无限追悔和自我谴责。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申千里《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是一本满含着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恶意嘲讽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
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
1928年,《紫红色岛屿》首次在莫斯科剧场上演。
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
这本巨作曾数易其稿,将历史传说、魔幻现实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巧妙地糅合起来,让人与人、人与魔鬼进行善恶之间的斗争,展现赤裸裸的人性。
整部作品由两条线索牵引完成,一条明线是,魔鬼化身沃兰德携属下来到莫斯科,在“牧首湖”、“50号公寓”、“戏剧院”等地点上演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另外一条暗线是约书亚被行刑的整个过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互相映衬,通过沃兰德从传说穿越到现实的奇妙设计,将两条主线串联到一起。
他巧妙地将《圣经》故事融入本书中,从而使其与现实形成一种对照和隐喻。
1 沃兰德“他突然停止了打嗝,觉得心脏怦地一跳,猛然下沉,刹那间不知去向,随后他的心又回到了原处,但仿佛带回一根扎得很深的钝针。
这还不算,别尔利奥兹忽然感到一阵巨后果可想而知。
总之,不是恶的化身,而是检测人性的一面明镜,他的形象非但不使人产生厌恶、憎恶之心,反而,让人希望有一个沃兰德这样的人真实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这样人们的才能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难能可贵的真善美。
同样,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属下,虽然个个面目狰狞,但是他们时刻在检验人性,并且引导人们向善。
其中,一个猫模仿人做公交车买票,但是仍然被赶下车,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因为一只猫都是会遵守规则上车买票,但是人却往往逃票。
反映了当时社会之中,其实人与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论是小卖部经理、房管所主任还是坐公交上班的普通人,都一样擅长伪装,精于在人群面前保持另外一副样子。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本书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思想震撼了我。
这部小说拥有如此多的层次,不仅仅是一个精细构建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信仰、权力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情节,布尔加科夫勾勒出了人类和恶魔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的大师陷入了恶魔沃伊德卡的控制,而玛格丽特则成为了大师和他的创作的灵感之源。
大师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备受打击的作家。
他对权力的批判、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一个独特而令人钦佩的角色。
然而,他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信仰的危机。
恶魔沃伊德卡将他引诱至深渊,并将他带入一个荒诞而奇幻的境地。
这种对权力和欲望的诱惑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也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性。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的角色也非常引人注目。
她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
她承担了成为大师创作灵感之源的重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的形象象征着艺术的力量和对自由的追求,而她与恶魔的交易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毁和剥夺。
《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奇幻场景,探索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脆弱和信仰的力量。
我被小说中的争论、思考和启示所吸引,它给予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令人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深刻和复杂的思想,也因为它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方式。
布尔加科夫运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重叙事结构,创造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他把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
这种文学手法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打开了异想天开的思维空间。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它融合了奇幻、恐怖、爱情和哲学等元素,使得读者对生活、艺术和人性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并面对自己的恶魔。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摘要: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作者的创作手法及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人物形象;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最为耀眼的经典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被湮没于世,但是,在他谢世26年之后,他的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首次面世,就引起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展开了对其本人及作品的研究,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一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然,除了其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他的其他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图尔宾一家的日子》、《狗心》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造诣,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小说。
一、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1、撒旦的化身——沃兰德从小说的引文和对沃兰德形象的有关描写可以看出他与《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他又不仅仅是魔鬼的化身,因为他并没有给人间带来祸患,,他并没有主宰人类,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人的本性。
由于他的出现,的确在莫斯科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他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破坏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是起到了一个推力的作用。
同时,沃兰德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惩恶扬善的形象,他让罪有应得的人受到惩罚,让大师与玛格丽特获得了爱情,实现了愿望。
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沃兰德不是单纯的魔鬼的化身,他是善与恶的综合体,他像法庭一样,审判着人间的善恶。
2、耶稣的化身——约书亚布尔加科夫通过小说中“大师”之手创造了约书亚的故事,并通过沃兰德之口讲述出。
但是与耶稣不同的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认为世人皆有罪,而他是来拯救世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内容梗概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怪诞长篇小说,全书由神话、现实生活和历史三个层次粘合而成。
第一个层次是神话,描写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拜访莫斯科,他们施行妖术,制造事端,对莫斯科的市侩们进行百般戏弄。
沃兰德突然出现在莫斯科文协主席伯辽兹的面前,跟他争论有无耶酥的问题,随即让柏辽兹死于非命。
随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又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在那里表演黑色魔术,让观众大出洋相。
他们还大闹柏辽兹的协会本部格利鲍耶夫之家,并付之一炬。
而作品的主人公大师及其情人玛格丽特在受到迫害后也得到了魔王的帮助,玛格丽特抹了魔王的助手阿扎泽勒给他的一种油膏,抹了后就飞起来。
她报复了曾围剿大师的批评家,参加了魔王的盛大舞会。
舞会上魔王满足了她回到大师身边和恢复大师手稿的要求。
最后应耶酥要求,沃兰德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的生活,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重点表现了以柏辽兹为首的一群文化人的利欲薰心、蝇营狗苟的行径。
大师因为写了一部关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讯处死耶酥的小说而惹祸,遭到文化界的围攻,结果进了疯人院。
只有玛格丽特一如既往地爱着他。
这个层次
与神话层次相交织。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通过沃兰德的回忆和大师的小说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往事。
本丢彼拉多审讯耶酥,他试图使耶酥免于一死,同大祭司发生了争执,最后屈从于大祭司处死了耶酥。
耶酥服刑后,彼拉多派人暗杀了出卖耶酥的犹大。
以后是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直到大师在沃兰德指引下见到了他,用一句话使他得到了救赎。
研究综述
作为一名身后恢复名誉的作家,布尔科夫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迟到的,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钱诚翻译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1998年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布尔加科夫文集》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地展现布尔加科夫作品全貌的译本,同年面世的还有寒青的将标题改为《撒旦起舞》的译本。
布尔加科夫不仅在20世纪苏联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严酷的政治体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思考方式,使之除文学成就之外更有人格上的范型意义。
布尔加科夫及《大师和玛格丽特》正受到外国文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视点、深拓展的面貌,刘亚丁、刘锟、吴泽林、唐逸红等学者纷纷对它的构思、寓意、结构和怪诞技巧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富于创见的阐释。
正如同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哈姆雷特,《大
师和玛格丽特》同时蕴涵了经验与超验、过去与现在、文本与现实等各个看上去无法并存的时空,这种包容性赋予了其广阔的释义空间,其内质的丰富性较之古代的经典也毫不逊色。
2001年,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批评家莱斯莉米尔恩的《布尔加科夫评传》,将对布尔加科夫及其《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认识起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的研究热潮的兴起,布尔加科夫得以在一个更加具体的文化框架中受到审视,评论家们充分注意到了白银时代的诗学模式的整体变更对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呈现出更具探询精神和理论深度的态势。
一、对历史文化意蕴的挖掘
《大师和玛格丽特》表现的是现代社会。
但同时以宗教为主题。
二者的奇妙融合使评论者不得不追溯俄罗斯的精神之源。
它所凸现的终极人文关怀、被政治体制压抑的宗教文化潜流、神秘主义的因子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古老的、崇尚信仰的俄罗斯之灵的现代化身,引得大量评论者纷纷叩响灵魂之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解读它的底蕴。
刘亚丁在其《苏联文学沉思录》一书有关《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章节中认为:布尔加科夫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无组织的世界,这是作家本人的理想世界。
布尔加科夫皈依了俄罗斯的农民和传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否认任何国家或政权形
式的思想传统。
刘锟的论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思想浅析》列举了这部作品在几个方面表现出的宗教观念,从人物形象、哲学基础、末世论、善恶依存和仁爱等角度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主题做了全息式的综览。
潘华琴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断头台〉中宗教题材的运用》一文对《大师和玛格丽特》如何在现代生活的线索中呈现宗教主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耶酥受难史的一个现代阐释,布尔加科夫一方面似乎抛弃了一切时空的概念,历史、现在与未来在宇庙的反复循环中只是一个静止的点,整部作品的心理时间犹如定格在耶酥受难的特定历史时刻;另一方面,布尔加科夫通过现实中事件的发展显示出客观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间处理方式既使作品在风格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使得基督教故事穿越时空的限制,在作品中成为人类命运的象征。
二、破译结构的迷宫
众所公认,《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初读之下很难让人适应、结构复杂的巨著。
布尔加科夫的视线不断在几个时空、几个叙事层面上游走,风格诡异多变,肆意抹杀传统文学中习见的文本边界,这既造成了亦真亦幻的阅读效果,也给形式结构方面的阐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苏联文学》1988年第2期刊载了苏联学者米彼得罗夫
斯基评述布尔加科夫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两位大师》一文。
文中精辟地将布尔加科夫充满不确定性的文体总结为滑稽剧式的神秘剧,它把对末日审判的恐惧与纵欲享乐的欢娱,把高尚与最卑微,把崇拜与亵渎,把历史的广翰和日常的庸碌,把永存不朽与转瞬即逝,把认真严肃与粗俗可笑统统融合在一起,编织为一体。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神秘剧式的内容与滑稽剧式的内容明确地并存,使得一部小说同时兼容数个基调,创造了交响乐式的效果。
彼得罗夫斯基的权威论断是中国学者展开独立思索的起点。
唐逸红、徐笑一的论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体载特点》将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指出滑稽剧式的神秘剧在渊源上是古希腊、罗马盛行的梅尼普体的一种变体。
布尔加科夫运用幻想、神话传说、梦幻和怪诞等假定性手法实现了梅尼普体的现代嬗变。
余华在1996年第11期《读书》刊载的文章《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以一个作家的视点对这部作品做出了富于灵性的把握,他认为布尔加科夫在丰富的表达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间选择了前者,而大师和玛格丽特之间虚幻和抽象的爱情使作品有了结构,正是这爱情篇章的简短,这样也就一目了然,使结构在叙述中浮现了出来,让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有了回首一望,这回首一望恰到好处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张敏的文章《雄浑精警怪异谐谑试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艺术风格》将作品的成功归因于在结构上融和了多种风格特质,而每一种风格特质都因为其他质素的映衬获得了新的意义,构成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多样性统一的艺术风格。
三、主题和形象研究
《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主题和形象的创造上无疑是苏联文学中的一个异类。
作为一部涉及恶魔、宗教、民间传说等多个边缘领域的小说,它题材的大胆和形象的逾矩,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作家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这方面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近年来,对主题和形象的探询逐渐成为布尔加科夫研究的新热点。
赵宁的文章《恶魔主题在俄国文学中的嬗变》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恶魔放在了俄国文学史的大背景中进行了考察,提出恶魔沃兰德的出现是俄罗斯文学走上神话复归之路的一个标志,恶的化身被转化为善的护卫者这一事实达到了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的丑恶荒诞化的效果,是把圣经神话魔幻现实主义化的成功探索。
而唐逸红的《布尔加科夫笔下的魔鬼形象》一文则关注于魔王沃兰德与歌德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的关系,认为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在精神实质上又有区别。
布尔加科夫塑造的这个形象是他对立统一哲学观的产物,对沃兰德来说,恶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惩恶扬善。
康澄的论文《对二十世纪前叶俄国文学中的基督形象》考察的是布尔加科夫对圣经传说的天才重构,他指出布尔加科夫是从人的角度来刻划耶舒阿的,只有当这个人物逐渐发展、逐渐丰满后,读者才能在其身上看到救世主的轮廓。
唐逸红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则把目光投向了魔王的几个随从的身上,认为他们不同于生活中的小丑,而是被脱冕的小丑,他们同狂欢节上加冕与脱冕两种仪式紧密联系,具有小丑傻瓜骗子魔术师等多种功能,既是讽刺揭露者,又是恶作剧者;同时,小丑参与的活动有一种游戏性质,小丑的世界有其特殊的审美标准。
吴泽林在《公猫布尔加科夫的笑声》一文中从公猫别格莫特的形象入手,剖析了这部作品独具特色的笑声,他在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正反两个世界的荒诞结合点上发现了破解这种风格的钥匙笑声,认为笑声是在悖谬世界的巅峰与谷底间展开的。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具有广博内心世界和深远洞察力的伟大作家,他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为评论者从多个理论层面进行诠释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但是,国内目前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与其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相称,我们期待着更有影响力和锐气的研究成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