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的区别

合集下载

『摄影器材』为什么镜头防抖比机身防抖更好

『摄影器材』为什么镜头防抖比机身防抖更好

想第一时间收到摄影教程和最新资讯?推荐使用Email的方式订阅,关注我们的微博。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QQ邮箱阅读等RSS工具订阅。
尼康欧洲官网上有一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镜头防抖技术比机身防抖技术更好的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 以阅读下面的内容。
1. 校正后的取景画面令构图更加简单 通过镜头内的机构对相机震动进行补偿,则在取景器内看到的画面是经校正之后的。这一点令拍摄中的 对焦和构图都更加简单。如果采用机身防抖系统,则取景器中的画面仍然是未经补偿的。 2. 每支镜头都经过针对性优化 与机身防抖系统只能提供单一防抖机制相比,每支镜头的防抖系统都经过了针对性优化。因此可以提供 相当于3-4级快门速度的防抖效果。 3. 照片的AF及测光信息更加准确 这一点是镜头防抖与机身防抖最主要的区别。采用镜头防抖,相机获取AF及测光数据速度更快,更准确 。 4. 并非所有镜头的画面模糊模式都一样 相机震动造成的画面模糊,对每一支镜头来说都有所不同。在使用长焦镜头时这一点更加明显。所以防 抖系统应该针对每一支镜头进行单独调整。 (编译/新摄影)

首页
我的空间
资讯
器材
作品
博客
论坛
数码相机 | 业界 | 行情 | 评测 | 新品 | 镜头 | 附件 | 固件 | 教程 | 创意 | 摄影师
首页 > 资讯 > 技术教程 &
Canon单反
『摄影器材』为什么镜头防抖比机身防抖更好
2011-07-18 13:31 来源:新摄影 网友评论 19 条 进入论坛

数码相机防抖技术评测

数码相机防抖技术评测

数码相机防抖技术评测当今社会,数码相机已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必备工具。

无论是旅游摄影、人物摄影还是日常拍摄,稳定的画面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我们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时,摄手的手部抖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图片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机制造商们纷纷开发出了各种防抖技术。

本文将对数码相机防抖技术进行评测,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相机。

一、光学防抖技术光学防抖技术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防抖技术之一。

它利用相机镜头内部的光学元件来抵消拍摄时的手部抖动,从而实现图像的稳定。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利用稳定的平台或电动机来保持相机镜头的平衡,以达到抑制抖动的效果。

光学防抖技术一般分为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两种。

1. 镜头防抖技术镜头防抖技术是将稳定器集成在相机镜头内部。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适用于不同的镜头焦段,有效降低了手抖造成的图像模糊。

同时,镜头防抖技术还可以减轻相机整体负担,提高使用的便携性。

然而,相较于其他防抖技术,镜头防抖技术的成本较高,镜头本身的重量也会相应增加。

2. 机身防抖技术机身防抖技术是将防抖稳定器集成在相机机身内部。

相较于镜头防抖技术,机身防抖技术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以兼容多种镜头。

由于稳定器是集成在机身内部,因此无论使用哪种镜头,防抖效果都能够得到保障。

而且,相机机身的重量相对较轻,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然而,机身防抖技术相对镜头防抖技术而言,镜头本身并没有减轻重量和体积的优化措施,因此需要消费者权衡防抖效果与拍摄便携性之间的平衡。

二、电子防抖技术电子防抖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防抖技术,它利用相机芯片内的图像处理器进行图像稳定处理。

电子防抖技术通过拍摄时自动提高快门速度或增加ISO值来避免图像模糊,从而实现防抖效果。

与光学防抖技术相比,电子防抖技术的成本更低,因为它不需要额外的防抖元件。

然而,由于电子防抖技术仅通过图像处理进行纠正,所以在一些极端条件下,如低光环境下或长焦拍摄时,其防抖效果并不理想。

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

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

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单反相机不再是摄影专业人士才能拥有的了。

数码单反已经落入平常人家,单反相机的优点就是可以更换各种镜头。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佳能单反相机镜头知识焦距镜头的焦距(Focal Length),从实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镜头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

理论上的定义为:无限远的景物通过透镜或透镜组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光学中心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

对于定焦镜头来说,其光学中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对于变焦镜头来说,镜头的光学中心的变化带来镜头焦距的变化。

现代135相机镜头的焦距变化幅度从6mm至2000mm,常用焦距段为15mm至600mm。

对画幅相同的相机来说,面对同样的被摄体,镜头焦距变化所带来的成像效果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条规律:1、镜头焦距与视角成反比。

焦距长,视角小,意味着能远距离摄取较大的景物;焦距短,视角大,意味着能近距离摄取范围较广的景物。

2、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焦距长,景深小,意味着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小;焦距短,景深大,意味着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大。

景深表示纵深景物的影像清晰度,是摄影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将在第几章详细介绍。

口径镜头的口径又称为绝对口径、有效孔径,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

口径的大小用口径系数F表示,F=镜头焦距/最大光孔直径,也可以用F系数的倒数表示,如F2.8或1∶2.8。

F越小,表示口径越大。

对于变焦镜头,我们会看到F3.5-5.6这样的表示方法,这两个数值分别是镜头广角端和长焦端的最大光圈。

镜头的口径越大,实用价值越大。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主要有: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手持相机利用现场光拍摄;便于摄取小景深效果,使画面虚实结合;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凝固动体。

但大口径镜头的制造工艺复杂,因而口径越大,镜头也越大,价格也越高。

单反相机防抖模式选择指南

单反相机防抖模式选择指南

单反相机防抖模式选择指南单反相机是摄影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之一,而其中的防抖模式更是提高拍摄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单反相机防抖模式的选择指南,帮助摄影爱好者们更好地利用防抖功能,拍摄出稳定、清晰的照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防抖模式。

单反相机防抖模式是相机内部的一种功能,通过减小相机震动,使得拍摄过程中图像更加稳定。

这种功能特别适用于需要手持拍摄的情况下,比如拍摄运动场景、旅游照片等。

在选择防抖模式时,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来确定使用的防抖模式。

通常情况下,单反相机上会有三种主要的防抖模式:常规防抖模式、运动防抖模式和全局防抖模式。

常规防抖模式适用于拍摄静止场景的情况,比如风景照、人像照等。

当我们使用常规防抖模式时,相机将会检测到相机微小的晃动并进行相应的补偿,从而拍摄出更加稳定、清晰的照片。

这个模式适用于手持拍摄,在需要稳定镜头的情况下使用。

而运动防抖模式适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的场景,比如运动比赛、赛车等。

当我们使用运动防抖模式时,相机会自动调节快门速度,以消除拍摄时的晃动,保证拍摄的运动场面更加清晰、稳定。

这个模式适用于需要追踪并拍摄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使用。

最后,全局防抖模式是将相机内部的防抖功能与镜头的防抖功能相结合。

这种模式适用于长焦镜头以及超远距离拍摄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因镜头晃动而导致的图像模糊和抖动。

使用全局防抖模式可以使拍摄的图片更加稳定、清晰,特别适合在低光条件下拍摄的场景。

选取适合的防抖模式除了根据拍摄场景外,还需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是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

有些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较好,可以提供更加稳定、清晰的照片。

其次是拍摄手持的稳定性。

即使使用了防抖模式,如果拍摄时我们的手持不稳定,也会对照片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拍摄前要尽量调整好站立姿势,保持相机的平稳。

总之,单反相机的防抖模式对于提高拍摄质量至关重要。

在选择防抖模式时,需要根据拍摄场景的不同来确定使用的模式,并考虑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以及手持的稳定性。

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今天有个学生问了个很有趣的问题,他问我:老师相机防抖是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也很适合给大家分享。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相机机内/镜头防抖的作用防抖嘛就是要防止相机抖动,相机抖动会让图像模糊,所以防抖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相机抖动造成图像模糊。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拍照时相机不会抖啊,没抖是因为快门速度在安全快门内。

一般来说在手持相机拍摄时,相机的快门速度不能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举两个例子:如果你的镜头焦段为50mm,那么你的快门速度至少要1/50s;如果你的镜头焦段为200mm,那么你的快门速度至少要1/200s。

如果你的快门速度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相机抖动造成图像模糊。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用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快门速度来拍摄,但这样又会导致相机抖动造成图像模糊。

如果你的相机有防抖功能,那么就可以用更低的快门速度来拍。

举个例子:用焦段为200mm的镜头拍摄,没有防抖功能,那么快门速度至少要1/200s,如果有防抖功能,那么就可以1/13s的快门速度来拍,直接提升了四挡。

相机抖动造成画面模糊二、相机机内/镜头防抖的原理防抖分为两种,一种是相机机内防抖,一种是镜头防抖。

关于它们的防抖原理解释起来很麻烦,大家只要记住两个点就行,一是镜头防抖:在防抖工作时,相应镜组会发生移动。

二是机身防抖:在防抖工作时,感光元件会发生移动。

镜头防抖组件非常复杂,到如今大部分厂商都是第二代光学防抖机身防抖已发展到第二代,一般具有五个轴向的校正三、镜头防抖和机内防抖谁更好?这两个不存在谁好谁差,只能说各有各的优势、缺点。

大家需要知道镜头防抖、机内防抖的优缺点,然后来做选择。

镜头防抖更适合长焦下的防抖,镜头防抖的效果也要好些。

而机身防抖应对拍摄时造成的机身旋转更有效果,并且结合机身防抖,很多不具备防抖的小型镜头或者定焦镜头,能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总体上来说镜头防抖更好、也更有效,虽然很多做机身防抖的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

镜头防抖or机身防抖?防抖功能彻底研究

镜头防抖or机身防抖?防抖功能彻底研究

镜头防抖or机身防抖?防抖功能彻底研究“咔啪先锋摄影满足你对摄影的一切幻想”随着相机高像素化的发展,能够有效抑制抖动的防抖功能同样得到了飞跃性提升。

如今,大家已经习惯在电脑显示器上放大影像来仔细欣赏画面,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画质,本文将对各厂家防抖功能的诸般特性进行全面介绍。

乍看上去似乎相当锐利的影像,实际也存在抖动抖动产生原理(3大主要原因)1、角度抖动:纵向、横向倾斜所产生的抖动拍摄者举起相机进行构图时,如果身体出现前后左右晃动或用于支撑相机及镜头的手腕发生晃动,镜头光轴就会出现上下左右方向上的倾斜,从而导致抖动的产生。

这种角度抖动在抖动成因中占很大比重。

2、平移抖动:纵(上下)、横(左右)方向偏移所产生的抖动与镜头前后左右晃动所产生的“角度抖动”不同,相机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平行移动(相对于感光元件的平行移动)所造成的抖动被称为“平移抖动”。

在常规拍摄距离下,角度抖动比平移抖动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基本上只要有效消除角度抖动,就可以获得相当良好的防抖效果。

但在近距离拍摄中,尤其是1/2倍以上高倍率微距摄影中,平移抖动所产生的影响会明显加大。

在角度防抖的基础上再增加平移防抖,能够更好地抑制微距摄影中的抖动影响。

3、旋转抖动:镜头旋转(滚动)所产生的抖动以光轴为参考轴,因相机转动所产生的抖动被称为旋转抖动。

比如在按下快门按钮时,相机向右下方轻微转动所产生的抖动就属于此类抖动。

两种防抖方式的区别•每款镜头均需嵌入防抖组件,因此在嵌入位置及运行效果方面能够达到最优,获得卓越的防抖效果。

•借助镜头防抖功能,单反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成像将更加稳定,在使用超长焦镜头拍摄时有助于获得稳定构图,并可为自动对焦传感器提供更稳定的成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相机的自动对焦性能。

•需要为每支镜头嵌入防抖组件,因此小型轻量级定焦镜头及低价镜头往往无法提供防抖功能,这类镜头将无法获得防抖效果。

•加入防抖组件后,镜头光学系统中的镜片数量增加,对画质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
单反相机镜头的防抖原理主要有两种:光学防抖(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简称OIS)和机械防抖(In-body Image Stabilization,简称IBIS)。

光学防抖是指在镜头内部通过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进行调节,以抵消相机的晃动,从而提供更为稳定的图像。

这些光学元件通常由陀螺仪控制系统监测相机的晃动情况,然后对镜头进行微小的调整来抵消晃动,以保持图像的稳定性。

通过这种方式,光学防抖可以在拍摄时减少模糊和颤抖的影响,提供更清晰和稳定的图像。

机械防抖则是将防抖功能集成到相机的机身内部。

通过相机内置的传感器和电路系统,可以检测到相机的晃动,并对传感器进行微小的移动来抵消晃动,以实现图像的稳定。

相较于光学防抖,机械防抖可以适用于使用不同镜头的拍摄,而不仅限于使用具备光学防抖功能的镜头。

无论是光学防抖还是机械防抖,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在拍摄时抵消相机的晃动,从而提供更为稳定和清晰的图像。

这些防抖技术的应用使得拍摄时可以在较低的快门速度下仍能得到清晰的图像,同时也提升了在低光环境下的拍摄能力。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

单反镜头防抖原理单反相机的镜头防抖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减少照片或视频中由于手持相机导致的模糊或抖动现象。

单反相机的镜头防抖技术主要有光学防抖和机械防抖两种。

光学防抖是利用光学元件在镜头内的微小移动来抵消手持相机引起的抖动。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在镜头内部添加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通过对这些元件的移动和角度改变来抵消相机在拍摄过程中产生的抖动。

当相机发生抖动时,光学元件会迅速调整位置和角度,使图像重新对准成像面,从而消除抖动,获得清晰的照片或视频。

具体来说,光学防抖的原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空间平移和角度调整。

空间平移:在相机拍摄过程中,当相机发生微小抖动时,光线进入镜头后会被镜头上的光学元件(如透镜组)引导,然后通过反射或折射的方式进入图像传感器。

为了让光线保持对称和聚焦,光学防抖系统会控制光学元件沿着指定方向进行微小平移,使其对应于相机的振动,以保持成像面上图像的稳定。

这种光学元件的平移可以通过电磁驱动、压电陶瓷的伸缩变形等方式实现。

角度调整:在光学防抖系统中,还会通过旋转或倾斜光学元件来调整入射光线的角度,从而使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微小改变。

当相机发生抖动时,调整光线的入射角度可以实现对称抖动的补偿,从而减少模糊和抖动现象。

这种角度调整的方式通常是利用悬挂在微小机械支架上的光学元件,通过电磁铁或电动机等部件来改变其位置和角度。

除了光学防抖技术,机械防抖也是常见的一种镜头防抖方式。

机械防抖通常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包括在相机内部或镜头本身添加一个可移动的支架或平台,使镜头相对于相机的主体能够微小调整位置,从而抵消手持相机引起的抖动。

机械防抖主要通过传感器检测相机的抖动程度,并通过控制电机或电磁组件来实时调整镜头的位置,以保持成像面上图像的稳定。

与光学防抖相比,机械防抖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机械零件和电路控制。

总结起来,单反相机的镜头防抖通过光学元件的微小平移和角度调整来抵消相机的抖动。

其中,光学防抖主要通过控制光学元件的位置和角度来实现,而机械防抖则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手持状态下,低于安全快门速度拍摄时,发生抖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三脚架来固定相机,或者是提高感光度或是采用更大的光圈来提高快门速度。

但是很显然,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没有人会随时随地地将三脚架带在身边,提高感光度则会影响到成像质量,而大光圈镜头则会让你的成本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

对某些人而言,多花3倍以上的价格购买一只光圈只大一档的镜头并不是十分必要。

还好,如今部分数码单反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光学防抖技术。

我们或许都知道,低速快门下,因为手部的抖动,导致光路发生偏差,这就是造成成像不清晰的根本原因。

而光学防抖技术,则可以在发生这种抖动时,通过光路上的某个元件做反方向的运动,这样便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抖动。

通常,我们用“降几档”作为评判光学防抖系统效果好坏的指标。

所谓降几档,就是指光学防抖功能开启后,安全快门速度能够降低几档。

例如,安全快门为1/60秒的情况下,降低一档则为1/30秒,两档则为1/15秒,三档则为1/8秒。

也就是说,本来,在某种拍摄环境下,需要1/60秒才能保证拍摄稳定,而现在,即使使用1/8秒的快门,也可以保持拍摄的稳定性。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无需三脚架了。

光学防抖技术分为两种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

镜头防抖指的是通过镜头中镜片的移动来对抖动进行补偿。

目前的数码单反中,佳能的IS和尼康的VR都是采用镜头防抖,松下的数码单反也采用镜头防抖模式,其配套的徕卡镜头采用了一种叫做MEGA O.I.S的防抖技术。

镜头防抖的优点是在取景时就能很直观地看到防抖效果,但是,防抖镜头一般会比较贵。

而且,你只有在使用光学防抖的镜头时才能获得防抖能力,如果一旦更换了不具备光学防抖的镜头,在拍摄时也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机身防抖则通过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的移动来补偿抖动。

这样一来,在使用任何镜头时都可以获得防抖效果,可谓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种防抖方式在取景时并不能直观地看到效果。

另外,机身防抖在使用不同镜头时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别,在使用某些镜头时的防抖效果可能并不是太明显。

除了佳能和尼康两大巨头以及松下,目前具备防抖功能的数码单反都采用机身防抖,包括柯尼卡美能达/索尼、宾得、三星和奥林巴斯。

这里要提醒的是,如果一款采用机身防抖的数码单反相机(例如奥林巴斯的E-510)遇到一款光学防抖的镜头(例如松下的镜头),千万不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双倍的防抖效果。

这时候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关掉其中一个防抖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