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无中生有 唯有创新

无中生有 唯有创新—多彩贵州品牌无形资产及价值运营管理模式探析十多年来,为改变贵州文化资源丰富但对外识别度低、形象缺失的状况,改变多年来“三言两语”对贵州的负面影响,贵州省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一年一度的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
随着在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数年推出品牌形象片,几近家喻户晓,加之持续不断的市场经营推广,多彩贵州成为国内备受关注的现象级品牌。
多彩贵州品牌在2010年全面完成了商标注册,树立了区域公共品牌形象,但尚未形成区域母品牌引领之下的行业子品牌及其衍生品牌体系。
在此背景下,多彩贵州品牌无形资产运营方坚持“无中生有”,以创新为先导,探索路径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初步探索形成了品牌资产及品牌价值运营管理的模式——融合发展、文创赋能、全面管理、共建共享。
创新路径:融合发展 做实资产 实现价值与一般成功的商业品牌相比,多彩贵州品牌有两大特点,一是开始只是作为代表区域文化形象的公共品牌形象出现,尚缺乏子品牌具体产业内容支撑;二是作为综合性品牌,实施了商标全类注册,需要多点拓展品牌的优势特色。
因此,多彩贵州品牌无形资产运营,必须注重路径创新,既要遵循一般品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形成溢价能力后进行增值运营的原则,又要充分发挥多彩贵州母品牌公信力、影响力优势,与贵州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融合,做实产业资产内容,培育形成系列子品牌,实现母品牌的价值转化。
多彩贵州品牌资产融合路径创新,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品牌运管方在“十二五”期间,编制了品牌价值研究和市场规划,实际操作中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有明显的自发性。
多彩贵州城、多彩贵州风、多彩贵州网、多彩贵州航空等项目,具有行政指令色彩。
自下而上的品牌运营更多是品牌运管方在初期基于生存需求做出的探索,如水、酒、茶、影视、农庄、酒店等的授权合作,被授权方尽管支付了品牌管理费且防控住了重大风险,但在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融合中,普遍存在缺乏专业规划、专业团队、专业举措和资金匹配,以及管控乏力的问题。
贵州品牌中心成立背景介绍

贵州品牌中心成立背景介绍贵州品牌中心成立背景介绍近年来,贵州省通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动贵州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
作为贵州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重要举措,贵州品牌中心的成立有着重要的背景意义。
一、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作为中国重要的西部省份之一,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地处东南高原地区,境内山川河流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原资源。
此外,贵州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果园等自然景观和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
这样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为贵州打造特色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二、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需求贵州近年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由传统资源型经济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需求日益增强。
贵州需要更多的优质品牌来满足社会消费升级的需求。
三、国家政策与推动力量国家层面对于品牌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政策。
中国制造2025、中国品牌战略、全球推广贸易投资合作大会等政策和活动都强调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促进力度。
此外,国家给予贵州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为打造贵州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推动和支撑。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省份如四川、云南、广西等有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近年来,贵州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贵州品牌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贵州省与周边地区开展更多的经济合作,还能够推动贵州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升贵州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以上是贵州品牌中心成立背景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贵州省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需求、国家政策支持和区域经济合作需求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贵州品牌中心的成立是顺应大势、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彩贵州文化研究报告

多彩贵州文化研究报告在贵州大地上,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
千百年来,各民族同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传承延续各自的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合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气质。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贵州的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等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贵州的文化“宝库”在深挖、保护、有效利用的实践中,绽放出愈加独特的魅力。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蹄疾步稳。
近年来,一部部“贵州制造”佳作登陆小荧屏、大银幕,一个个贵州故事登上更多高端平台,一张张笑脸因民族文化而洋溢自信……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渲染出贵州底色,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相互交织,贵州人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双管齐下振兴乡村文化黔西市大水乡后坝村的山脚下,茂盛的草地化身为天然“舞台”,迎来了一群“文艺轻骑兵”。
这是一场别致且“接地气”的表演,群口快板、方言诗、脱口秀、花灯表演唱、彝族演唱……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一位陈姓村民说。
这些由省文联、省曲协共同主办的送文化下基层演出,遍布全省各地,演了数百场,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生活、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提振了乡村文化自信。
惠及民生的文化服务还有另一种“硬核”的方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遵义市娄山关的农家书屋是一个“智慧农家书屋”,读者只需扫描门口的二维码进入书屋,再扫码就可以自助阅读电子书。
还有远程“面对面”阅读活动组织系统,可供当地读者与城市优质阅读资源进行交流。
贵州在整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好戏连台。
今年年初,贵州省图书馆新馆建成并试运行,毕节市七星关区图书馆等5个单位已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此外,在过去一年中,还有三个民族自治州1909个村完成文化设备配置,50个贫困乡镇、100个贫困村、100个安置点提档升级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贵州相继出台了《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黔族文化和苗族文化。
自古以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历史上,贵州曾是西南边疆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唐宋时期,贵州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清时期,贵州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
明代末年,贵州开始设立养正书院,成为培养地方士子和传播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代,贵州的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文化名城。
近现代移民潮和交通发展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贵州的文化景观变
得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铁路和公路的通车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贵州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0世纪以来,贵州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重
视和支持下,贵州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经济体系。
贵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此外,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
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景观。
总的来说,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从古代的黔、苗文化到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保护,贵州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审美意味与市场推广--我看《多彩贵州风》现象

口 淡 其 味,‘ 无 事 事 味 ,乎 无 ’ 为 为 无 ,
无味” 观看 《 。 多彩贵州风》 犹如品一杯 清茶, 醇美的 茶香自 杯的回转中慢慢溢 出, 甘怡若丝,由 此体味人与自 然的一 次触摸与交融。 《 多彩贵州风》 不光在审美上给了大 众愉悦,还在民族文化的市场推广上给 贵州发展文化产业作了良 好范例。“ 原生 态” ,一度是个很生僻的词汇,它是从 自 然科学上借鉴而来,是指一切在 自然状 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当今社会, 商业性 的流行文化大肆横行,人们在追捧现代 性带来的快感的同时越来越发现自 我的 迷失, 关注内心、 关注 自 然于是成了现代 人的一种迫切愿望。对原生态文化的追 捧,不仅反映了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 们的一种审美追求, 而且是现代人从内 心深处生发的一种对自 然的智性回归。 贵州在原生态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 的优势, 此次 《 多彩贵州风》的推出, 无 疑为解决民 族民间文化的 保护和对外交 流中 存在的矛盾做了 一次大胆尝试。 云 《 南映像》 《 、 印象 刘三姐》的热演给贵州 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这些都证明, 族文 民 化、 族歌舞有人看、 民 有人喜欢, 这类文 艺节目 存在巨 大的 潜在币场。 多彩贵州 《 风》在2005 年 ” 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 推出, 成功地争取到了观众 量, 其节目
合性、 阵容性展示, 展现了贵州民 族民间 艺 术的独特风貌和文化意蕴。
在中国文化结构中, 儒道思想的影响 甚为深厚、 儒道互补也成了中国文化的 独特之处。 而在美学领域, 道的实际影响 则更切近一些。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写道: “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 ‘ 性无伪则不能自 美’ 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 ‘ ; 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 在功利, 后者突出的是自 即美和艺术 然, 的独立。 然平淡是 《 ”自 多彩贵州风》给 人的审美感受,观众在欣赏后便会深刻
贵州文化_精品文档

贵州文化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贵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贵州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元素,带您一起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 艺术与手工艺贵州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贵州织锦和苗族银饰是其中的代表。
贵州织锦以其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颜色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的“活化石”。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首饰,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2. 民族风情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着26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
每个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贵州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例如,在苗族村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苗族的传统美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3. 音乐舞蹈贵州的音乐舞蹈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苗族蜡板舞是苗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舞者手持两块蜡板,以奔放的舞姿和轻快的节奏展示着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另外,侗族的大葫芦舞和糍粑舞、布依族的勾栏舞等也都是贵州音乐舞蹈中的瑰宝。
4. 神秘的风景名胜贵州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贵阳青岩古镇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奇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成为了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在这些景点中体验到神秘与美丽的并存,领略到了贵州自然风光对贵州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5. 传统节日与习俗贵州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鼓楼节、布依族的旱船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承载着贵州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使贵州文化更加多元且充满活力。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观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喜庆的气氛。
结论贵州的文化是一个宝藏,拥有独特的艺术、多元的民族风情、美妙的音乐舞蹈、神秘的风景名胜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文化的一种理解视角:“魂”与“体”的关系

⽂化的⼀种理解视⾓:“魂”与“体”的关系2019-06-04摘要:深化⽂化体制改⾰、推动⽂化⼤发展⼤繁荣是提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地位的重要体现。
以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为“魂”、以⽂化产品、传播和影响等为“体”的⽂化已经成为⼈民群众⽂化需求的着⼒点。
辩证看待“魂”与“体”的关系,就是为了能够掌握⽂化的精髓,使之为发展社会主义贡献⼒量。
“多彩贵州”是具有典型贵州风采的⽂化盛宴,这个⽂化的“体”在近年来为实践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繁荣贵州经济、展⽰贵州精神和现象做出了重⼤的贡献,也进⼀步证实了⽂化“魂”与“体”牢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化;“魂”与“体”;多彩贵州;形象引⾔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向。
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化产品创作⽣产传播各⽅⾯,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化体制改⾰、推动⽂化⼤发展⼤繁荣重⼤决定。
《决定》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按照全⾯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点、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重要着⼒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撑。
⼀、⽂化的多视⾓解读1、⽂化的内涵解释“⽂化”⼀词,是⼀个⾮常⼴泛的概念,给它下⼀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件⾮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学家⼀直努⼒,试图从各⾃学科的⾓度来界定⽂化的概念。
然⽽,迄今为⽌仍没有获得⼀个公认的、令⼈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少有⼆百多种。
笼统地说,⽂化是⼀种社会现象,是⼈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是⼀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化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学艺术、⾏为规范、思维⽅式、价值观念等。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企业也作 出了不懈的努力 , 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圈 , 如借助 民 族故事 、 传说来 进行卡通 动画、电影电视等的设计和播放等 , 并取得较 好 的社会反响 。 文化企业正在贵州省市各 级主管部 门的不断扶持与 自身 不断努力下 , 逐渐有效地探索了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最佳捷 径 , 并 逐
一
化资源 产业化 的综合价值十分显著。 本文侧重从理论价值 和实践价值两
个方面来 加以探 析: 一源自、贵 州 民 族 文 化资 源 可 以实 施 产 业 化 的 理论 探 索
贵州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 , 并不能 自身转化为产业发展 的
优势。 贵州 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实现 其产业化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品一直远销到 日 本、 东南亚和 台湾 、 香港等地区 , 备受客户青睐 。 随着 当今 社会人 与社会 、 人与自 然关系 的逐渐完善 , 贵州民族地 区人文素质 与科 学素质的相互融合 , 对贵州 民族文化资源进行 不断开 发与利用 , 将
系列文化活动 , 都是富有特色的世界稀缺的民族文化资源 , 也 是文化
资源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富有绮丽多彩的魅力。近年来 ,贵州不 少文化
和经济基础。贵州民族文化 的形成 、 发展 、 变化是一个悠久的漫长的过
程, 长期 以来 , 滋养着贵州 1 7个世居少数 民族 的精神世界和文化 生活, 也渗透和作用与贵州各地域人们 的风俗和行为习惯 , 客观上已经成为社
2 0 1 3年 第 2 2期
电子 产 业 经 济
贵 州 民族 文 化资 源产 业 化 的理 论 与实践 探 索
■姜 葵
文章 从理论与 实践 两个 方面较 深入细致地探析 了贵 州民族 文化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201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0ct.2014
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样化民族特色,各族 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 文化,构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多彩贵州”。据民 俗学家研究,在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 除满族没有保存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传统 节13外,其余的16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 特色的民间传统节13 oD2]据统计,在贵州大地上 有1 000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13,从正月初一到 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少数民族同 胞在过节,“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 民族文化传统节13的真实写照。u副同时,每过一 个民族传统节13,都是一次服饰文化(刺绣、挑 花、款式、佩饰)、歌舞文化、饮食文化、风情民俗 礼仪的展示和传承,“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一个 个传统节Et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来延续着 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 断”¨4|。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 间文化,构成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 本格局。当然,“贵州民族文化既有突出的个性, 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各民族的‘大杂居、小 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各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主 导地位,使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 局面,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又 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多元共存现象”¨5|。这些 丰富、独特、原生、古朴的民族文化,引起世界关 注,尤其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认定为“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 之一,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认定为全球“返 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并与西 藏一起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增列为全球 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对于“多彩贵州”文化 品牌的内容确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典型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各个革命 时期产生的具有特定历史形态的人物事迹、遗址 景观、艺术作品、革命精神的总称。贵州有革命传 统,早在1895年清代戊戌维新变法中,600名举 人在《公车上书》冒死签名,贵州举人就占96名, 居全国第二;“五四”运动以后,贵州一批青年走 出大山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人物,如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邝继 勋等;“八一南昌起义”的主力军中,许多将领都
摘要:“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实施文化改革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文化品牌,“多 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础和核心是贵州文化。贵州文化的基本元素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
富的民族文化、典型的红色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多元、和谐、原生态。因此,“多彩 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文化之州、歌舞之州、醉美之州、和谐之州,并由此构成了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系统。
NO.5 0c1.2014
(总第147期)
文化、屯堡文化、红色长征文化等历史文化、民族 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等资源。由此,基本界定了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构建所必须依赖和把 握的内容要素。本文就在此框架下对“多彩贵 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内涵及其价值认定进行具体 研究。 一、文化之州:“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 内涵基础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历史悠久,二十四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活动。在贵州,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 “桐梓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盘县 “大洞人”,还发现了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如“兴义 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 人”和安龙“观音洞人”。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 史》说,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南方“首推贵 州黔西观音洞”[5]P2。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 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僻春秋战国 至西汉,夜郎在“西南夷”中崛起,《史记・西南夷 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据史 家考证,夜郎的地域应包括今贵州大部分及滇东 和桂西北。夜郎地区社会经济的特征是“耕田, 有邑聚”,这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L7伸在威宁中 水大河湾,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堆积层,兴义汉墓中 发现了水稻田模型和水田池塘模型,在普安铜鼓 山和毕节青场发现了房屋遗址,在赫章可乐发现 了“干栏”式建筑模型,大量的陶器更证实了人们 已经定居而形成村落。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等 遗址证明,夜郎文化有其独特的风貌,赫章可乐的 “套头葬”极其罕见,出土的许多青铜器有别于中 原和巴蜀,由铜釜演变为铜鼓的线索十分清楚,普 安铜鼓山出土的窑、灶、坩锅及大量石模石范说明 青铜器是本地制造。旧伸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年)“平南夷置群舸郡”,群舸文化继续发展着夜 郎文化。至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群舸王龙汉 尧遣使龙光率领群舸各部人京,演出本族歌舞, “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联袂宛转 而舞,以足顿地为节”。此事轰动一时,记入了 《宋史》。【9僻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 后,驿道的通畅和水路的整治,使贵州与全国连成 一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渐比中州”。在明清
“移民实边”和“改土归流”的政策下,大批移民以 军屯、民屯、商屯的形式进入贵州,结束了土司割 据状态,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加快 了贵州文明的进程。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处于祖 国西南大后方,西迁贵州的部分政治军事机关、文 化教育机构、作家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流亡难民, 给地处偏远、长期闭塞的贵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写下了贵州开发史上最精彩的一笔。由此而来, “史前文明”“夜郎文化”“群舸文化”“土司文化” “屯堡文化”“抗战文化”,成为当今贵州历史文化 研究的热点,富予“多彩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 涵。除此之外,由汉代经师大儒尹珍开“南域之 学”传播中原文化的影响,到清代以郑珍、莫友 芝、黎庶昌为代表创造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 风骚”的黔北“沙滩文化”;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 香深明大义,办汉学、开设“龙场九驿”稳步推进 西南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奢香文化”;明 代中期王阳明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 “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开创儒学新学派, 产生了著名的“阳明文化”,等等。丰富的地域历 史文化增添了“多彩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 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定位所依赖的重要内 容。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古代氐羌、百濮、百越、苗瑶以及中原 汉族等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交汇集结之地,是中国 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中国 56个民族中有49个在此居住,据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 口的36.1%,其中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 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圳 黔东南有苗侗文化,黔西南有布依文化,黔东北有 土家文化,黔西北有彝族文化,黔北有仡佬文化, 黔南有水瑶文化,各种民族文化活动频繁,成为 “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教授乐 黛云说:“‘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将贵州厚重、 原生、多元的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结合,给了世 界一个全新的贵州形象,不仅提升了贵州人的文 化自觉和自信,也为全世界实现多民族文化包容 性成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生动样本。”¨川 由于贵州山高峡深、多山多洞,地形多变、地 貌复杂,各民族聚居各个山坡和河谷,形成了“五
2014年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l苫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Oct.2014
(总第147期)
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喻健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
文化品牌——“多彩贵州”,它是以“多元、和谐、
收稿日期:2014—04—16 作者简介:喻健,又名喻子涵,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万方数据
20t4年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是贵州人,故有“三千子弟兵,八百贵州人”之说; 1930年以后,从红七军进入贵州开始,红八军、红 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贵州活动前后达6 年,足迹遍布全省68个县;红军自1934年黎平会 议、1935年猴场会议之后,接着在遵义召开挽救 党、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 议;接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红军与40万 敌军周旋战斗,最后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四渡赤 水”,为世界战争史写下了精彩的案例,为中华民 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抗日战争时期,70万 “贵州草鞋兵”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搏杀,用鲜血和 生命谱写了一部厚重的贵州人民抗战史。据中共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全省革命遗址普查统计,目 前全省有重要革命遗址共2 067处,其中红军在 贵州的重要遗址1 029处,堪称全国之最。¨6J¨7J 2012年7月5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与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技厅共同组建的“贵 州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从事 对贵州红色文化的发掘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普 及。“红色文化”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内涵确定 与品牌构建的重要内容。 二、歌舞之州:“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 内涵魅力 大山中的贵州各少数民族以一种简朴、平和、 自适、快乐的心态和方式安祥地生活着,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承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经历了几百 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音乐、歌舞文 化。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娱 乐产品,如《侗族大歌》被誉为“东方的咏叹调”, 苗家舞蹈也有“东方的迪斯科”之称。繁富多彩、 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内涵 确定与品牌构建的重要元素。 贵州民族歌舞集中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东 北、黔南少数民族聚居区。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 族原生文化的中心,原生态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 存比较完整、种类繁多,尤其是以苗族和侗族丰富 多彩的原生民族歌舞最为代表,驰名中外的有苗 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 飞歌,有惟妙惟肖、表达吉祥和感恩的丹寨苗族 《锦鸡舞》,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黔西北彝族 歌舞大多源于远古的原始宗教,流传到现在的有 史诗歌、情歌、喜酒歌、叫魂歌、斗鸡舞、斗羊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