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正式确⽴,唐朝进⼀步完善的⼀种政治制度。
隋唐⾄宋的中央最⾼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①“三省” a.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政⼤权,它与掌管军事⼤权的枢密院,合称“⼆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政⼀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洪武⼗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千⽯,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逐渐扩⼤,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左相、黄门监,皆因时⽽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 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来。
是魏晋⾄宋的中央最⾼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权⼒机构之⼀。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诏令。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组织有了很大变化,尚书台和门下省都失去了实际权力,完全由皇帝总揽大权。
隋唐时期,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由政事堂总揽大权,形成所谓“政事堂——三省六部”的格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一般由宰相兼任),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长官都由皇帝选用亲信担任,而且长期不换,使得三省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集于皇帝一身,所以叫做“执政”。
三省下有中书省,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掌管起草诏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给事黄门侍郎,负责封驳皇帝的命令;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负责办理本省事务。
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主要的四种政治体制:
中央政治制度主要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僧官制、八旗制、土司制。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是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最新】高中历史比较题系列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等比较学案

特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1)人员十分简单(简)(2)行事快捷(速)(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密)
影响
皇权得到加强(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0.用比较归纳法分析《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异同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
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成就
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成就
背景
在平民的要求下和长期斗争中产生的
公民法狭义性;罗马帝国扩张;皇帝重视;法学家努力
内容
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是罗马法的集大成
宗旨
主要维护贵族利益
协调帝国内各种关系
作用
虽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它有利于约束贵族,是平民的胜利,而且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使帝国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使查士丁尼大肆向外扩张,同时也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相同
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都在维系罗马共和制与帝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和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同
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都对古代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7.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以上五省,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
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
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
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
再无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
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
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北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 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盛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
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
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2、二者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不同。
3、二者机构完善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