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11白桦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1《白桦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1《白桦》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白桦》这篇课文的内容,了解白桦对人们的意义。
2.能够认读词语,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书写活动。
4.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认读困难的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白桦对人们的意义。
2.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课文:《白桦》。
2.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
3.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4.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校园里的树木,引出“白桦”这种树种。
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语。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 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白桦对人们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相互迅速问答,巩固课文内容。
2. 朗读与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白桦》并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课时1. 词语操练•教师设计词语操练活动,帮助学生熟练认读生字词语。
2. 作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树木的短文,并分享给同学。
第四课时1. 教学游戏•设计与《白桦》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板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总结白桦对人们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继续观察身边的树木,写一段观察感想。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白桦》这篇课文的真正含义。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1《白桦》优质示范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1《白桦》优质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白桦》,使学生了解白桦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熟悉《白桦》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境。
2.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对母爱和自然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诗歌《白桦》的课件或实物图片。
2.布置好教室环境,营造出诗意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开篇导入- 通过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哪些树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树木的感受和看法。
2. 学习诗歌《白桦》- 播放《白桦》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抽象意象。
-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思考诗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白桦树与母亲之间有何类比?- 引导学生展开对母爱和自然的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
4. 创设情境- 在课室环境中加入树木元素,营造白桦树的氛围。
- 让学生围坐在“白桦树”周围,展开诗歌朗诵和讨论。
5. 讨论分享-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白桦》的理解和感受。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意创作,分享对母亲和自然的情感。
六、课堂总结•整理学生共同分享的感悟和体会,对《白桦》进行简要总结。
•强调对母爱和自然的尊重与珍惜。
七、课后作业1.小组讨论:写一篇关于母爱和自然的小故事。
2.背诵《白桦》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从《白桦》这首诗歌中领略自然美与母爱之情,培养出对自然与亲情的热爱和感悟,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中拥有更加丰富深厚的情感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白桦》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白桦》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白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景观。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白桦树的成长画面,表现了白桦树坚韧、挺拔、美丽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主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韵律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白桦树这一植物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科普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白桦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韵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白桦树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韵律,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对生命的敬畏。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白桦树图片:用于展示白桦树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相关科普资料:介绍白桦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植物。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白桦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桦树的特点,同时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白桦树的特点,如坚韧、挺拔、美丽等。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韵律,讨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表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白桦》是一首描绘白桦树的诗,通过对白桦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他们容易产生共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能够通过诗歌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的理解。
2.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发现和情感激发,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表达中感受诗歌的美。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白桦》的幻灯片或课件。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白桦树的图片或视频。
3.准备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桦树,让学生对白桦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白桦树有什么印象?然后,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赞美白桦树?白桦树有哪些特点值得赞美?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的把握,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白桦树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桦树的美。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1.白桦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1.白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理解故事中白桦树的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分析故事中白桦树的寓意。
难点1.理解故事中白桦树与人物的关系。
2.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本中的比喻与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地展示白桦树的形象,引导学生了解白桦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学习故事《白桦》(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故事《白桦》,理解其中的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白桦树与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分组讨论(1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探讨白桦树在故事中的意义,开展角色扮演或小组演讲,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4. 模拟情景(10分钟)老师出示相关情景,让学生模拟相关情节,体验白桦树在故事中的形象与内涵,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白桦树的意义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课后作业评估: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白桦树与故事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1.可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搜索白桦树的相关知识,了解更多关于白桦树的故事和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探访,观察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加深对白桦树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白桦的特点•白桦树的寓意•感悟自然,爱护环境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白桦树的特点和意义,也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体验式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自然植物的理解和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11《白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11《白桦》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课文《白桦》,并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体会课文中描述的孩子与白桦树之间的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感情表达朗读课文。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自然风物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白桦》的内容。
2.学会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孩子与白桦树之间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营造孩子与自然的感情连接。
2.灵活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朗读准备。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张白桦树的图片。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白桦树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录音,跟读课文《白桦》。
2.分段教授课文,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互相朗读课文。
第三步: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把白桦树比喻成孩子的好朋友?2.学生交流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故事或体验。
第四步:朗读训练1.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情表达各异。
第五步:激发想象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白桦树下与好朋友玩耍的场景。
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象。
第六步:展示成果1.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彼此交流自己的想象内容。
2.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白桦》这篇课文,通过朗读、情感感悟和想象,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孩子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通过这堂课,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大自然的交往,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加深对人与自然情感的体验。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十一课《白桦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十一课《白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第十一课《白桦》。
文章主要描绘了白桦树傲然挺立于大自然中的美丽姿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正确读写;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正确读写;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白桦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白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3.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评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仿照课文写作方法,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仿写练习。
7.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问答等形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白桦2. 板书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3. 板书课文结构:描述白桦的外貌、品格、作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白桦》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白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白桦》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白桦树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情感渲染,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体味友情的真挚。
本文情感丰富,蕴含深刻的内涵,适合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品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了解友情的真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白桦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理解故事背后传递的友情意义。
•难点:领会和体味故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感知人生真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了解白桦树的特点和环境。
–通过故事体会友情的意义。
2.教学方法:–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白桦树的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导读课文:带领学生读课文,重点解释生词和理解故事情节。
–课文分析: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友情。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白桦树和友情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表现:学生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加深理解和印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展示白桦树图片,询问学生对白桦树的了解。
2.学习–学生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引导学生就故事中的友情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故事片段,展示对友情的理解。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友情的真谛。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白桦树的特点和友情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与珍惜。
七、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生词。
2.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友情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品味友情,但在让学生深入体味友情方面还有待加强,可以结合更多互动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会能力。
以上为《白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友情的力量,体味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白桦
教学目标
1.会认“绣、潇”等8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桦、涂”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选择几个短语描述文中的白桦,说说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教学重点
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选择几个短语描述文中的白桦,说说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摘抄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植物的诗歌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作者及白桦树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读、正音。
绽(zhàn)放朦胧(méng lóng)金晖(huī)
徜徉(cháng yáng)姗姗(shān shān)来迟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①着重指导:潇、穗、朦、霞
②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分节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
2.指名说说每小节的内容。
预设:第1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第2节写白桦树的枝叶。
第3节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第4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映照之下,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诗歌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白桦的特点。
现在让我们近距离接触白桦,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指名分节读诗歌,逐节交流感悟。
预设:(1)全诗共四节。
首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用“银霜”和“雪花”写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
一个“涂”字准确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对桦树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2)第2节写白桦的枝叶。
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枝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仿佛给桦树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
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作者极尽想象,描绘了雪后的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3)第3节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寂静”用“朦胧”来修饰,这是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玉立”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写出它的非同凡响。
“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
“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静态美。
(4)第4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白桦沐浴在朝霞下的闲适姿态,“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三、课堂交流,畅所欲言。
1.阅读短语,并说说白桦给你留下的印象。
(1)课件出示短语,学生读一读。
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银色的光华白雪皑皑的树枝
(2)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交流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交流收集的诗歌。
预设: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
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
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李白)
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梅花绝句(其—)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宋·陆游)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宋·卢梅坡)
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清·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
四、课堂小结,拓展思维。
1.小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诗人从整体、局部又回到整体,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
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诗人把白桦表象层面的纯洁、朦胧、宁静的美和意象的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静态的美感。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浓郁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提出希望:同学们,打开心扉,开阔视野,去发现你家乡的美、你身边的自然的美,去探索美,去书写美,去创造美。
千万不要错过童年里每一天的美,恣意生长,不负春光。
五、布置作业,牛刀小试。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首现代诗,并摘抄优美语句。
2.回忆现代诗的特点,仿写一首小诗。
板
书
设
计
11白桦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重视读的训练,采用初读、再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精妙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交流文中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时,未让少数不爱发言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课堂教学中要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体会诗中饱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