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鲁桓公》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左传》读书笔记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
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
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昵之口。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
而楚国咄咄逼人,将帅刚愎自用,楚国自然会失败。
《左传》还描写了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儒家十三经之一。
自问世以来,它以其独特的史书体例、严谨的史学态度、优美的文学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古今文人学者的赞誉。
在这里,我将以一篇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我阅读《左传》的感悟和赏析。
一、史书体例:《左传》是一部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为主线,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事件。
它以鲁国国君鲁隐公为首,记录了自鲁隐公至鲁哀公五百多年间的历史。
书中以日记形式,按年、月、日记载了这些历史事件,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这种史书体例,体现了左丘明严谨的史学态度,为后世历史著作树立了楷模。
二、文学风格:《左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人物形象。
文字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赏析:1. 辞藻华丽:《左传》在描绘历史事件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显得华丽优美。
如:“彼其之子,独宿于秧。
鼠穴牛角,尚可忍也。
尔之未艾,我将与尔同归。
”(僖公二十四年)这段描绘了鲁国公子奚仲与介子推的辞让之辞,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2.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左传》通过对各诸侯国君臣、士人的描绘,展现了春秋时期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子产,他聪明睿智,善于辞令,为国家利益奔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又如:介子推,他忠诚正直,辞让高位,成为后世楷模。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体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彰显了作者的价值观。
3. 寓言故事:《左传》中还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如:季札观乐、管仲论相等。
这些故事富含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如:“季札观乐”中,季札对音乐的欣赏,反映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见识。
这些寓言故事,既丰富了书中的文学形式,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三、思想内涵:1. 道德观念:《左传》强调道德伦理,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篇一:左传读后感】《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斗争。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左传》进行读书笔记摘抄的赏析。
一、文风优雅凝练《左传》以其独特的文风而闻名,文笔优雅凝练,字字珠玑。
它注重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运用,使阅读者们读起来流畅而舒适。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作者写道:“归车而望之,自胡蜂而至于巨蜂。
”这句话运用了并列句的手法,通过对胡蜂和巨蜂的比较,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更加生动有力。
二、深刻揭示人性弊病《左传》作为一部历史书籍,不仅仅是纪录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性弊病。
在《左传·襄公元年》中,作者写道:“君子失宠,于人则忧,于己则耻。
”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失去权力时的心理状态,揭示出人性中的私心和功利。
与此同时,作者还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刻画了那个时代各位君王的盈与败,善与恶。
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左传》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中,作者写道:“念兹在兹而不能用,德羞而无施。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德行的推崇和珍视。
《左传》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对各位君王的赏析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公义、仁爱和忠诚等美德。
综上所述,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其独特的文风优雅凝练,深刻揭示了人性弊病,并积极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
通过读书笔记摘抄的赏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左传》的价值和魅力,也更好地领略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左传读书笔记1《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
《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
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
《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正史,被誉为“百子之母”,是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左传是《春秋》的一部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官职公卿之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精华。
左传中包含了大量有关礼仪、规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史官。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对春秋时期鲁国历史及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列传的故事,对当时的政治斗争、人物风貌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左传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以明君爱民,治国有方的君子之风为核心。
比如左传中的“鲍叔牙救臧仓”、“孔子问事”等故事,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
这些故事不仅给后人带来了历史教训,也成为后世治国兴邦的重要参考。
左传中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确准确,既保留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左传的篇章之间,既有条理性,又有逻辑性,读起来非常流畅,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左传的文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比喻和譬喻,既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又能够加深读者对文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左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左传,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领悟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同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和历史启迪。
在当代社会,左传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左传中所反映的忠恕仁义、严明法治、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左传,我们可以汲取其积极的思想精华,传承古人的优良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在读左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
左传是一部既有历史又有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是读书人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左传》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作为《春秋》的注释,它以其详实的历史记录、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学描绘,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群像。
以下是我在阅读《左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战役、政治斗争和外交事件。
阅读《左传》,我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与楚成王的斗争,展现了晋国崛起的过程;齐桓公的称霸之路,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描绘《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例如,晋文公的重耳,他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使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三、道德观念的传承《左传》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忠诚、仁爱、礼仪等。
这些观念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阅读《左传》,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人在面对权力、利益、生死等考验时,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
四、文学艺术的魅力《左传》的文学价值极高,其叙事手法、人物描绘、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例如,文章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这些文学艺术的魅力,使《左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五、现实意义的启示虽然《左传》所记录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国家兴衰、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在《左传》中都有所体现。
阅读《左传》,让我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思考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总结:《左传》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典籍。
阅读《左传》,不仅让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在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启示。
左传襄公读书笔记

左传襄公读书笔记《左传》两篇读后感左传读后感(一)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
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
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
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
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
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
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
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
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
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桓公》读书札记
鲁桓公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鲁国第十五位国君。
桓公为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被立为太子。
因惠公去世时尚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
鲁隐公被杀后,桓公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读《左传·桓公》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无异于桓公与齐姜的婚姻部分(由于本科专业所致,对于女性形象较敏感),杨伯峻《春秋左传集注》中,《春秋》中对文姜一生全部活动的记载如下:
1.桓公三年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
公会齐侯于欢。
夫人姜氏至自齐。
2.桓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3.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4.庄公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
5.庄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6.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7.庄公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8.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9.庄公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10.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11.庄公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
12.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13.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14.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由此可见,《桓公》部分对齐姜的记载,限于她与桓公的婚姻。
第一次记载为桓公会齐侯,娶齐姜;第二次记载为桓公与齐姜之子子同出生(并未直接写到文姜);第三次记载为桓公陪同齐姜归齐,桓公死于齐国。
但在《左传》中,记载出现了一些有意思之处。
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桓公六年时,桓公与齐姜的长子子同已经出生,《左传》在记载他国之事时将齐姜差点曾被其父许配于郑太子之事写出,以及郑太子关于“齐大非偶”的言论等,不知其意是否暗暗与后面桓公十八年所发生“淫乱”之事有些许关联,毕竟有些过于“意淫”的人认为,郑太子忽是因为早已知晓齐姜与其庶兄的乱伦之事而拒绝婚事的。
另,桓公十八年,桓公之死的记载:“公会齐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齐。
齐侯通焉。
公谪之。
夏四月丙子,享公。
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因齐姜与其庶兄齐襄公乱伦有染,桓公发现后对其诘难,最终被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于上车之时刺杀。
我由看到这些记载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下:
1. 称谓问题:春秋时诸侯夫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最多见的是以夫谥加父国之姓,如郑国武姜、卫国定姜;或者是本人谥号加父国之姓,如鲁国哀姜、晋国穆嬴。
鲁桓公夫人齐姜却并非被称为“桓姜”,有些猜测是因为以其淫而致桓公死,后人不愿以桓公嗜好称之。
然而,文姜之“文”为其本人之谥号,依《谥法》而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这么看无论依从哪一条,“文”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那么为何对于一个因淫行而致使其夫君死亡的夫人,她所谓盖棺论定的谥号,是“文”这样的评价呢?
2. 鲁庄公时期多次“会齐”: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即位时才12岁,此时鲁国再没有一个“隐公”可以为其摄政,故国君尚年少,鲁国命途不明。
在《春秋》和《左传》中,《庄公》部分关于齐姜的11次记载,除了庄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关于齐姜薨、葬之外,从庄公元年到庄公二十年,记载文姜多次“会齐”。
高方在其《<左传>丽人谱之齐姜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庄公即位后齐鲁之间的势力消长如下: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王姬归于齐。
(元年经)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三年经)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五年经)
冬,齐人来归卫俘。
(六年经)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六年传)
甲午,治兵。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秋,师还。
(六年经)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既。
夏, 公伐齐纳子纠。
齐小白入于齐。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冬,浚洙。
(九年经)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十年经)
十年春,齐师伐我。
(十年传)
冬,王姬归于齐。
(十一年经)
冬,齐侯来逆共姬。
(十一年传)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十三年经)
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十六年经)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
诸侯不相遗俘。
(三十一年传)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庄公执政三十三年间,鲁为齐主婚2次,齐鲁合力与他国作战3次,同盟2次,齐侯甚至非礼“献戎捷”1次,而鲁与齐发生战争仅2次,且均在送公子纠回国与小白发生冲突的前后,齐鲁各胜1次,其余时间大体可视为相安无事。
而在这期间,所记载的齐姜多次往来齐国,或至于莒,真的是一直被认为的“纵淫欲矣”么?与齐姜有染的齐襄公于鲁庄公八年即死,显然齐姜后来多次“会齐”的行为与“淫欲”无关了。
对于这一点,高方在其文章中认为,齐鲁三十余年的基本和平的状态,以及国力日渐衰弱的鲁国基本没有遭受外侮的记录,均与齐姜作为齐国之女,在两位作为齐侯的兄长(齐襄公、齐桓公)之间的多次斡旋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其他一些文章,如《“文姜之乱”异议》(杨朝明,《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文姜之乱”献疑》(刘金荣,《浙江社会科学》20XX年第5期)、《重识历史上的文姜》(刘洁,《管子学刊》20XX年第4期)等,均认为,《左传》中“庄公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
”中的“奸”一字,实通于“干”字,并引清人于鬯之分析、《国语·晋语》“且不及而言奸也。
”、《淮南子·主术训》“各守其职,不得相奸。
”等旁证来证明庄公即位后齐姜多次会齐,其实是代表鲁国与齐进行外交方面沟通之事这个说法。
以上两点一文所引出的思考,即古人历来所谓“红颜祸水”之说。
但我总有疑问,无论妲己、褒姒,抑或齐姜等人,真的能以一人之力而左右国家和政治吗?商纣王、周幽王时期,国家之实力已到强弩之末,君王沉溺于美色而招致灭国之灾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桓公因知晓齐姜与齐襄公乱伦一事而被刺杀于齐,这其中促使襄公下定决心不让桓公归国的原因,真的只因齐姜吗?齐鲁通婚只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非正常方式——弑兄(隐公)而即位的鲁桓公,之所以以“非礼”的形式亲自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且后又陪同文姜至齐,其实也有一颗希望求得“结邻国强援”来消解自身不安全感的心。
从这一点看来,文姜无非一颗大国政治的棋子而已,她的婚姻中包含着国家势力此消彼长的考量与博弈,女人,往往只是被推到历史的大幕之前的标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