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小说《患难之交》分析解析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

2011年第4期安徽文学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庞若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为数众多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
他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
毛姆擅长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来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本文结合他的部分作品对他的叙事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其作品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毛姆叙事视角反高潮呼应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4-106-02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位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50多篇、剧本30多部。
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
毛姆能够运用除诗歌外的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且作品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在二十世纪英国作家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
其作品的创作方法既有客观冷静、注重叙事等自然主义的特征,也有关注社会现实、揭弊批判等现代主义特征。
毛姆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大部分作品都以探索人生的意义为主线,塑造的人物也以不妥协于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自强不息、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为主,同时也注重探索人性的复杂、矛盾和阴暗面。
如《人性枷锁》中的菲利普、《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以及《刀锋》中的拉里。
其次,毛姆自己所要求的“明晰、简洁、悦耳”(lucidity,simplicity,euphony )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作品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1毛姆的叙事视角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热拉尔·热奈特在其代表作《叙述话语》指出:“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
浅谈毛姆《患难之交》的人物塑造与文学特色

浅谈毛姆《患难之交》的人物塑造与文学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 多部戏剧、20 多部长篇小说和150 多篇短篇小说,创作生涯长达69 年,是英国文学界的一棵璀璨的常青树。
他在戏剧、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戏剧“有四个剧本在四家剧院同时上演”的记录;长篇小说给他赢得了“伟大的艺术家”的称号;而他本人则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他的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情节跌宕,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注重细节的描写,擅长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被誉为“英国莫泊桑”。
本篇拟从社会历史背景、文本特色和人物刻画等视角对其短篇小说《患难之交》中的人物塑造与文学特色做一浅析。
一、《患难之交》小说概述《患难之交》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小说的主人公爱德华·海德·伯顿(简称爱德华),外表给人的印象是“和善”“温和的蓝眼睛”“声音轻柔”“笑容和蔼可亲”“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真正的爱”,让读者感觉到他是一个“和善”、有爱心的“好人”,而且他又“非常瘦小、脆弱”,“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
作者这样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细节的描述,让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他和一个在异国他乡向他求助的同姓(都姓伯顿)同胞置于死地的坏家伙联系在一起。
那是什么使他痛下黑手设计,让可怜的同姓同胞伦尼·伯顿(简称伦尼)为一份不存在的工作丧命呢?就是因为伦尼赢了他“不少钱”。
一个不学无术,靠“国内寄钱过日子”的浪荡公子赢了他辛苦挣来的钱(“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是自己挣来的”),而且眼见得这个寄生虫把这些钱都挥霍享受了(“女人都对他着迷”,“饮酒过度”),对此爱德华能无动于衷么?不能。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孙艳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拥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诙谐幽默,富含讽刺意味。
关键词: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一生著作颇丰,共创作了21部长篇小说,32个剧本,12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评论、随笔、游记及回忆录等。
可以说除了诗歌以外,他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
尽管毛姆在长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都取得了广泛的赞誉,但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极高,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伯吉斯曾评论说:“他在长篇小说领域的成就虽然不可与狄更斯或詹姆斯相比拟……而在短篇小说这一较小形式的方面,则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故的),能与他媲美。
”本文将从毛姆的数篇短篇小说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挖掘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一、曲折多变的情节结构毛姆是二十世纪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尤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取胜。
在毛姆看来,情节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作者可以通过情节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期望的情绪之中。
他曾这样评说过自己的创作技巧:“我要写的故事,从点题到结局,结构谨严,一气呵成,它叙述一个物质或精神的单一事件,凡是对情节发展不是最为必要的枝节一概删去,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
”他正是在小说中实践了这一文学主张。
在小说《带伤疤的男人》开篇时,作者就提到了主人公的伤疤,“第一次留意他是因为这块伤疤,又大又红,呈月牙形,从太阳穴延伸到下巴处。
伤疤一定是由于严重受伤而留下的,我想,不知是受了刀伤,还是被弹片划伤”。
接下来说故事的主人公在危地马拉城的皇宫酒店当彩票推销员,而且生意总是不好。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摘要:A friend in need是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毛姆的谋篇布局,叙述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在这篇小说中,毛姆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以极大的反差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和蔼可亲实质冷酷无情的绅士形象。
关键词:毛姆;患难之交;细节描写A friend in need,中文译作《患难之交》,是享有“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之美誉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作品被收录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五单元,成为我国的大学生必修的一课。
毛姆长于谋篇布局,他的故事选材和创作语言风格都与他喜爱游历的背景分不开。
因为见多识广,他的故事也取材广阔,文体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同时极富感染力。
他高超的叙述技巧也一直为人所称道。
在A friend in need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外表优雅和善,内心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绅士形象。
他极其残忍地将处于绝境中向他求助的朋友一步步引向死亡而毫无愧意。
毛姆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入木三分的描写,来展现人性的残酷,从而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在标题的选用上,毛姆也是别具匠心地选用了人们熟悉并乐于传颂的一句名彦,A friend in need.当人们看到这个片语,自然而然地会想到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
顺理成章地让读者推测这定是一则关于世道艰险,人生坎坷,在困难时得到朋友帮助的正能量温馨故事。
在这样的假设作牵引的情况下,读者看完欧亨利式的结尾时不禁会拍案叫绝。
那么毛姆是怎样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内在性格的呢?我们来赏析一下文中的部分细节描写。
从《患难之交》看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

美国学者浦安迪将小说中的修辞分作两 个 层 次 来 理 解:“ 广 义 地 说, 指 的 是 作 者 如何运用一整套技巧,来调整和限定他与读 者、与小说内容之间的三角关系。狭义地说, 则特指艺术语言的节制性运用。”(浦安迪 1996 p102)在整合已有“小说修辞学”定 义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李建军给出了更为完 整准确的界定:“小说修辞”是小说家为了 控制读者的反应,“说服”读者接受小说中 的人物和主要的价值观念,并为最终形成作 者与读者间心照神交的契合性交流关系而选 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动。 因此,小说修辞学包括宏观的修辞技巧和微 观的修辞技巧。前者涉及叙事学以及相关小 说理论,后者涉及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李 建军,2003 p11-12)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 毛姆的短篇小说《患难之交》进行探究。
(二)情节构建模式分析 小说中的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 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它由事件的具体安排决定,既是刻画人 物性格的手段,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 果(周秀萍,2009 p292-293)。《患难之交》 在情节上有以下特点。 1. 情节的展开不落俗套、不急于快速 切入主题 《患难之交》讲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一个貌似忠厚善良的商人伯顿在走投无路的 朋友赖内向他求助时,明知赖内体力不支、 自己公司无空缺,却以赖内能走过一段湍急 的河流为条件,承诺为他提供一份工作,最 终赖内丧生大海。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毛姆并不急于一开篇就讲述故事,而是在引 入主人公伯顿之前,用了两段文字来谈论自 己对人的看法: 我们大多数人是自我矛盾 的,初次印象不可信,交往最久的朋友,往 往了解最少。(毛姆,2016 p22)他这段看 法极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因为在西方有种说 法:“The first impression is the last one.”王尔德也说过:“只有浅薄的人才不 以貌取人。” 2. 情节生动,巧设悬念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旧中国”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旧中国”毛姆和张爱玲都是“传统”的留恋者,甚至是守护者。
有趣的是,他们所迷恋的“中国”,竟然有交集——他们都对带有古韵的“旧中国”一往情深。
那一代英国作家中许多人有“异域”情结,毛姆也不能“免俗”。
尤其对中国,他有着浓厚的兴趣,1915年,在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形象。
故事里“宋先生”是个好人,脸上常挂着笑,说起话来很快,口音异样,和和气气——他正在大学里研究西方社会,可一等到他和西方女人谈恋爱,就变得有些令人厌恶。
这显然是西方式的眼光,迷惑,又带着偏见。
这个形象显然有原型,可能是他当初在巴黎遇到的某个人,文化的碰撞让毛姆觉得紧张,同时也诱发了他的好奇心。
写完《人性的枷锁》之后,毛姆便开始了旅行,目的地——远东,他去了印度?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终于在1919年来到中国,足足游览了四个月,然后一口气写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戏剧?散文?长篇小说,林林总总,硬是形成了一个“东方系列”。
而那时候,张爱玲才刚刚出生没多久。
等到张小姐登上文坛,毛姆显然早已是个世界知名的作家,尽管文学评论界丝毫没有把他捧为经典作家的意思,但他的作品被读者广泛传诵着,不可忽视的覆盖面,让毛姆有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毕竟人们需要听故事,长的,短的,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融会其中,让毛姆的小说格外有生命力。
张爱玲喜欢毛姆的书,张子静说:“她(张爱玲)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
”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毛姆对幼年张爱玲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到了港大,她的老师贝查也鼓励她多读毛姆。
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也痴迷于毛姆,对张爱玲来说,毛姆更像是“西方的曹雪芹”,他的人生故事和他写的故事,都让张爱玲找到了某种心理印契。
张爱玲与毛姆欣赏文艺的人,说到底多是在欣赏他们自己。
曹雪芹—毛姆—张爱玲这一路顺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牵起情感的链条,隔着时光,隔着种族和语言,硬是让不相干的几个人成了知己。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3页word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A friend in need,中文译作《患难之交》,是享有“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之美誉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作品被收录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五单元,成为我国的大学生必修的一课。
毛姆长于谋篇布局,他的故事选材和创作语言风格都与他喜爱游历的背景分不开。
因为见多识广,他的故事也取材广阔,文体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同时极富感染力。
他高超的叙述技巧也一直为人所称道。
在A friend in need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外表优雅和善,内心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绅士形象。
他极其残忍地将处于绝境中向他求助的朋友一步步引向死亡而毫无愧意。
毛姆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入木三分的描写,来展现人性的残酷,从而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在标题的选用上,毛姆也是别具匠心地选用了人们熟悉并乐于传颂的一句名彦,A friend in need.当人们看到这个片语,自然而然地会想到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
顺理成章地让读者推测这定是一则关于世道艰险,人生坎坷,在困难时得到朋友帮助的正能量温馨故事。
在这样的假设作牵引的情况下,读者看完欧亨利式的结尾时不禁会拍案叫绝。
那么毛姆是怎样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内在性格的呢?我们来赏析一下文中的部分细节描写。
首先,毛姆在文章开头表明了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I have never pr etended to be anything but a story teller…从旁观者的角度细致客观地描绘了Edward Hyde Burton的一举一动,这样来避免议论性的文字对读者造成干扰。
关联理论视域下毛姆短篇小说叙事研究_以_患难之交_为例_金琳

关联理论视域下毛姆短篇小说叙事研究—以《患难之交》为例——⊙金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毛姆的短篇小说有独特的叙事特征,构思精妙、主题深刻。
本文将语用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引入文学研究,借用认知语用学著名的关联理论,以毛姆短篇小说《患难之交》为例,通过叙事语篇分析来探讨毛姆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毛姆小说关联理论叙事一、引言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构思奇特、描写精妙、结局令人唏嘘感叹。
作家犹如手执画笔,勾勒各色奇特的人物,叙事漫不经心却暗潮涌动,触及人性最深处,其造诣堪称“英国的莫泊桑”。
与读者喜爱相悖的是,评论家们总是对毛姆的作品吹毛求疵,称其娱乐甚于教育而思想性不够,难登大雅之堂。
因此,学术界有关毛姆作品文学价值的论战从未休止过。
事实上,毛姆的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引起我国研究者的较多关注。
可以说,毛姆短篇小说研究还留有大片未开垦的绿地,让研究者们各辟蹊径去开拓。
纵观近年来我国毛姆短篇小说研究,研究角度正不断拓宽;除了传统的作品赏析、主题研究、或文学比较等,更有学者进行跨学科的语篇分析,将语用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学研究视角。
沿袭这一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借用认知语用学著名的关联理论,以毛姆短篇小说名篇《患难之交》为例,通过叙事语篇分析来探讨毛姆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
二、关联理论与叙事语篇语用学的文本分析常常用到关联理论。
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关联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关联性:在正常的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为了达成交际的目的,总是追求和遵循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的标准;最佳关联是指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或者说通过“一定的”推理努力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其次,听话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形成语境假设,找到最佳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s!
Article analysis——Contrast(对照)
He gave a little mild chuckle and he looked at me with those kind and candid blue eyes of his. He rubbed his chin with his hand.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 手摸着下巴颏儿。
Of Human Bondage 《人性的枷锁》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
Cakes and Ale 《蛋糕与麦芽酒》
The Razors Edge 《刀锋》
Article analysis——Contrast(对照)
For thirty years now I have been studying my fellowmen. I do not know very much about them. I shrug my shoulders when people tell me that their first impressions of a person are always right. I think they must have small insight or great vanity. For my own part I find that the longer I know people the more they puzzle me.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我不大了解他们。人家对我说 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我认 为他们必然眼力颇浅,或者自负过高。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 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
The different opinions between people and ‘me’
Article analysis——Contrast(对照)
Well, I hadn't got a vacancy in my office at the moment 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We didn't get the body for about three days 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His Kindness and indifference
Conclusion
Maugham's works often through contrast, to calm, objective and critical attitude to examine life, the tone detached, with irony and compassion means. 毛姆的作品常常通过对比, 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 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 讽刺和怜悯意味。
Article analysis——Contrast(对照)
He wasn't a bad chap. I liked him. He was always welldressed and smart-looking. He was handsome in a way with curly hair and pink-and-white cheeks. Women thought a lot of him. 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头 发是鬈曲的,脸腮白里透红,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 他。。 I could see now that he was all to pieces. He'd been drinking more than usual and he looked fifty. The girls wouldn't have thought so much of him if they'd seen him then. 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象是个五十岁的 人了。女孩子要是现在看见他,可不会看上他了。 Lenny Burton ‘s changes
Unit 5 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
—— A Friend in Need
(by Somerset Maugham) The first group 2015/5/24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Author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威廉-萨默塞特 was a tiny little fellow, not much more than five feet four in height, and very slender, with white hair, a red face much wrinkled, and blue eyes 如果有那么一个前后一贯的人,他就是了。他身材矮 小,高不过五英尺四多一点,细瘦文弱,一头白发, 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 I met his wife, fat, elderly, and smiling, and his two daughters. It was evidently a united and affectionate family. 遇到了他的上了年纪的妻子,胖胖的、笑盈盈的,还 有两个女儿。显然是一个融融怡怡、相亲相爱的家庭。 He and his wife
English author,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1874,born in the British Embassy in Paris First novel:Liza of Lambeth(1897) 1946,Somerset Maugham Award
Main works